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清朝二十六后妃:全2冊


作者:徐廣源     整理日期:2016-08-07 18:59:14

閻崇年推薦:徐廣源先生是我在清史界多年的老朋友,他是河北省遵化市清東陵人,他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研究清朝陵寢和清朝后妃,在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工作三十年。雖然退休多年,研究工作從未停止。他曾探視、清理過乾隆帝的裕陵、慈禧陵、純惠皇貴妃、容妃即香妃的地宮等十余座地宮,親手找到了容妃的頭骨,親手整理過慈禧的遺體,在他身上有許多傳奇的經(jīng)歷,是一般人所沒有的。他已出版有關(guān)清朝陵寢和清朝后妃的著作十余部,他是目前我國在這兩個研究領(lǐng)域內(nèi)的權(quán)威專家。前些年,由中華書局出版了“正說”系列的書,我寫的《正說清朝十二帝》是這個系列的*本,而徐廣源先生寫的《正說清朝十二后妃》是*后一本。在這個系列叢書中,他的這本《正說清朝十二后妃》是社會上比較受歡迎的一本,已重印了多次。我讀過徐廣源徐廣源徐徐廣源七月初九日徐徐廣源徐廣源徐徐徐徐廣源在清史題材的書籍和影視劇中,后妃是最吸引人眼球、最感興趣的內(nèi)容。在女人世界的皇宮中,后妃個個是萬里選、千中挑的美女。她們來自不同的家庭,進入皇宮后,圍繞、伺候的只有一個男人——皇帝。在平民眼中,她們是女人中的極品,錦衣玉食,伴王伴駕,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實際上,她們長年累月生活在九重宮禁,每天看到的只是紅墻黃瓦、四角的天空。如籠中鳥,獄中囚。在貌似平靜的皇宮中充滿著勾心斗角、爾虞我詐,閃耀著刀光劍影,刮著血雨腥風。作者徐廣源先生已年到花甲,終生研究清朝后妃和陵寢,是目前這個領(lǐng)域的權(quán)威專家。他從清朝12個皇帝的230多位后妃中,選出了比較有名的、世人大都知道的、爭議和誤解比較多的26位后妃,從入宮、升降、死亡、入葬、陵寢及地宮規(guī)制、隨葬品諸方面進行了全面客觀介紹。作者有到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機構(gòu)查閱原始清宮檔案的經(jīng)歷,還有幾十年對清陵實際考察的經(jīng)歷,所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本書內(nèi)容豐富翔實、準確可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對于了解歷史真實面貌、導正視聽,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很值得一讀。
  作者簡介:
  徐廣源,滿族,1946年3月出生,河北省遵化市人。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一直從事清朝清陵和后妃的研究。曾任清東陵文物管理處研究室主任多年,F(xiàn)為中國紫禁城學會理事。先后參加過裕陵(乾隆帝陵)地宮、慈禧陵地宮、容妃(香妃)地宮和純惠皇貴妃地宮的清理工作;親手找到了容妃(香妃)的頭顱骨;親手整理過慈禧的遺體,并探視過乾隆帝的誠嬪地宮、康熙帝皇七子淳度親王允祐的地宮、康熙帝的皇十七子果親王允禮的地宮等十幾座地宮。出版專著有《清東陵史話》、《清西陵史話》、《正說清朝十二后妃》、《正說清朝十二帝陵》、《清皇陵地宮親探記》、《皇陵埋藏的大清史》、《大清皇陵秘史》、《大清后妃寫真》、《大清后妃私家相冊》、《大清皇陵探奇》、《清宮佳麗三十人》、《溯影追蹤—皇陵舊照里的清史》等20部,發(fā)表論文60余篇。
  目錄:
  《清朝二十六后妃》值得一讀
  ——代序一閻崇年1
  志美行歷六十載的徐廣源
  ——代序二苑洪琪1
  前言1
  太祖弩爾哈齊的后妃
  目錄:
  《清朝二十六后妃》值得一讀 ——代序一閻崇年1 志美行歷六十載的徐廣源 ——代序二苑洪琪1 前言1 太祖弩爾哈齊的后妃 第一個得到皇后稱號的女人——孝慈皇后 唯一殉死的大妃阿巴亥 太宗皇太極的后妃 杰出的女政治家——孝莊皇后 清朝皇妃中的明珠——海蘭珠 順治皇帝的后妃 失蹤的皇后 當了半個多世紀皇太后的女人——孝惠皇后 絕色美女——董鄂妃 康熙皇帝的后妃 只當了兩天皇后的孝懿皇后 死因不明的雍正帝生母——孝恭皇后 雍正皇帝的后妃 清朝最高壽的皇后——孝圣皇后 有自知之明的敦肅皇貴妃 乾隆皇帝的后妃 深明大義的孝賢皇后 死在冷宮的那拉皇后 謎團多多的香妃 嘉慶皇帝的后妃 唯一生過皇帝的原配皇后——孝淑皇后 以大局為重的孝和皇后 道光皇帝的后妃 死后不得安寧的孝穆皇后 死后遭受冷遇的孝靜皇后 咸豐皇帝的后妃 智慧大度的慈安皇太后 晚清的獨裁者——慈禧皇太后 同治皇帝的后妃 尸體不腐的孝哲皇后 敢和皇太后斗氣的瑜妃 光緒皇帝的后妃 不受寵愛的孝定皇后 屈死井中的皇妃——珍妃 宣統(tǒng)皇帝的后妃 不知葬地的皇后——婉容 敢與皇帝離婚的淑妃——文繡 太祖弩爾哈齊的后妃第一個得到皇后稱號的女人——孝慈皇后大清王朝如果從清太祖弩爾哈齊在赫圖阿拉建立后金稱汗算起,到公元1912年2月12日宣統(tǒng)帝退位,長達二百九十六年。