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學成語品歷史


作者:三皮     整理日期:2014-10-03 19:56:11

  中華上下五千年,如此漫長的歷史,若將歷史事件盡數(shù)收納其中,細大不捐,未免太過紛亂冗雜,一不小心就寫成了另一部《上下五千年》。因此,本書并非一部供人查閱的“中國歷史百科全書”,而是擷取歷史中最具代表性、最精彩的部分,以時間順序串聯(lián)起來,錘煉成的一部獨具特色的著作。
  世界上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是當代人對歷史的認識。歷史事實雖是客觀存在,但只要一經(jīng)人敘述,就難免會加入個人感情,使讀者“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比如,漢武帝是一個人,其人生經(jīng)歷也是獨一無二的,但在不同史學家的筆下,卻出現(xiàn)了千百個漢武帝;再比如項羽,有人將其視為千古英雄的代表,又有人視其為狂妄的莽夫,于是,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就是不同的項羽。歷史就如同一塊大石頭,任后人雕琢、打磨,這是不可避免的。本書以夾敘夾議的方式,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獨特的視角、嶄新的觀點進行深刻剖析。對所有歷史事件所持的觀點也比較公允,避免了將讀者帶入死胡同,引導讀者理性思考、客觀分析,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體會到趣味性、思想性。
  為了讓讀者更迅速地理清中國五千年紛繁、復雜的歷史脈絡,并將整個歷史牢記于心,我們嚴格篩選出最貼切的成語、四字熟語,將其作為每段歷史的向導。中國的歷史,紛繁復雜、跌宕起伏;中國的成語、四字熟語,微言大義、底蘊深厚,兩者相得益彰;再以幽默、睿智的語言相糅合,生動地再現(xiàn)了中華歷史的波瀾壯闊與風云變幻,幫助讀者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的走向,窺一斑而知全豹,展示給讀者一個既深刻又妙趣橫生的歷史文化空間。
  相信此書在手,你也能讀懂中國史!
  作者簡介:
  三皮,非典型性70后正能量高級知識分子、正向思維勵志青年。自學成才,兩次大學經(jīng)歷,8年文理兼修。熱愛閱讀及寫作,長期為各大媒體及機構策劃并撰寫勵志、文化類文稿,立志終身以研究中華文化為己任,定將中華文化深入人心,推向世界。
  目錄:
  第一章?三皇五帝、夏、商、周
  1.鼓腹擊壤◆酒池肉林02
  2.濟濟多士◆玩物喪志16
  ?第二章?春秋戰(zhàn)國、秦代
  1.尊王攘夷◆輔車相依28
  2.假仁縱敵◆兵不厭詐39
  3.?臥薪嘗膽◆急流勇退50
  4.革故鼎新◆作法自斃60
  5.合縱連橫◆胡服騎射70
  6.春風化雨◆和光同塵81
  7.雞鳴狗盜◆狡兔三窟88
  8.遠交近攻◆悲歌擊筑98
  9.羽化登仙◆焚書坑儒105
  10.乾坤一擲◆四面楚歌110
  ?第三章?西漢、東漢第一章?三皇五帝、夏、商、周
  1.鼓腹擊壤◆酒池肉林02
  2.濟濟多士◆玩物喪志16
  ?第二章?春秋戰(zhàn)國、秦代
  1.尊王攘夷◆輔車相依28
  2.假仁縱敵◆兵不厭詐39
  3.?臥薪嘗膽◆急流勇退50
  4.革故鼎新◆作法自斃60
  5.合縱連橫◆胡服騎射70
  6.春風化雨◆和光同塵81
  7.雞鳴狗盜◆狡兔三窟88
  8.遠交近攻◆悲歌擊筑98
  9.羽化登仙◆焚書坑儒105
  10.乾坤一擲◆四面楚歌110
  ?第三章?西漢、東漢
  1.國士無雙◆兔死狗烹122
  2.韜光養(yǎng)晦◆鐵腕柔情131
  3.窮兵黷武◆封狼居胥140
  4.兼容并蓄◆門可羅雀150
  5.蠱惑人心◆尸位素餐157
  6.偷天換日◆重蹈覆轍165
  第四章?三國時期、晉、南北朝
  1.倒戈相向◆青梅煮酒176
  2.樂不思蜀◆狗尾續(xù)貂184
  3.投鞭斷流◆風聲鶴唳194
  4.枕流漱石◆天花亂墜202
  ?第五章?隋、唐、宋的繁榮
  1.一衣帶水◆破鏡重圓212
  2.馬耳東風◆驚天動地219
  3.泰山北斗◆汗牛充棟226
  4.黃袍加身◆一擲千金232
