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航海圖的世界史


作者:宮崎正勝     整理日期:2014-05-08 09:17:52

冒險本是阿拉伯語演變而來的航海用語,意思是沒有航海圖的航海,即在沒有道路的地方行走。在幾乎沒有可靠航海圖的哥倫布時代,在大洋中航行就像在黑暗中摸黑前行一樣,充滿了危險。但是,即便最初是漫無目的的航海,一旦描繪出航海圖之后,未知的神秘海域就會變成普通的航海線路。航海圖實在是一個有趣的存在。
  相對于滿是看得見的陸地情報的地圖,為了未知的航海附上正確經(jīng)緯線的海洋地圖就是航海圖。繪制航海圖這件事同時也是俯瞰世界的嘗試。陸地與海洋的組合將世界區(qū)分成三塊,舞臺與時代同步變遷。時代悄無聲息的拉來了序幕,與航海圖相伴的一次次神奇發(fā)現(xiàn)之旅,也是各國重新書寫歷史的旅程。世界變成了一個整體,人類從此以全新的眼光和思維模式來審視這顆我們賴以生存的蔚藍星球。從其中發(fā)現(xiàn)新大陸、工業(yè)革命、資本主義的誕生、世界大戰(zhàn),明了解開世界史上的大事件為何發(fā)生,又帶有何種意義。從海洋的視角描寫的嶄新通史。
  作者簡介:
  宮崎正勝,一九四二年生,現(xiàn)為北海道教育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其十多年來一直在日本NHK電視臺從事世界史講座,其著作《圖解世界近現(xiàn)代史》、《快讀世界史》、《圖解東亞史》、《鄭和的南海大遠征》、《日本傳說》、《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圖解》等多本書已經(jīng)在臺灣出版,有的已經(jīng)一版再版。
  目錄:
  前言——拉斯帕爾馬斯隨想
第一章構成地球的三個“世界”
1.世界地圖、海圖與地圖
2.從“單一世界”到由“海上道路”連接的復合世界
第二章俯瞰“第一世界”的托勒密的世界地圖
1.對描繪世界充滿熱情的希臘人
2.誕生于求知欲的世界地圖
3.托勒密描繪的世界
4.在伊斯蘭大商業(yè)圈中復蘇的世界地圖
5.走進鄭和海圖之中的世界地圖
第三章支撐大航海時代的波托蘭海圖
1.利用指南針進行的海上航行法與新海圖
2.被印刷術復活的“托勒密世界地圖”
3.令歐洲覺醒的亞洲新情報
4.用波托蘭海圖挑戰(zhàn)大西洋的葡萄牙前言——拉斯帕爾馬斯隨想
  第一章構成地球的三個“世界”
  1.世界地圖、海圖與地圖
  2.從“單一世界”到由“海上道路”連接的復合世界
  第二章俯瞰“第一世界”的托勒密的世界地圖
  1.對描繪世界充滿熱情的希臘人
  2.誕生于求知欲的世界地圖
  3.托勒密描繪的世界
  4.在伊斯蘭大商業(yè)圈中復蘇的世界地圖
  5.走進鄭和海圖之中的世界地圖
  第三章支撐大航海時代的波托蘭海圖
  1.利用指南針進行的海上航行法與新海圖
  2.被印刷術復活的“托勒密世界地圖”
  3.令歐洲覺醒的亞洲新情報
  4.用波托蘭海圖挑戰(zhàn)大西洋的葡萄牙
  5.改變世界歷史的好望角
  6.走上正軌的印度航線
  第四章“第二世界”的形成
  1.支持哥倫布的加那利群島
  2.將“第二世界”誤認為亞細亞的錯覺
  3.挽救海圖錯誤的季風
  4.1490年代一舉開拓的“第二世界”
  5.被葡萄牙與西班牙東西分割的大西洋
  6.令“第二世界”出現(xiàn)在世界地圖上的瓦爾德塞彌勒
  7.從加勒比海開始的南美洲變遷
  8.白銀連接起來的新大陸與歐洲
  9.被描繪在海圖與地圖上的北美洲
  第五章姍姍來遲的“第三世界”
  1.探明太平洋輪廓的麥哲倫
  2.突然出現(xiàn)的“第三世界”
  3.命懸一線的航海與成果
