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厲縣 祖厲縣是會寧縣之古稱,有西漢安定郡與東漢武威郡屬祖厲縣之別。最早見諸史冊記載的是《漢書·地理志》,在安定郡之條目下有:“武帝元鼎三年置,戶四萬二千七百二十五,口十四萬三千二百九十四,縣二十一”,內(nèi)有“祖厲,莽日鄉(xiāng)禮”的記載。 《后漢書·郡國志》武威郡條目下有:“祖厲故屬安定”的記載。西漢、東漢之祖厲縣城具體建在什么地方,目前方志界尚有爭論。1994年版《會寧縣志》依西北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陳守忠之說,認為西漢祖厲縣城在靖遠河靖坪,東漢祖厲縣城為縣南十里鋪窩鋪漢古城。2007年版《會寧縣志》載《漢祖厲縣城考》(李志中、萬全琳)認為西漢祖厲縣城在頭寨子鎮(zhèn)馬家堡村河坪,東漢祖厲縣城在郭城驛鎮(zhèn)大羊營。 會州、西會州、新會州 會州、西會州、新會州3州名均為會寧縣歷史沿革中的名稱,其中會州之名使用年代最長,約800年左右;西會州、新會州二州名分別使用14年和10年。公元1214年前后,三州治所在今靖遠縣轄境,此后遷至今會寧轄境。 會州之名始見于西魏廢帝三年(554年)正月。廢帝二年四月,魏相宇文泰西巡,途經(jīng)今靖遠地界時,有當?shù)馗粦魪埿朋蕾Y犒六軍,宇文泰大悅,因命置州,以會為名,州治會寧,此為會州之始,州治在今靖遠縣境。這也是今白銀市轄境內(nèi)最早出現(xiàn)的州名(《白銀市志》則定為西魏大統(tǒng)十三年,即548年)。過了65年,到唐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將隋煬帝大業(yè)二年(606年)由會州改名的會寧郡又改名為西會州,以別于北周保定二年(562年)移往鳴沙之會州。唐太宗貞觀六年(632年)廢鳴沙之會州,仍改西會州為會州名,過了兩年,到貞觀八年(634年)又將會州改名粟州,同年旋復會州名。到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在州改郡中,將會州又改名會寧郡,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在郡改州中,又恢復會州名。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會州全境陷于土蕃,屬汝遮轄境。此后,直到北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黨項族頭領李繼遷焚毀會州城,會州成為北宋、西夏交戰(zhàn)之前沿地。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北宋五路大軍攻打西夏,今白銀市全境淪為宋夏交兵之地。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宋將苗履筑會州城,其城在今靖遠縣城;又于州西南百里筑會州新寨,名會川城,此城即是郭蛤蟆古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今白銀市全境黃河以東為金人占據(jù),黃河以西歸西夏。直至金宣宗貞佑初年(1214年前后)西夏占領會州全境,金遷會州治所于郭蝦蟆城,取名新會州。至此,會州治所始遷今會寧轄境,結(jié)束了會州治所在今靖遠轄境660余年的歷史。 金宣宗貞佑四年(1216年),將西寧縣升為西寧州,今會寧轄境內(nèi)便有兩個州級建置,一為郭蝦蟆城的新會州,一為張城堡村東的西寧州。但只過了4年,到金宣宗興定四年(1220年),兩州皆被西夏占領。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將郭蝦蟆從西夏人手中奪得會州(郭蝦蟆城)。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年)金亡,金元帥郭蝦蟆堅守孤城3年,終被蒙古軍攻破,郭蝦蟆自焚。蒙古軍旋將會州治所南遷西寧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年),并西寧縣人會州。元順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會州一帶地震強烈,詔令改會卅I為會寧州,從而結(jié)束了會寧縣稱會州的歷史,計會州之名斷續(xù)使用800年左右。自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將會寧郡改名西會州始,至唐太宗貞觀六年(632年)廢鳴沙之會州,西會州恢復會州名后,再未出現(xiàn)西會州名,西會州在會寧建置史上僅使用14年。 新會州筑于宋元符二年(1099年)。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將郭蝦蟆從西夏人手中奪回新會州,恢復會州名。新會州名在會寧建置史上僅存在了10年。 烏蘭縣 烏蘭縣在會寧建置沿革中先后存在530多年,期間還曾移治。據(jù)《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七記載,烏蘭縣“本漢祖厲縣地,……周武帝西巡于此置烏蘭關,又置縣,在會寧關西南四里,后移東北七里平川置!