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誰影響了歷史》由葛劍雄所著,本書由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教授的講課錄音輯錄而成,《那一刻誰影響了歷史》內容從春秋至清末選取了期間較有代表性且對歷史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或事件,分為胡服騎射、輪臺罪己、廟樂之爭、王莽改制、誰主神器、漢魏禪讓、鮮卑漢化、江陵焚書、玄武門之變、馮道長樂、亡國諸君、天書封禪、道君末日、悲劇海瑞、乾隆“肅貪”等15篇。 作者簡介: 葛劍雄,1945年出生于浙江湖州。現任復且大學圖書館館長、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著有《西漢入口地理》、《中國人口發(fā)展史》、《統(tǒng)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中國移民史》、《悠悠長水:譚其驤前傳》、《悠悠長水:譚其驤后傳》等。 目錄: 出版說明 胡服騎射 輪臺罪己 廟樂之爭 王莽改制 誰主神器 漢魏禪讓 鮮卑漢化 江陵焚書 玄武門之變 馮道長樂 亡國諸君 天書封禪 道君末日 悲劇海瑞出版說明 胡服騎射 輪臺罪己 廟樂之爭 王莽改制 誰主神器 漢魏禪讓 鮮卑漢化 江陵焚書 玄武門之變 馮道長樂 亡國諸君 天書封禪 道君末日 悲劇海瑞 乾隆“肅貪” 我將要帶領大家走進中國歷史的長廊,從中定格若干個中國歷史的片段。這其實是有一定隨意性的,中國歷史那么長,要講的實在太多,我們都看過一本書——《天方夜譚》,又叫做《一千零一夜》,如果說阿拉伯的故事可以講“一千零一夜”的話,我們中國的歷史,“一萬零一夜”甚至“十萬零一夜”也講不完。一個人學習了解的內容畢竟有限,個人興趣也都不同。這些年來,我在學習歷史、了解歷史的過程中,寫了一些文章,給各位講的就是我已經寫過的中國歷史上的這些片斷,這些片斷并不一定就是最重要的,但是我認為,它有一定的代表性,或者說也是比較有趣的。 我們學習歷史,當然首先是了解,但了解了之后干什么呢?我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政治家需要通過歷史吸取經驗教訓,學者則可以通過歷史來進行研究。我們平時講,通過了解歷史可以得到智慧、得到樂趣,所以我希望所講的內容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或者讓大家會心一笑,或者可以引起各位的思考。 至于我定格的這些片斷以外,還有更重要的內容,請各位讓我慢慢再學,再思考。這些片斷有的正好可以串聯起來,但有的中間隔開了,所以需要一個一個片斷講。首先要講的是“胡服騎射”。 大家都知道秦國的商鞅曾經實行變法,這對秦國的發(fā)展壯大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今天我要告訴各位: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也是一場意義重大的改革,并在當時以及后來都對歷史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講到“胡服騎射”,首先解釋一下什么叫“胡服”!胺本褪欠b、服飾;“胡”就是胡人。以前,在中原的華夏諸族,他們把生活在北方包括西北、東北的非華夏諸族,統(tǒng)統(tǒng)稱之為“胡人”,所以所謂“胡服”,就是胡人的服飾。那么“騎射”是什么意思呢?很簡單,騎著馬作戰(zhàn),打仗射箭。大家可能覺得這個很正常,馬就是用來騎的。其實不見得這樣,因為中國古代,華夏諸族的馬不是用來騎的,主要是用來拉車的。打仗的時候,雙方都是趕著馬車,然后馬車上的人用長武器打仗。 之所以要實行“胡服騎射”,就是要使華夏諸族能夠接受胡人的服裝,改變傳統(tǒng)的作戰(zhàn)方式。 那么誰實行“胡服騎射”?主人公是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國君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為什么要進行這一改革?這不能不講當時趙武靈王所面臨的形勢和他的抱負。 趙武靈王做出這個決定是在公元前307年,也就是他繼位十九年后。趙國原來跟魏國、韓國一樣,不是獨立的諸侯國,而是晉國的三位大臣于公元前403年分晉創(chuàng)建的,并且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 在三家分晉之后差不多一百年的時間里,魏國在這三家里經常執(zhí)牛耳,占主導地位。趙國則國勢衰弱,經常受到鄰國的欺壓。趙武靈王繼位的時候,就發(fā)生了一件使趙國很受辱的事情。 趙武靈王的父親趙肅侯死了,周邊幾個諸侯國如秦國、楚國、燕國、齊國、魏國,都來參加葬禮,可是這些來參加葬禮的諸侯國君都派了一萬精兵隨同,外人看著是來參加葬禮,實則是給這位少年新君一個下馬威。 趙國在其他方面也不容樂觀,比如說趙國的近鄰中山國。魏國曾經把中山國滅了,后來中山又復國了。盡管中山國的實力不強,但作為近鄰的趙國卻奈何它不得。另外,趙國曾經跟齊國、魏國一起想進攻秦國,結果被秦國打敗。后來趙國跟齊國、魏國發(fā)生沖突,齊、魏兩個國家又聯合進攻趙國,趙國作戰(zhàn)失敗,最后還是想辦法掘開了黃河大堤,讓黃河水潰堤,才阻擋住了對方的攻勢。 所以趙武靈王繼位的時候,趙國國力非常衰弱,又面臨著一些強鄰。在其即位以后不久,趙國又被秦國打敗。這一次,趙國的損失很大,八萬士兵被秦國屠殺。秦國還步步深入,攻下了趙國的藺、離石,就是今天山西離石這一帶,威脅到趙國國都安全。趙武靈王就是在這樣_種形勢下繼位的。繼位之初,他就設置了兩個以前沒有的官職,一個叫做“博聞師”,“博聞”意即知道的事情很多,他設立了三位博聞師,實際上就給自己找了三位顧問,他不知道的事情隨時可以請教。 如果這還不算什么了不得的話,他又專門設立了三位叫“司過”的官職,專門監(jiān)督國王有什么過錯,然后隨時向其提出意見。趙武靈王一邊學習一邊找大臣專門監(jiān)督他,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當時諸侯林立,大家爭著要提高自己的級別,很多國君紛紛稱王。趙國本來是子爵,祖上有趙簡子、趙襄子等。到趙武靈王父親的時候,謚號是趙肅侯,已經稱侯了,但是趙武靈王卻只把自己的稱呼定為“君”什么意思呢?就是說,趙武靈王認為還不到稱王的時候,那就不要用這個名義。不過,他始終在觀察周邊的形勢,積蓄力量,隨時準備在必要時發(fā)揮出來。公元前309年,趙武靈王親自到東北的邊疆九門,就是今天河北的西北邊界一帶,筑了一個嘹望臺,叫做野臺,在這里觀察鄰邦中山國的形勢。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