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三燕尋蹤


作者:張松、姚韞     整理日期:2016-06-12 08:11:54

《三燕尋蹤》,用千萬里的探尋再現(xiàn)三燕歷史,揭秘慕容王朝興衰。 
本書簡介:
  “三燕”是五胡十六國時期,慕容鮮卑和漢人馮跋相繼以龍城(今遼寧省朝陽市)為都城、在我國北方地區(qū)建立的三個以“燕”為國號的區(qū)域性政權——前燕、后燕、北燕的統(tǒng)稱,其統(tǒng)治區(qū)域曾經(jīng)包括今天的遼寧、、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在五胡紛爭、十六國林立的歷史舞臺上扮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中國北方歷史上寫下了精彩的一章,是中國歷史巨著中不可或缺的一頁。作者耗時四年、行程萬里寫就的這部《三燕尋蹤》,以五十多萬字、兩百多張圖片,分“前燕,慕容稱雄”“后燕,慕容再起”“北燕,馮氏王朝”三部,再現(xiàn)了三燕歷史的風云變幻,講述了三燕王朝的歷史貢獻,追尋了慕容王陵和后人的行蹤,披露了眾多他們實地尋訪得來的鮮為人知甚至不為人知的歷史玄機,將讓您不時眼前一亮、恍然大悟。在書中您將能讀到威震華夏的慕容名將、北魏改革的掌舵者馮太后、澤被嶺南的冼夫人的傳奇故事,看到堪與赤壁之戰(zhàn)、淝水之戰(zhàn)相提并論的大棘城之戰(zhàn)、參合陂之戰(zhàn)的歷史經(jīng)緯,了解到被盜墓小說演繹得神秘莫測的“九層妖樓”的真實原型,被野史歪曲的北燕王族馮氏后裔、大唐忠臣高力士的歷史真相,以及東北地區(qū)有史可尋的最早的佛寺、最早的官學、最早的帝都……
  作者簡介:
  張松:1972年生于沈陽,文學碩士,遼沈晚報社主任記者,見報文章達幾百萬字,曾獲各項新聞獎十余次。近年來,他在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知名考古專家馮永謙等專家學者的指導、幫助下,致力于收集、整理遼寧地區(qū)的歷史文化,特別是立國于遼寧的三燕、遼、金等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歷史,他不辭辛苦尋訪歷史遺跡,身臨其境感受歷史事件,獲得了大量難得一見的歷史故事和歷史傳說,其成果不僅連載于《遼沈晚報》的《擺渡遼河》專欄,他還出版了《遼寧歷史文化》《遼寧風情小鎮(zhèn)》《遼寧特色經(jīng)濟小鎮(zhèn)》《輝煌的遼寧體育》《大遼那些謎》等著作。姚韞:1977年出生于沈陽,文學博士,沈陽大學文化傳媒學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學及文化研究,近年來發(fā)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出版了《大遼那些謎》《主流話語下的何其芳文學思想研究》等著作,曾經(jīng)榮獲遼寧省美學研究成果一等獎、沈陽市社會科學優(yōu)秀學術成果三等獎。
  目錄:
  序一:再現(xiàn)那個被忽略的中國歷史重要時代
  序二:一幅逼真的、立體的三燕歷史畫卷
  前言:三燕苦旅,走過1800年
  第一部前燕,慕容稱雄
  第一章建國,前燕崛起
  第一節(jié)近攻遠交藏韜略心系王權隱霸心
  第二節(jié)四百遺骨呈鐵證慕容鮮卑滅夫余
  第三節(jié)夫余滅族遷遼西凄訴亡國囚虜情
  第四節(jié)棘城三戰(zhàn)生死劫淬火煉出慕容王
  第五節(jié)兵發(fā)中原逐天下傳國玉璽助稱帝
  第二章霸業(yè),由盛到衰
  第一節(jié)廉臺喋血龍虎斗上天一筆定興亡
  第二節(jié)勝者生前名蓋世敗者死后享天尊
