作品介紹

我者與他者


作者:許倬云     整理日期:2014-10-17 00:32:39

所謂“中—外”關系,當是一個國家或文化系統(tǒng),當面臨“他者”時“自—他”之間的互動。但是,中國的歷史,不是一個主權國家的歷史而已;中國文化系統(tǒng)也不是單一文化系統(tǒng)的觀念足以涵蓋。不論是作為政治性的共同體,抑或文化性的綜合體,“中國”是不斷變化的系統(tǒng),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作者認為,至于復雜系統(tǒng)的“內—外”、“我—他”關系,最重要處,不在族群之分和,而在文化之認知,中國大陸與臺灣,都已卷入西潮,西方文化已為今日中國之主流,“他”已轉化為“我”,而中國文化本身已遭摒棄,不過是一縷微煙。今天中國人是在邯鄲學步后,匍匐而不能歸。因此當前要務,卻是如何重新整頓世界文明共同遺產中的這一大片,融入世界未來的共同文化。
  作者簡介:
  許倬云,江蘇無錫人,1930年出生,求學于臺灣和美國,1962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先后執(zhí)教于臺灣、美國和香港多所知名大學,現(xiàn)為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學系榮休講座教授、臺灣“中研院”院士。學貫中西,善于運用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治史,研究領域主要在中國文化史、社會經
  目錄:
  江山風雨晦,長河萬古流
  引言
  1史前時代
  2殷商時代
  3周代封建的天下
  4戰(zhàn)國時代的列國體制
  5中國世界的形成
  6漢代的中國
  7帝國系統(tǒng)的衰變
  8族群“主”與“客”的轉化
  9“我”、“他”的大混合
  10唐代的中國
  11宋代:列國體制下的中國
  12蒙古的時代
  13明代中國江山風雨晦,長河萬古流
  引言
  1史前時代
  2殷商時代
  3周代封建的天下
  4戰(zhàn)國時代的列國體制
  5中國世界的形成
  6漢代的中國
  7帝國系統(tǒng)的衰變
  8族群“主”與“客”的轉化
  9“我”、“他”的大混合
  10唐代的中國
  11宋代:列國體制下的中國
  12蒙古的時代
  13明代中國
  14滿清帝國
  15近代的變化
  16國共兩黨的中國
  后論
  補跋
  許倬云著作
  目錄:
  1史前時代
  史前時期,考古學上在中國地區(qū)至少有五六個新石器文化系統(tǒng),各自具有相當的文化特色,也在其所在地有過相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在“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的第一講中,我曾介紹了)紅山(約公元前3500年,主要分布在今內蒙古和遼寧、河北、吉林三省的交接地區(qū),以內蒙古赤峰為核心)、大汶口-龍山(公元前4500-前2700,主要分布在今山東、蘇北、皖北和豫東等地區(qū))、良渚(公元前3300-前2250,主要分布在今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qū),以浙江杭州良渚為核心)、石家河(公元前4600-前4000,主要分布在長江中游地區(qū))及仰韶文化的廟底溝二期文化(公元前2900-前2800,主要分布在今豫西地區(qū)、河南地區(qū)、晉南和陜西等地區(qū))。這些文化系統(tǒng),同時并存,各擅勝場。他們又彼此接觸,有相當可觀的商業(yè)交換與文化交流。他們在各自的立場,也必有“自一他”的相對觀念。可是,當時還沒有留下文字記錄,以致我們無從知道其“自一他”如何界定。我們唯有從后世的觀念回溯,或能找到一些線索。
  中國歷史上的“夏代”,我以為是周人接下了商人的地位,奄有當時的天下,遂追溯商以前據優(yōu)勢的諸夏,建構了夏、商、周的系列,號為“三代”,諸夏的地區(qū),在晉南豫中至豫東一帶。1930年代,商王國的存在,已由殷墟考古工作證實,古史學界即在尋找“夏”的遺存,F(xiàn)在河南二里頭文化的大型建筑遺址,已為考古學界認作夏代的都城。我則以為夏人的領袖,自稱“夏后”,不稱王號,毋寧是諸夏部族推出的共主,并非王國,當然也談不上是一個王朝。……





上一本:甲午戰(zhàn)爭簡史 下一本:賈志剛說春秋之一:齊楚崛起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我者與他者的作者是許倬云,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