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是中國歷目前較長的一段分裂時期,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中國才出現(xiàn)了一統(tǒng)的新局面。 秦國剛剛統(tǒng)一天下,嬴政就迫不及待地召集丞相和御史大夫等官員來商議帝號之事。他認為在祖宗神靈的庇護下,依靠自己的能定了六國,現(xiàn)在天下大勢已定,如果不改個有震撼和威懾的名號,不足以彰顯績和偉業(yè)!更不能夠業(yè)流傳于后世! 丞相王綰和負責監(jiān)察百官的御史大夫馮劫以及管理天下刑獄的廷尉李斯等人上奏:以前五帝時期,所管轄的區(qū)域不過千里,周邊諸侯時而歸順時而反叛并沒有能力制服他們,F(xiàn)在陛定了天下,設(shè)置了郡縣,頒布了法令,海內(nèi)都在陛下的統(tǒng)治管轄下。這是上古以來未曾出現(xiàn)過的盛況,就是五帝也遠遠不及陛績。我們幾個與博士商議后覺得古、地皇和泰皇,而泰皇。我們冒死建議陛下為“泰皇”,制度方面的命令稱為“制”,日常命令稱為“詔”,陛下可自稱為“朕”。嬴政聽后,覺得“三皇五帝”也不及自己開拓的疆域之廣,不如自己治理的有成效,于是就對群臣說:“采用’號,去掉‘泰’字,加上‘皇’字,就稱‘皇帝’。其他的就按你們說的辦。但是朕聽說太古有號毋謚,中古有號,死后根據(jù)德行來確定謚號。這樣的話就是兒子來評議父親,臣子評議君上,這沒有必要,從朕開始為始皇帝,以后就是‘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傳之無窮。” 中國至此開始有皇帝的名號,皇帝之下,設(shè)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稱為“三公”,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三公”之外又設(shè)“九卿”,分管中央的各項事務。“三公”“九卿”由皇帝任免,權(quán)力集中到皇帝一人之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