  第三節(jié)鄴城歲月帝國巔王旗飛舞銅雀臺序一:再現(xiàn)那個被忽略的中國歷史重要時代 序二:一幅逼真的、立體的三燕歷史畫卷前言:三燕苦旅,走過1800年 第一部前燕,慕容稱雄第一章建國,前燕崛起第一節(jié)近攻遠交藏韜略 心系王權隱霸心第二節(jié)四百遺骨呈鐵證 慕容鮮卑滅夫余第三節(jié)夫余滅族遷遼西 凄訴亡國囚虜情第四節(jié)棘城三戰(zhàn)生死劫 淬火煉出慕容王第五節(jié)兵發(fā)中原逐天下 傳國玉璽助稱帝第二章霸業(yè),由盛到衰第一節(jié)廉臺喋血龍虎斗 上天一筆定興亡第二節(jié)勝者生前名蓋世 敗者死后享天尊第三節(jié)鄴城歲月帝國巔 王旗飛舞銅雀臺第四節(jié)慕容龍榻驚噩夢 無魂石虎遭鞭尸第五節(jié)昏君誤國前燕滅 卻怪曹操壞風水第三章卓越,文治武功第一節(jié)大燕文治賽武功 科舉制度始慕容第二節(jié)唯才是舉壯國本 慕容龍騰憑智囊第三節(jié)慕容馬鐙出遼西 中國靴子驚寰宇第四節(jié)刀槍不入肉坦克 所向無敵甲具裝 第五節(jié)千載奇幻龍翔寺 佛教圣地古今殊第六節(jié)摩崖佛龕懸千載大燕佛風古韻傳第四章棘城,古都何在第一節(jié)上古顓頊龍興地前燕慕容建國都第二節(jié)古稀之年解史謎義縣老人敢糾偏第三節(jié)棘城岸崩露鐵頭慕容國都露痕跡第四節(jié)廣濟塔下望浩宇虛星正對慕容都 第二部后燕,慕容再起第五章 戰(zhàn)神,悲情一生第一節(jié)武功蓋世無人敵 悲情戰(zhàn)神再建國第二節(jié)為絕后患打外孫 后燕慘敗參合陂第三節(jié)誤識沙場酈道元 遺骨藏秘石匣溝第四節(jié)蟠羊山下白骨森 殺韃溝內鬼影重第五節(jié)旖旎岱海龍興地 殺俘功罪任評說第六節(jié)雄杰嘔血參合陂 燕昌慘聞末世歌第六章兵敗,一分為二第一節(jié)后燕失去慕容垂 無人能敵拓跋珪第二節(jié)后燕兵敗分二國 青州南燕延國祚第三節(jié)裝瘋行乞長安城 金刀太子葬南燕第四節(jié)廣固三屠傳鬼哭 五龍決口淹慕容第五節(jié)重回龍城歷四朝 慕容終被馮氏代第六節(jié)后燕高官墓寒酸 沃野千里少春蠶第七章傳奇,慕容謎蹤第一節(jié)身世疑謎千古懸 慕容果為軒轅后第二節(jié)東遷萬里赴遼西 慕容原為“甘青人”第三節(jié)慕容子孫憶祖源 鮮卑來自高加索第四節(jié)走訪三地尋慕容 神似后裔匿粵西第五節(jié)國破家亡四流散 慕容后人隱江湖第六節(jié)幕村深藏慕容謎 往事千年嘆無常第八章王陵,蹤跡難尋第一節(jié)神鬼莫測匿蹤跡 潛埋虛葬慕容陵第二節(jié)凌河岸邊金嶺寺 千年家廟話滄桑第三節(jié)九層妖樓藏玄機 大墓本主吐谷渾第四節(jié)花果山下出石虎 驚現(xiàn)慕容龍平陵第五節(jié)慕容調侃唐太宗 真?zhèn)坞y辨宣平陵第六節(jié)荒淫暴虐動國本 一言難盡徽平陵 第三部北燕,馮氏王朝第九章波瀾,龍城風雨第一節(jié)馮家搶奪慕容朝 新主恩澤遍遼西第二節(jié)國君七祭二當家 北燕獨倚馮素弗第三節(jié)挖墓挖出一團謎 馮墓見寶不見尸第四節(jié)招惹強魏埋禍根虎師六出亡弱燕第五節(jié)玄奘前身在朝陽法勇西天取真經(jīng)第六節(jié)千秋功罪說馮后 永固陵前煙雨蒙第十章 融合,光耀嶺南第一節(jié)一枝投魏居廟堂 一枝渡海到嶺南第二節(jié)有名無實地方官 聯(lián)姻冼氏建功業(yè)第三節(jié)教化蠻夷澤萬民 威服遠荒定南疆第四節(jié)赤膽護國安社稷歷經(jīng)三朝唯好心第五節(jié)城門四開布疑冢馮冼墓地多懸謎第六節(jié)北燕后人高力士 誤讀千載忠良臣第七節(jié)脫靴戲說流謬誤 還原真實李太白第八節(jié)馮冼遺跡遍高州 千年回歸祭先祖 附錄1.前燕帝王世系表和大事年表2.后燕帝王世系表和大事年表3.北燕帝王世系表和大事年表4.馮氏世系簡表5.冼夫人年譜簡表附文一高州公眾號轉發(fā)的《千年還愿》二時隔一千六百年,遼寧“家人”尋親到高州 后記:三燕回歸,千年夢圓前言三燕苦旅,走過1800年