  4.定期化的馬尼拉?蓋倫貿(mào)易
  5.從“第三世界”的主要通道流入亞洲的銀元
  第六章將三個世界確定下來的佛蘭德海圖
  1.改變世界海洋的荷蘭
  2.鯡魚、造船與佛蘭德海圖
  3.開拓新時代的墨卡托繪圖法
  4.奧特里斯《世界舞臺》對世界面貌的改革
  5.金銀島揭示的“第三世界”北部海域
  6.從“世界地圖”上消失的“未知的南方大陸”
  第七章英國海圖與一體化的世界
  1.科學時代與精密化的地圖?海圖
  2.加勒比海域的砂糖與工業(yè)革命
  3.將“第三世界”海圖化的詹姆斯?庫克
  4.基于系統(tǒng)性測量的英國海圖
  5.改變大西洋到亞細亞航線的蘇伊士運河
  6.創(chuàng)造“第三世界”開拓浪潮的馬漢
  7.兩次世界大戰(zhàn)與海圖共享的時代
  后記
  參考文獻
  文摘
  第一章構成地球的三個“世界”
  1.世界地圖、海圖與地圖:俯瞰世界的嘗試
  誕生于北非與西亞之間廣袤干旱地帶的諸多文明,很快就建立起了屬于自己的帝國,在與游牧民族的不斷斗爭中,甚至形成了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但是,以歐亞大陸為中心的歷史舞臺,還不到整個大陸面積的三分之一,要想將整個地球作為歷史的舞臺,就必須將五大洲和三大洋聯(lián)合在一起。而直到人類開辟出“海上的道路(航線)”之后,我們的世界才像現(xiàn)在這樣屬于一個整體。
  不過,要想乘船駛向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等等未知的海洋,不管正確也好、還是錯誤也罷,首先都必須掌握世界的輪廓。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一份俯瞰的世界地圖。但是,自從5000年前人類文明誕生以來,一直過了3000多年,才首次出現(xiàn)能夠幫助人類在未知的海洋之中航行的世界地圖。從人類文明誕生,到俯瞰的世界地圖出現(xiàn),確實經(jīng)歷了非常漫長的歲月。如果給世界地圖下個定義,那就是概括、客觀地將地球上的諸多事象和諸多事物之間的關系,用俯瞰的視角,將其圖像化的特殊地圖。
  古代的世界地圖絕大多數(shù),絕大多數(shù)都是基于想象的宗教性世界地圖,并不屬于俯瞰陸地與海洋關系的世界地圖。古時候生活在內陸地區(qū)的人們,交通基本靠走,他們所能夠認識的空間僅限于開發(fā)過的“生活區(qū)域”及其周邊地區(qū),對外部空間的認識只能憑借想象。所以他們常常忽視海洋的存在。雖然“世界”這個詞在歷史書中頻繁出現(xiàn),但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時代,“世界”這個詞也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英語的“世界”寫作“world”,其原意是“生活的舞臺”。至于“世界”則就是一個擴大了的“生活的舞臺”。
  但是,即便在絕大多數(shù)人都處于有限的“生活舞臺”之中的古代,也有敢于跨越沙漠與海洋的商人,將多個“world”聯(lián)系起來。特別是世界最大的內!暗刂泻!薄驗槠鋿|部擁有埃及、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等高度發(fā)達的文明,加上地中海地區(qū)獨特的氣候與地理條件,使其能夠很容易地開展海上貿(mào)易,這也意味著許多文明與文化有機會聯(lián)系在一起。居住在地中海要地的希臘人,為了從貧窮之中擺脫出來,必須開辟一條“海上的道路”,所以他們會積極地制作海圖和世界地圖,可以說是必然的結果。
