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字版《清明上河圖》,讓讀者猶如翻開歷史長卷,看鮮活生動的古代日常,感受中國社會的煙火與溫度,帶我們一起探索中國社會的隱秘角落和那些隱藏的秘密。 2.深刻了解中國社會的顯微鏡。作者王笛教授,一位獲得過文學獎的歷史學家;一位善于從微觀視角講述“小歷史”的歷史學家。從小人物、小家庭、小鄉(xiāng)場看到整個中國社會,用通俗生動的方式,講述近代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探討它們的特征以及所發(fā)生的演變,給我們呈現(xiàn)歷史洪流下的“潛流”,讓讀者比別人多一層對歷史的解釋和認知。 3. 兼具微觀與宏觀的視野,并用多學科交叉的眼光來看中國社會,包括文學、社會學、人類學、法學、經(jīng)濟學、政治學等等,視野更寬廣,思考更清晰,知識更貫通,理論更深刻。 了解過去的中國社會,對我們今天的普通人來說,重要嗎? 當然重要。我們今天的文化、傳統(tǒng)、習俗、審美等諸多方面,仍然深受過去長期形成的社會行為和文化傳統(tǒng)影響。了解過去,我們才能更自在地活好當下。而通常,我們了解的歷史,多是王侯將相、知識精英、英雄豪杰,少了普通人的生活。本書則聚焦微歷史,以微觀和宏觀相結(jié)合的方法,從一個個普通人和家庭的故事,逐步延伸至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從而展現(xiàn)人口的變遷、衣食住行、農(nóng)村和城市的形成、秘密社會、風俗習慣、文人與教育、宗教信仰、法律與社會、宗族與家庭等等,讓大家看到更細節(jié)的中國。本書分為上、下兩卷。上卷“人、日常和文化”聚焦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與文化。人們?yōu)槭裁磿耙悦踩∪恕保検侨绾畏从畴A層和社會變遷的?廚房里的必需品與人們的環(huán)境和生活習慣有什么樣的關(guān)系?古代的轎子、車、船有什么獨特發(fā)展歷程?從集市到城鎮(zhèn),這種流通與集散的網(wǎng)絡是如何形成的?真實的“勾欄”“瓦舍”是我們以為的勾欄、瓦舍嗎?古人為什么喜歡翻老黃歷?“十里不同俗”,傳統(tǒng)社區(qū)的人們是靠什么凝聚起來的?古代真的無“禮”寸步難行嗎?下卷“家、群體和法律”,則講述家族、群體和法律。家族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基石,宗族力量不容小覷,那宗族是一個使錢生錢的公司嗎?在傳統(tǒng)的儒家社會,法律的制定是從哪里出發(fā)的?傳統(tǒng)社會的那些酷刑與刑具,是怎么發(fā)明出來的?除了廟堂,江湖上的三教九流、黑幫會社靠什么來管理?中國傳統(tǒng)社會有“小升初、中考和高考”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文人們真的都“書畫琴棋詩酒花”,詩意地棲居?看歷史就像看電影,我們會看到全景、中景,但更真實的情景可能來自近景與細節(jié)。我們只有把歷史放在顯微鏡下,傾聽普通人的聲音,才能看到更鮮活、更有血有肉的歷史,感受中國社會的煙火與溫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