  說來話長,“三燕尋蹤”這個選題,是2012年年底開始策劃醞釀的,當時并不知道該如何寫,寫多長,探訪哪些人,要走多少路?……2015年年底,我三燕苦旅,走過1800年說來話長,“三燕尋蹤”這個選題,是2012年年底開始策劃醞釀的,當時并不知道該如何寫,寫多長,探訪哪些人,要走多少路?……2015年年底,我耗時四年,大江南北行程萬里,歷經(jīng)無數(shù)酸甜苦辣,才讓這部30余萬字、配了數(shù)百張珍貴現(xiàn)場圖片的書稿得以艱難出爐。這一刻,我竟沒有絲毫如釋重負的輕松之感,仿佛與筆下所寫的三燕王朝和風云人物一道,滄桑了1800年!這是怎樣一次浩大而奔波的探訪!在這四年時間里,我啟動了自己所有的人脈資源,所查閱的典籍、地方志、考古報告以及所撰寫的采訪筆記可以堆成一座“小山”,我的探訪之旅可以寫成一部“游記”:遼西的錦州、義縣、北票、凌源、朝陽,河北的石家莊、邢臺、定州、臨漳,山東的濟南、青州,廣東的廣州、肇慶、高州、云浮、湛江,內蒙古的興和、察右前旗、涼城、呼和浩特、包頭……為完善書稿細節(jié),省外一些地方,一年之中竟去了兩次,如北京、山西大同、內蒙古涼城以及廣東的肇慶、高州。在后來的寫作規(guī)劃中,本來還有對山東龍口的慕村,青海都蘭的吐谷渾王陵與土族自治縣的探訪,但因時間等因素所限,沒能成行,只得作罷。如此算來,此次跨度四年的漫長探訪與寫作,能夠在2015年3月結束,反而是最快的速度了。“三燕尋蹤”的探訪,是對我體能、意志力、知識儲備乃至人生境界的極限挑戰(zhàn),但僅憑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如無天助,仍是枉然。那種世人無法用常理解釋,或者稱之為“運氣”的奇緣,在我2009—2010年周游遼寧小鎮(zhèn)、2011年破解紅山文明、2012年走尋大遼五京時,就已隨身附體,而此次“三燕尋蹤”,這種無法言說的“奇緣”更是如影隨形!總有一個地方,哪怕你聞所未聞,必須去;總有一個人,無論你熟悉還是陌生,都會陪你走一段路;總有一個遙遠而真實的故事,在前方等著你;總有一種令心靈升華的歲月情感,在你所處的低谷與挫折中指引你前行!在一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特定的氣場下,那些你所要追尋的古人,凜凜猶生;那種穿越時空的力量,令身臨其境的你每每心潮澎湃、情難自禁。那些地點是:朝陽鳳凰山、大同永固陵、高州冼太廟、涼城參合陂……作者(左)探訪地處山西大同的北魏馮太后方山永固陵(馮永謙攝) 如此大規(guī)模的考古尋蹤作品能夠最終出爐,不是憑我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我要感謝省內外支持此次“三燕尋蹤”的專家學者和有緣人:遼寧的馮永謙、周亞利、田立坤、孫國平、孟昭凱、馮立民、姜洪軍、張振軍、邵恩庫、尚曉波、劉大志、靳鴻林、王澗泓、周自友、李秀華、趙志偉、冀向升,河北的鄭紹宗、李麗萍、康煜、張萍、劉建華,山西的劉曉東、張麗玲、喬曉光、陳榮燁,山東的高明奎、莊明軍、李寶壘、于忠明、慕長青,內蒙古的蘇西恒、張潤和、王志剛、趙建軍,廣東的陳煥明、鄧巨林、慕容中南、馮明、莫暉、車聞達、賴松萬、陳冬青……為助我完成《三燕尋蹤》一書,田立坤先生將自己幾十年的學術心得傾囊相授;孟昭凱老師特意召集專家在朝陽市博物館內舉行一個小型的三燕歷史文化座談會,令我受益匪淺;2013年初,孫國平、周亞利兩位老師帶我頂風踏雪尋找龍翔佛寺、龍騰苑遺址,令我實地感受昔日三燕文化的風采;尤其是馮永謙老先生,2013年陪我兩赴山西、內蒙古,對馮太后方山永固陵、大同新榮區(qū)下甘溝燕昌城、涼城石匣溝古戰(zhàn)場、包頭二狗灣古城等遺址進行了詳細考察。資深專家隨行指點、破解迷津,為《三燕尋蹤》一書平增了分量與底氣。在山東,青州博物館的莊明軍、李寶壘兩位老師帶我探訪南燕國都廣固城;在廣東,高州博物館的陳冬青老師帶我親臨馮、冼家族的祖居地;在山西,劉曉東老師領我登臨巍峨方山,走近長城腳下的廢棄古城,現(xiàn)場詳解馮太后的豐功偉績、慕容垂的末路人生;在內蒙古涼城,蘇西恒老師助我找到了燕魏決戰(zhàn)地——千年前曾令山河為之變色的肅殺參合陂。在過去的四年中,我所接觸的人與以往截然不同,其家族背景幾乎都有著非同凡響的歷史淵源。