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出京劇叫《戚繼光斬子》。后來有學(xué)者考證,歷史上沒有這件事。所以,“戚繼光斬子”是戲說,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那么,努爾哈赤斬子,真有其事嗎?大家知道,努爾哈赤是清朝的開國皇帝,被尊為太祖;而斬子之舉,違背常理,自然為清朝皇家所忌諱,因而史書缺乏記載。努爾哈赤斬子,遂成為清官的第一大疑案。 本講分為三個題目:一、褚英其人;二、殺子始末;三、情理沖突。 一、褚英其人 努爾哈赤先后娶有16位妻子,共生育16個兒子和8個女兒。褚英是努爾哈赤的長子。努爾哈赤19歲結(jié)婚分家,娶了女真女子佟佳氏·哈哈納札青(又叫詹泰)為妻。第二年,他們生下一女,即東果格格。后來佟佳氏又生下兩個男孩:長子叫褚英(1580~1615年),次子叫代善(1583~1648年)。 褚英,萬歷八年(1580年)生,這年努爾哈赤21’歲。努爾哈赤起兵時,褚英只有4歲,代善才1歲。努爾哈赤帶兵打仗,主要將領(lǐng)是他的胞弟舒爾哈齊和五大臣費英東、額亦都、何和里、安費揚古、扈爾漢等。 概括起來,褚英的一生有“三幸”和“三不幸”。 “三幸”是:其一,出生在努爾哈赤家,父親后來成為大清國的開創(chuàng)者;其二,從小在父輩和費英東、額亦都等杰出將領(lǐng)那里學(xué)習(xí)軍事技藝和知識,長于弓馬,武藝高強;其三,參加烏碣巖等大戰(zhàn),受到鍛煉,得到父汗的重用。 “三不幸”是:其一,母親死得較早,父親在危難中起兵,他很少享受家庭的溫暖;其二,家庭時時遇風(fēng)險,處處遭劫難,所以他很小就開始了馬背生涯,在刀光劍影、動蕩不安的環(huán)境里成長;其三,那時女真沒有文字,他沒有上過學(xué),也沒有受過正規(guī)系統(tǒng)的教育,缺乏心智韜略。 褚英的“三幸”和“三不幸”,既成就了他,也最終毀滅了他。 褚英19歲的時候,首次帶兵打仗。《清太祖實錄》記載: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褚英率兵征東海女真安楚拉庫路,收取20多個屯寨的部民而回,被賜號“洪巴圖魯”(漢語意為“旺盛的英雄”)。褚英真正嶄露頭角是因為他在烏碣巖之戰(zhàn)中的出色表現(xiàn),通過這次大戰(zhàn),他受到父親努爾哈赤的重視。 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正月,努爾哈赤派胞弟舒爾哈齊、長子褚英、次子代善護送新歸附的部眾回建州。在歸路上,烏拉部貝勒布占泰派大將博克多率1萬兵馬橫行攔截(《滿文老檔》卷一)。雙方在圖們江畔的烏碣巖(今朝鮮鐘城境內(nèi))進行了一場大戰(zhàn)。 烏拉部是海西女真四部中一個兵強馬壯的大部,烏拉城在今吉林省吉林市永吉縣烏拉街鄉(xiāng)。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六月,烏拉部和海西女真另三部葉赫、哈達、輝發(fā),因努爾哈赤所在的建州部日益強大而不安,組成聯(lián)軍對建州發(fā)動進攻,結(jié)果被打敗。同年九月,葉赫、哈達、烏拉等九部聯(lián)軍3萬之眾,在古勒山與努爾哈赤所部并力一戰(zhàn),結(jié)果,葉赫貝勒布齋等4000人被斬殺,烏拉貝勒滿泰之弟布占泰被俘。 努爾哈赤為了彌合矛盾,結(jié)好烏拉,將布占泰送回并扶持他做了烏拉貝勒。