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歷史看女人》中講述了109則歷史故事。在編排上分為8個類別,即教子、相夫、慧智、忠勇、孝義、貞節(jié)、狡詐和余編。采取這樣一種編排方式,意在把女人的言行見識這個主題具體化,從上述幾個類別中具體地體現(xiàn)出來。最初,本來是打算按照時間為序進行編排的。在做了兩種編排上的對比以后,覺得還是分成幾個類別更有利于讀者閱讀和思考,于是在脫稿后做了上述的編排。在寫作方式上,一是將所屬各篇定格在兩千字左右,二是對史籍有載的歷史故事進行盡可能準確地復(fù)述,三是在講述故事之后略加引申發(fā)揮,說明筆者的觀點看法,進行簡短的點評,以期收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目錄: 序言 編一教子 能如是乎與汝偕隱——介子推的母親 天報之福汝不死也——母親對叔孫敖的開導(dǎo) 子非吾子無入吾門——楚子發(fā)母閉門訓(xùn)子 不孝之子非吾子也——田稷母嚴辭訓(xùn)子 孟母三遷 善事漢王——王陵母的叮嚀 掃墓望喪——西漢嚴延年母一語成讖 巾幗而有須眉氣——東漢末姜敘母勉子 事君盡忠立名千載——唐王義方母勉兒 順死賢于逆生——唐董昌齡母的見識 能立長君社稷之!乌w匡胤母杜太后的政治交代 爾亦都人子——明孝定李太后沖冠一怒 以減賦為第一緊要之事——清馮智懋妻謝氏的囑托序言 編一 教子 能如是乎 與汝偕隱——介子推的母親 天報之福 汝不死也——母親對叔孫敖的開導(dǎo) 子非吾子 無入吾門——楚子發(fā)母閉門訓(xùn)子 不孝之子 非吾子也——田稷母嚴辭訓(xùn)子 孟母三遷 善事漢王——王陵母的叮嚀 掃墓望喪——西漢嚴延年母一語成讖 巾幗而有須眉氣——東漢末姜敘母勉子 事君盡忠 立名千載——唐王義方母勉兒 順死賢于逆生——唐董昌齡母的見識 能立長君 社稷之!乌w匡胤母杜太后的政治交代 爾亦都人子——明孝定李太后沖冠一怒 以減賦為第一緊要之事——清馮智懋妻謝氏的囑托 編二 相夫 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曹大夫僖負羈妻 人知其一 莫知其他——柳下惠妻 有什么理由洋洋自得——齊相御妻 夫負妻載——楚接輿妻 甘天下之淡味 安天下之卑位——魯黔婁妻 該出走就出走 當(dāng)挽留便挽留——漢傳奇女子卓文君 奈何忘宿志而慚兒女子——漢隱士王霸妻 良妻勝良友——東漢樂羊子妻 人患無德義 不患無富——吳李衡妻習(xí)氏 老物可憎——司馬懿夫人張春華 君好色不好德 何謂皆備——北魏許允妻阮氏 何用言之 徒令帝憂煩耳——隋蕭皇后 身穿朝服賀夫君——長孫皇后規(guī)勸唐太宗 速去 勿留——唐侯敏妻董氏 男兒須自勵——唐湛賁妻 妾為宋先生作福事也——明孝慈高皇后馬氏 編三 慧智 不可讓趙括做大將——趙國趙括母 母智若此 其子必不愚——楚江乙母 丑女無鹽自為媒 貌不修飾 不見君父——漢武帝愛姬李夫人 為何還要厚葬——西漢張湯母 修正尚未蒙福 為邪欲以何望——西漢班婕妤 再實之木 其根必傷——東漢明德馬皇后 傾巢之下 安有完卵——孔融的一雙小兒女 怒不變?nèi)?nbsp;喜不失節(jié)——魏曹丕母卞太后 讓惡人先告狀——魏鐘會母張昌蒲 只知其一 不知其他——晉杜有道妻嚴氏 一時之榮 不若長久之樂——北魏宦官符承祖之“癡姨” 人才流落誰之過——武則天的眼界 姨止一子 不欲令其事女主——狄仁杰姨母問答 富貴何足驕人——唐郡主李楚媛 絕不效仿武則天——唐郭子儀孫女郭太后 何必妄毀形發(fā)——后周宣懿皇后符氏 該放手時須放手——宋章獻明肅劉皇后 滴蠟捕盜——宋王氏婢女藍姐 厭魅不若禮法——遼耶律奴妻蕭氏 編四 忠勇 事在王門 何關(guān)他族——東晉王凝之妻謝道韞 必欲詐君 共為反耳——嶺南圣母冼英 寧死不誣服——前燕慕容垂元妃 不勝即殺我——宋曹氏婦晏 