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政治與社會結構之演變(1905-1949)(套裝全3冊)》以縱向的時序分期為骨架,橫向的結構形態(tài)為肌體,考察了國民黨(1905~1949)的歷史。研究重心在國民黨的政治結構與社會結構,兼及政治理念、權力斗爭、派系沖突與整合、黨務活動、黨務經費等相關領域。尤其重視結構分析和數量分析,探究國民黨政治與社會結構演變的特征與規(guī)律,求證國民黨結構形態(tài)變化所產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效應,以及對國民黨政權造成的復雜影響,分析導致其結構變動的多元因素,從深隱層次探討和揭示國民黨及其政權結構性腐敗的根源,從而對國民黨革命和執(zhí)政的興衰歷程做出了較為客觀的解釋。
作者簡介 崔之清,1941年生,安徽宣城市人。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學碩士。主要學術領域:晚清史、太平天國史、國民黨史、當代臺灣史。著有《太平天國通史》(三卷)、《太平天國戰(zhàn)爭全史》(四卷)、《海峽兩岸關系曰志(1949一1998)》、《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與現實之實錄》、《洪秀全評傳》、《太平天國興亡歷史實錄》、《中國古代典籍精華——學林新篇》(二卷)等十余種,發(fā)表學術論文90余篇。曾獲第四屆、第八屆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國家教委第三屆優(yōu)秀教材一等獎、1998年度江蘇省優(yōu)秀社會科學工作者等獎勵。主要學術與社會兼職:海峽兩岸關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太平天國史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江蘇省政府參事、江蘇省歷史學會副會長,江蘇省臺灣研究中心特約顧問等。
目錄: 導言 上編1905~1927 第一章中國同盟會的政治與社會結構 一同盟會的創(chuàng)立及其政治理念 二革命時代同盟會上層的政治與權勢沖突 三中國同盟會的組織演變與社會構成 四后期同盟會的政治運作與組織發(fā)展 第二章國民黨·中華革命黨的結構嬗變 一民初國民黨的政治與社會結構 二中華革命黨的政治與社會結構 第三章三民主義:從創(chuàng)新到混亂 一三民主義的推陳出新 二三民主義思想的進一步升華 三國民黨政治理念的混亂 第四章權力結構與組織流變:從整合到分裂(上) 一孫中山整合國民黨 二國民黨“一大”時期的政治結構分析 三孫中山逝世后國民黨上層權力結構的動蕩 第五章權力結構與組織流變:從整合到分裂(下) 一國民黨的公開分裂 二蔣介石圖謀專制與黨內反蔣運動的興起 三從同盟會成立到國民黨改組后的政治學檢討 第六章中國國民黨早期黨員規(guī)模與黨務經費考察 一中國國民黨早期黨員規(guī)?疾 二中國國民黨早期黨務經費考察 中編1927~1937 第七章政治理念之退化 一三民主義的變質 二“以黨治國”理念的成型 三愚民教化之一:力行哲學 四愚民教化之二:新生活運動 五法西斯主義聲浪的高漲 第八章訓政體制的出臺(1927~1931) 一“訓政”名義下的“以黨治國” 二五院制的建立及運行 三訓政架構下的黨政關系 四派系沖突與武力統(tǒng)一 第九章“九·一八”事變后的體制變異 一蔣汪合作與共治 二權力結構的調整 三紛爭與整合之分析 四走向獨裁體制 五特務組織的泛濫 六重拾保甲制 第十章黨務工作的整頓與重建 一“清黨”與整理黨務 二黨員總登記(1928~1930) 三黨務工作的系統(tǒng)化與制度化 四地方黨務的不平衡發(fā)展 五黨務經費之分析(1927~1937) 第十一章組織結構之定型 一中央權力結構:決策系統(tǒng) 二中央權力結構:執(zhí)行系統(tǒng) 三地方權力結構:垂直形態(tài) 四地方權力結構:平行形態(tài) 五中央與地方:整合與反整合 第十二章社會結構的分化 一上中層群體:革命精英官僚化 二黨員群體:精英化向大眾化轉型 三官僚化與大眾化的悖論 下編1937~1949 第十三章戰(zhàn)時政治理念調整 一適應戰(zhàn)時體制 二固化政治合法性 三強化“黨國”原則 四“以軍治黨”的意義 五適度的政治開放 第十四章戰(zhàn)時組織結構變化 一黨團并舉的矛盾 二黨務系統(tǒng)的運作模式 三派系的整合與分化 四黨政軍一體化 五體制腐敗的端倪 第十五章戰(zhàn)時群體結構嬗變 一精英黨?大眾黨? 二群體素養(yǎng)的升降 三經費與待遇的考察 四離合的雙向效應 第十六章戰(zhàn)后政治理念蛻變 一“六大”決議的實質 二民主還是集權 三“革新運動”興衰 四“以軍治黨”再強化 第十七章戰(zhàn)后組織結構病變 一黨團合并的無奈 二系統(tǒng)精簡與功能退化 三組織痼疾公開化 第十八章戰(zhàn)后群體結構惡變 一群體離心與組織潰瘍 二精英階層的背離 三政治合法性喪失 結語:關于國民黨結構史的若干思考 參考文獻 一中文、日文著作 二民國報刊 三英文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