在這近三百年當中,清朝有多少皇后呢?如果將生前當過皇后的,和生前沒當過皇后,死后追尊為皇后的,凡是頂著皇后頭銜的都算上,清朝共有三十一位皇后,其中第一個得到皇后稱號的就是清太祖弩爾哈齊的第三任大妃葉赫那拉·孟古。在這里先有必要講一下清太祖的名字問題,F(xiàn)在大陸多數(shù)著述都用“努爾哈赤”。我以前的書也曾用過“努爾哈赤”。而本書為什么改用“弩爾哈齊”呢?原因有五:一、《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上鐫刻的就是“弩爾哈齊”;二、《太祖武皇帝實錄》寫的是“弩兒哈齊”;《太祖高皇帝實錄》和《圣祖仁皇帝實錄》寫的是“弩爾哈齊”;三、《清史稿》里記的是“努爾哈齊”;明朝人稱清太祖為“奴賊”或“奴兒哈赤”,顯然帶有侮辱性,而清太祖之二弟、三弟、四弟分別稱舒爾哈齊、穆爾哈齊、雅爾哈齊,作為長兄的名字最后二字也應為“哈齊”。四、著名清史專家、學者王鐘翰先生也堅持用“弩爾哈齊”;五、臺灣著名清史學者陳捷先教授在他的名著《努爾哈齊寫真》一書中專門講了為什么不叫“努爾哈赤”而叫“努爾哈齊”。大陸清史界由于受日本學者稻葉君 清太祖弩爾哈齊朝服像山1914年出版的《清朝全史》和幾部《努爾哈赤傳》的影響,絕大部分著述都用“努爾哈赤”,是很不妥的。應該知錯就改,本著名從主人、尊重歷史的原則,清太祖名字應該寫為“弩爾哈齊”!洞笄甯A晟窆κサ卤摹飞厦骁澘痰氖“弩爾哈齊”《清史稿》上是“努爾哈齊”在《太祖高皇帝實錄》中,有一段關(guān)于孟古的父親楊吉砮與弩爾哈齊許婚求婚的精采記敘:(戊子)秋九月辛亥朔。先是,上如葉赫國,其貝勒楊吉砮識上為非常人。謂上曰:“我有幼女,俟其長,當奉侍。”上曰:“汝欲結(jié)姻盟,盍以長女妻我?”楊吉砮答曰:“我非惜長女不予,恐此女未足事君。幼女儀容端重,舉止不凡,堪為君配。”臨分別時,楊吉砮贈送給自己的這位未來的女婿一些馬匹、甲胄,并派兵護送他回到建州!稘M洲實錄》關(guān)于楊吉砮嫁女給弩爾哈齊的記載楊吉砮為什么主動愿將自己的二女兒許配給弩爾哈齊呢?這里面有極其深刻的政治背景。萬歷十一年(1583年),弩爾哈齊以父、祖遺留下來的十三副鎧甲起兵,開始了他的統(tǒng)一大業(yè)。盡管他最初人單勢孤,力量薄弱,但已顯示出了他的非凡的政治和軍事才能,為當時人所矚目。弩爾哈齊為了尋求廣泛的支持,擴大勢力,來到了在當時勢力比較強大的葉赫部。葉赫部的首領(lǐng)清佳砮和楊吉砮兄弟二人熱情地接待了他。楊吉砮頗有識人之明,早就知道弩爾哈齊的威名。在交談中,果然發(fā)現(xiàn)弩爾哈齊懷有雄心大志,非等閑之輩,將來必能成就一番大的事業(yè)。所以才提出與弩爾哈齊結(jié)親,要將自己的二女兒嫁給弩爾哈齊為妻。記載這種內(nèi)容,這在由清朝皇家編纂的極為嚴肅的《清實錄》中是僅見的。孟古,也有稱為孟古姐姐的。她是葉赫部首領(lǐng)楊吉砮的二女兒,生于明萬歷三年(1575年)。后來清佳砮、楊吉砮兄弟都被明軍誘殺了,二人的兒子布寨、納林布祿成為葉赫部的首領(lǐng)。葉赫部在與各部互相征戰(zhàn)中,特別是在與明軍作戰(zhàn)的時候,屢吃敗仗,損失很大,勢力比以前明顯衰弱了。而建州在弩爾哈齊的治理下,勢力越來越強大。許多部落為了生存,為了拉盟友,紛紛向建州示好,有的還主動與弩爾哈齊聯(lián)姻,把女兒或姐妹送給弩爾哈齊或他的子侄為妻。這些都被葉赫部看在了眼里,納林布祿也不甘落后,于是決定把妹妹孟古送到建州,一來完成他父親答應弩爾哈齊的婚事,更主要的是為了葉赫部的切身利益。萬歷十六年(1588年)九月的一天,十四歲的孟古在兄長納林布祿的親自護送下前往建州女真的根據(jù)地費阿拉,與弩爾哈齊成親。弩爾哈齊率領(lǐng)眾貝勒、大臣出城迎接,殺牛宰羊,舉行盛大的宴會和隆重的婚禮。這時弩爾哈齊三十歲,已是擁有五個妻妾的丈夫、七個子女的父親了。當時主持這個十四口人家庭事務的正是第二任大妃富察氏。楊吉砮夸獎女兒孟古“儀容端重,舉止不凡”,《太祖高皇帝實錄》則如此形容孟古:“儀范端淑,器度寬和,莊敬聰慧,不預外事。詞氣婉順,譽之不喜,縱聞惡言,而愉悅之色弗渝其常。不好諂諛,不信讒佞,耳無妄聽,口無妄言。殫誠畢慮,以奉事上。”幾乎用盡了所有最美的詞匯來贊美,她簡直成了完美無缺的女人。