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逝的禾風(fēng)》是一冊敘述兩漢以至于明清江南故事的著作。取材于正史、方志、野史筆記,以舊嘉興府及其屬縣為中心,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風(fēng)俗、人物等,附有“評說”。概括地展現(xiàn)了江南文化名域的歷史文化風(fēng)貌,為江南文化精神的承續(xù)和發(fā)展,提供了可貴的資料來源與線索。 《遠逝的禾風(fēng)》由楊飛編著。 目錄: 記楊飛(代序)陸明 城陷為湖 嚴將軍墓 羞墓 鬧鬼 嘉興的蘇小小墓 顧歡勤學(xué) 嘉興繩技 孤城雙忠 一代名相陸宣公 高宗南逃故事 兵變 秀州刺客 嘉興出生的皇帝 岳珂驅(qū)怪記楊飛(代序)陸明 城陷為湖 嚴將軍墓 羞墓 鬧鬼 嘉興的蘇小小墓 顧歡勤學(xué) 嘉興繩技 孤城雙忠 一代名相陸宣公 高宗南逃故事 兵變 秀州刺客 嘉興出生的皇帝 岳珂驅(qū)怪 羅愛愛 陶莊義士 善良知縣 雪獅子 留衣亭 不愛錢的嘉興知府 項忠二三事 皂林張浩 張寧妾 沉香街 小人發(fā)跡 錦衣衛(wèi) 倭寇來了 鄭茂守海鹽 倭墩 桐鄉(xiāng)被圍 沈莊殲倭 查家少女 跑官買官 金鳳扮東樓 丁賓做官 父母官 忠臣孝子 錢嘉徵上疏 江南大饑 園林大師 奪墓 海市蜃樓 崇禎審吳昌時 吳麟徵守西直門 董小宛逃難 眾說紛紜柳如是 宋矮子 屠城 嘉興人起義 與城俱亡 血印柱的傳說 鶴秀塔 長白蕩 怕老婆不怕死 遺民 查吳之交 營卒守義 貳臣難當 陸隴其治盜 朱彝尊軼事 祖宗埋的元寶 嘉禾賢媛 許老爺?shù)匿伾w 割頭雍正 奉旨扒墳 段七段八 蚌精作怪 望族發(fā)跡故事 乾隆皇帝與陳閣老 海鰍 嘉興富豪 玉鼠 掌心雷 騙財?shù)朗?br/> 墓地奇事 賣湯圓老人言 斷案 好人盛先生 典當詐騙 抗擊英軍 乍浦淪陷 江忠源賑災(zāi) 蘇州殺降與嘉興中彈 女鬼 船家女阿巧 掉腦袋的主和大臣 良醫(yī) 庸醫(yī) 狐女 船娘阿韓 后記 城陷為湖東晉時期,海鹽人干寶在其所著《搜神記》中講了一個發(fā)生在嘉興的故事:秦朝時,長水縣被改名為“由拳縣”。秦始皇在位時,由拳孩兒中傳唱著這樣一首童謠:“城門上如果有了血,城就要陷沒變?yōu)楹。”有個老太婆相信童謠是有根據(jù)的,就每天早上趕到城門口去查看有沒有血。守門將士覺得老太婆可疑,要把她綁起來,老太婆就說了自己天天到城門口來的原因。后來,守門將士想作弄老太婆,有一天就弄了點狗血涂到城門上去。老太婆見了血,轉(zhuǎn)身就往城外逃去。突然,大水真的涌了上來,轉(zhuǎn)眼之間縣城就要沉沒了。一個官員急忙跑進衙門去報告縣令,縣令看見他說:“你怎么一下變成魚了?”官員說:“老爺您也變成魚了。”于是,縣城沉沒變成了湖泊。 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中,陸地沉沒為湖的故事不少,大同小異。這些故事,其實是古代自然災(zāi)害在民間記憶中留存的印跡!端焉裼洝分辛硪粋類似故事,說的是古巢州沉沒為巢湖。2003年1月,新華社報道說,安徽巢湖冬季水位下降,露出大片漢代古城遺址,專家認為,這是三國時期陷入湖中的“古巢州”遺址?梢姡裨捯彩悄芊从硽v史的。 “由拳”是“嘉興”之前的縣名。秦王政(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秦滅楚降越,置會稽郡,轄二十六縣,其中有由拳、海鹽兩縣。由拳城的位置,據(jù)《嘉興市志》記載,有三種說法:一是晉《太康地道記》說原在今海寧市硤石鎮(zhèn),后遷至今嘉興;二是宋《太平寰宇記》說“在今縣城南五里”;三是在今上海青浦縣,秦漢時沉沒在今淀山湖中,而后遷至硤石。第三種說法與《搜神記》的故事很相合,而且有不少記述印證了這一說法,例如:明朝正德《華亭縣志》說:“俗傳三泖中,每風(fēng)息云開,衢甃井闌畢見,蓋由拳故城也。”清代當過青浦縣令的陳其元著《庸閑齋筆記》,其中《華亭縣分析考》一文說:“嘉興府即古由拳城,后城陷為湖,今青浦縣之淀山湖是。明萬歷朝筑青浦縣,其磚石皆撈于湖內(nèi)之故城。”建國后,考古工作者也曾在淀山湖底撈出過許多新石器和陶器,可見此湖原來是陸地。 