  5.碧血丹心◆循規(guī)蹈矩240
  ?第六章?元、明、清和近代
  1.北帝南臣◆異軍突起250
  2.舳艫千里◆南倭北虜259
  中華上下五千年,如此漫長的歷史,若將歷史事件盡數(shù)收納其中,細大不捐,未免太過紛亂冗雜,一不小心就寫成了另一部《上下五千年》。因此,本書并非一部供人查閱的“中國歷史百科全書”,而是擷取歷史中最具代表性、最精彩的部分,以時間順序串聯(lián)起來,錘煉成的一部獨具特色的著作。
  世界上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是當代人對歷史的認識。歷史事實雖是客觀存在,但只要一經(jīng)人敘述,就難免會加入個人感情,使讀者“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比如,漢武帝是一個人,其人生經(jīng)歷也是獨一無二的,但在不同史學家的筆下,卻出現(xiàn)了千百個漢武帝;再比如項羽,有人將其視為千古英雄的代表,又有人視其為狂妄的莽夫,于是,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就是不同的項羽。歷史就如同一塊大石頭,任后人雕琢、打磨,這是不可避免的。本書以夾敘夾議的方式,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獨特的視角、嶄新的觀點進行深刻剖析。對所有歷史事件所持的觀點也比較公允,避免了將讀者帶入死胡同,引導讀者理性思考、客觀分析,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體會到趣味性、思想性。
  為了讓讀者更迅速地理清中國五千年紛繁、復雜的歷史脈絡,并將整個歷史牢記于心,我們嚴格篩選出最貼切的成語、四字熟語,將其作為每段歷史的向導。中國的歷史,紛繁復雜、跌宕起伏;中國的成語、四字熟語,微言大義、底蘊深厚,兩者相得益彰;再以幽默、睿智的語言相糅合,生動地再現(xiàn)了中華歷史的波瀾壯闊與風云變幻,幫助讀者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的走向,窺一斑而知全豹,展示給讀者一個既深刻又妙趣橫生的歷史文化空間。
  相信此書在手,你也能讀懂中國史!中華上下五千年,如此漫長的歷史,若將歷史事件盡數(shù)收納其中,細大不捐,未免太過紛亂冗雜,一不小心就寫成了另一部《上下五千年》。因此,本書并非一部供人查閱的“中國歷史百科全書”,而是擷取歷史中最具代表性、最精彩的部分,以時間順序串聯(lián)起來,錘煉成的一部獨具特色的著作。
  世界上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是當代人對歷史的認識。歷史事實雖是客觀存在,但只要一經(jīng)人敘述,就難免會加入個人感情,使讀者“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比如,漢武帝是一個人,其人生經(jīng)歷也是獨一無二的,但在不同史學家的筆下,卻出現(xiàn)了千百個漢武帝;再比如項羽,有人將其視為千古英雄的代表,又有人視其為狂妄的莽夫,于是,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就是不同的項羽。歷史就如同一塊大石頭,任后人雕琢、打磨,這是不可避免的。本書以夾敘夾議的方式,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獨特的視角、嶄新的觀點進行深刻剖析。對所有歷史事件所持的觀點也比較公允,避免了將讀者帶入死胡同,引導讀者理性思考、客觀分析,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體會到趣味性、思想性。
  為了讓讀者更迅速地理清中國五千年紛繁、復雜的歷史脈絡,并將整個歷史牢記于心,我們嚴格篩選出最貼切的成語、四字熟語,將其作為每段歷史的向導。中國的歷史,紛繁復雜、跌宕起伏;中國的成語、四字熟語,微言大義、底蘊深厚,兩者相得益彰;再以幽默、睿智的語言相糅合,生動地再現(xiàn)了中華歷史的波瀾壯闊與風云變幻,幫助讀者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的走向,窺一斑而知全豹,展示給讀者一個既深刻又妙趣橫生的歷史文化空間。
  相信此書在手,你也能讀懂中國史!