說孟古是位年輕漂亮,性格內(nèi)向,十分有涵養(yǎng)的女子不假,但不一定好到書上所說的那種程度。在孟古嫁給弩爾哈齊之后的前八年中,孟古始終處于側(cè)妃的位子,未能取代富察氏的大妃之位。在這八年中,第六子塔拜、第七子阿巴泰、第三女、第九子巴布泰、第四女、第十子德格類先后降生,這些子女都是其他妻妾生的。孟古婚后四年才生了皇太極,在以后的十一年中再也沒有生育過。這表明孟古并沒有受到專寵,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側(cè)妃!肚鍖嶄洝返裙俜绞窌越o孟古如此崇高的評價,就因為她生育了清朝的開國皇帝皇太極,她沾了兒子的光。當年楊吉砮許婚也好,后來納林布祿把妹妹嫁給弩爾哈齊也好,都是從葉赫本部落的切身利害和安全考慮的。作為大舅哥的納林布祿并沒有與妹夫弩爾哈齊搞好關(guān)系,更沒有與建州建立長久牢固的政治和軍事聯(lián)盟。兩部落之間經(jīng)常發(fā)生政治摩擦,納林布祿甚至曾向建州提出過土地要求,遭到了弩爾哈齊的斷然拒絕。最嚴重的沖突就是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納林布祿糾集九部軍隊,聯(lián)合進攻建州。在這場戰(zhàn)役中,納林布祿的堂兄布寨被殺死,納林布祿被嚇昏。當葉赫部向建州索要布寨的尸體時,弩爾哈齊命將其尸體分為兩半,只歸還一半,致使兩部落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鴻溝越來越深。性格內(nèi)向的孟古嫁給弩爾哈齊以后,活得很累,她與其他多個女人共事一夫,每天周旋其間,免不了要發(fā)生這樣和那樣的矛盾和摩擦。加上自己的娘家與夫君爭斗不斷,有苦不能說,有委屈無處訴,只能憋在心里,心情長期壓抑,在夫君面前還要強裝笑顏,時間長了難免要生病。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以后,她雖然取得了大妃的地位,可是沒過幾年舒心日子,比她年輕十五歲的阿巴亥又來到了她們中間。阿巴亥不僅比孟古更漂亮,而且風流俏麗,聰明伶俐,更招人喜愛,弩爾哈齊自然要把更多的情和愛用到阿巴亥的身上,這必然會使孟古感到冷落和失意。盡管孟古“氣度寬和”,但醋意和嫉妒這種女人的天性,又使孟古備受折磨。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九月,孟古終于病倒了,這一病就不輕,臥床不起。重病在身的孟古非常想念分別多年的母親,想與母親最后見上一面。盡管這時建州與葉赫部的關(guān)系勢同水火,但是弩爾哈齊還是答應了愛妻孟古的要求,立刻派使臣到葉赫部去接岳母。早已把弩爾哈齊恨得牙根發(fā)麻的納林布祿一見建州的使臣就氣不打一處來,他不顧妹妹的感情,斷然拒絕母親去建州看妹妹。只派了管家南太前往探看。弩爾哈齊勃然大怒,嚴厲譴責納林布祿不仁不義,很快地就把南太打發(fā)走了。孟古不僅未能見到母親,反而激化了雙方的矛盾,因此她既惱火又傷心,病情更加重了,沒幾天孟古就帶著深深的傷感和無奈,帶著對母親的無限的思念,帶著對丈夫和兒子的留戀,在九月二十七日撒手人寰,年僅二十九歲。弩爾哈齊對于孟古的早逝十分悲痛,為她隆重治喪,讓四個使女為孟古殉葬,宰殺牛馬各一百頭用來祭祀。為了表達對愛妻的悼念,弩爾哈齊從孟古死的那一天起,不吃葷,不飲酒達一個多月。弩爾哈齊為了讓愛妻多陪伴自己,舍不得過早地將陪伴自己十五年之久的妻子入葬,于是將孟古的靈柩停在院內(nèi),三年后才葬在赫圖阿拉的尼雅滿山岡。為了發(fā)泄對納林布祿不讓其母見女兒的憤怒,就在孟古死后的第一百零一天(萬歷三十二年正月初八日),弩爾哈齊發(fā)大兵攻打葉赫,建州兵連陷葉赫二城,奪七寨,俘獲二千人而回。孟古死后的第十五年即天命四年(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八月,弩爾哈齊率大軍攻克葉赫東、西二城,葉赫部滅亡!稘M洲實錄》上太祖滅葉赫圖弩爾哈齊胸懷大志,多謀善戰(zhàn),他的統(tǒng)一東北的大業(yè)如日中天。就在孟古死后的十三年(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弩爾哈齊建立了大金(史稱后金)政權(quán),以赫圖阿拉為都城,建元天命。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接連攻占了沈陽和遼陽。隨后又將都城遷到遼陽。第二年在遼陽舊城東五里的太子河畔建筑新城,營建宮室,命名為“東京”,不久將宮眷遷到東京。為了祭祖方便,在東京城東北四里的楊魯山上營建東京陵。天命九年(1624年)三月,東京陵落成。四月初一日,弩爾哈齊命族弟鐸弼、王善、貝和齊前往赫圖阿拉,將祖父覺昌安夫婦、父親塔克世夫婦、妻子富察氏與孟古、長子褚英,以及伯父禮敦、弟弟穆爾哈齊與舒爾哈齊、叔父塔察篇古的長子祜爾哈齊的骨灰遷到東京陵安葬。