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陳舜臣先生的一個通俗歷史隨筆集,共分成3個部分:詩人的長安、西域巡禮、三藏法師之道。漢代以來,長安就是赫奕輝煌之都,輝煌也是一種美,長安的市井可謂美極。唐代的長安與羅馬并為世界最大的都市,作者通過白居易、李白、杜甫、王維等著名詩人的詩篇,為我們展現(xiàn)昔日夢幻之都的景象以及四季的變化。本書同時收錄《西域巡禮》和《三藏法師之路》:前者浸漫著對絲綢之路的無盡感動;后者追尋萬眾景仰的玄奘法師的足跡。 作者簡介: 陳舜臣 陳舜臣(1924——),日籍華人,著名歷史小說、歷史讀物作家,祖籍臺灣,生于日本神戶市元町,現(xiàn)為日本藝術(shù)院成員。陳氏對中國歷史文化研究精深,文字典雅,其作品多與中國題材有關(guān),代表作有《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秘本三國志》和《小說十八史略》、《中國歷史之旅》等,深受中國讀者歡迎。 所獲主要獎項: 第7回江戶川亂步獎(1961年) 第60回直木三十五獎(1968年下半期) 第23回日本推理作家協(xié)會獎(1970年) 第25回每日出版文化獎(1971年) 神戶市文化獎(1974年) 第3回大佛次郎獎(1976年)陳舜臣 陳舜臣(1924——),日籍華人,著名歷史小說、歷史讀物作家,祖籍臺灣,生于日本神戶市元町,現(xiàn)為日本藝術(shù)院成員。陳氏對中國歷史文化研究精深,文字典雅,其作品多與中國題材有關(guān),代表作有《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秘本三國志》和《小說十八史略》、《中國歷史之旅》等,深受中國讀者歡迎。 所獲主要獎項: 第7回江戶川亂步獎(1961年) 第60回直木三十五獎(1968年下半期) 第23回日本推理作家協(xié)會獎(1970年) 第25回每日出版文化獎(1971年) 神戶市文化獎(1974年) 第3回大佛次郎獎(1976年) 第20回日本翻譯文化獎(1982年) 第36回NHK放映文化獎(1985年) 第40回讀賣文學獎隨筆紀行獎(1988年) 第26回吉川英治文學獎(1991年) 朝日獎(1992年度) 第51回日本藝術(shù)院獎(1994年度) 第3回井上靖文化獎(1995年) 大阪藝術(shù)獎(1996年) 勛三等瑞寶章(1998年) 譯者簡介: 陳巍(1973——),北京大學世界史博士,日本早稻田大學訪問學者,F(xiàn)在洛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從事教學科研工作。 目錄: 詩人們的長安 西域巡禮 三藏法師之道以外族人折服日本的只有陳舜臣! 陳舜臣其人,存在就是一個奇跡。他了解并熱愛日本,甚至以印度式的慈悲看待日本的短缺和過失;同時他又熱愛中國,領(lǐng)受著養(yǎng)育草木的、陽光一般的溫暖!@種合二為一,令人驚奇。 ——司馬遼太郎 中國的歷史最久,中國的歷史書冊最多,可是中國人對歷史也最懵懂!不是我們忘本,而是史學家、文學家沒有把艱澀的古文史書轉(zhuǎn)化成現(xiàn)代語文,沒有把所謂學院派刻板的敘述,轉(zhuǎn)化成趣味盎然的大眾言語。如今,陳舜臣先生,這位文化界的巨手,擔起這項重任,他一系列的歷史故事,使斑斑史跡,變成生龍活虎! ——柏楊 像陳舜臣這樣有成就的作家,可能現(xiàn)在沒有,將來也不會再有!扒盁o一次古人,后無來者”,這就是陳舜臣之所以為陳舜臣的理由。 ——稻畑耕一郎 以外族人折服日本的只有陳舜臣! 陳舜臣其人,存在就是一個奇跡。他了解并熱愛日本,甚至以印度式的慈悲看待日本的短缺和過失;同時他又熱愛中國,領(lǐng)受著養(yǎng)育草木的、陽光一般的溫暖。……這種合二為一,令人驚奇!抉R遼太郎中國的歷史最久,中國的歷史書冊最多,可是中國人對歷史也最懵懂!不是我們忘本,而是史學家、文學家沒有把艱澀的古文史書轉(zhuǎn)化成現(xiàn)代語文,沒有把所謂學院派刻板的敘述,轉(zhuǎn)化成趣味盎然的大眾言語。如今,陳舜臣先生,這位文化界的巨手,擔起這項重任,他一系列的歷史故事,使斑斑史跡,變成生龍活虎! ——柏楊像陳舜臣這樣有成就的作家,可能現(xiàn)在沒有,將來也不會再有!