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機緣:袁世凱的發(fā)跡之路 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大人物、大梟雄,這是人所皆知的。但老袁一不是皇親國戚,二不是進士舉人,在當年森嚴的等級制度和嚴格的科考路上,他是如何在晚清官場中步步升遷,最后競一舉搞垮了大清朝,并當上民國大總統(tǒng)的呢?這事說來也真是機緣天定,一點都不含糊。 袁世凱,字慰庭,其生于咸豐九年(1859年),老家是河南項城縣袁寨。入清以來,老袁家雖說家道殷實,但數(shù)代人也不過是耕讀傳家,談不上什么名氣。到了道光年間,也不知是他家祖墳的篙子翹了,還是文曲星偶然路過他家,這袁家突然間便忽喇喇的發(fā)了……從袁世凱的叔祖父袁甲三開始,父子進士,弟兄舉人,一門兩代四貴人,乖乖,這在當時科場上真可謂鳳毛麟角,實在是了不得。于是乎,項城袁家也就成了當?shù)赝濉?br/> 有人說,袁家之所以發(fā)跡,主要是因為他家祖墳風水好。這不,曾有專門看風水的相士去袁家墳頭上看過,說老袁家的墳地“左龍右鳳”,龍鳳相配,有帝王之相。這事說來挺邪乎,信則靈,不信則不靈,估計也就那些靠這混飯吃的風水先生故意附會而已。 風水不風水且不去管它,但“父子進士,弟兄舉人”可是千真萬確,沒摻一點水分。所謂“父子進士”,說的是袁世凱叔祖父袁甲三和堂叔袁保恒(袁甲三長子),這父子倆分別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比曾國藩早一屆)和道光三十年(1850年,比李鴻章晚一屆)中了進士;而“弟兄舉人”,指的是袁甲三次子袁保齡和袁世凱之叔袁保慶分別中了舉人。 有人或許要說,這和袁世凱沒啥直接關系嘛,中進士、中舉人的,既不是他的祖父也不是他的父親,血緣最近的也無非其親叔袁保慶,他不過是中了個舉人而已。但是,各位可別小瞧了,這舉人也是過五關斬六將才考來的,當年范進中舉后激動得發(fā)了瘋,這雖是小說,但絕對是來源于現(xiàn)實哪。 古人常說,科舉乃是“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換句話說,讀書人要想科舉得中,一靠命,二靠運,三靠祖墳的風水,四要靠先輩積得陰功,這第五,才輪到讀書。您要是不信,看看那些考到白了少年頭的老童生便知。 大家想,那時參加科考的讀書人多如牛毛,科考之路大多坎坷不平,譬如比袁世凱大一歲的康有為康老夫子,他老人家應該算是有才吧?但他光考秀才就考了三次,舉人更是考了七次,耗費近二十年才中舉,可見當年科考是何等的難考……考不中是正常,考中了那才叫稀罕。你想老袁家區(qū)區(qū)不過兩代人,一下就出了兩個進士、兩個舉人,這真是了不得、不得了啊。 袁世凱的祖父袁樹三,他的文才不如弟弟袁甲三,他家的讀書人也比不過弟弟家。袁甲三家出了兩個進士、一個舉人,袁樹三只有次子袁保慶中了個舉人,算是給他老人家掙回了點面子。不過,袁保慶有一遺憾,那就是他年近四十卻依舊膝下無子(女兒倒有好幾個),于是從兄長袁保中那里過繼了一個兒子……這個人是誰呢,不說大家也猜到了,這就是鼎鼎大名的袁世凱啊。 說來也巧,袁世凱出生不久,袁保慶的夫人牛氏也產下一子,卻不幸夭折,而袁世凱的生母劉氏奶水不足,于是袁世凱便交給了牛氏哺乳。牛氏喪子之余,自然把所有母愛都轉移到袁世凱身上,她對小袁視同己出,極為疼愛。袁世凱七歲那年,袁保慶要去濟南做官,于是袁世凱便正式過繼給了袁保慶,并隨嗣父一起前往濟南。 袁世凱的生父袁保中也是個秀才,他在功名上不如弟弟袁保慶,也從來沒有出去做過官,但他有一點比袁保慶強,那就是他能生兒子,而且一口氣就生了六個,這過繼給袁保慶的袁世凱排行老四,所以袁世凱的外號“袁老四”就是這么來的。(P002-004) 后記 北洋時期是民國史上一段波瀾壯闊、人才輩出的時期,同時也是嚴重的內憂外患及其各種力量相角逐的重要時期。但由于種種原因,民眾對這段歷史的印象往往是一部充滿臭味的軍閥穢史,而這又被后來的歷史書寫者所曖昧不明地加以承襲。由此,一部充斥了“軍閥混戰(zhàn)”、“政治反動”、“經濟掠奪”、“保守落后”、“黎民流離失所”的北洋史,便成了一部全程妖魔化的歷史,這未免讓人感到有些遺憾。 如何從諸多復雜的歷史事件中勾勒出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脈絡并結合一種適合現(xiàn)代人閱讀的寫法,這是目前大眾歷史或者說通俗歷史寫作的一大問題。客觀上說,通俗歷史不僅僅是學術歷史的一種簡化和普及,而且是建立在廣泛閱讀及細致的辯駁之后的一種基本認同。通俗歷史并不因為其簡化與通俗而失去客觀性,這也是通俗歷史與歷史小說的本質區(qū)別。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其實一直生活在歷史當中。換句話說,我們現(xiàn)在遇到的很多問題,其實都與前一百年中的各種事件、觀念、制度息息相關,而我們目前的幸福、痛苦、歡快與煩惱,都是來自于前人創(chuàng)造的不可逆轉的結果。如果我們要改變我們的未來,就必須要知道問題是從哪里來的、又將往何處去,這也是人們呼喚客觀公正歷史的原因所在。 北洋乃至整個民國的歷史離當下并不遙遠,我們腦海中正確或者錯謬的觀念也往往取決與歷史書寫的立場和態(tài)度。好在這幾十年前的歷史尚未完全凝固,讀者在讀完本書后,也許最終會恍然大悟:哦,北洋原來是這樣,軍閥原來也可以是這樣!這大概是筆者最大的欣慰了。 作者 2015年夏 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