當這些人的靈柩即將到達東京陵時,弩爾哈齊率諸王大臣、貝勒及兵丁出城二十里迎接。弩爾哈齊舉行了一場別出心裁的迎靈禮。弩爾哈齊率諸王大臣、貝勒和所有士兵個個頂盔貫甲,持弓佩刀,列陣以待。在遠方樹立了一排排的草人,代表明軍。弩爾哈齊一聲令下,眾炮齊發(fā),喊殺聲震天。八旗兵丁舉刀持槍,呼喊著沖向前去,紛紛砍倒草人,奪得對方陣地,寓意以奪取沈陽、遼陽的巨大勝利迎接先祖和親人,同時也是對八旗兵丁的極大鼓舞。這場迎靈禮結(jié)束以后,弩爾哈齊率諸王大臣、貝勒和兵丁跪伏在道旁,迎接靈柩。靈柩過后,他們才起身在后隨行。待靈柩奉安在山陵大殿以后,設太牢,焚楮帛,奠酒,讀祝文,行禮祭祀。兩年后,弩爾哈齊離開了人世,孟古生的兒子皇太極繼承了汗位;侍珮O在沈陽城東郊的石嘴頭山為父親營建福陵,建成后,于天聰三年(1629年)將母親孟古從東京陵遷到沈陽,于同年二月十三日與弩爾哈齊一起葬入了福陵。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極登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次日,皇太極追謚其生母孟古為“孝慈昭憲純德真順成天育圣武皇后”,簡稱“孝慈武皇后”或“孝慈皇后”。孟古是清朝第一位得到皇后稱號的女人。 福陵隆恩門福陵寶頂弩爾哈齊有四位大妃,為什么只將孟古一個人追尊為皇后?特別是第一位大妃佟佳氏是弩爾哈齊的結(jié)發(fā)之妻,竟然沒有被追尊為皇后,似乎有失公允。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初七日,孝慈武皇后神牌升祔北京太廟?滴踉辏1662年)四月十二日改尊弩爾哈齊為“太祖高皇帝”,所以在第二天將孟古的謚號也隨著改為“孝慈昭憲敬順慶顯承天輔圣高皇后”。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初二日為孟古的謚號加上“仁徽”二字。乾隆元年(1736年)三月十一日為孟古的謚號加上“懿德”二字。清朝的謚法規(guī)定皇后的謚號字數(shù)不能超過十六個字。乾隆元年為孟古的謚號加上“懿德”二字以后已達十六個字,所以后世就不再加謚。孟古的謚號全稱是:孝慈昭憲敬順仁徽懿德慶顯承天輔圣高皇后,其中的“高”字是弩爾哈齊的廟謚,不能計在十六個字之內(nèi)。唯一殉死的大妃阿巴亥清初,皇帝的婚姻大都帶有政治色彩,政治婚姻較多,這是值得理解的,也是正常的。弩爾哈齊雖然被他的子孫尊為太祖高皇帝,實際上他生前并沒有當過皇帝,但他創(chuàng)建了后金政權(quán),登上了汗位。由于沒有稱帝,所以也就沒有建立后妃制度,正妻只稱福晉(前期多稱福金,后來改稱福晉),妾稱小福晉。后世書籍中稱正妻福晉為大妃。這里所介紹的大妃阿巴亥是弩爾哈齊的第四任大妃,她深受弩爾哈齊的寵愛,為弩爾哈齊生育了第十二子英親王阿濟格、第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第十五子豫親王多鐸三位能征慣戰(zhàn)的著名將領(lǐng),但她的人生旅途卻坎坷多難,最后竟落得了被逼殉死、死后不知葬于何處、無祭享的悲慘下場。第一次當政治的犧牲品:十二歲出嫁阿巴亥是女真烏喇部首領(lǐng)滿泰的女兒,布占泰的侄女,生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葉赫、烏喇等九部聯(lián)合進攻建州,結(jié)果被弩爾哈齊打得大敗,九部皆元氣大傷。烏喇部的首領(lǐng)布占泰被俘,三年后才被釋放。布占泰嘗到了弩爾哈齊的厲害,不敢再與建州作對。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十一月,弩爾哈齊毫不費力地滅了哈達部。唇亡齒寒,哈達部的滅亡,更使布占泰心驚肉跳。他深知弩爾哈齊雄心勃勃,早有吞并各部的野心,為保住烏喇,他決定將兄長滿泰(此時已死)的剛十二歲的女兒阿巴亥嫁給弩爾哈齊為妻。同月稍晚,布占泰親自送阿巴亥到建州,與弩爾哈齊成婚。當時弩爾哈齊已四十三歲,且已有了六七位妻妾。幼小的阿巴亥不僅豐姿綽約,而且頗有機變。成婚后,很快就獲得了弩爾哈齊的寵愛。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九月二十七日,大妃葉赫那拉·孟古(皇太極之母,后來被追謚為孝慈高皇后)病逝,弩爾哈齊隨即立阿巴亥為大妃。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七月十五日,阿巴亥為弩爾哈齊生下了第十二子阿濟格;萬歷四十年(1612年)十月二十五日,阿巴亥生下了第十四子多爾袞;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二月二十四日,阿巴亥又生下了第十五子多鐸。