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四年,北洋軍閥吳佩孚成為第一個登上《時代》封面的中國人,從此,每一次中國封面人物的出現(xiàn),都映襯著歷史的風云變幻。伴隨著中國大革命的大起大落、蔣馮聯(lián)盟的形成、“滿洲國”的成立、抗日戰(zhàn)爭的全面展開、重慶大轟炸的艱難歲月,蔣介石、馮玉祥、溥儀、宋美齡……輪番登場。本書以出現(xiàn)在美國《時代》封面上的中國政治風云人物為軸,借《時代》報道的細節(jié),還原出一個又一個當年畫面,讀下來,有思考,有懷舊,也有深長的嘆息。 這是一個美國刊物與中國二十世紀歷史之間的故事。但在更大程度上,它也是中國歷史自身的故事,一個如何被外面的世界關注和描述的故事,一個別人的描述如何補充著歷史細節(jié)的故事。他(她)什么時候出現(xiàn)?為什么選擇了他(她)?他(她)又是如何被描述的? 作者簡介: 李輝,1956年出生于湖北隨縣(今隨州市)。1982年畢業(yè)于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1982年在北京《北京晚報》擔任文藝記者和文學副刊編輯;1987年11月至今,在《人民日報》文藝部擔任編輯、記者。 以傳記、隨筆寫作為主。主要作品有《胡風集團冤案始末》、《沈從文與丁玲》、《滄?丛啤、《和老人聊天》、《巴金傳》、《李輝文集》等。1998年,散文集《秋白茫!帆@中國作協(xié)舉辦的首屆魯迅文學獎。2007年在《收獲》開設個人專欄“封面中國——美國《時代》周刊講述的故事”,獲第五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6年散文家”獎項。同年,《封面中國(1923—1946)》一書,被評為“2007年十大好書”之一。2010年,《傳奇黃永玉》被“新浪讀書”評為“2010年度文學十大好書”之一。2011年,在《收獲》開設個人專欄“絕響誰聽——八十年代的文化記憶”。 目錄: 《封面中國》總序 一九二三:《時代》與中國的歷史淵源 創(chuàng)造媒體帝國的人走了 在中國出生的“《時代》之父”魯斯 教育夢:西方傳教士的歷史尷尬 TIME的譯名——“時間”還是“時代”? 封面人物走過來 中國人物串起中國情結 一九二四:梟雄周圍的世界 “中國最強者”吳佩孚亮相 八方風雨中風光一時 政壇混戰(zhàn),亂花迷眼 臨城大劫案震驚世界 土匪困擾的背后 衰敗中捧讀一本破舊的《春秋》《封面中國》總序 一九二三:《時代》與中國的歷史淵源 創(chuàng)造媒體帝國的人走了 在中國出生的“《時代》之父”魯斯 教育夢:西方傳教士的歷史尷尬 TIME的譯名——“時間”還是“時代”? 封面人物走過來 中國人物串起中國情結 一九二四:梟雄周圍的世界 “中國最強者”吳佩孚亮相 八方風雨中風光一時 政壇混戰(zhàn),亂花迷眼 臨城大劫案震驚世界 土匪困擾的背后 衰敗中捧讀一本破舊的《春秋》 《封面中國》總序 一九二三:《時代》與中?睦?吩ㄔ礎?br/>創(chuàng)造媒體帝國的人走了 在中國出生的“《時代》之父”魯斯 教育夢:西方傳教士的歷史尷尬 TIME的譯名——“時間”還是“時代”? 封面人物走過來 中國人物串起中國情結 一九二四:梟雄周圍的世界 “中國最強者”吳佩孚亮相 八方風雨中風光一時 政壇混戰(zhàn),亂花迷眼 臨城大劫案震驚世界 土匪困擾的背后 衰敗中捧讀一本破舊的《春秋》 一九二五—一九二七:潮落了,人走了,一切重新開始…… 北京:那一個寒冷的冬日 漢口:又一次義和團式的恐懼? 南京:炮聲響起 上海:征服者走來 最有價值的人質 莫斯科:流亡者宋慶齡的冷寂 上!獜V州:婚禮與暴動,一切重新開始 一九二八—一九三○:硝煙里,這一曲起承轉合 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三巨頭端坐在一起 蔣、馮父子均在漩渦中 “張之后的張”:從張作霖到張學良 “基督將軍”:戰(zhàn)士或叛徒 盟友間,起承轉合 自治或割據(jù):遠去的身影 一九三一:中國悲情 柳條湖爆炸:有橋還是無橋? 不應有的現(xiàn)場缺席 看白浪滔天:關玉衡遠去的身影 面對東北,此中憂傷誰知? 