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曹寅在江南織造任上的生活為著眼點,描述和探究了清楚統(tǒng)治者與江南富庶地區(qū)及該地區(qū)代表人物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刻畫出在康熙盛世這個表象之下的種族矛盾和社會沖突。 作者簡介: 史景遷,世界著名漢學家。1936年生于英國,曾受教于溫切斯特大學和劍橋大學。1965年獲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現(xiàn)為耶魯大學教授。史氏以研究中國歷史見長。他以獨特的視角觀察悠久的中國歷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講故事”的模式向讀者介紹了他的觀察和研究結(jié)果,他的作品敏銳、深邃、獨特而又“好看”,他在成為蜚聲國際的漢學家的同時,也為成學術(shù)暢銷書的寫作高手。 目錄: 總序妙筆生花史景遷 初版序言 再版序言 第一章內(nèi)務府 第二章京城與蘇州,詩詞與社交 第三章織造曹寅 第四章南巡 第五章兩淮鹽政 第六章曹寅——皇帝的耳目 第七章曹家的沒落 附錄 總序妙筆生花史景遷 初版序言 再版序言 第一章內(nèi)務府 第二章京城與蘇州,詩詞與社交 第三章織造曹寅 第四章南巡 第五章兩淮鹽政 第六章曹寅——皇帝的耳目 第七章曹家的沒落 附錄 初版序言 本書描述清代官員曹寅(1658—1712)的生平,但這并不是一本傳記。本書試圖把曹寅的一生與他生活時代的制度相勾連,并給予這些制度同等的重視。所以,對我而言,重點不是曹寅在某一天去了哪里,某個時刻的心情感受如何;重要的是,當我們在中國正史里讀到曹寅是一個包衣、織造、巡鹽御史時,這意味著什么。曹寅的所作所為自然要予以關(guān)注;但他原來可能做什么同樣重要,或者,更精準地說,律例規(guī)定他能做些什么,以及與他同時代的人處在相同的官位時又做了什么。 本書涵括的范圍超過曹寅的一生。本書勾勒的情節(jié)始于曹寅祖父所處滿人鞏固天下時期,迄至乾隆朝曹寅孫子的時代。想當然爾,有鑒于曹寅是滿人統(tǒng)治者的包衣奴仆,他們的故事勢必鮮明反映出清朝皇帝面貌與表現(xiàn)方式的變易,本研究的歷史背景正是清朝本身。盡管所觸及的范圍,不能期望可以盡訴滿人統(tǒng)治頭一百年的種種變遷和活力,但至少可以呈現(xiàn)它繽紛的樣貌。 曹寅的曾祖父在努爾哈赤(1559—1626)時遭俘虜,被納編進這位剽悍、足智多謀的統(tǒng)治者新設立的組織之一包衣佐領(lǐng),努爾哈赤先求鞏固自己的實力,然后在1616年稱帝,號天命,國號金,以與明朝競逐天命歸屬。曹寅祖父的事業(yè)始于皇太極(1592—1643)時代,他自命清朝崇德皇帝(1636),當時滿人還盤踞在明人抗守的長城以北,學習、實行漢人的官僚制度。不過,1644年滿人定鼎中原,運用許多滿人自己的統(tǒng)治策略。這點可以從曹寅父親的生涯窺知,他在順治皇帝(1644—1661)的內(nèi)務府里當差,于康熙朝輔政大臣攝政期間外放江寧織造,這是一個對滿人統(tǒng)治者有特殊用途的職位。曹寅的一生,從幼時到辭世,都是在康熙朝(1661—1722)中度過,突顯了康熙時代摸索中的治理手段。不管是曹寅還是康熙,都不會凡事視之理所當然,他們兩人總是密切關(guān)注經(jīng)濟和政治局勢;他們稱不上對其所見皆有建設性的響應,但他們樂于通權(quán)達變,他們的彈性因應自然改變了中國官僚傳統(tǒng)的模式。譬如,康熙利用南巡之便親自查訪各省民情,發(fā)展出密折制度以秘密奏報來輔助他對局勢的掌握。他拔擢曹寅署理江寧織造,但并未將其職責限縮在律例所規(guī)定管理江寧城內(nèi)的皇家織場上。曹寅必須平糴米價、購買銅斤、督導漕運、創(chuàng)辦文化事業(yè)、押運佛像給寺院、奏報高官行止和收成情況。曹寅還出任兩淮巡鹽御史,征集每年兩百萬兩的例行稅銀,還得另行籌措五十萬兩以供皇上的各種度支。 康熙一朝并非承平安康的時代,它不像清代爾后各朝因循舊制、抗拒變革。十七世紀末這個時代,前明遺民對新朝的威脅依然時時可見,一度與滿人結(jié)盟的藩王和邊疆部族亦群起叫陣,皇權(quán)的集中才剛剛開始鞏固,滿漢文化之間的捍格化解不易。曹寅對其生涯或許幾經(jīng)盤算,不過這一切似乎不太需要;環(huán)境對他的眷顧一如對他的先人。這不是一個讓新人如魚得水的時代,它比較適合邁向新時代的舊人;在1675年這一年,還有什么比得上一個有著古典漢文化涵養(yǎng)的滿人包衣更令人敬佩的呢?曹寅就是這樣的人。像曹寅這樣的人具有多重用途,而他成功、忠誠的賞酬是相當高的。 不過,到了曹寅嗣子曹頫的時代,他遭遇到的是雍正皇帝(1723—1735)皇權(quán)集中的局面,而皇權(quán)的集中化往往是通過整肅閣臣來實現(xiàn)。曹頫沒有能力適應這個時代,迎接這個時代新的挑戰(zhàn),而導致家道中落。到了曹寅的孫子曹霑(雪芹),才來到故事的盡頭,他在乾隆盛世的時代膝下虛懸、窮困潦倒。若非曹雪芹動心起念,追憶曹家的興衰起落,否則曹家有可能從此湮沒在故紙堆中。結(jié)果就有了《紅樓夢》這部小說,作者雖然最終未能完稿,但這部小說普遍被視為中國小說的扛鼎之作。這部小說刻畫細膩,如今我們可以看到,在曹雪芹文學意象的背后,透露著他祖父曹寅真實的官宦生活和流金歲月。 若能綜合制度、文學、政治種種文獻,整體觀之,曹寅個性自然躍然紙上。他是一個嗜好美物的閑散之人;他在滿漢文化中,在騎射和詩賦中,在南方柔和氣候的清談機杼中,發(fā)現(xiàn)美好事物。曹寅飽滿的美學品味,同時取悅了滿人和漢人。曹寅有時會突然滿腔熱血、正義凜然,譬如1704年他有意大刀闊斧改革鹽政,又如1711年他挺身撻伐科場丑聞的不公裁決;不過,他大體上還是安于隨波逐流的。曹寅深受康熙皇帝的信任,也署理幾個有利可圖的肥缺,他懂得見風轉(zhuǎn)舵,利用機會謀利,但從來不竭澤而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