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亡天下:南明痛史赫連勃勃大王


作者:赫連勃勃大王     整理日期:2014-09-13 10:51:18

中華忠烈,真是不絕如縷。史可法、高杰、夏完淳、陳子龍、張名振、瞿式耜、張同敞、張煌言,或為封疆大臣,或為布衣文士,國難之時,他們皆臨危不懼,挺身赴難,百撓不屈,殺身成仁。這種冒死不顧、為義殉身的宏大景象,極大拓展了作為偉大民族的想象力和視野,已經(jīng)定格為統(tǒng)一的大一統(tǒng)民族國家不可或缺的精神核心。
  回顧那個崩潰的時代,在那個病態(tài)人格比比皆是的混亂社會中,甚至是慷慨成仁的自我犧牲,都會被認作是一種消極的反抗行為。隨波逐流呢,又不能帶來真正的解脫。于是,對于動蕩、殺伐年代的讀書人來說,人生變成了一種絕望的煎熬過程。
  在“亡天下”的淺層憂慮和“失身家”的深層恐懼二重夾擊下,明末清初的中國土大夫階層,面對一個即將完全傾覆的世界,惶恐之余,他們?nèi)找嫫D難地要作出自己的人生選擇。順從恭卑地自暴自棄,心如止水地削發(fā)為僧,棄暴力而合作地加入“新朝”一人生的道路有那么多蜿蜒和歧路,出現(xiàn)在血染泥濘的中華大地之上。
  作者簡介:
  赫連勃勃大王(梅毅),男,天津人,現(xiàn)居深圳。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研究生畢業(yè)后,從事金融工作十余載,致力于資本市場研究工作。業(yè)余時間內(nèi),著有《生命的傷口》、《赫爾辛基的逃亡》、《表層》等多部中篇小說,并有“偽青春三步曲”——《南方的日光機場》、《
  目錄:
  總序言
  自序:讓歷史照亮未來
  半明半滅大明朝
  ——崇禎帝的自殺和鳳子龍孫的下場
  屋漏偏遭連夜雨
  ——內(nèi)憂外困下的崇禎帝
  勢如破竹進皇城
  ——李自成的“成功”路徑
  四十二天“帝王夢”
  ——李自成的短命政權(quán)
  覆巢之下無完卵
  ——清廷對崇禎三子及明宗室的殺戮
  欲向江南爭半壁
  ——弘光君臣的夢囈
  雄雞一唱天下白?總序言
  自序:讓歷史照亮未來
  半明半滅大明朝
  ——崇禎帝的自殺和鳳子龍孫的下場
  屋漏偏遭連夜雨
  ——內(nèi)憂外困下的崇禎帝
  勢如破竹進皇城
  ——李自成的“成功”路徑
  四十二天“帝王夢”
  ——李自成的短命政權(quán)
  覆巢之下無完卵
  ——清廷對崇禎三子及明宗室的殺戮
  欲向江南爭半壁
  ——弘光君臣的夢囈
  雄雞一唱天下白?