幻想破滅了:孫中山的大亞洲主義 抵抗或放棄:張學良永遠的痛 憤怒中的困惑:人民外交還是職業(yè)外交? 一九三二—一九三四:人在風雨晦暝中 兩度下野的人又騎在馬上 走進中國的外國人 陳友仁最后一次的耀眼亮相 溥儀:千秋慘淡,皇帝一夢 歷史真相在何處? 一九三五—一九三六:鯨須與拳擊 汪精衛(wèi)與“鯨須汪” 南京的刺殺 東亞前線炮聲響起 中國在哪里? 出拳 目擊西安,改變歷史 一九三七:輸贏之間 紅星在西方閃耀 蔣經(jīng)國終于回來了 戰(zhàn)爭臺風驟起 上海的悲壯:“從未見過的……” 榻榻米上辦公的日本首相與指揮戰(zhàn)爭的“中國通” 目擊者把真相告訴世界 輸贏之賭 一九三八—一九四三:太平洋,看此番云聚云散 走進霧重慶 陳誠:蔣介石的繼承者? 中國士兵的傳奇 轟炸珍珠港:“這是一個美妙時刻” 乍暖還寒時,受冷遇的軍事代表團 宋美齡風靡美國:“從未見過這種場面” 一九四三—一九四四:落寞的身影 從空中到地面:援助中國的可能 白修德披露饑荒真相 “老中國通”和“花生米”的較量 “喬大叔的戰(zhàn)車”黯然而去 歷史深處的落寞 一九四四—一九四五:在峭壁之上 宋子文——在“蔣身邊的人”之外 他能取代蔣介石嗎? 雅爾塔的夜色籠罩中國 誰在聽,那些微弱的聲音? 一九四五—一九四六:大國的博弈 在波茨坦與重慶之間 蘑菇云在日本上空升騰 日本天皇乞降 蔣介石由盛及衰之時 馬歇爾走進國共談判 一頁歷史,已然翻過,又如何打開?《封面中國》總序 說明 《時代》與中國的歷史淵源 創(chuàng)造媒體帝國的人走了 在中國出生的“《時代》之父”魯斯 教育夢:西方傳教士的歷史尷尬 TIME的譯名——“時間”還是“時代”? 封面人物走過來 中國人物串起中國情結 《封面中國》:一九二四—一九四六年速覽 一九四六—一九四七更能消,幾番風雨 封面中國,再翻一頁歷史 走出囚禁 未名湖,詩意中的夢想 泥沙與疾病<p>《封面中國》總序<br/>說明<br/>《時代》與中國的歷史淵源<br/>創(chuàng)造媒體帝國的人走了<br/>在中國出生的“《時代》之父”魯斯<br/>教育夢:西方傳教士的歷史尷尬<br/>TIME的譯名——“時間”還是“時代”?<br/>封面人物走過來<br/>中國人物串起中國情結<br/>《封面中國》:一九二四—一九四六年速覽<br/>一九四六—一九四七更能消,幾番風雨<br/>封面中國,再翻一頁歷史<br/>走出囚禁<br/>未名湖,詩意中的夢想<br/>泥沙與疾病<br/>來了,司徒雷登<br/>一九四七天平的傾斜<br/>“毛的一家”<br/>樂觀中再來中國<br/>天平傾斜<br/>筱快樂與“米蛀蟲”<br/>滑旱冰的陳立夫<br/>一九四八潰敗<br/>Gloom,Gloom<br/>“黑馬”李宗仁<br/>“地震之人”<br/>蔣經(jīng)國“上海打虎”<br/>青島,美國海軍的終曲<br/>一九四九數(shù)風流人物<br/>二十年間起與落<br/>“華盛頓的天氣太冷了”<br/>最后一瞥<br/>風流人物,烘托而出<br/>“新中國將是我們的!”<br/>一九五○臺灣海峽,江河再延伸……<br/>別了,司徒雷登!<br/>海峽水深深幾許?<br/>麥克阿瑟握手蔣介石<br/>“秩序專家”<br/>江河再延伸……<br/>一九五○—一九五一“三八線”南北<br/>“蝗蟲”與“紙老虎”<br/>成功湖畔,聯(lián)合國第一時間<br/>斯大林站在紅場上<br/>高崗,一個身影的起落<br/>傷痕何止在戰(zhàn)場?<br/>“反美”——且歌且行<br/>附錄<br/>“歷史就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在“第五屆華語文學傳媒盛典”頒獎大會上的致辭<br/>以文學拓展歷史書寫空間——答《南方都市報》記者問<br/>主要參考書目</p>2006年第五屆華語文學傳媒盛典年度散文家獲獎詞: 李輝的寫作堅韌沉實、端莊耐心。他的文字,不求絢麗的文采或尖銳的發(fā)現(xiàn),而是以一種責任和誠意,為歷史留存記憶,為記憶補上血肉和肌理。他在史料上辨明真實,在人物中尋求對話。他的一系列著作,作為文化史研究的生動個案,為理解二十世紀的中國增加了豐富的注釋。他發(fā)表于二○○六年度的“封面中國”系列散文,以《時代》雜志封面人物為引,重新講述現(xiàn)代中國的光榮與挫折,并在歷史的縫隙里忠直地解析人心和政治的風云。