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何以中國


作者:許宏     整理日期:2014-04-20 11:12:39

“中國”的稱謂從何而來?為什么我們的國家叫做“中國”?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銅器何尊上,最早出現了“中國”二字。這一重器于上世紀60年代出土于陜西寶雞,長達122字的銘文講述了周武王在滅商之后計劃營建東都的重大決策,其中“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這里統(tǒng)治人民。然而這已經是西周的事情了,其實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遠的時間——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區(qū),最早的中國已經開始展開她廣袤而悠長的畫卷了。“何以中國”是對最早的中國如何產生的追問,本書為讀者展開了一個時間長線,打開了一個扇面,向大家一一講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發(fā)生的一系列事件,通過陶寺的興衰、嵩山地區(qū)文化的星羅棋布、新砦遺址的崛起等,最后輻輳到二里頭遺址——中國最早廣域王權國家的橫空出世上來,進而解構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的誕生。
  作者簡介:
  許宏,1962年生,遼寧省蓋州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院,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著有《先秦城市考古學研究》、《偃師二里頭遺址研究》、《最早的中國》等。
  目錄:
  解題
一陶寺的興衰
陶寺“革命”了
都城與陰宅的排場
龍盤、鼉鼓和特磬
“革命”導致失憶?
“拿來主義”的碩果
大邑小國
小銅器的大問題
是字嗎?什么字?
尋“夏墟”找到陶寺
禹都乎?堯都乎?
衰亡的謎團與意義
二嵩山的動向
“地理王國”出中原解題
  一陶寺的興衰
  陶寺“革命”了
  都城與陰宅的排場
  龍盤、鼉鼓和特磬
  “革命”導致失憶?
  “拿來主義”的碩果
  大邑小國
  小銅器的大問題
  是字嗎?什么字?
  尋“夏墟”找到陶寺
  禹都乎?堯都乎?
  衰亡的謎團與意義
  二嵩山的動向
  “地理王國”出中原
  兩大集團
  林立的聚落群
  撲朔迷離話城址
  城邑分布有玄機
  危險來自鄰人?
  近看大邑王城崗
  “王城”是怎樣造出的
  大洪水,傳說還是史實
  大禹在哪兒治水?
  “王城”下游有大邑
  大邑瓦店的氣派
  方正城池的由來
  “貴族社區(qū)”平糧臺
  不可小瞧古城寨
  暴力:現象與動因
  三新砦的發(fā)軔
  新砦的分量
  眾說紛紜話新砦
  困惑與收獲
  從圍垣到環(huán)壕
  銅禮器的訊息
  古書中“挖”出銅鬶
  龍形象,權貴的秘符?
  墨玉璋的來龍去脈
  那年月,有國家嗎?
  逐鹿何以在中原
  四大邑二里頭
  山北的政治圖景
  二里頭人從何而來?
  此洛河非彼洛河
  一水沖三都
  “半島”上的新居民
  都邑大建設
  走向全盛
  持續(xù)輝煌與都邑終結
  不堪重負的陶器
  難哉,一刀斷夏商
  五中原與中國
  文化大擴張
  二里頭國家的“疆域”
  “畿外”的殖民據點?
  長江邊的“飛地”
  銅與鹽,擴張的動因?
  國家群與“國上之國”
  軟實力催生“中國”世界
  余論
  一陶寺的興衰陶寺“革命”了對于陶寺都邑的貴族來說,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這個“千禧年”帶來的可不是什么好運,而是臨頭的大禍:大中原地區(qū)首屈一指的陶寺都邑,居然泥腿子造翻,發(fā)生了“暴力革命”!
  “革命”一詞,在中國古典文獻中,本來指朝代更替,如“湯武革命”(《易》)等。這里則是取其新意,也即社會政治變革,更進一步說,借用的是經典作家“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力行動”的概念。
  何以排除了外來族群的攻掠,可以推斷這場“革命”是陶寺社會底層對上層的暴力行動呢?數千年后的考古學家,面對這樣的場面也不寒而栗:
  原來的宮殿區(qū),這時已被從事石器和骨器加工的普通手工業(yè)者所占據。
  一條傾倒石器、骨器廢料的大溝里,三十多個人頭骨雜亂重疊,以青年男性為多。頭骨多被砍切,有的只留面部而形似面具,有的頭骨下還連著好幾段頸椎骨。散亂的人骨有四五十個個體,與獸骨混雜在一起。
  大溝的底部一具三十多歲的女性雖保有全尸,但頸部扭折,嘴大張呈驚恐狀,兩腿叉開,陰部竟被插入一根牛角。
  壕溝里堆積著大量建筑垃圾,戳印精美圖案或繪制藍彩的白灰墻皮等,暗示這一帶曾存在過頗為講究的建筑。聯(lián)系到曾高聳于地面的夯土城墻到這時已經廢棄,多處被陶寺晚期的遺存所疊壓或打破,有理由推測這里曾發(fā)生過大規(guī)模人為毀壞建筑的“群眾運動”。
  ……
  





上一本:黃金草原 下一本:宋代皇帝的疾病、醫(yī)療與政治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何以中國的作者是許宏,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