  一崇禎帝死后的時局
  白皙通侯最少年
  ——關鍵人物吳三桂
  可向江南爭半壁
  ——南明政權(quán)的有利條件
  恰當機會中的不恰當人
  ——弘光帝即位
  最無遠見的政略
  ——南明“借虜滅寇”的國策
  使臣碧血灑北京
  ——左懋第的凜然北行
  縈繞不去的陰影
  ——與國偕亡的黨爭
  飛揚跋扈為誰雄
  ——“四鎮(zhèn)”與“左鎮(zhèn)”
  以下犯上窩里斗
  ——許定國殺高杰的“睢州之變”
  衰世爭出離奇事
  ——弘光朝的“南渡三案”
  八十萬眾齊渡江
  ——左良玉以“清君側(cè)”為名的反叛
  數(shù)點梅花亡國淚
  一一史可法的血肉揚州
  忽喇喇華廈一時傾
  ——弘光朝廷的覆滅
  留發(fā)與留頭:兩難的抉擇
  ——被征服者的反抗
  衣冠發(fā)型比命重
  ——江南人民的流血抗爭
  留發(fā)復衣罪當死
  ——陳名夏案始末
  四海狼煙美少年
  ——壯烈殉國的夏完淳
  香蘭秀竹生雅庭
  ——夏完淳的生父與尊師
  一黃花白草英雄路
  ——夏完淳不屈殉節(jié)
  一面對英烈慚煞人
  ——審訊夏完淳的洪承疇
  兩個太陽照南明
  ——隆武帝與魯監(jiān)國兩朝為政
  脫卻牢籠繼帝位
  ——隆武帝的坎坷身世
  偏處一隅難抒懷
  ——魯監(jiān)國抗清屢戰(zhàn)屢敗
  忠臣殉難帝星落
  ——黃道周出征與隆武朝的覆亡
  降清反入囚籠內(nèi)
  ——鄭芝龍的悲劇
  彩云之南的誘惑
  ——大西軍進軍云貴
  吃人“黃虎”嗜殺狂
  ——“大西王”張獻忠
  烏雞妄想變鳳凰
  ——沙定洲的“云南王”之路
  將軍奮劍南天起
  ——李成棟反正
  率軍降清殺人如麻
  ——李成棟的亂世沉浮
  窮追不舍誓平兩廣
  ——李成棟對肇慶的進攻
  且戰(zhàn)且行抵抗重重
  ——李成棟在兩廣戰(zhàn)場連遭挫折
  天良發(fā)現(xiàn)立意反正
  ——李成棟在廣州宣布歸明
  勢窮節(jié)見殺身成仁
  ——李成棟的最后歲月
  南明的北風
  ——華北地區(qū)的反清運動
  好漢今日又重來
  ——山東義軍的抗清
  孤注一擲爭意氣
  ——姜壤的大同“反正”
  木棉花開血樣紅
  ——兩廣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
  屠刀未放想成佛
  ——尚可喜廣州屠城
  丹心難為利刃改
  ——瞿式耜桂林殉節(jié)
  永歷朝廷活曹操
  ——跋扈驕橫的孫可望
  驕橫無聊偏較真
  ——“一字王”還是“二字王”
  武治武攻兩不誤
  ——孫可望的內(nèi)外“進取”
  跋扈更勝曹孟德
  ——孫可望的一意孤行
  到死難洗一生羞
  ——孫可望降清的下場
  國姓爺?shù)乃叫?br>  ——海上稱雄鄭成功
  初出茅廬見識奇
  ——鄭成功的早期活動
  詭異人間父子情
  ——鄭芝龍和鄭成功
  乘風破浪江南行
  ——鄭成功的“長江之役”
  功虧一簣千古恨
  ——鄭成功的南京之圍
  弓弦一絞送君王
  ——永歷政權(quán)的終結(jié)
  強敵壓境難安穩(wěn)
  ——永歷君臣的昆明大撤退
  萬塔之國當客囚
  —一永歷君臣在緬甸的遭遇
  龍游淺水遭蝦戲
  ——永歷帝在緬甸的最后歲月
  游龍墜地成飛灰
  ——永歷帝被絞篦子坡
  浩然正氣灑熱血
  ——張煌言殉明半明半滅大明朝
  公元1644年,明朝崇禎十七年,陰歷三月十八日。
  北京紫禁城內(nèi)。乾清宮。
  座中三人,一男二女,正郁郁飲酒。
  男人三十多歲,身材中等,面容清秀,神色倦怠。他頭戴烏紗折角向上的翼善冠,身穿明黃的盤領窄袖袍,前后及兩肩,各織有晃人眼目的金盤龍,一條以金、琥珀、透犀鑲嵌的玉帶束于腰間,腳登皂皮靴。如此裝束,非皇帝莫屬。不錯,此人,正是大明朝的崇禎皇帝。
  在他對面,側(cè)坐著兩個女人。一位是皇后周氏,一位是袁貴妃。
  兩個女人皆是盛裝。周皇后頭戴雙鳳翊龍冠,冠上滿綴金玉、珠寶和絕色翡翠,一金龍,二翠鳳,口銜珠滴,搖搖顫顫。身上,她著真紅大袖霞帔,紅羅長裙,紅褙子,繡著織金云霞龍文,鋪翠圈金,飾以珠玉墜子,華麗無比;袁貴妃頭戴鸞鳳冠,附以翠博山,大珠熒耀,花釵橫斜。她也穿金繡鸞鳳的真紅大袖衣,霞帔,紅羅裙,只是衣服的圖案用織金及繡鳳文,不用明黃線,沒有云龍紋。
  難道是崇禎帝后貴妃的天地一家春歡飲嗎?不,這是三個人的生死訣別時刻,他們正在喝斷頭酒!