妾雖賤妓 不能事叛臣——南宋名妓毛惜惜 獨恨與邵公同死——明女將軍秦良玉 吾力尚能殺爾曹——清鄂對妻熱依木 欲全此三十余人而救其死——清無為曹氏女 血書求援 解圍廣信——清沈葆楨夫人林普晴 編五 孝義 明君治國 不以物害人——齊婧女諫槐救父 義姑有節(jié) 棄子抱侄——魯義姑姊 緹縈救父 若皆從死 誰當(dāng)養(yǎng)孤——東吳何姬忍死養(yǎng)孤 為何要叩拜無知的神明——唐高愍女妹妹 吾雖不敏 安敢忘義——唐鄭宗義妻盧氏 崔氏的奉獻與犧牲 父母可自逃難 勿以我為憂——元李讓女李順兒 非死無以全節(jié)——明唐方妻丁錦孥 不欲為仇人婦——明新昌孝女石氏 何物賊奴 敢作此語——明吳道震妻姚氏 未亡人終一死耳——清徐明瑛妻吳宗愛 請勿再言——清郝小車妻單氏 其意在我——清萬某妻曾氏 編六 貞節(jié) 自刑明志——梁寡婦高行 生既不得從夫 死乞葬于柳氏——隋蘭陵公主阿五 推舉一人過來——唐符鳳妻玉英 存亡兩字實哀哉——南宋王貞婦 生為李家人 死為李家鬼——金李英妻張氏 但知守節(jié)而死 他皆不知也——元趙洙妻許氏 亟懷之去——明余姚吳江妻李氏 其如平生何——明女楊玉英 悲情女子郝節(jié)娥 死于火中不受辱——明清之際烈女項淑美 我不累若輩——清黃晞妻周氏 安能俯首求旦夕活——清鄒延玠妻吳氏 編七 狡詐 季子位高而金多——蘇秦的嫂子 禍福無門 唯人所招——西漢高祖戚夫人 機關(guān)算盡 害人害己——西漢霍光夫人顯氏 就是不交玉璽——西漢太后王政君 別拿村長不當(dāng)干部 系狗當(dāng)系頸——西晉皇后賈南風(fēng) 羊車望幸——晉貴嬪胡芳 劉宋潘淑妃 先下手為強——張貴人弒殺東晉孝武帝 眼下豈是保養(yǎng)的時候——唐廢后張良娣 汝何不為我復(fù)仇——元忽都皇后奇氏 余編 吳起吮子母哭泣 恣君之所使之——趙太后兼聽則明 吾哀王孫而進食 豈望報乎——淮陰漂母 一朝權(quán)在手 便把令來行——西漢呂雉的人生哲學(xué) 得其善言不足喜 惡言不足怒——西漢呂太后的胸懷 薄命的女人最幸運——西漢薄姬 永遠的心痛——曹操原配丁夫人 國家之事 焉可顧私——隋文獻獨孤皇后 不誠不孝 何以為人——隋上黨陸讓母馮氏 離心離德之人 絕不能留——武則天誅殺劉祎之 非我有 不愿也——宋謝泌妻侯氏 汝來何為?——宋“女中堯舜”高皇后 何忍取一物——元昭睿順圣皇后察必 汝自為之 勿以累我——元徽仁裕圣皇后伯藍也怯赤 夫人安在——清張英妻姚氏 后記叔孫敖殺蛇的故事人們耳熟能詳。 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名叫叔孫敖的少年,一天外出游玩時,遇見了一條長著兩個腦袋的蛇。叔孫敖聽大人們說過,長著兩個頭的蛇是不祥之物,凡是見過它的人都要死。這時,叔孫敖心里立即浮現(xiàn)出這樣一個念頭:既然我看見了兩頭蛇,已是必死無疑,臨死前也一定要把它殺死,免得它再去害別人。于是,叔孫敖便殺死了兩頭蛇。回到家里以后,一見母親,叔孫敖便嚎啕大哭。母親見狀,趕忙問他為何哭泣。叔孫敖回答說:“聽人說看見兩頭蛇的人必死無疑,我今天看見了兩頭蛇,所以害怕離開母親而死去呀!”母親忙問:“兩頭蛇現(xiàn)在哪里?”叔孫敖回答說:“我怕別人再看見它,所以把它殺死又埋起來了!蹦赣H聽了,便開導(dǎo)他說:“兒呀,不要害怕。我兒殺死了害人的兩頭蛇,不讓它再去害人,這是做了一件大善事!積了陰德的人,上天一定會報答他。我兒不必擔(dān)心,你不會死去的!甭犃四赣H的話,叔孫敖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一顆懸著的心才慢慢地放了下來。 叔孫敖長大成人后,做了楚國的令尹(宰相),史稱其寬刑愛民,興修水利,發(fā)展經(jīng)濟,重視教育,政績斐然,是當(dāng)時屈指可數(shù)的政治家之一。