阿巴亥生的這三個兒子,弩爾哈齊皆愛若珍寶,將作為后金根本的八旗軍隊中的三旗交給他們分別掌管。第二次當政治的犧牲品:失寵遭休棄正當阿巴亥受寵有加,春風得意之時,天命五年(1628年)三月,一場橫禍降臨到了她的頭上,使她從尊貴的巔峰,一下子 《太祖實錄》關(guān)于布占泰送侄女阿巴亥嫁弩爾哈齊的記載跌到了悲慘的低谷。從表面來看,一件偶然的小事竟變成了阿巴亥悲劇的起因。事情的經(jīng)過大致是這樣的:天命五年(1620年)三月初十日,弩爾哈齊的兩個貼身侍女納扎和秦太吵架。納扎罵秦太淫蕩,與濃庫通奸。秦太反口問納扎:“我與濃庫通奸于何處?奸后給與何物?你與巴克什(滿語,指學者)達海通奸是實,曾與以藍布二疋。”弩爾哈齊的小福晉(也有稱小妃或庶妃的)代音察聽到了她倆的對罵后,于三月二十五日將二婢口角的事告發(fā)了。弩爾哈齊對這件事十分重視,立命大臣調(diào)查審理。結(jié)果證實,納扎確實與達海通奸,并經(jīng)大妃允許,將二疋翠藍布送給了達海。當時嚴格規(guī)定:所有福晉,若不經(jīng)汗的同意而給其他女人一庹(量詞,為成人平伸兩臂,兩手間的距離)布、一塊緞子,就是欺騙丈夫,如果是給男人,那就被認為是傾心于那個漢子。大妃私下允許納扎將二疋翠藍布給達海,明顯是違反了禁令。弩爾哈齊非常氣惱,立命將納扎處死。本想也將達海處死,但考慮到達海精通漢文漢語,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于是從寬免死,用鐵鏈子將他鎖在木墩上拘押起來。但事情還沒有結(jié)束,代音察又進一步揭發(fā)說:“大福晉曾二次備辦飯食,送與大貝勒,大貝勒受而食之。又一次,送飯食與四貝勒,四貝勒受而未食。且大福晉一日二三次差人至大貝勒家,如此來往,諒有同謀也!福晉自身深夜出院亦已二三次之多。”弩爾哈齊聽后,立即派四位大臣去調(diào)查此事,結(jié)果代音察所揭發(fā)的全部屬實。大貝勒就是代善,他在當時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在弩爾哈齊的諸子中居長(當時弩爾哈齊長子褚英已死),而且性寬柔,得眾心,軍功多,權(quán)勢大。弩爾哈齊曾經(jīng)說過:“百年之后,我的幼子和大福晉交給大阿哥收養(yǎng)。”已預示日后要將汗位傳給代善。連朝鮮人寫的《建州聞見錄》也推測弩爾哈齊死后,“則貴英哥必代其父”,貴英哥即古英巴圖魯代善。問題一涉及代善,一下子就變得敏感和復雜起來了。弩爾哈齊雖然有過上述身后托付幼子和大福晉的表示,可是在他身體尚強健之時,自己的愛妃就與代善之間有說不清道不明的事,這將他置于何地?再回想每當諸貝勒大臣在他家里宴飲或議事時,阿巴亥便濃妝艷抹,精心打扮,滿身滿頭珠光寶氣,當眾露面,與大貝勒暗送秋波,眉來眼去的這些情形,更讓他妒火中燒,惱怒異常。弩爾哈齊畢竟是久經(jīng)風雨的政治家,他深知家丑不可外揚的道理,況且自己已有話在先,大妃討好大貝勒也是可以理解的。于是決定進行冷處理。弩爾哈齊沒有追究大貝勒代善之罪,而是找借口懲處大妃阿巴亥。他故意揚言要派人去搜查阿巴亥私藏的財物。阿巴亥十分害怕,便急忙將財物分送到各處藏匿,結(jié)果這些財物都被搜查了出來。這時弩爾哈齊的一位蒙古福晉趁火打劫,告發(fā)大妃阿巴亥在阿濟格家的兩個柜子里藏有三百疋緞子。還揭發(fā)大妃阿巴亥私自給總兵官巴篤禮之二妻一整疋精織青倭緞,以做朝衣;給參將莽阿圖之妻一件綢緞朝衣;給村上人許多財物。弩爾哈齊派人去調(diào)查,也均屬實,于是命人將所藏、所送的緞疋、朝衣、財物全部追回。這時,人贓俱在,于是弩爾哈齊當著眾人的面,氣憤地說:“該福晉奸詐虛偽,人之邪惡,彼皆有之。我以金珠妝飾爾頭爾身,以人所未見之佳緞,供爾服用,予以眷養(yǎng),爾竟不愛汗夫,蒙我耳目,置我于一邊,而勾引他人。不誅之者,可乎?”弩爾哈齊雖然處于盛怒之中,但頭腦還是很冷靜的。他怎么會舍得將年輕貌美、如花似玉的阿巴亥處死呢?他轉(zhuǎn)而又十分動情地說:“我若將大福晉處死,我那愛如心肝一樣的三子一女將怎樣痛哭呢?”于是他決定:不處死大妃,孩子一旦有了病,由她照看,但弩爾哈齊與她分居,將她休棄。阿巴亥被休棄,似乎是罪有應得,但仔細分析此事,疑點頗多。兩個侍女是在三月初十日吵架的。按照常理,代音察聞知后,馬上就應該將此事告訴弩爾哈齊?墒谴舨靺s遲至三月二十五日才告發(fā)。對于大妃與大貝勒之間的不正常關(guān)系,連眾貝勒大臣都不敢告密,為什么毫無權(quán)勢的代音察卻敢揭發(fā)?為什么長期生活在汗王宮內(nèi)的代音察對大妃送食物給兩位貝勒,大貝勒受而食之,四貝勒受而不食的事知道得如此清楚?有學者認為,這一切都緣于權(quán)力之爭,是四貝勒皇太極耍的一個政治大陰謀。