  北京城外,一整天下來,忽而黃沙障天,忽而凄風苦雨,忽而冰雹雷電。但是,最震人耳目的,是城外李自成農(nóng)民軍赫赫的吶喊殺聲和攻城的炮聲,震耳欲聾。深處皇宮內(nèi)殿,仍然能不時感受到劇烈的顫抖。
  靜默許久,崇禎帝盡飲一杯,瞠目對周后和袁貴妃說:
  “事已至此,只有一死!”
  看到崇禎皇帝眼中的怪異兇光,嬌小艷麗的袁貴妃頓時間懼從心起,鬼使神差一樣,她忽然拋杯跳起,轉(zhuǎn)身離席欲逃。
  崇禎帝拔出腰間寶劍,追身上前,一劍正捅袁貴妃后胸。美人頓時香銷玉隕,血流遍地。
  周皇后臉色煞白,不過,畢竟母儀天下多年,還能做到臨危不慌。她慢慢站起,向崇禎帝深施一禮,低聲說:“臣妾向陛下訣別!”言畢,未等崇禎帝開言,周皇后匆匆回到自己的坤寧宮。
  國破家亡之際,這位大明朝皇后并無任何多余的言語,連遺言也沒給宮女們留下一句,平靜地以白綾上吊自殺。在她深沉的一聲嘆息過后,是頸骨斷裂的可怕聲音。
  不久,已經(jīng)有些醉意的崇禎帝搖搖晃晃趕到坤寧宮,望著吊在殿中的周皇后尸體,他忽然放聲大笑:“死得好!死得好!”…………
  十七年的皇帝生涯,對于崇禎皇帝來講,只能用杜甫一句詩來概括:艱難苦恨繁雙鬢!
  除誅殺魏忠賢一事略顯崇禎帝的“英明神武”外,他繼位后的每一步,幾乎是步步皆錯,一步一步帶著他的大明國走向滅亡。
  屋漏偏遭連夜雨——內(nèi)憂外困下的崇禎帝
  崇禎帝朱由檢,是明光宗第五子。由于早年喪母,身邊沒有任何一個可信賴的家人,他的童年所遭受的孤獨感、被遺棄感、挫折感,決定了日后他成人之后那種猜疑、偏執(zhí),固折的性格。
  崇禎帝惟一比他同父異母哥哥明熹宗要強的,是他酷愛讀書,從小一直受著正統(tǒng)的儒家教育。
  繼位后,崇禎帝藥到病除,輕而易舉地鏟除了魏忠賢閹黨毒瘤。放松之余,驕矜之氣溢滿胸膛,他頓覺自己是個天縱英明的帝君。
  自損棟梁——枉殺袁崇煥
  登基之初,由于早聞其名,崇禎帝對袁崇煥非常信任,命其以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帥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崇禎元年秋八月,袁崇煥入京覲見,在皇帝面前許諾五年之內(nèi)可恢復全遼境土。崇禎帝更是聞言大悅。
  崇禎二年(1629年)夏七月,袁崇煥至旅順,殺掉了皮島的明朝大將毛文龍。
  崇禎帝聞毛文龍被殺,登時大駭。如此方面鎮(zhèn)將被殺,確實出乎意料。但由于當時正倚重袁崇煥,崇禎帝只得優(yōu)旨褒答,認定他殺得好,并下詔宣諭毛文龍罪狀。后來,這反而成為袁崇煥被殺的一條罪名:擅殺大將。
  當時與后世,均有好事者認為,袁崇煥殺毛文龍,是中了后金的反間計,自剪羽翼,親痛仇快。這些人往往以東江鎮(zhèn)日后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等人叛明降清為口實,認為皆是由于毛文龍之死引至。其實,袁崇煥殺毛文龍僅僅幾個月,皇太極就從長城逾入內(nèi)地,為此,袁崇煥急忙攜軍救援。
  崇禎帝偏中皇太極“反間計”,自毀長城,殺掉了袁崇煥。如果袁崇煥不死,依他的指揮控制能力,東江鎮(zhèn)兵將肯定會被打造成為一支恢復遼東的勁旅。而假如毛文龍不死,這個跋扈明將百分百可能會叛明降清,日后也不會附于袁崇煥傳后,肯定會被乾隆帝編入《貳臣傳》。
  毛文龍被殺的三個月后,皇太極率兵,繞過山海關,由薊鎮(zhèn)長城的長安、龍井關、洪山口毀邊墻入寇,并攻占遵化、遷安、永平、灤州四城。
  后金軍忽然出現(xiàn)在北京城外,對北京展開圍攻,即明人口中的“己巳虜變!