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叔孫敖小時候殺死兩頭蛇,做了善事,后來又成為楚國的令尹,名重一時。如此發(fā)展脈絡(luò),完全符合“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傳統(tǒng)說教,于是,便被統(tǒng)治者拿來,作為一個現(xiàn)成的生動的教材,用來教育民眾。 被人神化了的故事,自然會衍生出許多故事的主人始料不及的東西,特別是當(dāng)著有心人各取所需地拿它來說事的時候,更可能和主人公當(dāng)初的意愿相去甚遠。在這個故事里,叔孫敖路上遇見兩頭蛇并將其打死掩埋,是一個意外;母親從兒子的啼哭聲中知道了事情的經(jīng)過,同樣也面臨著一個究竟作何解釋的難題。她向兒子所說的那番話,既是對兒子的寬慰,同時也是對自己的寬慰。因為,在科學(xué)不發(fā)達的古代,迷信是一種常人難以擺脫的世俗觀念。見了兩頭蛇的人究竟會不會死去,兒子心里沒底,母親心里同樣沒底。 但是到了算命先生、占卜者的口中,經(jīng)過他們的胡謅閑扯,叔孫敖打死兩頭蛇居然和他后來出人頭地出將入相有了扯不清的關(guān)系。似乎因為打死兩頭蛇、做了善事,才有了后來的官運亨通,顯名于世。如果當(dāng)初叔孫敖?jīng)]有打死那條兩頭蛇,就會很快死去,就不會有后來的一切。于是,一個偶然的遭遇,便成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佐證。翻看古代小說,叔孫敖殺蛇的故事一次次地出現(xiàn)在面前,令人無可奈何。 雖然如此,叔孫敖母親對兒子的開導(dǎo)畢竟可圈可點。平心而論,這是一位有見識的女性。兒子路遇兩頭蛇,盡管擔(dān)心自己命不長久,還是不想讓兩頭蛇再去害人,便將其打死。兒子的心思是善良的,主觀上是在做善事、做好事。叔孫敖的母親肯定兒子做了善事好事,相信兒子會有好報,無疑體現(xiàn)出了一種人性的善良愿望。 古人將做善事做好事視之為積陰德,固然有明顯的因果報應(yīng)的成分,但在科學(xué)不發(fā)達的時代卻也有其積極的成分在,不應(yīng)簡單地一口否定。雖然現(xiàn)實生活所彰顯的一切并不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而是不斷地呈現(xiàn)著“修橋鋪路,少眼沒戶”,不斷地上演著“黃鐘毀棄,瓦釜雷鳴”,但是人生在世還是應(yīng)當(dāng)養(yǎng)成做善事做好事的自覺。就像叔孫敖一樣,自己雖然不幸地遇見了兩頭蛇.也要將他殺死,以免它再去禍害其他人。從理念上講,叔孫敖的觀念應(yīng)當(dāng)成為所有人的共識,叔孫敖的行動也應(yīng)當(dāng)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 站在這樣一個高度上來閱瀆叔孫敖殺蛇的故事,來審視叔孫敖母親對兒子的開導(dǎo),心中的郁結(jié)頓時開朗,善良的人們原本應(yīng)當(dāng)如此善良。不管善惡是否真有報應(yīng),不管報應(yīng)是如何地步履遲緩,我們都應(yīng)當(dāng)向叔孫敖一樣,自覺地做善事,自覺地積陰德,都應(yīng)當(dāng)和叔孫敖的母親一樣,持有堅定的信念: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或許,我們可以比當(dāng)年叔孫敖的母親向前再走一步,那就是:即便是人妖顛倒是非不清,我們也要一如既往地一心向善,永不停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沿著這個思路進行下去,就難免重蹈前人精心設(shè)計好的窠臼或者說是套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