扒盁o一次古人,后無來者”,這就是陳舜臣之所以為陳舜臣的理由。 ——稻畑耕一郎 要了解中國歷史,就不能不讀陳舜臣作品。慈恩春色今朝盡,盡日徘徊倚寺門。 惆悵春歸留不得,紫藤花下漸黃昏。 這是白居易(772—846)的題為《三月三十日題慈恩寺》的詩。雖然置于詩首的是“慈恩”,但其實此處是曲江(位于長安東南隅的池)還是西明寺都沒關(guān)系,只要春色還在,只要是長安的形勝之地,哪都宜人。這是首贊詠長安市民如何愛著季節(jié)和自然的詩。 今天,春天終于結(jié)束了,倍感惋惜之余到處徘徊,卻因過于勞累而倚靠在寺門上。雖然惋惜,但卻無力留住逝去的春天。紫藤花下,黃昏漸漸降臨,人們終于與春天告別。 熱愛季節(jié)和自然的日本俳句大師松尾芭蕉(1644—1694),與這首詩有共鳴,乃有“人困欲宿時,猶見藤花開”之句。 春與長安相應(yīng)。漢時長安乃繁華之都,張衡(78—139)《兩京賦》是著名的比較西京(長安)和東京(洛陽)的賦。與洛陽的質(zhì)樸相比,長安過于華美。東漢以洛陽為首都,崇尚樸素。張衡是東漢人,稱贊長安的繁華并非出于什么好意。不過,繁華終究是美的,長安的市井可謂美極。 既是形勝之地就莫問何處,但是,說到可以代表長安形象的風景名勝之地,還是非大慈恩寺莫屬。即便是現(xiàn)在,大慈恩寺大雁塔還是西安的象征。長安一直可謂凝縮在大慈恩寺之中呀。 長安分為百十個坊,大慈恩寺即在晉昌坊(亦名進昌坊)之中,面積占該坊的一半。隋時此處有無漏寺,唐初荒廢。貞觀二十二年(648),皇太子李治(即之后的高宗,628—683)為母后祈福,選“林泉形勝之地”而建此寺,因此寺為母親而建,故謂之“慈恩”,正式的名稱為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之名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為自天竺取經(jīng)而歸的法師玄奘藏經(jīng)于此。永徽三年(652),玄奘在寺內(nèi)建塔,將自天竺攜來的經(jīng)典藏于此,此處當然也就成了譯經(jīng)事業(yè)的中心,F(xiàn)在我們看到的大雁塔有7層64米。玄奘建此塔時有5層190尺(約59米),應(yīng)是西域風格的窣堵婆。窣堵婆:是梵文Stupas的音譯,原意為“骨灰堆”,是古代印度人火葬后埋葬骨灰的土丘,屬于墓葬建筑,但佛教的窣堵婆更起著紀念碑的作用。此處指窣堵婆式塔!g者注但到武周長安年間(701—704),即建塔約半個世紀后,該塔因為損毀嚴重,遂被改建為6層300尺(93米多),此后屢經(jīng)變遷。 大雁塔原來的形制比現(xiàn)在更具西域風格,的確反映了長安的性質(zhì),長安的建造方案就是由西域出身的人擬定的。 一般人未注意到,雖然都稱作長安,漢時長安與唐時長安位置是不相同的,漢時長安更靠近渭水,唐時長安是承繼隋朝所建的大興城。 隋是將長期南北分裂的中國徹底統(tǒng)一的強大王朝,其高祖楊堅(隋文帝,541—604)以外戚的身份取代了北周。隋文帝確有安邦治國之能,但疑心極重。自己取代了北周,又將其皇族宇文氏趕盡殺絕。當然,這也是為了穩(wěn)固隋朝之基。 像是不允許宇文氏的存在一樣,隋將宇文氏北周存在過的痕跡統(tǒng)統(tǒng)抹掉。北周的首都是長安,要將其徹底破壞,不留下過去的景象,只有把它毀壞、燒掉,甚至掘地為池,改變地貌。結(jié)果,漢以來的長安形勝之地被徹底破壞了。 毀壞舊長安的隋朝不得不營造自己的首都,于是在舊長安東南的龍首原開始興建新都。宇文愷奉命主掌營建新都,他與北周皇室宇文氏并無瓜葛,系出身西域的胡人。 隋建新都時正值開皇二年(582),即取代了北周的翌年。史載納言(宰相)蘇威(534—621)建言遷都,隋文帝起初沒有同意,但蘇威列舉種種天象作為遷都的征兆,隋文帝終于聽從。但是,起初沒有同意這種說法是經(jīng)過掩飾的,因為最想遷都的恰恰是隋文帝本人。當時,舊長安多有妖異之事。因為懷疑是北周皇族漸次被殺,其魂作祟,隋文帝遂有破壞舊長安宮殿之念,于是掘地為池,引水灌之,希望將怨魂沉于水中。 大慈恩寺 蘇威等人還列舉了長安建都約800年以來,水咸不利健康的理由。自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于高祖五年(前202)定都長安以來,長安建都已經(jīng)有784年的歷史了。