建州和烏拉先后五次聯(lián)姻:努爾哈赤的女兒穆庫什、舒爾哈齊的兩個女兒額實泰和娥恩哲,都先后嫁給烏拉貝勒布占泰為妻;布占泰的哥哥滿泰(原烏拉貝勒)的女兒阿巴亥嫁給努爾哈赤為妻,后來生了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布占泰的妹妹乎奈又是舒爾哈齊的妻子。可以說,兩部是親上加親。 但是,這種以政治利益為紐帶的聯(lián)姻,并不能徹底彌合雙方的矛盾。烏碣巖大戰(zhàn)是兩部矛盾的突出表現(xiàn)。 在烏碣巖大戰(zhàn)中,舒爾哈齊顧及和烏拉貝勒的姻親關(guān)系,便同部將常書和納齊布率兵停在山下,畏葸不前,觀戰(zhàn)不動。建州扈爾漢、揚古利則在山上樹柵扎營,派兵守護帶來的500戶,率200人同烏拉軍前鋒格斗。隨后褚英與代善各率兵五百,分兩路夾擊烏拉軍。褚英率先沖人敵陣,時天寒雪飛,雙方戰(zhàn)斗異常激烈,最終烏拉兵大敗(《清史列傳》卷三)。代善擒斬烏拉大將博克多。這一仗,建州兵斬殺烏拉兵3000級,獲馬5000匹,甲3000副,烏拉兵敗兵逃竄,“如天崩地裂”(《李朝宣祖大王實錄》卷二0九)。 烏碣巖大戰(zhàn)不僅大大地削弱了烏拉部的力量,而且打通了建州通向烏蘇里江流域和黑龍江中下游地區(qū)的通道。在建州內(nèi)部則引起努爾哈赤與舒爾哈齊兄弟、努爾哈赤與褚英父子兩個關(guān)系的重大變化。 第一。兄弟之間矛盾激化。舒爾哈齊(1564~1611年),是努爾哈赤的胞弟,努爾哈赤10歲喪母時,舒爾哈齊才5歲。努爾哈赤起兵后,舒爾哈齊跟隨長兄,作為副手,四處征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二人相互扶持,相處和諧。但隨著實力的不斷壯大,兄弟之間卻漸漸出現(xiàn)裂痕。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舒爾哈齊向朝鮮來使申忠一說:“日后你僉使(官名)若有送禮,則不可高下于我兄弟。”這表露出舒爾哈齊對已獲權(quán)位與財富并不滿足,想和長兄爭名利、爭權(quán)位。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建州兵征哈達時,“出兵之時,無不歡躍”,勇敢沖殺,驅(qū)騎爭鋒。舒爾哈齊卻在哈達城下畏縮,遭到努爾哈赤的當(dāng)眾怒斥,他們兄弟之間的裂痕進一步加深!蹴賻r大戰(zhàn),更令努爾哈赤對舒爾哈齊不滿,他下令將舒爾哈齊的兩員大將常書、納齊布論死,這明顯是在殺雞駭猴、敲山震虎。舒爾哈齊苦苦懇求說:“若殺二將,即殺我也!’’努爾哈赤最終答應(yīng)免二將死,但罰常書銀百兩,奪納齊布所屬牛錄(《滿洲實錄》卷三)。而且,此后努爾哈赤不再派遣胞弟舒爾哈齊將兵,削奪了他的兵權(quán)。 舒爾哈齊被奪去兵權(quán)后,郁悶不樂,常出怨言,認為活著還不如死了的好。不久,他移居黑扯木(地名),遠離胞兄。據(jù)《滿文老檔》記載: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三月十三日,努爾哈赤“盡奪賜弟貝勒之國人、僚友以及諸物”,又命將忠于舒爾哈齊的大臣烏爾坤吊在樹上,下積柴草,以火燒死。這明顯是給舒爾哈齊臉色看。 舒爾哈齊口頭上表示悔改,而心中更加郁憤難平,史書上記載說:“弟貝勒仍不滿其兄聰睿恭敬汗之待遇,不屑天賜之安樂生活,遂于辛亥年(萬歷三十九年)八月十九日卒!(《滿文老檔》上,第一冊) 關(guān)于舒爾哈齊之死,清朝史書記載的都非常簡略!肚逄娓呋实蹖嶄洝啡f歷三十九年(1611年)八月記載:“上弟達爾漢(漢語意為“神圣”)巴圖魯貝勒舒爾哈齊薨(h6ng),年四十八!