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海原史話


作者:主編田玉龍     整理日期:2021-12-17 04:11:14


  第二回 漢刺史雄兵出石門唐公主盛裝過他樓
  話說西漢末年,王莽新朝經昆陽大戰(zhàn)后,元氣大傷,瀕臨土崩瓦解?v觀天下,劉秀認為恢復劉氏大漢的時機已到,便與心腹大將馮異、鄧禹商議,統(tǒng)兵伐謀,先后滅了綠林、赤眉兩支勢力強大的農民起義軍,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登基,史稱漢光武帝。漢業(yè)雖繼,天下尚未統(tǒng)一,公孫述雄踞成都稱孤道寡,隗囂尚在天水(今甘肅天水市)南面為王,竇融占據河西擁兵自重。
  西漢更始元年(23年),隗囂派馬援為使,往成都聯絡公孫述。馬援乃扶風(今陜西興平東南)人,王莽稱帝時,做過新城太守,后歸附割據隴西的隗囂。馬援奉命一路風塵,到了成都,向公孫述轉陳了隗囂之意。公孫述聽了哈哈大笑,雖說對隗囂出言輕蔑、睥視,但對馬援頗為識賞敬重,他說:“將軍足智多謀,武藝超群。我欲封你為兵馬大將軍,鎮(zhèn)守川蜀,共享榮華,不知意下如何?”馬援見公孫述舉止傲慢,氣量狹小,不足為謀,婉言辭歸。不日回到隴西,見了隗囂,稟呈道:“公孫述一介匹夫,井底之蛙,目光短淺,毫無遠慮近謀不說,且傲慢自大,難成大器。哪堪與劉秀相比。劉秀乃高祖一脈宗親,英武睿達,禮賢下士,英名博望。主公雄踞西北,不如與劉秀聯盟,共圖大業(yè)!壁髧堂嬗邢采,復派馬援前往洛陽,去見劉秀。
  馬援領命日夜兼程趕到洛陽,來見光武帝。光武帝大喜,親自將馬援迎至宮中,待為上賓,笑道:“將軍千里迢迢,往返侍主,甚為勞苦,乃當今難得之忠臣義士!瘪R援笑日:“天下未定,明主擇賢臣而輔,賢臣投英主而侍。陛下乃一代明主,盛待末將,如故交密友,可欽可敬!眲⑿阈Φ溃骸皩④婋m非故交,乃天下英俊豪杰!瘪R援道:“如今天下紛爭,英雄如云,割地稱王不相為謀,今陛下雄才大略,天地歸傾,乃中興之主也。”兩人酣飲對聊,縱論天下大事,俱嘆相見恨晚。馬援暗自贊嘆:“真英主也!”定要力諫隗囂歸順東漢,向劉秀稱臣。
  卻說馬援出使洛陽的消息傳到河西,讓竇融心神不寧,他正在為河西前途一籌莫展,舉棋不定,心想:“不知劉秀待人城府謀略可否容得異己,不如邀請馬援到涼州一敘,再做計較!瘪R援見了竇融,將洛陽之行一一細述,竇融越聽越喜道:“我等偏據西北一隅彈丸之地,難能稱雄。今有如此英明天子,何不面北而臣!”遂修書劉秀,歸順東漢,被封為涼州牧。漢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光武帝派使臣分頭往成都、天水,要求公孫述、隗囂歸附漢朝。豈料公孫述、隗囂不但不歸順,卻互相策動舉兵向東,公孫述兵出南郡(今湖北荊州),隗囂進攻關中。兩股兵勢尚未會師,就被征西大將軍馮異中途截殺,隗囂潰不成軍,只得投靠公孫述。
  建武八年(32年),漢光武帝御駕親征,討伐隗囂。光武帝在長安整備軍馬,直逼高平。涼州牧竇融率河西酒泉、金城、張掖、武威、敦煌五郡太守及西羌、小月氏等步騎數萬,輜重車五千余輛,浩浩蕩蕩于會州(今甘肅靖遠)渡過黃河,經今海原,沿干鹽池、西安州、紅羊、李俊一線平緩的絲綢古道,過石門關天險,與光武帝會于高平第一城下,將高平圍得水泄不通。城中守將站在城頭,見漢軍黑壓壓一片,自知難保,于是開城投降。光武帝在高平舉行盛大宴會,待竇融以殊禮。任其弟竇友為奉車都尉,從弟竇士為太中大夫。雙方遂一同進軍,隗囂兵潰大敗,城邑皆降。劉秀因功封竇融為安豐侯,食安豐、陽泉、寥、安風四縣,封其弟竇友為顯親侯,諸將也得到封賞。封賞完畢,劉秀率眾東歸,竇融等西還故地。之后隗囂憂郁病重而亡,其子隗純接受招撫,歸順了東漢。P14-15
  本書是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方志辦規(guī)劃編修的“寧夏地方史話叢書”的一個分冊,從創(chuàng)意、指導思想到篇目設計、取材范圍等,均按區(qū)方志辦的指導安排進行。
  史話編寫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按照自治區(qū)方志辦的要求,《海原史話》的編寫工作,在指導思想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以海原地方歷史文化為主線,以民族團結為主題,以著力營造“和諧海原”為己任,挖掘海原獨特的歷史文化元素,以引人入勝的人物故事,闡釋海原歷史文化,增強史話的可讀性。
  海原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菜園文化”。海原縣地處秦長城之外,是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的交匯地帶,秦漢時被稱為“化外之地”,隋唐時曾陷于吐蕃近百年,宋夏時屬西夏南疆,明代又成了防御蒙元的“邊墻”前沿,孕育了海原縣的游牧文化和邊塞文化特色,特別是西夏文化獨領風騷。古絲綢之路北道從海原穿境而過,道路兩旁石窟眾多,“絲路文化”為史話增色。蒙古征夏,傳說成吉思汗在海原去世,又為海原增加了神秘的歷史文化元素。元代以后“回回”入居,海原成為我國主要的回族聚居地之一,海原的回鄉(xiāng)文化氛圍濃郁,特別是優(yōu)美的海原“花兒”唱響西北,走向全國,海原成為名副其實的“花兒故鄉(xiāng)”。海原大地震,慘絕人寰,人類浩劫,為海原烙上了深深的“地震文化”印記;孛穹辞宥窢幥案昂罄^,回族人民不畏強暴,反歧視、反壓迫、反迫害的精神可歌可泣。西征紅軍的足跡踏遍海原,回漢人民擁護紅軍、熱愛中國共產黨,“紅色文化”代代相傳。海原縣回漢和諧相處,民族團結以史為證,有跡可循。