新都建設(shè)雖然名譽上以宰相為營新都大監(jiān),但實際上以營新都副監(jiān)宇文愷為總指揮。新都名為大興城。隋文帝楊堅在北周時曾被封為大興郡公,所以新都被命名為大興城!按笈d”之名也被用到宮、殿、門等建筑上,有希望隋朝國運永興不衰之意!g者注 翌年即開皇三年,隋朝早早地遷都大興城。雖有正月說和三月說,但無論哪一種說法,總之都給人以太匆忙之感。不過,匆忙建成的只有皇帝的居所——宮城,外郭直到在遷都之年才開始動工。 昔日居于南山的黑龍去渭河飲水,所經(jīng)過的痕跡化作龍首山,亦名龍首原,其實是平緩的丘陵。龍首在渭河,龍尾在樊川。最高的龍頭部分高60多米,越往龍尾越低,僅約10—20多米。 根據(jù)基于考古調(diào)查而繪制的實測圖,大興城南北8.6公里,東西9.7公里,周長36.7公里,面積84平方公里。然而這寬闊的地區(qū)是丘陵,因起伏很多,所以建設(shè)都城難度很大。時有“六坡”一說,即城內(nèi)有6條山丘,這點很像舊金山。在宇文愷的設(shè)計方案中,宮殿、中央官府等居高處,一般居民區(qū)建在低處。若都城空間過于廣闊,容易陷于平淡,所以宇文愷才力避其短處。雖然是反常的表現(xiàn)手法,但卻將長安的輪廓清晰地勾勒出來。 宇文愷頗有巧思,對地形頗費苦心。隋文帝、至少還有其后的隋煬帝(580—618)對宇文愷的方案很滿意,所以隋煬帝在大業(yè)元年(605)營建洛陽時,再次起用宇文愷。遠征高句麗之時,宇文愷也從征。他在遼水上設(shè)浮橋,使渡河作戰(zhàn)獲得成功。宇文愷此時官居工部尚書之職,幫助他在兩天之內(nèi)建橋的少府監(jiān)何稠日后亦晉升工部尚書。此外,何稠也作為負責人籌劃未完成的大興城建設(shè)。據(jù)桑原騭藏(1870—1931)的說法,這個何稠是西域出身,因為據(jù)《隋書》記載,何稠的叔父——曾任國子監(jiān)祭酒(國立大學校長)的何妥出身西城。西城乃西域之誤,所以何妥出身于西域,那么他的侄子何稠自然也是西域出身。 粟特商人為了經(jīng)商從中亞漸次來到中國,其中有長居中國者,他們用漢姓起名。史書常見“昭武九姓”昭武九姓:南北朝、隋、唐時期對中亞粟特地區(qū)來到中原的粟特人或其后裔的泛稱。漢文史籍稱其原住祁連山昭武城,被匈奴擊走,西遷中亞河中地區(qū),皆氏昭武,故稱“昭武九姓”!g者注,九姓因文獻不同而略有差別,即康、安、曹、石、米、何、火尋、戊地、史等諸姓?敌諄碜匀鲴R爾罕,何與之相近,三藏法師玄奘《大唐西域記》中有屈霜你迦國,是碎葉(伊塞克湖附近)東北的小國。景龍四年(710)在長安的薦佛寺入寂的僧伽大師傳記中記有“蔥嶺之北何國人,自言俗姓何氏”,當時,何國人來中土當不在少數(shù)。波斯曾向唐朝貢獻金綿錦袍,何稠制作了比原物更精美的復制品,他還運用綠瓷技術(shù)成功制成了琉璃。很多諸如此類的逸聞證明他與西域有很深的關(guān)系。 統(tǒng)一南北的隋朝僅維持了38年就滅亡了。其致命的原因是出兵征高句麗,力有未逮卻一再蠻干。此外,須臾之間將尚能使用的有八百年歷史的都城長安毀壞,營造新的大興城,也是過于蠻橫之舉。隋煬帝將前朝皇族殘殺殆盡,手段過于殘忍,也顯示了他的不寬容性。隋煬帝在江都(揚州)為近臣所殺,其在大興城的孫子楊侑禪位于唐高祖李淵(565—635)。 與隋不同,唐是維持了290年的長命王朝。唐朝沿襲隋朝營建的大興城為都城,而沒有另外建都,或許可算是長命王朝的理由之一。隋朝命名的都城——大興城雖蘊有“極大興盛”之意,但隋卻迅速滅亡,所以唐朝沒有沿用都城之名。唐初僅稱“京城”,天寶元年(742)改名“西京”,至德二載(757)稱“中京”,上元二年(761)復稱“西京”,翌年稱“上都”。 都城之名雖屢經(jīng)變遷,但最終也未正式用“長安”之名。但人們?nèi)匀环Q唐的都城為長安。 秦時長安乃村名,秦始皇(前259—前210)的兄弟受封于此,升村為縣。實際上唐的都城也是一都之中含有二縣。中央的朱雀街以東屬萬年縣,以西屬長安縣。這種情況還有很多其他的例子,如廣州市由南?h和番禺縣組成。在日本的行政單位中,縣比市大,或許日本人不習慣一市當中含數(shù)縣的結(jié)構(gòu)?傊,由于有漢長安的印象,人們便將僅占唐都一半的長安縣之名,擴展到整個都城,本文稱唐都為長安,亦是沿襲這種用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