是他指使代音察告密,目的是想通過制造和宣揚大妃與大貝勒代善的桃色事件,激怒弩爾哈齊,離間弩爾哈齊與代善的父子關(guān)系,使代善名譽掃地,動搖他的汗位繼承人的地位,為自己謀得汗位掃除最大障礙。當時,弩爾哈齊諸子侄中最有實力的是四大貝勒: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二貝勒阿敏是弩爾哈齊的侄子,關(guān)系遠了一層,而且其父舒爾哈齊因罪被圈禁至死,阿敏本人也犯過大過,雖有軍功,但已沒有條件爭奪汗位繼承權(quán);三貝勒莽古爾泰有勇無謀,生性魯莽,曾親弒其母,口碑很差,只能做統(tǒng)兵大將,不能做一國之君,因此汗位也沒有他的分兒;那么只剩下大貝勒代善和四貝勒皇太極有繼承汗位的條件。但就當時的情況來說,無論從聲望還是實力等方面比較,皇太極都處于劣勢。代善在褚英死后是事實上的長兄。他英勇善戰(zhàn),軍功赫赫,領(lǐng)有兩紅旗,其軍事實力與汗王旗鼓相當而遠勝于其他貝勒。而且代善性情寬厚,深得人心,受到眾人的擁戴。他深受汗父的信任和重用,弩爾哈齊經(jīng)常讓他協(xié)助自己處理軍國政事。弩爾哈齊對代善的倚重和偏愛有目共睹,將來把汗位傳給代善已是公開的秘密。天命五年,弩爾哈齊已經(jīng)六十二歲,年事漸高,代善坐到汗王的寶座上已指日可待。相形之下,皇太極只領(lǐng)一旗,在四大貝勒中排末位。他嚴厲冷酷,為人忌憚,人際關(guān)系不很好。公平競爭的話,皇太極無論如何也不是代善的對手。所以皇太極只有靠非常手段才能取勝。他通過指使人揭發(fā)大妃阿巴亥與大貝勒代善的難以說清道明的“隱私”,將這一桃色事件在滿族中曝光,達到了一箭雙雕的目的:既使大妃阿巴亥遭到懲處,又讓大貝勒代善在諸王貝勒中聲名狼藉,威望大降。在這場政治斗爭中,雖然弩爾哈齊對代善未予治罪,但代善的名譽也大受損傷,汗位繼承人的地位也已動搖,后來又由于代善未能妥善處理好后妻和前妻所生之子的關(guān)系,他的威信掃地,逐漸失去了弩爾哈齊對他的信任和希望?傊,在這場政治斗爭中,皇太極是勝利者,代善是失敗者,弩爾哈齊是被利用者,而阿巴亥則再一次成了政治的犧牲品。但清史界也有人認為,天命五年被告發(fā)偷藏財物、與大貝勒有私情而遭休棄的大妃是富察氏,并非阿巴亥。這便又引起了一樁公案。認為偷藏財物并與代善有私情者不是阿巴亥,而是富察氏的理由是:一、富察氏是弩爾哈齊的第二任大妃,在《滿洲實錄》里明文稱之為袞代皇后(袞代是富察氏的名字)。據(jù)《世祖實錄》載,順治元年(1644年)二月,“以大妃博爾濟錦氏祔葬福陵,改葬妃富察氏于陵外,以富察氏在太祖時獲罪賜死故也”。二、可信度很高的由唐邦治著的《清皇室四譜》,明確記載“天命五年二月以竊藏金帛迫令大歸”的是富察·袞代。三、趙光賢教授在《清初諸王爭國記》(1943年《輔仁學志》第十二卷一、二合期)中也認為竊藏金帛而獲罪的是富察氏。四、《清史稿》后妃傳部分也記道:“天命五年,妃得罪,死。”五、天命五年三月,弩爾哈齊在處理大妃私藏私送財物、與代善有私情的案子時,以大妃有三子一女無人照看而免于處死大妃。而富察氏所生的莽古爾泰、德格類、莽古濟格格,如果加上弩爾哈齊的第十六子費揚古,正好是三子一女。認為這一事件的女主角是阿巴亥,而不是富察氏的主要理由是:一、富察氏的年齡太大,而阿巴亥的年齡與代善相差不多。富察氏歸弩爾哈齊之前就已嫁給了威準(弩爾哈齊的堂兄)為妻,并生下了一個兒子昂阿拉。威準死后,萬歷十三年(1585年)她才改嫁給弩爾哈齊,比孟古嫁弩爾哈齊還要早三年。孟古嫁給弩爾哈齊時是十四歲,那么富察氏在改嫁給弩爾哈齊時,年齡起碼要比孟古大十歲左右。經(jīng)推算,到天命五年時,富察氏已是五十六歲的老嫗了,她還能裝扮得珠光寶氣,濃妝艷抹地與三十八歲的大貝勒產(chǎn)生愛情,眉來眼去嗎?而天命五年的阿巴亥剛?cè)粴q,青春年華,風韻猶存,正是女人臻于成熟、豐滿的最佳時期,與代善年齡僅差六歲,年歲相宜,可謂郎才女貌,英雄愛美人。阿巴亥與代善墜入愛河,眉目傳情,是極有可能的。二、富察氏的子女數(shù)不對,而阿巴亥的子女數(shù)正好吻合。前面已講,富察氏改嫁弩爾哈齊后只生二子一女。弩爾哈齊的第十六子費揚古在史書中均未記載其生母是誰。即使是《清皇室四譜》,也僅僅懷疑、推測費揚古是富察氏所生,未作定論。況且富察氏死于天命五年二月,而費揚古生于天命五年十月,費揚古為富察氏之子的可能性幾乎是零。這樣,富察氏的子女數(shù)與弩爾哈齊所說的三子一女不符,因此當事人不是富察氏。而阿巴亥則生了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個兒子,雖未生育女兒,但卻撫養(yǎng)了一個女兒。清宮檔案《星源集慶》明確記載,弩爾哈齊撫養(yǎng)了他胞弟舒爾哈齊第四子多羅恪僖貝勒圖倫的第二個女兒,此女生于萬歷四十年(1612年)七月十六日午時,封為和碩公主,收養(yǎng)于宮中。