百合網(wǎng)創(chuàng)始人之一慕巖老師為我講述他所知道的慕容家史;帶我們尋訪白土鎮(zhèn)幕村的資深記者李維寧,是唐朝最后一個皇帝——唐哀帝李拀(zhù)的后人;為我此次探訪提供巨大幫助的肇慶伍意萬老師,與伍子胥同宗同族;辨析鄴城顯原陵墓主人的真實身份時,曹操后人曹祖義為我一語道破天機;由包頭返沈,為我們買票提供方便的陶立武,其先祖竟是家喻戶曉的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我還要感謝朋友們的無私幫助。在《南方日報》供職的韓浩、侯飛為我提供了與廣東慕容后人聯(lián)絡的線索;在北京做生意的馮彬驅車兩千余里助我完成了對前燕、后燕的兩座中原都城鄴城(今河北臨漳)、中山(今河北定州)的實地采訪;在國企工作的王陽擠出自己寶貴的節(jié)假日時間,自駕千余里深入內蒙古涼城腹地,助我最終完成了三燕采訪。在未介入這次探訪前,“三燕”對我以及我周圍的很多人,都是一個陌生的冷僻話題。“三燕文化”的概念是在1990年的環(huán)渤海學術研討會上,由田立坤先生率先提出的,此后,遼寧省朝陽市便打出“三燕古都”的文化品牌并宣傳至今,但傳播效果卻不甚理想。何謂“三燕”?它是指千年前的五胡十六國時代,以龍城(今遼寧省朝陽市)為中心,立國于遼西的三個遼寧本土王朝——前燕(337—370)、后燕(384—407)、北燕(407—436),時間跨度為100年。前燕、后燕為慕容鮮卑所建,而北燕的統(tǒng)治者則是鮮卑化的漢人馮跋。前燕、后燕的勢力范圍曾一度擴張到整個中原,盡管國祚短暫,卻是當時長江以北地區(qū)與東晉、前秦鼎足而立的顯赫大國。因根基不穩(wěn)、交替迅速,這三個王朝在史冊中被一筆帶過,記述甚略,以至于后人對慕容皇族的點滴了解竟然來自于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武俠迷們對風流倜儻、武功卓絕的慕容復津津樂道,對其家傳武學“參合指”與段譽“六脈神劍”的孰優(yōu)孰劣熱議不休,卻不知,這慕容復的原型便是大名鼎鼎的后燕開國皇帝慕容垂,“參合指”的典故淵源正是影響了中國歷史進程的參合陂血戰(zhàn)。而真實歷史的驚心動魄、云詭波譎,即便金庸先生妙筆生花也難及萬一!我為什么要寫“三燕”?付出如此巨大的努力采寫三個短命王朝,意義何在?這是一個我用“步履與心靈”丈量并感悟了整整兩年的歷史懸疑,好在,今天,它已迎刃而解了。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在中華民族融合激蕩最為精彩的近兩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短短百年、歷來不受重視的三燕王朝絕非雞肋,而是有其無比深遠的歷史貢獻的!對三燕王朝的探訪,直接涉及華夏人種的起源之謎、遼寧黑土地的光陰之謎乃至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之謎!這些謎,是一個個在我的腦海中奔涌激越又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是一個個縱然逝去千年依然面目如生的飛揚俊杰!在過去的四年里,我活在他們的世界中、氣場里,或哲思,或喟嘆,或悲戚,或感奮,至最后,我自己竟成了這1800年未了歷史的一部分,當那種仿佛前生注定的人生奇遇將我引入高州,與北燕后裔萬里邂逅時,我突然醍醐灌頂,明確感知到自己已然成為“歷史的信差”,將一段段隱秘千年、感動千年的歷史故事帶回遼寧、傳播于世,將是我的人生使命,那一刻,有一種足以使人淚流滿面的神圣感,強烈撞擊我的心靈!您想知道東北地區(qū)有史可尋的最早的佛寺、最早的官學、最早的帝都,起自何朝嗎?您是否了解,威震華夏的慕容名將、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女政治家馮太后,一生魂系遼鄉(xiāng)?您可曾聽說過,一個亡國皇族漂泊萬里,澤被嶺南,將海南島正式并入華夏版圖的傳奇故事?有沒有人告訴您,在今天廣東、海南一帶被敬若神明的冼夫人,是“遼寧媳婦”?她的后人、被野史歪曲的大唐忠臣高力士,居然是龍城子孫?