  前言
  我們很幸運地生活在國家昌盛、物質(zhì)充足的時期。但除了物質(zhì)文明外,我們還應該為自己點亮一盞前行的燈。這盞燈,就是中國五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智慧。
  唐太宗李世民說:“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歷史就像是每個時代的微觀縮影,而生于后世的我們,在追根溯源的同時,也大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所有歷史事件的始末,看清它本來的面目;比較誰的計謀更勝一籌,誰的智慧決定其霸業(yè)。曹孟德性格奸猾,但卻恰好能使之在群雄逐鹿的亂世之中崛起,稱霸一時,這并非歷史給我們開的玩笑;李世民能夠取代太子,成為李唐的統(tǒng)治者,并非偶然,而是必然;趙宋之繁華達到歷史巔峰,最終卻衰朽滅亡,這也是歷史的必然。
  通讀歷史,我們就會成為睿智的推理家,因為所有歷史世界的結局,都是必然的結果。無論這幾千年的歷史多么詭譎神秘,我們都能一絲一縷地梳理順暢,這個過程中,所思所想、所得所悟,自會增長智慧,磨礪性格。
  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格就曾提出“在史中求識”的觀點。他在抗日戰(zhàn)爭逃難之時,攜帶了一本宋高宗時期的編年體史書《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沿途閱讀,可謂史書不離身。讀到汴京被攻,都城淪陷,謠言流竄,烽火四起,陳寅格將這段宋史與今日處境一對照,發(fā)現(xiàn)如此雷同,仿佛是進入了歷史的一個輪回,不禁冒出一身冷汗,這才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讀史的意義。我們都將會成為歷史,我們也都應該了解歷史,否則,只能處于混沌之中。現(xiàn)代人若將《史記》拋于腦后,將《左傳》、《資治通鑒》等典籍束之高閣,不懂歷史為何物;或者說,只知道歷史的影子,卻理不清脈絡,看不明走向,此乃人生一大悲哀!
  誠然,《史記》、《左傳》等經(jīng)典史書,對許多不通古文的現(xiàn)代人而言,過于晦澀,實難讀透。為了使廣大讀者能以最舒適的方式讀懂歷史,我們以這些經(jīng)典歷史著作為基礎,經(jīng)過精心剪裁、潛心編輯、傾力勾勒、細心打磨,將精彩的中國歷史匯聚成集,認真梳理,編寫了這部別出心裁的歷史讀物。
  中華上下五千年,如此漫長的歷史,若將歷史事件盡數(shù)收納其中,細大不捐,未免太過紛亂冗雜,一不小心就寫成了另一部《上下五千年》。因此,本書并非一部供人查閱的“中國歷史百科全書”,而是擷取歷史中最具代表性、最精彩的部分,以時間順序串聯(lián)起來,錘煉成的一部獨具特色的著作。
  世界上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是當代人對歷史的認識。歷史事實雖是客觀存在,但只要一經(jīng)人敘述,就難免會加入個人感情,使讀者“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比如,漢武帝是一個人,其人生經(jīng)歷也是獨一無二的,但在不同史學家的筆下,卻出現(xiàn)了千百個漢武帝;再比如項羽,有人將其視為千古英雄的代表,又有人視其為狂妄的莽夫,于是,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就是不同的項羽。歷史就如同一塊大石頭,任后人雕琢、打磨,這是不可避免的。本書以夾敘夾議的方式,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獨特的視角、嶄新的觀點進行深刻剖析。對所有歷史事件所持的觀點也比較公允,避免了將讀者帶入死胡同,引導讀者理性思考、客觀分析,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體會到趣味性、思想性。
  為了讓讀者更迅速地理清中國五千年紛繁、復雜的歷史脈絡,并將整個歷史牢記于心,我們嚴格篩選出最貼切的成語、四字熟語,將其作為每段歷史的向導。中國的歷史,紛繁復雜、跌宕起伏;中國的成語、四字熟語,微言大義、底蘊深厚,兩者相得益彰;再以幽默、睿智的語言相糅合,生動地再現(xiàn)了中華歷史的波瀾壯闊與風云變幻,幫助讀者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的走向,窺一斑而知全豹,展示給讀者一個既深刻又妙趣橫生的歷史文化空間。
  相信此書在手,你也能讀懂中國史!