此女與多爾袞同歲,后來封為肫哲公主。撫養(yǎng)這個女孩兒的任務自然要落在當時的大妃阿巴亥頭上。這樣一算,阿巴亥育有三男一女,與弩爾哈齊所說的正好吻合。三、天命五年時,富察氏所生的莽古爾泰等都已成年,與弩爾哈齊所說的孩子幼小、患病無人照看不相吻合。而這一年,阿巴亥生的阿濟格十五歲、多爾袞九歲、多鐸七歲,與多爾袞同歲的養(yǎng)女,也是九歲,都在年幼之時,有病需要母親照看,與弩爾哈齊所說的一致。四、天命五年,大妃將三百疋緞子藏在了阿濟格家中的兩個柜子里。阿濟格是阿巴亥的親兒子,最可靠,把私物藏在自己兒子家中,完全在情理之中。如果偷藏財物的是富察氏,不把財物藏在莽古爾泰家中,反而藏在阿濟格家中,倒令人難以理解了,而且也是不可能的。五、代音察告發(fā)大妃的時間是天命五年三月二十五日,而《星源吉慶》明確記載富察氏已于這年的二月死去。所以偷藏財物的更不可能是富察氏,而只能是阿巴亥。六、《世祖實錄》所載妃富察氏在太祖時以罪死,順治元年二月改葬于福陵外,并未講明因何獲罪,所以不能說天命五年偷藏財物的就一定是富察氏。七、雖然《清史稿·后妃傳》記載了“天命五年,妃得罪,死”,也不能據(jù)此認定這年發(fā)生的就是偷藏財物,與大貝勒有私情這件事。筆者認為,因偷藏財物被休棄者是阿巴亥!肚寤适宜淖V》等書在天命五年獲罪大妃問題上,很有可能張冠李戴了,將阿巴亥說成了富察氏。第三次當政治的犧牲品:被逼殉死遭懲處被休棄,對阿巴亥而言是一個重大打擊,但還不是致命的,因為弩爾哈齊對她的感情和牽掛仍在。因此阿巴亥在遭休棄不足一年后,又被復立了大妃之位。但弩爾哈齊死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天命十一年(1626年)七月二十三日,弩爾哈齊染病,到清河溫泉療養(yǎng)。八月初七日,因病勢沉重,決定返回沈陽,乘船順太子河而下,同時派人召大妃阿巴亥來見。當弩爾哈齊行到渾河時,與大妃相會。八月十一日當他們行到距沈陽四十里的叆雞堡,天未時,弩爾哈齊竟病逝了,終年六十八歲。令阿巴亥意想不到的是,夫君的駕崩之日就是自己的死期到來之時。弩爾哈齊死后的第二天即八月十二日早晨,以皇太極為首的諸王說弩爾哈齊有遺詔,要大妃阿巴亥殉死。豐姿妍麗的阿巴亥當時三十七歲,正值盛年,她的三個兒子阿濟格二十二歲,已經(jīng)成年,多爾袞只有十五歲,多鐸十三歲。出于對塵世的留戀和對愛子的牽掛,阿巴亥百般抗拒,希望事情能有所轉(zhuǎn)機。但諸王寸步不讓,阿巴亥在被逼無奈、山窮水盡的情況下,自縊殉死(一說被用弓弦勒死)。當時情景之凄慘,著實使人神傷。成書最早的《太祖武皇帝實錄》較為詳細地記述了阿巴亥被逼殉死的情景:帝……立兀喇國滿泰貝勒女為后,饒豐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為國亂,預遺言于諸王曰:“俟吾終,必令殉之。”諸王以帝遺言告后,后支吾不從。諸王曰:“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后遂服禮衣,盡以珠寶飾之,哀謂諸王曰:“吾自十二歲事先帝,豐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離,故相從于地下。吾二幼子多兒哄、多躲(多爾袞、多鐸——筆者注),當恩養(yǎng)之。”諸王泣而對曰:“二幼弟,吾等若不恩養(yǎng),是忘父也。豈有不恩養(yǎng)之理!”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時自盡,壽三十七,乃與帝同柩,巳時出宮,安厝于沈陽城內(nèi)西北角。阿巴亥之殉死,未必出于弩爾哈齊的遺命,很可能是皇太極等諸王矯詔,逼迫阿巴亥就范的。其理由如下:其一,當時對殉死是有一定限制的:為夫殉死的妻子一定要是愛妻,而且她膝下不能有幼子,與夫不睦的妻子不能殉死。這一點弩爾哈齊、皇太極都十分清楚。既然阿巴亥“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這就說明阿巴亥不是愛妻;而且阿巴亥還有多爾袞和多鐸兩個幼子。這兩條都不符合殉死的條件,所以弩爾哈齊不會留有令阿巴亥殉死的遺命。其二,當諸王將弩爾哈齊令大妃殉死的遺命告知阿巴亥時,阿巴亥“支吾不從”,有史書載:“后初遲疑未決。”而后來纂修《太祖實錄》時,這兩句話均未繼續(xù)載入,可見里面有鬼。阿巴亥為什么“支吾不從”?難道她不知道“當殉者,不容辭”的規(guī)定嗎?這表明她懷疑弩爾哈齊臨終前并沒有留下令她殉死的遺命。她必然要對諸王講明情況,據(jù)理力爭,甚至揭露、怒斥諸王的險惡用心。后來修官方史書時,不便公開實情,只得用“支吾不從”或“遲疑未決”來掩飾。再后可能覺得即使用這樣的詞句也會露出馬腳,令人生疑,所以在纂修《太祖實錄》時,干脆把這兩句刪掉,以免節(jié)外生枝。