  幫助希臘人制作世界地圖的,是天文學。古希臘人因為受西亞文化的影響深遠,所以對星星也有很濃厚的興趣,而這為他們制作俯瞰的地圖提供了技術支持。希臘人將自己哲學觀的根本分為混沌(khaos)與秩序(kosmos),并且在由星星構成的天體之中尋求秩序。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82~公元前497)認為天體代表著完美數(shù)字10,而由其組成的天空則代表著秩序的協(xié)調與理想,受他影響,在他之后的希臘人也普遍認為只有星星誕生的秩序才是完美的。到了公元前4世紀,數(shù)學家、天文學家歐多克索斯提出了“一切天體都是以地球為中心不斷旋轉的球體”的地心說,這就將“地上的世界”看成了宇宙的中心,更進一步加強了人們對地球的重視?释麖奶炜盏母叨雀╊鳛橛钪嬷行牡牡厍虮砻,這種求知的探索欲推動人們創(chuàng)造出俯瞰的世界地圖。
  支撐世界地圖的海圖
  要想站在俯瞰的宏觀角度制作世界地圖,首先必須有與“生活的舞臺”密切聯(lián)系的微觀視角制作的地圖。這樣的地圖,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在海上進行航行時候使用的海圖(chart),以及從陸地生活之中誕生的地圖。但正如之前所說的那樣,在世界地圖中占據(jù)更重要位置的,是客觀表現(xiàn)陸地與海洋位置關系的海圖。地圖的英語“map”源自中世紀的拉丁語“mappa”意思是“(畫地圖的)布料”,很多人會習慣性地認為世界地圖也和地圖一樣是在大陸上發(fā)展出來的,但站在俯瞰的視角上來看,如果沒有占地表面積七成以上的海洋,則根本無法稱之為世界地圖。生活在空間遭到限制的陸地之上,想要俯瞰遼闊的大地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與陸地相比,海洋是更加寬廣的空間,而海圖為了讓人能夠重新想起“海上道路”的位置,需要收集大量的情報。“海上道路”的出現(xiàn),讓相對被分割的陸地重新連接成一個整體。所以海圖是站在大陸的“world”之外,以相對客觀的視角,更容易俯瞰我們的大陸。
  但是,初期的海圖,只列舉了安全航行所必須的諸多情報,最多也就是一份附圖的航海日志。看上去就是一張樸素的地圖,和世界地圖完全不貼邊。但是,隨著航行愈發(fā)頻繁,交易圈不斷擴大,許多張海圖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對廣闊空間的俯瞰效果。航海日志是針對特定航線的文字信息,海圖則是變換自如,甚至能夠從航線中獨立出來,表現(xiàn)更加廣闊的空間。海圖之中所記載的陸地與海洋的分布、海岸線的形狀、城市的位置等等,都是俯瞰的世界地圖最基本的要素。
  順便說一句,海圖的前身航海日志,就是記載著海岸線、港口、陸地標志物、距離等具體信息的航行指導。古希臘將航海日志稱為“periplous”,意思是“乘船環(huán)游”,F(xiàn)存最古老的航海日志,是公元前4世紀居住在愛奧尼亞地區(qū)米利都近郊的一位叫做帕特羅克勒斯的人所著的關于地中海與黑海的《環(huán)游記》。在這本書中,詳細記載了東地中海與黑海的標志物、供水點、港口、特產(chǎn)、暗礁等危險區(qū)域、海岸線、港口之間的距離等內容。
  在帆船時代,船的動力主要來自于風。所以利用海圖進行航行的船員們非常關心風向。船員對于吹過幾個海域的風所具有的共同點非常敏感,所以海圖也可以說在是某種形式上被海風聯(lián)系起來并且逐漸擴大的。希臘人對風尤其敏感。他們將風和季節(jié)聯(lián)系在一起并且加以命名。不同季節(jié)的風被希臘人擬人化,成為代表不同方向的詞語。因為冷風是從北方吹來,所以用“北風之神”的名字波瑞阿斯來代表北方,吹來暖風的南方是南風之神諾托斯,東方是東風之神歐羅斯,西方是西風之神澤菲羅斯。因為所有的海圖都使用統(tǒng)一的方向名稱,這也為將不同海域的海圖結合到一起提供了方便。公元前250年,在亞歷山大港任海軍舵手的亞里士多德?迪莫斯提內斯提出了一個擁有12個方向的“風向圖”。
