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湖,是西湖的雅稱,源自蘇東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 宜”之句。 蘇堤,也名蘇公堤,北宋元佑四年(1089)蘇軾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 時而筑,后人為紀念蘇軾功績而名之。蘇堤六橋,俗稱外六橋。由南而北, 分別為映波橋、鎖瀾橋、望山橋、壓堤橋、束浦橋(即今東浦橋)、跨虹橋。 蘇堤景點:柏堂、竹閣、四照閣、巢居閣。 此外,還有林處士廬、六一泉(在孤山)、泌雪泉、參寥泉(先在孤山后 遷北山)、寒泉(與水仙廟相對)、石屏風、巾子峰(又名獅子峰,在寶石山麓 )、介亭(鳳凰山下)、大小麥嶺(西湖西南,三臺山北)、豐樂樓(亦稱眾樂亭 、聳翠樓)、圓照井(凈慈寺內(nèi))、蓮花洞(凈慈寺后)、佛手巖、落石巖、象 鼻巖、聯(lián)峰(均在煙霞洞)、風篁嶺(在龍井)、靈化洞(在郊臺天真院)、浮山 (古稱浮嶼、包山,原在江中)、登云洞(在郊臺天真院)等。 高宗建炎三年(1129),宋室南渡,升杭州為臨安府。南宋紹興八年(1138)正 式定都杭州,從此杭州成為一朝帝都,歷時一百三十余年。 南宋定都杭州后,大興土木,修建皇宮,擴建城池,商貿(mào)繁榮,人丁興 旺,使杭州一躍成為南宋**州,世界**大都會,“*美麗華貴的天城” ,城內(nèi)及西湖地名猛增,至今杭城許多街巷名稱,都源自這一時期。南宋時 ,每年對西湖進行浚治,沿湖建造大量亭臺樓閣、寺廟精舍。西湖綠水黛山 之間,形成“一色樓臺三十里”的景觀,御園、王府、大小園囿不計其數(shù), 西湖成為名副其實的“游觀勝地”。南宋時,記載杭州的史料和西湖地名的 史籍比較多。以下所錄的地名中,有的可能是前朝已出現(xiàn),但南宋前地方史 籍較少,這些地名始于什么年代很難分清,具體位置有的也不詳實,有待今 后進一步考證。 南宋首創(chuàng)西湖十景,名為:蘇堤春曉、兩峰插云、柳浪聞鶯、花港觀魚 、曲院荷風、平湖秋月、南屏晚鐘、三潭印月、雷峰落照、斷橋殘雪。 西湖周邊的山嶺名主要有:玉岑山(西湖西南緣,青龍山北面)、延壽山 、龍華山、靈石山(茅家埠西南,又名積慶山、靈石塢)、金鐘峰、寶稷山( 巨石山下)、西觀音山(錢塘門外)、七寶山(三茅觀之址)、峨嵋山(吳山)、 石佛山(胥山坡下)、瑞石山(又名紫陽山,吳山南)、金地山(城隍廟南)、寶 蓮山(吳山之北)、寶月山(胥山西坡)、草場山(峨嵋山側(cè))、寶山(在吳山, 西接淺山)、清平山(又名青平山,吳山南)、竹園山(吳山北)、狗兒山(清波 門內(nèi))、虎林山(東太乙宮內(nèi))、包山(冷水峪上)、龍山(又名臥龍山、華龍山 ,今玉皇山)、馬鞍山(今名天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