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究竟是怎么象征德的,歷來說法不一。 有人說玉象征著五德,有人說玉象征著七德,有人說玉象征著九德,如此等等。曾見明人田藝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三《玉五德七德》條云: 《五經通義》云:溫潤而澤,有似于智;銳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撓,有似于義;有瑕于內,必見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墜;有似于禮————是曰智、仁、義、信、禮者,玉之五德也! 《札記》曰: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是曰仁、智、義、禮、樂、忠、信者,玉之七德也!故君子比德于玉也。 《五經通義》說玉有五德,同《說苑》稱玉有六美,《管子》稱玉有九德,大概意思其實相同。但是《留青日札》中所引《禮記》之言并不完全,而《禮記》里關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說法才是最完整的。 據《禮記·聘義》記載,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請問夫子,君子重視玉而輕視那些像玉的石頭,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玉的數量少而石頭的數量多嗎?”針對于貢的問題,孔子回答說: 非為珉之多故賤之也,玉之寡故貴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長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道也!对姟吩疲骸把阅罹,溫其如玉!惫示淤F之也! 按照孔子的說法,玉的德行應該不止五種、七種、九種,而是十一種!玉在中國傳統(tǒng)工藝品中的特殊地位,由此可見。 同時,從一般的比喻、引伸,到無限的聯想、附會,再上升為理性、哲學————在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中國人的思維邏輯,是怎樣把一件本來極普通、極細小的事象,膨脹成極嚴肅、極神圣的理念的。 孔子把儒家思想滲透到玉這種無知無覺的材料當中去,實際上從一個側面證明了當時社會所面臨的深刻危機。一方面是不可阻擋的“禮崩樂壞”的歷史潮流,另一方面是堅決要求“克己復禮”的主觀努力: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時代。神權已經解體,強權正在建立,當群雄并起而且多少代表了人民大眾的人性覺醒的時候,尊卑有序的生活方式卻被破壞得七零八落。這時候,偉大的思想家孔子把他的道德觀念灌注于并無生命的玉石之中,其實并不表示他的強大,而是出于他的無奈。如果一切社會秩序依然如孔子所想象的那樣井井有條,他還有必要這樣處心積慮地通過玉來到處宣傳他的社會理想嗎? 儒家要求“玉不去身”,要求“比德于玉”,要求“守身如玉”,要求“寧可玉碎,不愿瓦全”,都表現出儒家的兩重性:強大和虛弱。他們是強大的,他們把他們的理念或教義擴大到一切地方,哪怕是小小的玉,也被他們用來作為布道的工具;但他們又是虛弱的,他們明知自己的思想同人們的自然需求相對立,所以不得不處處設防,時時警告,提醒人們不要忘了他們的諄諄教導。 玉作為儒家修身養(yǎng)性的“輔助教材”,是這樣發(fā)揮作用的:因為宣揚只有君子才配佩玉,玉乃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所以君子們紛紛以佩玉為榮,從而增強了君子們的道德自信心。君子佩玉以后,走路不能急躁,否則會使玉碰碎,故他們走路的姿態(tài)總是溫文爾雅,不至于同小人們一道亂跑。玉佩發(fā)出的聲音,清脆嘹亮,這就可以使得君子們的心猿意馬常常得到收斂,不至于作出非法或無禮的事來。因為玉不離身,君子們人到哪里,響聲就到哪里,處處有人監(jiān)督,所以他們也就不能偷聽別人說話、偷看別人行為,從而證明自己光明磊落! 抖Y記》中說,古代的君子是一定要佩玉的,身體左右所佩的玉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音樂,他們的行為就會整齊、大方、規(guī)矩、禮貌;由于他們的耳朵成天聽的是玉的聲音,所以其他私心雜念就無法去影響他們————“是以非辟之心,無自人也!”