  在全區(qū)史話編寫培訓會上,《寧夏史話》特邀編審、地方志專家吳忠禮同志也殷切希望,寧夏地方史話編寫要勇于創(chuàng)新,他特別希望市縣兩級中力爭有兩三個地方的地方史話能夠嘗試以“章回演義體”編寫,豐富史話編寫體例,為“寧夏地方史話叢書”增色。我們用半年的時間將海原縣的歷史文化進行全面梳理后,以豐富的史料為依托,嘗試以章回演義體,編寫出了《海原史話》的初步回目和范文,上報自治區(qū)方志辦后,得到方志辦領導的肯定,從而增強了我們寫好《海原史話》的信心。章回演義體編寫方法,要求史話編寫人員不僅要有淵博的地方歷史知識儲備,還要具備扎實的文學功底和較高的文學藝術修養(yǎng)。鑒于海原縣志辦編輯人員青黃不接的現實,為了寫好《海原史話》,我們特邀了海原籍作家王鴻九、楊志云、馬風義等進入編寫組,由王鴻九同志擔任《海原史話》初稿總纂工作。
  《海原史話》初稿完成后,我們并沒有急于報送自治區(qū)方志辦審閱,而是在兄弟縣市史話陸續(xù)完成編寫任務的情況下,本著對歷史負責的精神,對其進行耐心細致的修改完善。其間,我們完成了續(xù)修《海原縣志》出版工作,還按照縣委、政府安排,先后編寫或參與編寫了《花兒故鄉(xiāng)》《奇跡之鄉(xiāng)》《紅軍西征在海原》《蒙元文化與海原》《海原大地震1920》《文化海原》等海原歷史文化圖書。特別是深入開展了海原縣紅色革命遺跡(遺址)普查工作,更加豐富了《海原史話》的創(chuàng)作素材。在對紅色文化的深入挖掘中,我們將黨史資料與地方口碑資料相對照,不僅使史話的故事更加生動鮮活,而且將一些歷史事件在不同地方史料中的不當記載予以更正。對一些敏感的歷史問題,如張國燾在執(zhí)行寧夏戰(zhàn)役計劃和海打戰(zhàn)役計劃過程中的是與非,我們運用了最新的黨史研究成果,進一步探求了這段歷史。對轄境內屢屢發(fā)生的回民反壓迫斗爭,我們也沒有因其敏感,將其繞過不寫,而是充分運用地方史料,結合口碑資料,對歷次事件的深層次原因進行客觀剖析,用生動感人故事情節(jié),突出“官逼民反”的斗爭本質和回族愛國愛教、熱愛和平,自古與漢民和諧相處的歷史事實。
  《海原史話》稿經先后六次修改,幾經曲折,最終定稿,歷時五個年頭。內容共計正文54回,插入歷史文化圖片320余張,共計50多萬字。按照隔代寫史的傳統(tǒng),史話下限為1949年。
  《海原史話》順利完稿,除編寫人員付出辛勤汗水外,還得到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支持和幫助。自治區(qū)方志辦領導多次過問并指導《海原史話》編寫工作;歷任縣領導都十分重視和支持史志工作,激發(fā)了我們開展史志工作的熱情和動力;海原縣政府將史志工作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為史志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充足的經費保障?h志辦原副主任劉華、李進興兩位同志,撰寫了大量研究海原歷史地理文化的文章,為《海原史話》編寫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吳忠禮、陸雛成、田玉福、劉華、張明鵬、王曉華等同志對《海原史話》進行了耐心細致地審讀,提出了許多寶貴的修改完善意見。特別是年屆七旬的農民作家王鴻九同志,辭掉了有一份穩(wěn)定收入的工作,一心投入《海原史話》的編寫創(chuàng)作工作之中,令人感動,他作為《海原史話》初稿的總纂,在編寫生動的史話故事的同時,還撰寫了大量的詩詞和花兒歌賦,將海原的歷史文化融入其中,為《海原史話》增添了色彩。自治區(qū)博物館研究員何新宇同志為我們提供自己保存的部分黨史圖片,李進興、王恒德等同志也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歷史文化圖片。在此,我們一并表示衷心感謝。在《海原史話》編寫過程中,我們參閱了大量的歷史圖書和文史資料(見參考文獻),在此對這些史料的作者(或編者)深表感謝。
  由于地處偏狹,史料珍稀,加之編寫人員知識文化水平所限,《海原史話》在史料運用中,難免管中窺豹,只見一斑,錯誤之處也是在所難免,為此我們誠惶誠恐,恭請各級領導、史志同仁、各界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不吝指正。
  編者
  二〇一五年八月





上一本:長安向西羅馬向東 下一本:齊魯文化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海原史話的作者是主編田玉龍,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