  第一章神話、夏、商、周
  1、鼓腹擊壤◆酒池肉林
  最初的理想政治--中國史的黎明
  華夏上古時期的歷史文化,由于文字記載甚少,僅存的記載也都主要描繪人神共處的社會,所以,人們只將其當作神話和傳說來看。太史公司馬遷撰寫《史記》,以《五帝本紀》開篇,自此,后世通常將五帝時期視作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的開端,而居于五帝之首的黃帝,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歷代炎黃子孫尊稱為始祖。從五帝時代起,中華民族便在神傳文化的基礎上,揭開了以人為中心的一幕幕璀璨的歷史文化序幕。
  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
  黃帝,是華夏上古傳說時代一位著名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公元前2717年出生在壽丘。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描述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聰明”,意思是說,這孩子出生幾個月就能夠說話了,七八歲時就有了成年人的風度和氣魄,十二三歲便智慧超群?梢,黃帝天生就聰慧敏捷、氣度非凡,頗具神異之氣。
  后來,他被推選為部落首領,并在涿鹿建造宮殿,稱軒轅帝(后因有土德之瑞,土色泛黃,故被稱為黃帝)。
  阪泉之戰(zhàn)和涿鹿之戰(zhàn)
  黃帝不喜歡戰(zhàn)爭,并施行以德服人的領導方式,因此,各諸侯都相繼歸從,黃帝部落便日益強大起來,逐漸發(fā)展擴大至現(xiàn)在的河南一帶。由于當時作為中原地區(qū)部落之首的炎帝部落日漸衰退,黃帝部落也就不可避免地與其發(fā)生了沖突。之后,黃帝與炎帝在阪泉交戰(zhàn),惡戰(zhàn)了三場之后,黃帝征服了炎帝。不過,黃帝素來德行出眾,并沒有屠殺炎帝部落,而是與其結成了部落聯(lián)盟,從此,炎黃部落兩相交好。
  這時,在東方九黎族出了個窮兇極惡、十分殘暴的首領蚩尤(chīyóu)。蚩尤簡直就是活脫脫的一個大魔王,使人聞風喪膽,誰都不敢與他交戰(zhàn)。不料,蚩尤這個大魔頭看上了炎帝的地盤,動不動就率其部族攻打炎帝。炎帝不敵蚩尤,只好向黃帝請求支援。黃帝非常果敢,立即決定親率部族與大魔頭蚩尤在涿鹿決戰(zhàn),這就便是著名的涿鹿之戰(zhàn)
  然而,征戰(zhàn)過程卻不順利,蚩尤并不好對付。傳說,蚩尤有81個兄弟,個個都是銅頭鐵額,兇悍無比。蚩尤本人也極有本事,他會鑄造刀劍,兵器非常先進;他神通廣大,能夠呼風喚雨;他還能布起漫天大霧,使黃帝的軍隊暈頭轉向,不辨東西,被打得狼狽不堪。黃帝與蚩尤激戰(zhàn)不斷,卻連連敗退,“九戰(zhàn)九不勝”,結果整整三年都在吃敗仗。
  正當黃帝對蚩尤所布的大霧一籌莫展之時,其一名手下“風后”想出了一條妙計。他依照北斗星的原理,制造了一輛讓軍隊辨明方向的“指南車”。黃帝軍隊利用指南車沖破重重大霧,殺出重圍。后來,狡猾的蚩尤又利用各種詭計與黃帝交戰(zhàn),但黃帝仍然頑強地戰(zhàn)勝了蚩尤。經(jīng)過涿鹿之戰(zhàn),黃帝統(tǒng)治了中原,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統(tǒng)一華夏民族的帝王。炎、黃等部落也在黃帝的領導下逐漸融合成華夏族,所以,中華民族自稱“炎黃子孫!