難怪秦王要用十五座城市來換取一塊和氏壁,原來他是想要成為一個循規(guī)蹈矩的正人君子!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許應當改寫“完壁歸趙”這個典故。 把玉雕琢一番,佩在身上以美化自己,顯示自己身份之高貴,這種意識的萌芽據說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已現端倪。早期的玉佩,有單個的,也有成串的,雖然造型簡樸,意義卻超出了實用之外。玉佩從形制到含義的完善,與周代禮教文化的高度發(fā)展關系極為密切。當時能夠佩玉的,基本上是貴族階級。如果說“存在決定意識”是真理的話,那么貴族才能佩玉的社會存在,必然會產生佩玉代表貴族的意識。于是,用玉來象征地位、身份、品德、理念,就是最自然不過的事。 用玉來表達倫理,在中國已是尋常之事。有趣的是,玉雕本身也有以此為題材的。例如故宮就藏有一件元代玉器,叫“五倫圖”! 拔鍌悺庇址Q“五常”,是中國古代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妻、長幼、朋友之間所應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以此作為玉器體裁,具有典型的教化意義!拔鍌悎D”玉器呈白色,長近三寸,寬近兩寸,厚約三分。中心位置雕一孔雀,立于石上,上下左右分別是鶴、雉、鷺鷥與海東青,其間綴以牡丹和山石。在技法上,多用鏤雕與線刻,富于立體效果,代表了當時的藝術成就。但內容也許更加重要。各種禽鳥之間相互鳴喚和主次有序的情景,具有明顯的寓意!睹献印氛f:“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禽經》說:“鳥屬三百六十,風之為長,飛則群鳥從,出則王政平,國有道!薄兑捉洝氛f:“鳴鶴在陰,其子和之!痹谶@些說法里,都隱隱包含著用禽鳥來比喻“五倫”的意思。元代是個短命的朝代,偏偏愈是短命的朝代就愈需要“五倫”來維系綱常。當我們今天看到這枚“五倫圖”的時候,心里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感慨。 先秦時的玉器雕琢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現在以玉龍為例。玉器中龍的形象,最早見于中原和東北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如距今七千年前的紅山文化遺址就有玉龍出土。其玉質為岫巖玉,形體寬厚,素身蜷曲。斷面呈橢圓形,邊緣有刃,頭部較大,眼睛隱約凸起,觸角邊棱處不明顯,頸部向后飄動一寬帶式龍發(fā)。背部正中有一穿孔,用于配掛,屬于裝飾玉類。 商朝的玉龍多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文化遺址,以“婦好墓”中出土的玉龍最為典型。商代玉龍一般呈片狀,也有少數筒狀玉龍,如“婦好墓”出土的玉龍就是圓身。這時期的玉龍,龍身短小,并出現單一的云雷紋、重環(huán)紋、菱形紋等裝飾。龍尾似刃薄而鋒利,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龍頭近似方形,龍角呈柱形,又似蘑菇,故亦稱“蘑菇形角”。玉龍的眼部,在商早期多為方形或菱形,中期后呈“臣”字形。商代玉龍以側身玉龍為多,一腿一足,以陰刻線將身與腿分開。玉龍的穿孔多在尾部或闊口部,便于系繩攜帶。 周朝是在商之后的又一個王期。西周王朝前后四百年,社會生產力較商朝有了巨大進步,手工業(yè)發(fā)展更為繁榮,“玉府”即是當時周王室專門設立的玉器制作工場。周朝特別崇尚禮儀,在封官拜爵時都要給受封官員一件玉器,作為官爵證明,《周禮》中稱此種器物為“瑞”!吨芏Y》是周朝的重要法規(guī)。它賦予玉以德的思想和內涵,并開辟了玉器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新時代,使玉器文化發(fā)展到了一個時代的高峰。周朝玉龍的龍身較商代瘦長,一般呈環(huán)狀或半圓璜形,龍背部出現鋸齒狀的脊。龍口上唇呈鉞形,下唇向內翻卷,龍尾比商代厚而無刃。大多數玉龍不琢雕腿和足。西周玉龍的雕琢,能夠產生陰紋凸起的效果,俗稱“一面坡”法。周朝玉龍的裝飾較商朝復雜,出現了簡單的組合形紋飾,陰陽線并用,多采用彎曲形線,直線雕琢紋較少。P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