鼻宄贂純H用一個“薨”字,記述舒爾哈齊的死。舒爾哈齊的墓在東京陵(今遼寧遼陽)。明朝人和朝鮮方面記載說努爾哈赤對其胞弟舒爾哈齊“計殺之”、“腰斬之”,但不是直接史料。所以說,舒爾哈齊究竟是病死,幽禁而死,還是被努爾哈赤殺死?實際情形不得而知,成為一個歷史之謎。P4-7 早在2003年末,《紫禁城》雜志醞釀改版,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兼該刊主編李文儒先生,同常務(wù)副主編左遠波先生商定,改版后的《紫禁城》雜志設(shè)立“清宮百謎”專欄,約我每期撰稿一篇,長期連載。我粗算了一下,清朝十二帝,以每朝平均十個疑案計,大約應(yīng)有上百個疑案。我答應(yīng)試寫幾篇,然后看看再說。 2004年《紫禁城》雜志正式改版,在“清宮百謎”專欄中刊出了我的《努爾哈赤姓氏之謎》,作為首篇,投石問路。同年出版六期,刊出拙文六篇。 2005年《紫禁城》出版六期,除一期特刊沒有“清宮百謎”外,又刊出我的五篇文章。 2006年我為《百家講壇》主講“明亡清興六十年”,每周一講,十分繁忙,無暇繼續(xù)為《紫禁城·清宮百謎》撰稿。此其一。又因為常務(wù)副主編左遠波先生轉(zhuǎn)到紫禁城出版社,接任的朱傳榮常務(wù)副主編,不好意思像左遠波先生那樣,每一期都三番五次地、不厭其煩地打電話催稿,而是尊重作者,不常電催,我便借機喘了口氣,拖欠了一年的稿子,借此謹致歉意。此其二。于是,《紫禁城·清宮百謎》暫時停了下來。 話分兩頭說。到2006年12月10日,我終于完成了“明亡清興六十年”最后一講的錄播,還沒有離開錄播現(xiàn)場,北京電視臺科教部制片人于瀛等一行,便來約我,說北京電視臺2007年改版,新開了一個上星欄目《中華文明大講堂》,讓我為這個欄目開講清史,每周一講,不要少于三個月。她并說這是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蔡赴朝部長點的名。我勉為其難,倉促準備。講什么呢?焦急中我想起了此前曾經(jīng)寫過的“清宮百謎”系列,于是跟《中華文明大講堂》欄目商定開講《清宮疑案正解》。由于播出期間碰到春節(jié),廣大觀眾希望我講清宮如何過年,還希望我講清宮皇子教育。所以,《清朝宮廷過年》和《清朝宮廷教育》兩講,也列入《清宮疑案正解》總題目之內(nèi)。 《清宮疑案正解》的制作,采用了主講人、主持人和觀眾三方講述、對話、交流的形式,大家一齊努力。由于時間緊迫,我?guī)缀跬频袅怂衅渌氖虑,集中精力進行準備,而北京電視臺科教部領(lǐng)導(dǎo)和《中華文明大講堂》欄目的朋友更是為此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平滩恐魅侮惢⑦親自為這個系列講座撰寫廣告語。播出一段時間之后,于瀛制片人告訴我,收視率逐集高升,達到2.68,位列同時段全國電視臺所有欄目之首。這是出乎意料的,也是廣大觀眾的厚愛。 應(yīng)廣大觀眾和讀者的要求,現(xiàn)將《清宮疑案正解》的電視講稿加以整理,由中華書局出版。北京電視臺臺長劉愛勤先生撥冗撰寫了本書序言。近三年來,中華書局已經(jīng)先后出版了拙著《正說清朝十二帝》、《袁崇煥傳》和《明亡清興六十年》(上、下)。 本書出版之際,向北京電視臺的領(lǐng)導(dǎo)、制片、編導(dǎo)、攝像等諸君,向中華書局的領(lǐng)導(dǎo)、編輯、出版、發(fā)行等諸君,深致謝意。 閻崇年 2007年3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