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落幕;1911年,清室退位,辛亥革命催生出了一個新中國。前者尷尬地意味著中興,后者一度被寄望為民族新生。在這似是而非的中興與新生之間,有一個王朝日趨一日地走向窮途末路;更有一個新時代艱難地萌芽和恣意的生長。洪秀全不滿足于只做精神領袖、斌椿努力想用儒家術語把西方“清廷化”、曾國藩深信可以用“以命抵命”的模式處理教案、那些歸國的幼童成了有原罪的“思想犯”、維新領袖康有為的作偽成癖……這些歷史的細節(jié)背后,都潛伏著成敗的契機;也唯有在這些細節(jié)里,才能窺見那一段歷史的真實表情,還原一個真實的“中國從何處來,向何處去”。 作為關注“辛亥革命”這一話題的通俗讀物,本書另辟蹊徑,把探索的目光遠眺到辛亥革命發(fā)生之前的50年,細致梳理了從1864年太平天國徹底失敗、清政府得以亂中求生,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清政府在炮火聲中退出歷史舞臺的過程。作者逐年考查了這一歷史進程中清政府尋求變革、尋求國強民富及國家安定的努力,同時著重探究了政治精英群體的觀念轉型,以及統(tǒng)治階層面對世界大變局的畏縮、試探、沮喪等心理。 同時本書稿以資料扎實見長,對史料的解讀很有分寸,并在可讀性上作了一定的嘗試,每篇文章都以“年度事件”“相關言論”等幾部分構成,全書可看作是一部1864—1911年間的簡略編年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