北敝芪涞塾钗溺呶餮苍诒6ㄈ(562年)。烏蘭縣何時移治?據(jù)《元和郡縣圖志》載,烏蘭縣“因舊城內(nèi)沙石不堪久居,(唐)天授二年(691年),移于東北七里平川置。”即今會寧縣頭寨子鎮(zhèn)馬家堡村。烏蘭縣廢于何時,史乘未見明確記載,推斷在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會州全境被吐蕃占領后改名,于城北30里新筑汝遮城,馬家堡古城便荒蕪了。烏蘭古城作為縣治前后達530多年。P11-13 《甘肅史話》叢書為甘肅省重點出版項目,旨在把甘肅的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以生動活潑的文字、圖片展示給廣大讀者。本叢書由省委副書記馬西林策劃,省委書記蘇榮親作總序。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書記(原省委宣傳部長)陳寶生和副省長李膺也對該叢書的出版作了重要指示,給予了具體指導。 甘肅省新聞出版局局長周德祥全盤規(guī)劃和領導了叢書的出版工作。這套叢書高標準、高質(zhì)量的出版定位,嚴謹鮮活的文風,圖文并茂的裝幀風格,是在他一絲不茍的要求下得以實現(xiàn)的。甘肅文化出版社社長謝國西在提出這套叢書的選題構(gòu)想獲到各方贊同之后,精心設計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使這樣一套卷帙浩繁、規(guī)模龐大的叢書出版工作得以有序進行。作為社長,他承擔了巨大的責任。相應的是這套叢書出版的每一具體環(huán)節(jié)他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聞出版局出版處處長羅和平是最早關注這套叢書出版規(guī)劃的人士之一,早在這套叢書的計劃階段,他就提供了許多真知灼見,在叢書的整個出版過程中更做了許多指導性、服務性工作。甘肅文化出版社副社長管衛(wèi)中是本叢書的項目責任人,他是這套叢書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擬訂了編纂體例,負責組織各冊稿件,審改全部書稿,解決各種疑難問題。安排校對、排版、印制,監(jiān)督圖書質(zhì)量,實施宣傳方案,他的熱情、執(zhí)著、嚴謹、刻苦的品質(zhì),恰巧成就他為這套叢書最合格的實施人。甘肅文化出版社副總編車滿寶也是本叢書的規(guī)劃人之一,本叢書十分“養(yǎng)眼”的裝幀設計,凝含著他、當然還有責任編輯溫雅莉的智慧心血。他還是這套叢書的編校把關人之一。掛職文化社任副社長的張曉紅負責了本叢書部分書稿的審讀工作,并籌措到了部分寶貴資金。 省史志辦巡視員、省地方史志學會會長張克復對這套叢書的編纂傾注了心力。他對這套叢書的貢獻至少在三個方面無人可以望其項背,一是在對這套叢書的推動方面,他運籌帷幄。奔走南北東西,不遺余力宣傳呼吁,鍥而不舍,孜孜不倦,終使這一選題喜獲各方贊同支持;二是在對各分冊主編的遴選方面,本叢書各冊主編無一不是當?shù)仡H有造詣的文史工作者,無一不對當?shù)匚幕瘹v史有如數(shù)家珍般的了解,張克復慧眼薦舉他們擔綱各冊主編,保證了叢書稿件質(zhì)量;三是在對書稿文體篇目的確定方面,他淵博的地方文史知識和豐富的編纂經(jīng)驗使得諸多疑難問題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書稿最終達到了史實的確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當。 《甘肅史話》叢書的出版還得到了省委宣傳部石星光副部長、張嘉昌副部長和省新聞出版局有關領導李玉政、牛養(yǎng)謙、喬保平、袁愛華、何遠志、省人民出版社總編輯孟臻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協(xié)的有關領導也對這一選題計劃給予了熱情的鼓勵。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有關部門給予了實質(zhì)性的支持。全省各市、縣黨政一把手對這套叢書的出版高度重視,給予了鼎力支持和具體指導,他們的支持是本叢書得以成功出版的關鍵因素之一。各市、縣主持編寫工作的宣傳部、人大、政協(xié)、文化局、志辦等單位領導同志的周密組織和編撰人員全身心投入的辛勤勞作,保證了書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圖質(zhì)量。 與一塊地域的悠久豐富的歷史、鮮活生動的現(xiàn)實生活相比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蒼白的,都僅僅是擷取了幾朵浪花。本叢書只是給讀者提供了一個尋訪甘肅大地歷史文化蘊藏的線索圖。有興致的讀者朋友們,不妨以本叢書為向?qū),順藤摸瓜,尋幽探隱,以您的新發(fā)現(xiàn),來批評、填補本叢書之缺憾。 《甘肅史話》叢書編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