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阿克塞史話
作者:楊曉,周建忠 整理日期:2021-12-17 04:12:44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位于甘肅河西走廊西端,東接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北靠敦煌市,西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境內的庫木塔格沙漠相鄰,南依塞什騰山與青海省為鄰。甘青藏公路穿越縣境南北。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總面積3.34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總面積的8.56%,其中耕地占0.01%,天然草場占29.56%,林地占0.09%,荒地沙漠占68.22%,城鎮(zhèn)占1.56%,河流、湖泊占0.56%。 境內山大溝深,地形復雜。全縣地形狹長,東西長425公里,南北寬125公里。東南高而西北低。海拔1500米至5798米,平均海拔3200米左右。阿爾金山、黨河南山與塞什騰山之間(蘇干湖盆地)廣布戈壁沙漠,高原盆地蘇干湖地表平坦,海拔2800米~3000米。 境內祁連山西向余脈與阿爾金山東向余脈連成一片,縱貫全境。阿爾金山、黨河南山、塞什騰山、土爾根達板山、野牛脊山等5條山脈呈西北一東南走向環(huán)繞全縣。這些高山峻嶺,其雪線以上終年積雪,現代冰川遍布。 境內河流主要有大、小哈爾騰河,安南壩河,青石溝河,均發(fā)源于上述高山地帶。其他的間歇性(季節(jié)性)小溪小河,主要源于上游冰山和高山積雪融水,流程短,滲漏大,水量小。山區(qū)還有泉眼,水量豐沛,水質佳。湖泊主要有大、小蘇干湖,水源系大、小哈爾騰河,總面積119.6平方公里。其中大蘇干湖蓄水量約為1.72億立方米,屬咸水湖;小蘇干湖蓄水約為O.24億立方米,屬淡水湖。 全縣氣候屬青藏高原高寒型農牧業(yè)氣候區(qū)。南部屬高寒半干旱氣候,北部屬溫帶干旱氣候;哪瘹夂蛱攸c明顯。干旱少雨,四季和早晚溫差大,冬長夏短,冰雪常存約9個月。年均氣溫3.5℃。7月份平均氣溫為16.7℃,1月份平均氣溫為一10.80C。年降水量120毫米,且分布很不平衡,多集中在5月一9月,6、7、8三個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2%左右。日照時間長,全年在3000小時以上。日照百分率為34%左右,蒸發(fā)量為2500毫米,為降水量的二十多倍。無霜期90天。因地域遼闊,地形復雜,立體氣溫分布明顯,自然災害頻繁,主要有干旱、寒潮、暴風雪、冰雹、霜凍、大風和沙塵暴等。 剛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古屬三危地。戰(zhàn)國、秦、漢時為月氏、烏孫等部落駐牧地。今阿克塞縣的當金山以北地區(qū),漢屬西域都護府,三國、西晉時隸屬西域長史府,東晉時先后為前涼、前秦、后涼等所轄。北魏時當金山以北屬西戎校尉府,以南屬吐谷渾;隋時分屬鄯善郡、西?ぁ⒍鼗涂;唐時屬沙州;宋時為西夏所轄;元時屬沙州路。明代設安定衛(wèi),今阿克塞縣境大部分歸其所轄。清初屬沙州衛(wèi),后沙州改為敦煌縣,阿克塞屬安西直隸州。1929年青海建省時,當金山以南歸青海,以北屬甘肅敦煌縣。阿克塞的哈薩克族原駐牧于新疆阿爾泰、哈密和巴里坤一帶,因不堪國民黨反動派的壓迫和剝削,從1929年開始向甘青邊境遷移,長期過著流浪生活,主要游牧在阿克塞、安南壩、哈爾騰、海子一帶。隨著遷入甘肅的哈薩克族的增多,國民黨甘肅省政府于1938年在玉門縣區(qū)地方設立“哈民設治局”(后移址于5K門赤金),1941年2月撤銷。1942年12月廢除了百戶制,改以軍隊編制統(tǒng)治哈薩克族。1944年,甘青新三省會議議定魚兒紅、玉門、安西、敦煌南山一帶為哈薩克族牧民的居住和放牧地。除1946年部分返回新疆外,留在阿克塞地區(qū)的哈薩克族四處漂泊,歷經滄桑,直至新中國成立。1951年1月,人民政府在敦煌設立了“安置流散哈薩克族工作委員會”,5月,人民政府駐阿克塞地區(qū)的工作組由海子轉移到前山的博羅轉井,哈薩克族牧民也隨后搬往前山,逐漸安定下來。1953年3月底到4月初,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員會在蘭州召開了“甘、青、新邊境哈薩克族頭人聯誼會暨各族團結會”,并擬定了《甘、青、新邊境各民族代表關于加強民族團結,安置邊境哈薩克族的協(xié)議意見》,規(guī)定“以花海子(色勒屯)為中心,東至哈爾騰東端的托遜堡、西至安南壩,南至海子的南端,北至燕都爾士(現燕丹圖)的地區(qū)為哈薩克族居住和放牧的區(qū)域”。從此,甘肅境內的哈薩克族人民徹底結束了長期以來漂泊流浪的生活。1954年4月26日,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區(qū)(縣級)正式成立,縣府設在博羅轉井。 阿克塞縣以縣城西十多里處的阿克塞溝而得名,“阿克塞”系哈薩克語“純潔”的意思。1998年9月,縣城遷至自然條件較為優(yōu)越的紅柳灣鎮(zhèn)。現在全縣轄2鄉(xiāng)1鎮(zhèn),10個行政村。P3-5 《甘肅史話》叢書為甘肅省重點出版項目,旨在把甘肅的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以生動活潑的文字、圖片展示給廣大讀者。