其三,清朝官書,無論《太祖武皇帝實錄》《滿洲實錄》,還是《太祖實錄》,都記載“上于國家政事、子孫遺訓,平日皆預定告誡,臨崩不復言及”,就是說弩爾哈齊死前沒留下任何遺言?纱藭r又冒出了令大妃殉死的遺命,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所以很難令人相信。其四,天命五年三月,在處理大妃私藏私送財物、與代善有私情的案子時,盛怒中的弩爾哈齊尚能憐惜三子一女無人照看而寬赦大妃。而在他臨終之時,怎會讓毫無過錯而又精心照顧、陪伴在身邊的大妃為自己殉死而不顧年幼的孩子呢?這在情理上也難以說通。其五,當時的風俗,殉夫者一般都是地位較低的妾,很少有正妻殉死的。所以弩爾哈齊遺命要阿巴亥殉死的可能性是很小的。那么,皇太極等人為什么要迫不及待地逼迫手無縛雞之力的阿巴亥去死呢?原因有三:其一,阿巴亥生的三個兒子,年紀雖然不大,但都已顯示出了非凡的才智,英武不俗,尤其多爾袞更是鶴立雞群,“聰穎異常”,一旦長大成人,一定是十分了得的英雄。弟兄三人若同氣連枝,團結(jié)一致,在他們弟兄三人的背后再有一位極富機變、地位很高的母親當靠山、后臺,那將是一股極強大的政治勢力,對皇太極威脅甚大。所以必須抓住先帝駕崩的難得之機,在三個兒子羽翼未豐之時,首先除掉阿巴亥,以絕后患。 多爾袞像 多鐸像其二,弩爾哈齊在預感到大限將至之時,特地將大妃阿巴亥召來,與她共同度過了人生中的最后五天。為什么要召大妃?肯定會有重大的事情與她商量,有重要的情況向她通報,有重要的話要囑咐于她。據(jù)朝鮮史籍《春坡堂日月錄》記載:弩爾哈齊臨終時,遺命將汗位傳給多爾袞,由代善輔政。如果真有此事,那么這個決定很可能就是弩爾哈齊與阿巴亥共同商定的,或是阿巴亥首先知道的。阿巴亥是弩爾哈齊臨終前所有情況的最知情者,這樣一來,她自然就成了皇太極的心腹之患和謀奪汗位的最大障礙,勢必除之。后來的清朝官書之所以諱言弩爾哈齊留有遺言,皆云“不復言及”,可能也是有意轉(zhuǎn)移、模糊后人的注意力。其三,皇太極內(nèi)心長期隱藏著難以啟齒的對阿巴亥的仇恨;侍珮O的生母孟古是弩爾哈齊的第三任大妃,盡管她年輕貌美、豐姿妍麗,但當比她年輕十五歲、更為豐姿綽約、俏麗聰穎的阿巴亥來到弩爾哈齊的身邊的時候,弩爾哈齊出于喜新厭舊的天性,將更多的愛傾注到了阿巴亥身上,這就必然冷落了孟古。醋意、孤獨、嫉恨紛紛涌上心頭,使性格內(nèi)向的孟古抑郁寡歡,竟至積憂成病,兩年后撒手人寰,芳齡僅二十九歲。母親的死,對于皇太極來說,無論從心理上、地位上、還是生活上,都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影響極大。盡管當時皇太極只有十一歲,他認為母親的死與阿巴亥有直接的關(guān)系,所以對阿巴亥的仇恨的種子早已深深地埋進了他的心田。加之謀奪最高領(lǐng)導權(quán)的需要,新仇舊恨交織在一起,有了這個好機會,皇太極豈能不置阿巴亥于死地?阿巴亥第三次成了政治的犧牲品,丟掉了性命,代價慘重。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為弩爾哈齊殉死的,不僅有阿巴亥,還有他的兩個小妃,其中一個就是曾經(jīng)告發(fā)過阿巴亥的代音察。因她揭發(fā)阿巴亥有功,頗為受寵,地位上升,能與弩爾哈齊同桌吃飯。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讓她殉死呢?這說明代音察揭發(fā)阿巴亥,打擊代善,的確是受皇太極指使的,皇太極為除掉后患,殺她滅口。她也同阿巴亥一樣,成了政治的犧牲品。第四次當政治的犧牲品:撤廟無祭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二日辰時,阿巴亥自盡而死,當日盛殮,巳時,與弩爾哈齊的遺體同時出宮,安放在沈陽城內(nèi)西北角。天聰三年(1629年)二月十三日,阿巴亥同弩爾哈齊葬入福陵。然而,阿巴亥的悲慘命運并沒有因她的死去而終結(jié);侍珮O即皇帝位以后,于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十二日追謚其生母孟古為“孝慈昭憲純德真順成天育圣武皇后”,并將神牌供奉于太廟內(nèi)。孟古是弩爾哈齊的大妃,是皇帝的生母,皇太極這樣做,無可厚非。但阿巴亥同樣是弩爾哈齊的大妃,與孟古地位相同,卻沒有被追尊為皇后,也沒有設神牌,顯然是被有意貶低。





上一本:發(fā)現(xiàn)樂山:被遺忘的抗戰(zhàn)文化中心 下一本:中國乞丐史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清朝二十六后妃:全2冊的作者是徐廣源,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