  乍聞后金軍逼近京師,明廷駭震,立刻調(diào)諸路兵入京來援。袁崇煥聞訊,在先派出趙率教入援的同時,即刻率祖大壽等人急赴國難,步步為營,途經(jīng)撫平、永平、遷安、豐潤等諸城,皆留兵營守。
  不久,明將趙率教戰(zhàn)死消息傳至,后金兵蜂擁而至。袁崇煥大驚,急引兵趨至北京城下,在廣渠門外立營。雖然袁崇煥手中僅有不到兩萬人,他們斗志高昂,數(shù)次與后金軍交戰(zhàn),皆得勝而還(清人自己講是“互有殺傷”)。
  見袁崇煥營盤艱固,無隙可乘,一直熟讀《三國演義》的皇太極施用“反間計”。恰好營中有兩個被俘的明朝太監(jiān)楊春、王德成在押,他命令漢人降將高鴻中與鮑承先兩個人趁黑坐在這兩個先前在城效牧馬廠抓獲的兩個明朝太監(jiān)被困的營帳外,假裝酒醉,放言說城內(nèi)袁巡撫(袁崇煥)與大金有密議,準備里應外合。夜間,哨兵故意縱兩個太監(jiān)逃脫。
  這兩人一回城,兔子一樣跳到崇禎帝面前,把這件“天大的秘密”講與皇帝聽。剛愎自用的崇禎帝竟然上了皇太極這種最簡單的當,很快就派人逮捕了袁崇煥,打入詔獄嚴刑拷打?qū)弳枴?br>  袁崇煥的部將祖大壽為此驚惶至極,出城后即擁兵向遼西奔逃。幸虧袁崇煥在獄中寫信召喚祖大壽,他才沒有當時叛變。
  由于山海關、寧錦一線仍在明朝掌握中,加之后來的孫承宗御敵有方,皇太極只得率兵退走。北京有驚無險。
  后金退兵后,明廷開始審查袁崇煥一案。
  當時,大學士錢龍錫持正,得罪不少暗藏的閹黨成員。閹黨王永光時為吏部尚書,引其同黨御史高捷等人猛烈攻擊袁崇煥,誣稱他暗中與后金議和,擅殺毛文龍,引清兵入口。這些閹黨本意是想以袁崇煥興起一件新的大“逆案”,順便攀引錢龍錫,于是,他們大造輿論,講袁崇煥殺毛文龍是由錢龍錫主使。
  最后,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剛過中秋,袁崇煥本人被判凌遲,剮于北京鬧市,其兄弟妻子長流三千里,抄其家產(chǎn)歸公。
  袁崇煥一案,天下冤之。但無知的北京市民信以為真,恨極了這位引狼入室的袁巡撫,紛紛上前高聲責罵,甚至出錢買肉生食這位耿耿精忠的烈士身上之肉。
  千刀萬剮,明朝就是這樣對待袁崇煥這樣一個大忠臣。
  被殺前,袁崇煥作《臨刑口占》,依舊對大明朝忠心耿耿:
  一生事業(yè)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后不愁無勇將,忠魂仍舊守遼東。
  大英雄被剮之時,緊咬牙關,欲哭無淚,只能仰望蒼天,讓冤報嘆息回蕩于自己的胸腔之中!