在您所了解的古代著名戰(zhàn)爭中,可曾見到史家將前燕的大棘城之戰(zhàn)、后燕的參合陂之戰(zhàn)與赤壁之戰(zhàn)、淝水之戰(zhàn)相提并論?那被盜墓小說演繹得如夢似幻的“九層妖樓”,有誰知,其原型實為“慕容王陵”?帶著這一別樣視角重看“三燕”,您會恍然大悟,這是何等精彩紛呈、波瀾迭起的壯美史卷!您會眼前一亮,在暗淡的刀光劍影、遠去的鼓角錚鳴中,曾經(jīng)有那樣一群遼土英豪橫空出世、風采飛揚,奏響了一曲曲唱嘆千年的震顫雄歌!您會由衷感嘆,在那個被后世描述成暴力兇殺、色情變態(tài)的五胡十六國時代,千年前的遼寧人曾經(jīng)承擔起國家的責任,在亂世中傲然擎起民族的復興之火,這豪邁、這擔當、這感人至深的家國情懷,最終熔鑄為今日中華民族充滿正能量的主流價值觀,榮升為我們這個多難民族傳世不朽的人格信仰!這,就是我歷經(jīng)四年的歷史苦旅發(fā)現(xiàn)的“三燕故事”,總結的“龍城精神”。依據(jù)這一歷史脈絡所采寫的《三燕尋蹤》一書,其時間框架,上限自慕容先祖莫護跋率部入主遼西起,下限至公元436年北燕亡國終,這一時期距今約1800年,但其時空的上下延展度和涉及面要寬闊得多。在該書中,三燕只是一條主線,諸如曹魏、北魏、前秦、后趙、東晉以及南朝的宋、齊、梁、陳,包括慕容鮮卑所創(chuàng)建的除三燕之外的其他王國,如西燕、南燕、吐谷渾等,均統(tǒng)攬于內。因此,此書雖題為“三燕尋蹤”,卻是一部以走訪視角入手的“塞外關東版的南北朝史”。在此書中,我不僅收集、整理了翔實的歷史資料和權威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還將首次披露一些鮮為人知甚至不為人知的歷史玄機:慕容鮮卑人是金發(fā)碧眼的“西方客”嗎?大燕皇陵今何在?數(shù)萬燕軍被活埋的恐怖參合陂在哪里?那支神秘逃亡的北燕皇族究竟落戶何方?……我用跨省份、零距離、拉網(wǎng)式搜索的全新探訪模式,以令您耳目一新的現(xiàn)場圖片,向您展示一個逼真的三燕、一個立體的三燕、一個從歷史中走來卻又生輝于當下的全新三燕。毫不夸張地說,書中不少篇章的內容及其傳遞的歷史訊息,實為史上第一次。這部《三燕尋蹤》還在醞釀過程中,便已開始持續(xù)釋放出其日久彌醇、必然厚積薄發(fā)的影響力了。2013年7月29日,廣東省高州市委新聞秘書賴松萬在《茂名日報》發(fā)表整版文章,詳細介紹我赴高州尋蹤北燕皇族后人的行程與意義,我的高州之行受到當?shù)卣I導的高度評價,并在多次政府工作會議上被反復提及;在我的積極呼吁下,遼寧省朝陽市的專家學者正與政府相關部門溝通,起草方案倡議于龍城遺址旁興建慕容宗祠,以紀念慕容鮮卑開發(fā)遼西、促進民族融合的偉大貢獻;高州市相關部門隨時準備組織由級別甚高的“祭祖團”,回朝陽、北票的北燕皇族老家看看,重續(xù)與遼寧故土的千年情緣;因我的造訪,飲譽全國的山東青州博物館對鮮卑文化的重視提升一格,并計劃專程赴朝陽取經(jīng),加強對南燕文物的收集整理、注重慕容鮮卑對青州歷史深遠影響的學術研究;一些重量級媒體,如廣東的《南方日報》、香港的《大公報》等,對我所要解密的“慕容軼聞”“北燕傳奇”流露出濃厚的興趣,有意聯(lián)手宣傳……也許,在不久的將來,真有可能出現(xiàn)一次慕容后人、北燕后人的盛大“回歸”,而這一“千年回歸”所弘揚的“民族融合、國家統(tǒng)一”的宏大題旨,將集新聞性、典型性等諸多元素于一身,勢必將歷史與現(xiàn)實水乳融合,綻放出令人心醉的奪目光彩!若夢想成真,“三燕文化”就不再是一個學者話題,為朝陽一家獨有,而必然升級為一個感動中國的金字品牌!張松后記:三燕回歸,千年夢圓終有期
  張松