  公元前2599年,黃帝逝世了。黃帝在位的一百年間,國力強盛,政治穩(wěn)定,人民謙讓和睦;他還命臣民建房室、種五谷、造舟車,使百姓生活富足;在他的領導下,文化也有了長足的進步,音樂、文字、算數(shù)、歷法、衣服、陶器等也漸漸產(chǎn)生,中華民族從荒蠻時代步入了文明時代。人們把先民眾多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歸到了黃帝的名下,所以黃帝被尊為“人文初祖”。
  德仁兼?zhèn)、天下為公的堯?br />  帝堯時代的太平景象
  帝堯名叫放勛,是帝嚳(kù)的兒子,也就是黃帝的玄孫!妒酚洝の宓郾炯o》記載:帝嚳有兩個兒子,一個是摯,一個是放勛;帝嚳死后傳位于摯,但摯即位后沒什么政績,也不善管理,德行也遠比不上放勛,在位九年后便將帝位禪讓給了放勛。
  那么,這位深孚眾望的新王者是否會給黎民帶來福音呢?歷史已經(jīng)對帝堯作出了肯定的評價,證明他的確是一名圣賢的帝王。他雄才大略,以仁德治理天下,愛民如子,也深受百姓愛戴;他制定歷法,確立節(jié)氣,防治水災,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使得五谷豐登,國泰民安;他完善了政治制度,明確了百官的職責,使得官員們政績卓著,部落間都能協(xié)調(diào)一致,相互融合;他還對百姓關懷備至,毫無私心,鼓勵人民暢所欲言。司馬遷滿懷著激情對帝堯進行了筆酣墨飽的描述:
  他的仁德如上天一樣博大,他的智慧若神靈一般精妙。人民與他接近,就像葵花真心地面向太陽;人民仰望著他,猶如禾苗渴求甘霖從天而降。他富而不驕,貴而不傲。他能夠彰顯恭順高尚的德行,使得同族九代團結和睦;亦能領導百官,使得各諸侯和諧共處。
  擁有了這樣一位圣賢的君主,可想而知,百姓們的生活是多么安寧,心情是多么舒暢。人們沒什么好操心的,也就有了許多閑暇的時光。為了打發(fā)這些閑暇的時光,他們便創(chuàng)制了許多游戲作為娛樂。其中一個叫做“擊壤”的游戲很快就在民間流行起來;矢χk在《帝王世紀》中記寫道:“(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五十老人擊壤於道”,由此可知當時人們的閑逸舒適之態(tài)。
  據(jù)傳,帝堯在民間視察時,偶見數(shù)十人在鄉(xiāng)野間玩“擊壤”的游戲。他們先將一塊木板置于距其大約二三十步的地方,然后用手中另外的木塊向它投擲,擊中者獲勝。他們一邊爭先恐后地擊壤,一邊興高采烈地歌唱,氣氛非常熱烈,情緒異常歡快。每個人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帝堯正微笑著看著人們游戲,這時正輪到一位老人擊壤了,不知誰大聲喊了一句:“大哉,堯之德也!”,那老人聽了,一邊將手中的木塊投擲出去,一邊即興地唱了一首歌謠。
  歌謠的意思是,我在黎明之時隨著太陽的升起去勞作,天黑了便伴著星辰的光華回家休憩;我自己鑿井飲水,耕田吃飯,與他堯帝的功德有什么關系!
  帝堯聽完這首歌謠,興致銳減,便默默離開了,一路上別提有多郁悶。后來,帝堯身邊的人對他說,這個老漢唱得多好啊,他唱出了這個時代人民質(zhì)樸而祥和的生活,也道出了子民們安逸而平和的心境;即興表達,不事造作,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渾然天成,絕無惡意;雖然說“與堯帝無關”,實則對堯帝領導的這個時代滿意之極,才直抒胸臆,這正是對大王您最真摯的贊頌啊。堯聞此言,思索一番,覺得有點道理,心情頓時大悅。
  《隋書·儒林傳·何妥》亦曰:
  “上古之時,未有音樂,鼓腹擊壤,樂在期間。”
  這也描繪出了堯帝時代天下太平、百姓無事、怡然自得的一幅美好的景象?梢姡蹐虻念I導才能的確是非凡的。
  舉賢推能的君主“禪讓制”
  帝堯看到在自己的管理之下舉國安寧,各族和睦,他便意識到了帝王對于一個國家的領導作用的重要性,因此,他考慮到了接班人的人選問題。堯逐漸年邁,加之這時洪水泛濫,接班人的人選問題也就尤其迫切了。于是,他便準備在他的幾個兒子及朝中文臣武將中挑選賢能之士接替帝位,以延續(xù)一個時代的盛況。有人舉薦帝堯的兒子丹朱,堯卻認為他愛與人爭吵,德行不夠;臣子四岳推薦鯀(gǔn),堯認為他治理水患九年都沒有成效,能力不夠。最后,四岳推薦了以孝順聞名的虞舜,帝堯便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舜,并打算從兩個女兒身上觀察他的德行。