  可笑又可悲的是,崇禎帝至死不悟自己中了皇太極反間計,甚至連入清后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明末大才子張岱(寫《陶庵夢憶》那位),也在書中把袁崇煥列為明朝逆臣。最終為袁崇煥“平反”的,竟然是“韃子”皇帝乾隆。這真是個歷史的黑色幽默!如果羅貫中地下有知,知道自己的《三國演義》多少年后被一個女真韃酋當“兵書”來使,以“蔣干盜書”為原型殺掉大明頂梁柱袁崇煥,羅老先生肯定是地下憤怒高呼不已。
  遍地烽煙——以油澆火的“平賊”
  崇禎帝繼位以來,用人不當,自然是不可推卸的主觀責任,但罕見的自然災害,也是明朝滅亡重要的客觀原因。
  壞運氣,是每個王朝滅亡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從朱由檢繼位的第二年,即公元1628年,陜北突遭大旱。十余年間,陜西、山西、河南、河北、江蘇、山東,無年不旱。倒霉的是,大旱相繼,蝗災與瘟疫接踵而至,赤地千里,十河九干。由于乏食,最終出現(xiàn)了“人吃人”的慘劇。天災人禍,小民無生路可尋,加之官員貪污,苛捐雜稅,橫征暴斂,只能走一條路:造翻!
  同時,明朝發(fā)展到晚期,土地高度集中,宗室、勛戚、官紳地主對土地的兼并愈演愈烈,貧者益貧,富者益富,社會的兩極分化達至驚人地步。而自嘉靖帝開始“竭天下之財以奉一人”,萬歷帝變本加厲,明熹宗有樣學樣,明朝財政面臨破產(chǎn)的境地,只得通過不斷加派賦稅來榨取民財。各級官吏巧取豪奪,竭澤而漁。由于農(nóng)民紛紛拋荒逃散,造成水利失修,河患日甚,惡性循環(huán)下,天災人禍不絕。軍制方面,更是法久弊生,軍屯、商屯均有名無實,士兵被拖欠軍餉,甚至沒什么戰(zhàn)斗力。諸大將除身邊親兵可用外,基本上沒有可信得過兵校。軍紀敗壞下,索餉嘩變,就成為明末軍隊中的“主旋律”。
  早期的農(nóng)民暴動,無非是一群想找口飯吃的烏合之眾,無組織、無紀律,無任何明確目標,看似成千上萬,實際上是一大幫拖家?guī)Э诘酿嚸窳髅,正?guī)明朝官軍如果加以認真對付,這些人馬上就會作鳥獸散。而且,領導暴動叛亂的人,不少人是當?shù)赝梁朗兰易拥芑蛘呤敲鞒呠姷闹邢录壾姽,為避免事發(fā)后暴露身份連累親族,他們紛紛自起諢名綽號。農(nóng)民戰(zhàn)爭發(fā)展到中晚期,賊勢漸熾,賊頭們紛紛以本來姓名示人,“綽號”使用越來越少。
  明末農(nóng)民暴動,最早當推崇禎元年延安的府谷人王喜胤(澄城縣的造翻規(guī)模太小,忽略不計),因當?shù)卮箴嚮,他率楊六、“不沾泥”等人四處掠搶富民家里糧食,相聚成盜。與白水縣王二會合后,這伙人已有五、六千人的規(guī)模,他們攻破宜君縣城,大肆搶劫一番,竄入延安一帶的黃龍山。殺人魔王張獻忠,就是首先加入王嘉胤的隊伍。
  張獻忠本人是延安衛(wèi)人,年青時可能在延安府當過捕役(刑偵干警),也可能當過邊兵,在榆林衛(wèi)的洪承疇手下賣過力(這是他1645年在成都當“皇帝”后自吹自擂,不一定是真),但肯定的是,此人絕非一般因饑而反的順民,應該是在衙門或軍門里混過的有不少入世經(jīng)驗的老到壞人。由于在與官軍作戰(zhàn)中勇敢能殺,他自己很快有了一只武裝,自號“西營八大王”,所以,相比李自成,張獻忠絕對是“革命”老前輩。