嘉興歷史上,有確切記載的是海鹽縣城曾經(jīng)多次沉陷為湖。秦漢時,海鹽縣幅員遼闊,縣城在今上海金山縣張堰鎮(zhèn)東南一帶。舊志記載,秦末某一天發(fā)生地陷,海鹽縣城沉沒為柘湖。第二個海鹽縣城遷移到如今的平湖市城東,東漢時再次沉陷為當湖(當湖后縮小成為今日的東湖)!逗鬂h書》“志”中對海鹽的注解是:“縣之故治,順帝時,陷而為湖,今謂為當湖,大旱湖竭,城郭之處可識!钡谌齻海鹽縣城遷到今乍浦南邊,后來又被海水淹沒。據(jù)《嘉興市志》記載,乍浦天妃宮海塘外十里處,清朝時曾三次在海潮退縮時露出石板街道,并有漢代文物出土,“其地即為海鹽故邑舊治淹沒處”。如今在海鹽的海邊,可以看到汪洋中的小島“白塔山”,其實這島原先是陸地上的山,南宋以后才漸漸沒入海中。 滄海桑田,人間的變化有如神話。 嚴將軍墓清代朱彝尊《鴛鴦湖棹歌》第三十首云:“天寧佛閣早春開,鳥語風(fēng)鈴次第催。怪道回船濕羅襪,嚴將軍墓踏青來!边@首詩提到嘉興的兩處景點,都與漢臣嚴助有關(guān):一是天寧寺,位置在今華庭街與少年北路之間,據(jù)清光緒《嘉興府志》所記,天寧寺所在地,原先是嚴助的家。如今寺院已毀,僅剩下“天寧寺街”地名和一棵百年老銀杏。 另一是嚴助墓,在今少年北路輔成小學(xué)校園里,是個樹木茂盛的大土丘。如果嚴助真的葬身于此,那么這一杯土已歷兩干多年風(fēng)雨。 嚴助是西漢嘉興人,在《史記》里,他的名字叫莊助;東漢時,為避漢明帝劉莊諱,班固在《漢書》中把他改名為“嚴助”,從此被世人叫做嚴助。讀《漢書·嚴助傳》,可知這是位很有個性的人物:漢武帝繼位不久,各地舉薦的一百多位人才來到京城,寫對策應(yīng)答皇帝提的問題。漢武帝看中嚴助寫的對策,提拔他當了中大夫。 當時武帝身邊這樣的官場新秀不少,武帝常讓他們和朝廷大臣就國家大事展開辯論,大臣們往往辯不過這些來自民間的人才。不過,這些人中,司馬相如常常稱病避開是非,東方朔和枚皋常常立場搖擺,而嚴助卻敢說敢為,因而深得武帝信任。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閩越國(今福建一帶)攻打東甌國(今溫州和溫嶺一帶),東甌國向漢朝求援。不滿二十歲的漢武帝有點猶豫,問太尉田蚡該怎么辦,田蚡說:“越人之間互相攻打是常有的事,不值得派兵去管他們。那些地方,從秦朝起朝廷就是棄之不管的!眹乐活櫶锿`身居高位,而且是武帝的舅舅,當即反駁說:“小國有困難來求援,朝廷如果不救,今后如何在周邊國家樹立威信?”武帝認為嚴助說的有理,于是派他持節(jié)去會稽郡調(diào)兵平亂。會稽太守不肯發(fā)兵,嚴助當機立斷,以抗旨罪名殺了反對出兵的一個武將,會稽太守只得發(fā)兵渡海去救東甌。閩越國得知消息,在漢軍到來前退了兵。 有一次,武帝問起嚴助在嘉興時的情況,嚴助說自己家里窮,常受親戚和富人欺負。武帝問他有什么要求,嚴助也不客氣,說自己想回家鄉(xiāng)去當會稽太守,于是武帝讓他當了會稽太守。嚴助任會稽太守幾年,并不能讓武帝滿意;氐匠⒑螅瑢槲涞蹖懶└韫灥碌霓o賦;茨贤鮿仓\反,嚴助因為曾結(jié)交劉安并收受過他的厚賂而受牽連。武帝本來想從輕發(fā)落,但酷吏張湯反對說:“朝廷大臣像這樣私交諸侯,如果不殺,今后就沒了王法!庇谑,嚴助被“棄市”,就是在鬧市執(zhí)行死刑并暴尸街頭。 漢武帝身邊的兩個嘉興人,嚴助和朱買臣,經(jīng)歷有些相似,都因文學(xué)才華而身居高位,都回鄉(xiāng)當過會稽太守,都曾在平定東南諸越動亂中立過功,最后都被漢武帝所殺。嚴助是西漢著名辭賦家,《漢書·藝文志》記載“嚴助賦三十五篇”,今已失傳。明朝張岱《陶庵夢憶》中有《嚴助廟》一文,描述明代紹興陶堰嚴助廟每歲供奉的盛況,反映出嚴助在江南民間影響深遠。清光緒《嘉興府志》記載:嚴將軍墓“俗名嚴墩……墓有古樹大數(shù)尋,枝葉皆西北向,天將雨輒作劍佩聲”。古代八尺為一尋,這么大的古樹今已不見,因而無法得知這一說法是附會還是寫實。 明萬歷年間,嘉善知縣章士雅題嚴墓詩云:“古木千年向西北”,可見這一說法由來已久。據(jù)陸明《嘉興兩漢墓》一文記載:“嚴助墓在‘文革’時曾被發(fā)掘;據(jù)說一無所得,仍覆土為墩,保存了這一古跡!盤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