這些舊聞舊事、陳跡殘影的當代回聲,融入了講述者的感情,也敞開了歷史新的可能性和復雜性。李輝的寫作告訴我們,真正的歷史就在每一個人身上,熱愛現(xiàn)實者理應背著歷史生活。宋子文——在“蔣身邊的人”之外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八日,宋子文成了這一天出版的《時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兩個星期前,他剛剛在重慶出任國民政府行政院的代院長。 封面選用一幅宋子文的彩色標準肖像畫。他身著灰色西裝,白色襯衫,系著一條藍色方格圖案的領帶。方方正正的臉龐,戴一副眼鏡,眼神不活潑但也說不上是沉穩(wěn),似乎更近乎于平靜。宋子文出生于一八九四年,那一年中日之間爆發(fā)了甲午海戰(zhàn);一九四四年則是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接近尾聲之時,前后相距整整半個世紀。于是,在肖像畫作者的筆下,年過半百的宋子文,梳理得整整齊齊的頭發(fā)醒目地被點染出斑斑霜色。耐人尋味的是,洋派十足的宋子文腦袋周圍,安排著最有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景致。左邊一座七層古塔,右邊一尊威風八面的石獅子,頭頂上則是北京故宮一片壯觀的屋頂。 “通往勝利的路在峭壁之上”——在“中國的宋子文”的稱謂下面,《時代》用了這樣一句說明。 “峭壁之上”,簡單的幾個字勾勒出一九四四年中國的嚴峻局勢:史迪威將軍與蔣介石的沖突白熱化,最終關頭羅斯?偨y(tǒng)不得不將他召回;盟軍在這一年六月成功登陸法國諾曼底,與東線的蘇聯(lián)戰(zhàn)場相互呼應,歐洲戰(zhàn)場接連告捷;與此同時,日本軍隊卻在中國戰(zhàn)場上大舉進攻,使中國面臨著自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以來最嚴峻的危機;美國特使赫爾利的延安之行以失敗而告終,國、共兩黨繼續(xù)對峙,抗日戰(zhàn)爭尚未結束,內戰(zhàn)的陰影卻越來越濃重……在一連串令人目不暇接而又忐忑不安的場景中,中國走到了一九四四年的尾聲。 正是在此情形下,自一九三九年以來一直兼任行政院院長的蔣介石,終于在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四日讓出這一職位,改由時任外交部長的宋子文任代院長!稌r代》這樣報道宋子文的出場: 中國已疲憊不堪了。她從一九一一年以來一直在經(jīng)歷著一場動蕩的社會革命。一九三七年后,她幾乎是獨自抗擊著日本侵略者。與此同時,她還要消滅國內的共產黨。為了戰(zhàn)勝勢不可當?shù)娜哲,她不得不從北平、上海、南京、廣州撤退。為了封鎖共產黨,她保持著對延安的包圍態(tài)勢。蔣介石委員長認為時間會給盟國援助中國的機會。因此,他采取以空間換取時間的策略。但是,在進行了七年的不懈抵抗之后,疲憊不堪的中國,時間與空間的余地都不多了。在這關頭,日本再次展開攻勢,要把中國一分為二。 ………… 到了上個月,疲憊不堪的中國和疲憊不堪的蔣介石,都清楚知道了改革不能等到勝利之后才進行——因為盟國的援助到目前為止還是太少、太遲,中國必須像通常一樣只能靠自己。不管怎么說,中國和蔣介石已發(fā)現(xiàn)其力量之所在。蔣把他的軍隊交給一位年輕而精力充沛的軍委會軍政部長陳誠將軍來領導。(參見《時代》,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同樣重要的是,蔣還改組了他的政府。他任命了中國最能干的管理人才、他的內兄、外交部長宋子文擔任中國第二號要職——行政院代院長。軍事、經(jīng)濟和政治諸方面的危機迫在眉睫。不僅蔣介石政府的前途,而且中國四萬萬人民的前途,都與危機的處理結果維系在一起。危機中宋子文承擔起最重大、最艱巨、曾讓許多人束手無策的任務。 (《時代》,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八日) 自一九二七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來,十幾年間,這已經(jīng)是宋子文第三次出任代院長的職務了。