  舜讓兩個妻子屈尊住到自己家中,遵守婦道,孝順長輩。堯非常欣賞他的做法,便讓他擔任司徒的職務,理順五種倫理道德,人民都遵從這些道德,德行也因此越來越高。堯又讓舜參與百官之事,舜的表現(xiàn)也都很不錯。后來帝堯因年事已高,便讓舜代行天子之政,藉以觀察他是否符合民心和天意。舜代行天子政務八年后,堯逝世了。服喪三年之后,舜將帝位讓給了丹朱,但百姓不理會丹朱,都來歸服于舜,舜只得重登天子之位。
  傳賢而不傳子,這就是令后世稱頌的禪讓制度。禪讓制度在中國古代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也被歷代炎黃子孫稱頌。試想,一個呼風喚雨的帝王能夠將帝位讓給與自己毫無血緣關系的“外人”,這需要怎樣的胸懷!后人借孔子之口對此評論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謂大同!,這也說明帝堯是一位“天下為公”的典范。
  舜即位后,以德治天下,知人善用,百官各司其職,人民明晰道理,天下諸事都迅速振興起來,四海之內(nèi),共同稱頌帝舜的德行功勞。帝舜時期的太平景象比帝堯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堯舜時代一直以來都被歷代華夏子孫稱頌,而堯舜這兩位古老的帝王也成為后世炎黃子孫心目中的明君。
  舜知道自己的兒子商均無能,便延續(xù)帝堯的德行作風,將帝位禪讓給了才德兼?zhèn)洹⒅嗡泄Φ挠。禹后來建立了夏朝,也就成為了中國第一個朝代的第一任君王。
  歷史諸行無常的反復
  第一個世襲制王朝的建立
  夏王朝是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也是中國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就始于夏朝。
  禹在接替了舜的帝位之后,勵精圖治,劃分了九州,完善各種治國制度,這一系列管理措施為后來夏朝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禹在對外征戰(zhàn)的過程中,不斷取得勝利,獲得了大量俘虜和財富,他的兒子啟的勢力也隨之越來越大?吹礁赣H有如此權勢,啟怎么甘心讓這個王位落入他人之手呢?所以,禹還在位時,啟就開始醞釀奪位之事。待禹死后,啟便在其他奴隸主貴族的支持下,殺死了禹按照禪讓制所選定的傳位對象伯益,繼承了帝位。
  啟的即位,結束了禪讓制,拉開了中國歷代君主世襲制的序幕。許多人認為,啟廢除“天下為公”的禪讓制,實在是自私的,是不可取的,而事實上,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正是一種進步,是一種無法阻擋的趨勢,因為只有結束了氏族公社時期的部落聯(lián)盟選舉制度,確立了王位世襲制,以國王為中心的國家機構體制才能隨之建立起來。
  國家的興盛與衰亡
  夏王朝與之后的商、周這兩個朝代并稱為中國歷史上的“三代”,它們也是中國最古老的三個王朝。然而,誠如我們所知,歷史車輪的前行軌跡一向是變化多端、難以預測的,與歷史上其他階段一樣,這“三代”王朝的命運也并不那么平穩(wěn)和順利,它們就像潮水一般,此消彼長,起伏更迭,變化無常。每個朝代都有興起之時,也都有衰亡之日。不過,國家的興衰不是毫無理由的,不能單憑“物極必反”四個字來加以解釋。一個王朝興衰的原因通常有很多,但與之最為密切的,不能不說是統(tǒng)治者的治國能力和自身德行。而這一點,在“三代”時期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夏啟治國
  夏朝初期,在禹和啟這兩位君王的管理下逐漸穩(wěn)定并興盛起來。雖然啟打破了“公天下”制度,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但也正因如此,啟才更加竭心盡力地治理國家。為了讓民眾對自己心服口服,啟施行仁德之政,同時也非常注重自身德行的培養(yǎng)。他對自己要求特別嚴格,每日粗茶淡飯,生活比普通百姓還要樸素;他不喜好享受,除了祭祀以外,從不大興娛樂;他尊老愛幼,體貼民眾疾苦;他知人善用,誰有本領,就親自請來,委以重任,誰武藝出眾,他就讓誰帶兵打仗。夏啟這種收買人心的方法的效果很不錯,不到一年,他的聲譽就大大提高了,人民對他也越來越信任。再也沒有人對這種“子承父位”的家天下制度心懷不滿。