  至于李自成,多年來一直說他是“農(nóng)民領袖”,其實他是一個下崗驛卒,原先是有鐵飯碗吃官家飯的“城里人”。他生于米脂,小名黃娃子,成年后到圁川驛(銀川驛)充當驛卒。
  明代,十里置鋪,六十里置驛。本來,驛站制度原本為政府官員提供舟車、馬匹、夫役、郵傳方便,是很有必要的“公家”設施。隨著明朝社會的全面腐化,驛站制度日益成為不少官員謀利的工具。他們往來經(jīng)過驛站時,常常敲詐勒索驛站,損公肥私,基本上與時下乘坐公家豪華小轎車之余占用司機為自己開車同時拿交通補貼的行為差不多。
  過份的是,明朝驛夫、馬戶為了應付“官家”的差事,有時甚至傾家蕩產(chǎn)。舉例來講,大驛站一年應該供銀五萬,但實際發(fā)下來只有一、兩千,縣官自己按“倒”扣四百后,剩下的交給驛站。這一點銀子,根本不夠日常開支。即使如此,明政府內(nèi)有人還打驛站的主意。
  崇禎二年,給事中劉懋奏言整頓驛站。他出發(fā)點不錯,通過整頓、精簡,可以節(jié)省國家經(jīng)費開支,抵銷新餉。搞了一年多,裁撤數(shù)萬驛卒,共省下六十八萬兩左右的白銀——這區(qū)區(qū)六十八萬兩白銀,事后證明,恰恰成為明王朝滅亡的代價——由于裁減驛卒,李自成下崗,這位爺無奈之下,憤而參加農(nóng)民軍,“奮臂大呼,九州幅裂!
  所以,七品給事中的一紙奏文,在把大明朝送入歷史黑暗的深淵的進程中使勁加了一把大力。
  李自成登高一呼,饑民齊集,一天就得千把人,轉(zhuǎn)掠四方。由于在政府部門做過事,他很會組織安排,十來天內(nèi)就發(fā)展到數(shù)千人,往來奔竄,自號為“闖將”。(由于“闖將”的名號,包括姚雪垠先生在內(nèi),不少當代和明末清朝的學者均認為李自成是“闖王”高迎祥手下,其實二人根本沒有關系,更不是舅甥關系。他后來的老婆高氏也和高迎祥無關!瓣J王”、“闖將”皆造翻諢名,并列關系,不是從屬關系)。
  饑民四處造翻,府縣官員們都是一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總是上報說是“饑民”餓極了惹事,認為到轉(zhuǎn)年春天有活干有糧食有指望時,事情會自動平息?汕,老天弄人,陜西等地連年干旱,饑荒越鬧越大,造翻越來越多。待明朝中央政府真正正視這件事時,小打小鬧搶糧食的饑民暴動,已經(jīng)發(fā)展成有規(guī)模有計劃有組織的造翻了。
  崇禎皇帝為解決問題,派左副都御史楊鶴去任陜西三邊總督。
  由于剛剛經(jīng)歷了皇太極破邊入口殺至京城腳下的危機,各地抽調(diào)了不少精銳部隊抵至京畿地區(qū)。楊鶴眼見陜西各處農(nóng)民軍規(guī)模龐大,手中兵少剿不過來,就主張以招撫為主,提出要實實在在解決饑民的吃飯問題,然后使饑民解散,由政府發(fā)給耕牛農(nóng)具,讓農(nóng)民規(guī)規(guī)矩矩種田當順民。
  這種安撫策略雖然花錢多,但效果大,農(nóng)民各安其業(yè),不再會復出為盜。農(nóng)民耕田有收成,生產(chǎn)恢復,政府可從賦稅中回收銀兩,良性循環(huán),應該可以解決問題。
  崇禎皇帝覺得有理,發(fā)詔照準。由于當時不少農(nóng)民軍已經(jīng)竄入山西境內(nèi),陜西只有“神一魁”勢力最大。聽說官家招安,自己能當“干部”,神一魁率著六七萬人就到了寧州,正式投降,被楊鶴授與守備一職(上校團長)。入伙的饑民紛紛領取“印票”(回鄉(xiāng)證),領銀子后各自回家。