  在《三燕尋蹤》書稿成型之際,回首過去這四年艱辛而充滿人生意義的光陰,個中甘苦自不待言。2012年年底,當我介入這一專題的創(chuàng)作時,過往的經(jīng)驗、尋常的思路告訴我,后記:三燕回歸,千年夢圓終有期 張 松 在《三燕尋蹤》書稿成型之際,回首過去這四年艱辛而充滿人生意義的光陰,個中甘苦自不待言。2012年年底,當我介入這一專題的創(chuàng)作時,過往的經(jīng)驗、尋常的思路告訴我,這是一個老舊、碎片、地域的封閉性題材,難有突破發(fā)現(xiàn),缺乏縱深空間。四年后,當我由一種無法言說的歷史暗示在前方指引,終于艱難地走完了注定令我一生銘記的“三燕之旅”后,遙遠的三燕王朝向我打開的是一個此前全然不知的震撼世界:它躍動、奔騰、氣場澎湃、血脈賁張!它的“開放性”實非東北一隅所轄,而是遍及整個華夏神州!它的“豐厚度”絕非遼寧歷史的偏脈閑章,而是與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歷史大線條緊密相連的!它影響深遠的卓越貢獻、震古爍今的杰出人物、綿延至今并感動現(xiàn)世的精神遺存,完全沖破了我的“三燕舊識”,跋涉于歷史的山水間,一種愈發(fā)不可遏制的沖動充滿我的心懷:如果真實的三燕是我耳聞目睹的這一切,那么“三燕史”是不是該重寫了? 馮立民先生的“三燕困惑” 關于三燕,遠有金庸武俠小說的傳奇渲染,近有朝陽地區(qū)近些年來的普及宣傳,但時至今日,三燕在其起家的遼寧地區(qū)依舊是個冷僻話題。當各類歷史題材劇紛紛火爆亮相、風靡全國之時,“三燕富礦”卻如寶藏深山知者寥寥,原因何在?2014年4月上旬,就三燕文化的宣傳推廣,我同錦州學者馮立民先生在沈陽有過一次長談,感觸良多。三燕故事之所以遭冷落,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段歷史存在著大量的未解之謎,加上正史記述潦草、資料貧乏,以致史學界、考古界對諸多三燕懸疑都難以定論,這就為三燕文化的普及推廣制造了先天的認知障礙,成為一道橫在眾多探秘者面前、難以跨越的時空鴻溝。馮立民先生對三燕王朝研究頗深,曾花了整整四年時間,嘔心瀝血寫就一部六十三萬字的六卷本大劇《玉鼎——南北朝紀事》。此書以玉鼎為線索,時間跨度一百五十年,涵蓋前燕、后燕、北燕、北魏以及南朝的宋、齊、梁,而對三燕人物、事件的演繹,堪稱此劇的精華所在。寫完此書后,馮立民先生曾經(jīng)設想將自己的力作拍成電視劇,將三燕文化推向全國,卻屢屢碰壁,大失所望。對三燕文化的開發(fā),寫過專著《前燕后燕北燕史》的朝陽學者周亞利抱有很高的期望,也曾想將這段精彩紛呈的歷史寫成劇本,亮相熒屏,但在現(xiàn)實的堅壁前,她與馮立民遭遇的困惑大同小異。2013年3月,我與南方某知名報紙一女記者交流自己所經(jīng)歷的三燕傳奇時,引起了她的極大注意,尤其是對北燕王室后人流亡嶺南與冼氏聯(lián)姻、南北兩大家族聯(lián)手安邦定國的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她流露出濃厚的興趣。但興趣歸興趣,一涉及具體的史實,則另當別論了,因為,如果采訪者沒有對南北朝歷史框架的基本了解,缺乏對三燕王朝發(fā)展脈絡的方向把握,不能把這段風云歷史的時代背景交代清楚,只將事件單擺浮擱,就無法對三燕往事予以全貌展示,更不要說對其時代意義做出真正的提煉、升華。而這種具有相當勞動量的梳理、反思,顯然不是單純的新聞采寫所能承載的。2013年5月,我曾就所見所聞的三燕軼事與省內的相關資深專家進行了交流,一些涉及三燕核心隱秘的歷史事件、人物,許多專家都聽之茫然,因為三燕人物足跡所到之處甚廣,三燕王朝牽連的其他朝代太多,不少的人和事史書中都是一筆帶過乃至未留一字,所以他們很難對遼寧以外的三燕往事做深入研究,而他們在無奈中遺漏掉的這些故事,恰是最為精彩的三燕亮點。 “三燕故事”亟待重新定位 對三燕文化的宣傳之所以陷入瓶頸狀態(tài),除了三燕歷史本身的復雜性外,還存在一個現(xiàn)實問題,即研究者和傳播者們習慣于僅將三燕的人與事局限于遼西一隅,很少將三燕王朝置于大時代的舞臺背景上,未曾嘗試以更開闊、更高遠的歷史視角審評三燕往事。例如,科舉制度萌芽于慕容鮮卑創(chuàng)立的前燕,從棘城到龍城,慕容王朝開設學校,甄選名師,通過嚴格考試選拔良才,這一有別于歷朝官吏選拔制度的偉大貢獻可謂開天辟地,對中華歷史影響深遠。對這一創(chuàng)舉,如今不是沒有提過,而是提得太少,高度拔得不夠,以致世人多知慕容一族武功卓絕,卻忽略甚至淡忘了在中華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慕容文治”。