他的每一次出面“代理”,似乎都有“臨危受命”的意味。 宋子文第一次任代院長是在一九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因為行政院院長譚延闿三天前(九月二十二日)病逝。此次宋子文任代院長的時間不到兩個月,隨即由蔣介石兼任。第二次任代院長是在一九三二年八月,時任院長的汪精衛(wèi)因與張學良矛盾激化而辭職,故由宋子文代理,七個月后,一九三三年三月,汪精衛(wèi)從歐洲歸來重新?lián)卧洪L。如今,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初,在蔣介石面臨內政外交諸多危機之時,宋子文又一次被請出山。 這里需要交代一句,一個月前的十一月十日,汪精衛(wèi)剛剛在日本名古屋因傷病不治而亡。這個在一九三五年曾經(jīng)成為《時代》封面人物的現(xiàn)代史著名人物,徹底離開了歷史舞臺,從而也逃過了戰(zhàn)后審判。 宋子文這一次出山,“臨危受命”的意味更濃了。與前兩次不同的是,宋子文這一次將不再是一位匆匆過路客。一九四五年五月底他正式就職院長,一直到一九四七年三月離任復由蔣介石取代,整個任期計兩年零三個月。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一九四七年三月,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極為重要的兩年零三個月。在此期間,八年抗戰(zhàn)取得勝利,隨即國共內戰(zhàn)全面爆發(fā),接踵而至的重大事件改變著中國的命運,也改變著亞洲和世界的政治格局。宋子文卷進了這一歷史演變過程的中心,圍繞重大事件而展開的外交、政治、軍事等各領域的活動,錯綜復雜,瞬息萬變,構成了他的活動舞臺。特有的政治身份,與蔣介石之間微妙的關系,與美國的特殊淵源,使他有了表現(xiàn)的機會與空間。在前所未有的政治漩渦中,他跳躍,騰挪,周旋,摔打,直至最后出局…… 在現(xiàn)代史著作中,宋子文的名字是與“四大家族”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一定意義上,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果夫兄弟)“四大家族”,就是“蔣家王朝”的代名詞,他們的興衰即是一個時代的興衰。 幾年前,當我閱讀一九四三年三月一日的《時代》時,卻又注意到,至少在當時的外國媒體眼里,宋子文并不屬于與蔣介石關系密切的人。這期《時代》的封面人物是宋美齡,除了封面人物的報道之外,《時代》還用一個頁碼的篇幅發(fā)表題為《蔣身邊的人》的文章,并配發(fā)一組人物照片。文章首先寫道: 蔣介石委員長身邊的人是一個“幫派”(gang),如羅斯福新政時期的政府班底,或者俄亥俄共和黨的組織以及相同情況形成的幫派。這些人個性強,鋒芒畢露,但又頗能忍辱負重。這些人是委員長諸多面貌的不同反映。不管怎么說,他們是一批能吃苦的人。 。ā稌r代》,一九四三年三月一日)文章以下面的順序一一介紹了“蔣身邊的人”:陳布雷、何應欽、孔祥熙、陳果夫、陳立夫、張群、陳誠、戴季陶、王寵惠、王世杰、董顯光!八拇蠹易濉敝械氖Y、孔、陳三家均在其列,唯獨宋子文除外。我感到好奇,當即在筆記本上注明一句:“注意:無宋子文!焙髞恚斢珠喿x一些相關著作后,才發(fā)現(xiàn),其實不僅僅限于《時代》的記者,當年的不少西方人士通常都習慣于把宋子文與蔣介石看做不同的人;蛘哒f,在宋、蔣與共產黨相對立的共性之外,海外人士更樂于看到他們的差異與矛盾。 毫不奇怪,宋子文這樣一個出身于牧師家庭,和宋氏三姐妹一起在美國接受教育的人,他身上的那些與蔣介石有所不同的精神氣質、文化素養(yǎng)、行事風格等,更讓美國人有著濃厚興趣和偏愛。在介紹這位封面人物的教育背景時,《時代》就明確指出:“被委以重任挽救中國的這位中國人,既是亞洲人也更像一個美國人,或者說他可能希望能做到這樣!痹谶@樣的基調中,《時代》開始敘述宋子文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