  對于船員們來說,除了風向之外,還要考慮海角的前方有什么東西,海岸線是什么形狀的,洋流的動向如何等與航行相關的情報。這些都被記錄在航海日志和海圖之中。為了保證航行的安全性,海圖必須保持嚴謹客觀的態(tài)度,排除一切想象出來的內容。在制作世界地圖的時候,海圖這種排除一切想象內容的視角是尤為重要的。
  綜合實用與想象的地圖
  僅憑人類雙腳進行移動的內陸地區(qū),因為社會被分割為許多狹小的區(qū)域,所以很難從俯瞰的視角來進行觀察。因此,區(qū)域圖和道路圖等以實用性為主的東西就是地圖的主流。雖然其中也有世界地圖,但基本上都是將想象圖像化的宗教世界地圖,正如前文所說過的那樣,與俯瞰的世界地圖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在地圖上最常見的畫面,是支撐著“world”的巨人、烏龜或者大象,身上托著一個平板或者圓盤,在“開發(fā)的空間”周圍是未知的高山和海洋,再外圍就是被想象出來的生物所支配的虛擬空間。古代的世界地圖絕大部分都是想象的產(chǎn)物。
  現(xiàn)存世界上最古老的地圖,是公元前700年左右制作的巴比倫尼亞的“泥板世界地圖”。泥板世界地圖的中央是幼發(fā)拉底河及其流經(jīng)的巴比倫和周邊諸多城市,外圍的圓圈是用楔形文字標注為“苦海”的圓環(huán)狀海洋,還有被標注為“島”的支撐著天空的三角形陸地。
  當一個國家成立之后,很自然地其中就會出現(xiàn)特定的人工空間,地圖就是以這些空間為主要對象所描繪出來的。漢語中有一個詞叫做“版圖”,其中“版”就是指戶籍,“圖”則是指地圖。“版圖”連在一起,意思就是在權力支配下的土地,也就是以人工空間為主要對象的地圖?傊糯牡貓D也可以看做是為了說明國家支配的空間而描繪出來的說明書。
  羅馬帝國的地圖中最著名的是公元5世紀左右制作的“波伊廷格古地圖”,早在羅馬帝國初代皇帝奧古斯都(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在位)統(tǒng)治時期,就命令他的將軍阿格里巴(公元前63年~公元12年)花費了20年的時間對帝國全境進行了測量。這份地圖就是基于阿格里巴的測量結果制作出來的。以設置在街道兩旁的里程標為基準繪制的“波伊廷格古地圖”,被描繪在一張展開后長約7米、寬30厘米的羊皮紙上,旅行的時候可以卷起來隨身攜帶。
  “波伊廷格古地圖”之中,詳細描繪了羅馬道路沿途的555個城市、旅店、軍團、里程、還有道路周邊的河流、山脈、森林等內容,其中最令人關注的就是旅店之間的距離。因為這個信息對往來的商人和軍隊都尤為重要。地圖的范圍包括從伊比利亞半島到印度的廣闊區(qū)域。
  其他還有一些宗教性質的世界地圖,主要是為了展現(xiàn)統(tǒng)治階級的權威,有時也是對民眾進行教化的一種手段。比如,中世紀的歐洲就有一幅被稱為“mappamundi”(mundi是“世界”的意思)的宗教性質的世界地圖!癿appamundi”對海岸線和山脈的描寫十分模糊,將主要的著眼點都放在對宗教世界的理解之上。在宗教性質的世界地圖中,世界被分為亞洲、非洲和歐洲三大部分,位于世界地圖中央的是通往天國的入口——圣城耶路撒冷。
  





上一本:流失國寶爭奪戰(zhàn) 下一本:彩色歐洲史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航海圖的世界史的作者是宮崎正勝,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