又如,由慕容燕國改進并大規(guī)模裝備軍隊的馬鐙、甲騎具裝,對當時的東北亞乃至整個中國境內勢力格局的變化均產生了巨大沖擊。被譽為“中國靴子”的馬鐙,對歐洲中世紀革命的爆發(fā)、對歐洲新時代的到來起到了推波助瀾的重要作用……而這些關于慕容燕國的“世界性創(chuàng)舉”,省內專家雖有著述,新聞媒體也進行了相應傳播,但總顯得力度不夠,后勁不足,至少尚未形成一塊對外宣傳的金字品牌。慕容一族所建立的前燕、后燕以及遠走青海的慕容吐谷渾部,幾乎與當時中國境內的所有勢力集團均有聯(lián)系,搞清慕容一脈即可理順五胡十六國時代的紛亂次序。慕容前燕經(jīng)歷的三次大棘城血戰(zhàn),慕容后燕引爆的燕魏大血戰(zhàn),其歷史意義絕不在長平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淝水之戰(zhàn)等著名戰(zhàn)爭之下。歷時三年、以活埋數(shù)萬燕軍的參合陂之戰(zhàn)為高潮的燕魏血戰(zhàn),以燕敗魏勝的結局打出一個強大的北魏帝國,并孕育出后來的盛世隋唐。對如此重大的歷史事件,對堪稱“中華歷史轉折點”的參合陂,史書中卻記載甚略,連此戰(zhàn)爆發(fā)的具體地點都語焉不詳,這讓后人何以探秘尋蹤,又何以追根溯源呢?在慕容鮮卑崛起的遼西,至今都未搞清其第一座都城大棘城的準確方位。這座歷時近半個世紀、親歷三次大戰(zhàn)、培育了無數(shù)天之驕子的慕容都城,恐怕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后一座仍未準確定址的古代國都。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關于三燕歷史的研究,即便在三燕崛起的遼寧本土也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再如,由漢族人馮跋建立的北燕被北魏滅亡后,一枝北燕王族由今遼寧熊岳登船南逃,投奔南朝劉宋,受封于廣東新會,在那里繁衍生息,開枝散葉,并與當?shù)睾雷遒辖Y親,聯(lián)手開發(fā)嶺南造福一方,使當時尚屬化外之地的海南島得到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轄,意義之大非同凡響。但是,北燕王族的輝煌續(xù)后篇,正史中卻未見明確記載,僅在大唐名臣魏征的記述中略有提及,這使得后世史學家對北燕王朝的研究截止于其亡國之日,以致湮沒了北燕后人對中華歷史的杰出貢獻。而這種斷裂的三燕研究,不可能完整呈現(xiàn)三燕王朝的全貌,更難以準確評定其真實的歷史地位。 三燕英豪鑄就“中國高度” 三燕王朝歷時不到百年,前燕、后燕、北燕三朝平均不過三十來年,國祚短暫,但三燕人物卻個個遭際非凡,生平傳奇。以慕容廆而言,他雖未稱王,卻是慕容江山的真正奠基人,他的后世子孫之所以能稱王稱帝,完全是沿著他指引的戰(zhàn)略方向,憑借他積蓄的雄厚國力、招納的各路英才,才一步步邁向事業(yè)峰巔的。慕容廆不僅有識人之能,更有用人之量,他麾下的當世精英皆有諸葛武侯之才。尤為可貴的是,慕容廆信用之人,一生鞠躬盡瘁、盡心為國,善始善終。慕容廆與他啟用的精英團隊間不是簡單的君臣、主仆關系,而是患難與共、肝膽相照的合作者,是有著同樣遠大人生目標的同路人。怎奈天不予壽,否則慕容廆定會成為中華史冊上的一代杰出帝王!較之于慕容廆,即便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其胸襟氣量也頗有不及。又如馮太后、冼夫人這些直接延承三燕血脈的杰出歷史人物,其歷史地位舉足輕重。有一種形象說法稱“‘一個半遼寧女人’鑄就中國高度”。這絕非虛言。所謂的“一個半遼寧女人”指的是北魏的馮太后和嶺南的冼夫人,其中冼夫人與北燕王室后裔馮寶聯(lián)姻,是“遼寧媳婦”,所以說是“半個遼寧女人”。北魏馮太后制定并堅決付諸實施的“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堪稱中華千年政治體制的一道分水嶺!