  當時,幾乎陜西境內(nèi)所有的賊頭,包括“點燈子”、“滿天星”這樣的“老革命”,無一不受撫,得到相應官職。但是,得官后的農(nóng)民軍頭頭們留有后手,他們各自私留武器,占據(jù)要地,不時派人四處劫掠富戶,號稱“打糧”。另一方面,由于明政府只撥十萬兩白銀賑濟,杯水車薪,仍舊有大多數(shù)農(nóng)民窮餓至極,這些人自然也不愿意就這樣回鄉(xiāng)等著餓死,仍舊團結(jié)在頭頭們身邊,戀戀不去。
  在此種情況下,朝內(nèi)“主剿派”群攻楊鶴一方的“主撫派”,指斥他浪費了大筆國帑,最終造成“屢撫屢叛”的局面。
  崇禎帝是個急性子,見花了銀子不見立馬成效,大怒之下罷去楊鶴官職,重新確定剿殺方針。
  殺剿之下,稍稍平息的民亂趁勢又起!吧褚豢痹俅卧旆,攻占寧塞縣城。不久,農(nóng)民軍頭領們互攻,“神一魁”被殺。
  由于膽識過人的洪承疇被委任為總督,陜西叛亂相繼被鎮(zhèn)壓,郝林庵、“可天飛”等人逐一被殺。這位洪總督愛使招降和收買的手段,“以賊殺賊”,鐵角城、錐子山等叛民大本營一一被端掉,明軍斬獲數(shù)萬級,陜西境內(nèi),一時間基本看不見大股農(nóng)民軍。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農(nóng)民軍不是被殺光了,而是不少人遁至山西,在那里轟轟烈烈干了起來。
  當崇禎朝臣盡力剿殺陜西饑民暴動的同時,東北地區(qū)的滿洲酋長皇太極發(fā)動進攻,摧毀了大凌河城。
  大凌河之戰(zhàn),明軍精銳數(shù)萬被殲,大量先進火器喪失,損失不可謂不大。最重要的是,皇太極粉碎了明軍步步為營東進的戰(zhàn)略,迫使明朝往后退縮。
  崇禎七年(1634年),皇太極發(fā)兵二次入關打擊明朝,總共進行三個多月,在宣府、大同一帶大肆殺劫,擄搶百姓、牲畜不計其數(shù),洋洋而去。
  狂龍入海不回頭——崇禎帝輕信農(nóng)民軍“投降”的后患
  見陜西境內(nèi)消停一些,明廷便下令給臨洮總兵曹文詔,讓他帶統(tǒng)陜西、山西諸將,去山西剿賊。曹文詔手下兵不多,只有近四千人,立刻從甘肅慶陽開拔,經(jīng)潼關、過黃河,率先擊殺蒲州、河津一帶的農(nóng)民軍。
  到崇禎六年冬,從各地調(diào)至山西、河南、河北一帶的圍剿官軍人數(shù),已達三萬多。一直號稱“英明”的崇禎帝,此時也走他前任的老路,派出不少沒老二的太監(jiān)公公到各部隊當監(jiān)軍。
  明末農(nóng)民軍之所以被稱為“流賊”,就是因為這些人善于四處游走,東打一下西殺一下,讓官軍四顧不暇。但華北地區(qū)多為大平原,叛亂者們無險可據(jù),無山可藏。
  官軍勢大,進攻不懈。最后,大部分農(nóng)民軍被壓迫于河南界內(nèi)的黃河以北地區(qū)不能動彈。
  ……





上一本:中古中國與粟特文明 下一本:常見文物生僻字小字典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亡天下:南明痛史赫連勃勃大王的作者是赫連勃勃大王,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