  啟的確是一個很有才能的君王,他不僅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王朝走向了鼎盛時期,其統(tǒng)治范圍也以中原為中心日漸擴大?墒,啟死后,繼位者太康和之后的兩代君王都因君主權力集中,并開始沉溺于享樂,不問政事,在貴族內(nèi)部矛盾以及外族(東夷族)進攻的雙重打擊下,喪失了統(tǒng)治權力。后來,智勇雙全的少康奪回了天下,才又恢復并鞏固了夏王朝的統(tǒng)治。這就是從“太康失國”到“少康中興”的整個過程。
  僅僅在一個朝代之內(nèi),國家的命運就如此波瀾起伏,可見,君王的賢明與昏庸,對國家的運勢起著多么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幸的是,夏朝最后出了一個昏庸無能、殘暴至極的君王,從而使夏王朝走向了衰亡。
  夏桀亡國
  夏朝的最后一個國王夏桀(jié)是歷史上一個有名的暴君。少康復國之后,夏朝的統(tǒng)治者都善于與東夷族搞好關系,但桀即位后,卻不計后果地大肆興兵討伐外族,勞民傷財,使得諸侯紛紛棄他而去。不僅如此,桀還是一個昏庸無能、貪圖享樂的人,他在位期間,驅使百姓為他建造了無數(shù)宮殿,使得人民苦不堪言;他重用奸佞,殺人成性,酗酒好色,人民對他恨之入骨,夏王朝就這樣陷入了內(nèi)憂外患之中。這時,黃河下游商部落的首領成湯率領軍隊對夏桀進行了討伐,夏桀兵敗,死于南巢,夏朝被商朝取代。
  夏朝歷經(jīng)十幾代君主統(tǒng)治、數(shù)百年的興衰動蕩,最后葬送在了暴君夏桀的手里。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朝代就這樣壽終正寢了。
  盤庚遷殷與武丁中興
  成湯滅夏建商之后,吸取夏亡國的教訓,施行仁政,不過他在位僅十二年就死了。商朝在成湯死后曾一度衰落,直至太戊執(zhí)政,商朝才再度興盛繁榮起來,不過商朝最興盛的時期則是在盤庚遷殷之后。
  商朝建立之初,國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當中,由于黃河下游常常發(fā)生水災,導致經(jīng)濟蕭條,加上王族內(nèi)部常因爭奪王位而發(fā)生內(nèi)亂,政局動蕩不安,對外族的控制力逐漸削弱,商王朝逐漸衰弱下來,僅僅一百五十年間,商朝就相繼遷都四次,勢力范圍也越來越小。直到第二十代君王盤庚即位,商朝的這種狀態(tài)才得到了改善。
  盤庚為了擺脫這種混亂局面,鞏固奴隸制國家的政權,決定將國都遷至殷(今河南安陽)。一開始,這個決定遭到了大部分奴隸主貴族的反對,因為遷都必然會使他們喪失大量已有的奴隸、大面積土地和許多房屋等,損失比較慘重。不過,盤庚還是沖破了大奴隸主貴族的各種阻攔,最終成功遷都。盤庚遷都之后,一直到商朝滅亡的二百七十多年,商朝國都一直設在殷,因此,商朝又被稱為“殷”或者“殷商”。
  盤庚遷殷之后,商朝國勢逐漸上升。武丁即位以后,大力選拔人才,任用傅說、甘盤、祖已等能人志士,加強了政治統(tǒng)治,征服了周邊各個部落,商朝疆域空前擴大,人口逐漸增多,這也為生產(chǎn)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成熟的條件。這段時期,商朝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都迅速發(fā)展起來,商朝達到了鼎盛,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武丁中興”。
  商紂亡國
  商朝最終也沒能逃出歷史的怪圈,其國勢到達鼎盛之后就開始逐漸衰退。武丁死后,連續(xù)幾代君王都是無德無才之輩,甚至一個比一個昏庸無能、荒淫無道,弄得整個社會混亂不堪,民不聊生。無獨有偶,與夏朝一樣,商朝最后也誕生出了一個暴君,終于使商朝到達了崩潰的邊緣。
  商朝的最后一個君王商紂,其昏庸殘暴的程度比夏桀有過之而無不及,他離經(jīng)叛道,寵愛毒婦妲己,貶斥賢臣,重用奸佞。為此,朝中大臣、貴族都群情激憤,諸侯和周邊小國也都漸漸不愿服從紂王的統(tǒng)治。公元前1027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率領之下,對殘暴的商紂進行討伐,并在牧野之戰(zhàn)中一舉殲滅商君。自此,商王朝六百多年的統(tǒng)治宣告結束。
  







上一本:中國社會歷史評論 下一本:中國文物大典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學成語品歷史的作者是三皮,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