本叢書由原省委副書記馬西林策劃,兩任省委書記蘇榮、陸浩親作總序。原省委常委、蘭州市委書記陳寶生,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勵小捷和原副省長李膺也對該叢書的出版作出重要指示,給予了具體指導。 原省新聞出版局局長周德祥全盤規(guī)劃和領導了叢書的出版工作。這套叢書高標準、高質量的出版定位,嚴謹鮮活的文風,圖文并茂的裝幀風格.是在他一絲不茍的要求下得以實現的。甘肅文化出版社社長謝國西在提出這套叢書的選題構想獲得各方贊同之后,精心設計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使這樣一套卷帙浩繁、規(guī)模龐大的叢書出版工作得以有序進行。作為社長,他承擔了巨大的責任,在每一個具體環(huán)節(jié)上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聞出版局人事處處長羅和平是最早關注這套叢書出版規(guī)劃的人士之一,早在這套叢書的計劃階段,他就提供了許多真知灼見,在叢書的整個出版過程中更做了許多指導性、服務性工作。甘肅文化出版社總編輯管衛(wèi)中是本叢書的項目負責人,是這套叢書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擬訂了編纂體例,負責組織各冊稿件,審改全部書稿,解決各種疑難問題,安排排版、校對、印制,監(jiān)督圖書質量,實施宣傳方案,他的熱情、執(zhí)著、嚴謹、刻苦的品質,恰巧成就他為這套叢書最合格的實施人。甘肅文化出版社副總編車滿寶既是本叢書的規(guī)劃人之一.也是這套叢書的編校把關人之一,本叢書十分“養(yǎng)眼”的裝幀設計,凝含著他、當然還有外聘美編房嫻等人的智慧和心血。甘肅文化出版社編輯主任原彥平是本叢書執(zhí)行編輯之一。他為各冊圖書的編輯付出了細致而繁重的勞動。 原省史志辦巡視員、省地方志學會會長張克復對這套叢書的編纂傾注了心力。他對這套叢書的貢獻至少在三個方面無人可以望其項背:一是在對這套叢書的推動方面。他運籌帷幄,奔走南北東西,不遺余力宣傳呼吁,鍥而不舍,孜孜不倦,終使這一選題喜獲各方贊同支持。二是在對各分冊主編的遴選方面。本叢書各冊主編無一不是當地頗有造詣的文史工作者,無一不對當地文化歷史有如數家珍般的了解,張克復慧眼薦舉他們擔綱各冊主編,保證了叢書稿件質量。三是在對書稿文體篇目的確定方面。他淵博的地方文史知識和豐富的編纂經驗使得諸多疑難問題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書稿最終達到了史實的確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當。 《甘肅史話》叢書的出版還得到了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張家昌、副部長馬成洋和省新聞出版局有關領導管鈺年、李玉政、袁愛華、何遠志、盧旺存及甘肅人民出版社總編輯盂臻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協(xié)的有關領導也對這一選題計劃給予了熱情的鼓勵。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有關部門給予了實質性的支持。全省各市、縣黨政領導對這套叢書的出版高度重視,給予了鼎力支持和具體指導,他們的支持是本叢書得以成功出版的關鍵性因素之一。各市、縣主持編寫工作的宣傳部、人大、政協(xié)、文化局、志辦等單位領導同志的周密組織和編撰人員全身心的投入,保證了書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圖質量。在本叢書的編校出版階段,甘肅文化出版社的王奕、溫雅莉、李蘭玲、賈立、原彥平、鄖軍濤、周乾隆及馬映峰、王天芹、周桂珍、蔣瀟、陶偉、何榮昌、宋姝鵬、史春燕、韓鳳娜、馬高強等以繡花般的細致,挑剔出所有的瑕疵,使該叢書的質量得到了最終的保證。 《阿克塞哈史話》是《甘肅史話》叢書之一種。阿克塞的哈薩克族是在20世紀40年代初從新疆遷徙來的,在歷史、文化、風俗習慣、信仰等方面與整個哈薩克族有其同一性。然而阿克塞的哈薩克族也有其獨特的文化形態(tài)和習俗,本書側重介紹了阿克塞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及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有其現實意義。我們在編寫該書的過程中主要參考和引用了散見于民間的民歌、習俗以及《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志》等,特予聲明。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領導的熱情支持、幫助及有關部門和個人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謝意。 與一塊地域的悠久豐富的歷史和鮮活生動的現實生活相比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蒼白的,都僅僅是擷取了幾朵浪花。本叢書只是給讀者提供了一個尋訪甘肅大地歷史文化蘊藏的線索圖。有興致的讀者朋友們不妨以本叢書為向導,順藤摸瓜,尋幽探隱,以您的新發(fā)現,來批評、填補本叢書之缺憾。 《甘肅史話》叢書編委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