它們便是沿襲至今仍不可動搖的“工資制度”“土地政策”與“戶籍制度”。馮太后傾其一生致力于實現(xiàn)“混一戎華”的民族大融合,自此后,任憑王朝變遷、時光流轉,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華夷,生長于斯的華夏子民破天荒地擁有了同一的血緣,這個新生的偉大民族,就是一千五百年前馮太后以及她培養(yǎng)的接班人孝文帝為后世確立的“中華民族”!巍巍永固陵,千秋馮太后!對這個歷史偉人如何褒贊都是不為過的。她生于河北、執(zhí)政于山西,卻認定自己是一個“龍城人”(今遼寧朝陽)。她在先祖起家之地的龍城立起一座“思燕浮屠”,緬懷先人的創(chuàng)業(yè)之功;她在自己的陵墓前,修建了一座“思遠浮屠”,寄托無盡的鄉(xiāng)思。“思遠”即“思燕”,“燕”就是之前的燕國、今天的遼寧。有誰知,一生顛沛、風云起落的傳奇馮太后,其心中竟凝聚著如此根深蒂固的“遼鄉(xiāng)情結”?嶺南的冼夫人,與她的北燕夫君、北燕子孫們所譜寫的家國篇章,感人至深。“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這是冼夫人的人生信條。在她的言傳身教下,她的后人盡為忠臣孝子、國之棟梁,其六代孫、被野史歪曲的高力士(馮元一)實為赤膽忠心的李唐忠臣。今天,馮寶與冼夫人已成為萬眾敬仰的“嶺南之神”,他們的靈位被歷朝供奉,他們的故事被經(jīng)久傳頌……馮太后、冼夫人,她們的決策、業(yè)績、生平,在千年前就鑄定了中華民族的血統(tǒng)、制度、方向乃至道德的高度。這些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符合中華價值觀卻漸被遺忘的“三燕往事”,是否該重新弘揚,是否應重續(xù)篇章? 三燕傳奇,被低估的“價值洼地” 也許有人會問,時至今日,重提這些時間久遠的三燕故事,會產生多大的社會影響,又會有多大的市場價值呢?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關于三燕的話題,從官方到民間,一直都有人在做,在推動,如何將“遼寧的三燕”,打造成“中國的三燕”乃至“世界的三燕”,缺乏的不是土壤,而是必要的預熱鋪墊,需要一個強力啟動的契機。2007年,遼寧朝陽有關方面曾推出過“尋找慕容”的大型策劃活動,并由孟昭凱老師帶隊親赴廣東肇慶尋找慕容后人,取得了一定的宣傳效果。2013年,我曾兩赴北京以及廣東的肇慶、高州,代表朝陽有關方面采訪并邀請慕容后裔及北燕馮、冼后人,欲重續(xù)三燕情緣,這一次,獲得了更為積極的回饋。北京百合網(wǎng)副總裁慕巖老師應允赴遼出席這一盛會;肇慶白土鎮(zhèn)的慕容后人要組團回朝陽看看;山東、山西、河北、廣東等三燕人物留下足跡之地的博物館專家、考古學者對三燕歷史投來關注目光;尤為感人的是,在北燕馮、冼后人主要聚集地的高州,當?shù)卣畬iT組織了一個多達二十人的“尋根祭祖團”,擬由副市長帶隊,團隊中包括政府官員、當?shù)貙W者、高州的馮冼名人……隨行的還包括商界人士與應邀出席的各級新聞記者,團隊規(guī)格之高、準備之足、心情之迫,令人動容。高州市政協(xié)副主席馮明動情地對我說:“我們第一次聽說,馮家的祖墳在遼寧朝陽的北票。高州人不知道北票這個地方,還以為是‘北漂’。從馮家的北燕先祖渡海來粵,到今天,一千多年過去了,這漫長的千年間發(fā)生了多少感天動地的故事?馮家后人,太應該回去看看了!這個二十人的祭祖團是經(jīng)過反復挑選壓縮的,好多人都想回去看看,那種深厚的歷史情感簡直無法言說!” 在這期間,以孫國平、周亞利為代表的三燕學者積極與朝陽有關方面溝通,并發(fā)出在龍城遺址旁重建“慕容宗祠”,紀念這一偉大的民族開發(fā)遼西的不世之功。這期間,高州政府在其政府網(wǎng)站“高州在線”開辟專欄,連載《三燕尋蹤》書稿。這期間,北票、高州、青州等地的博物館,紛紛預定此書,作為珍貴的館藏史料。朝陽周亞利老師認為,《三燕尋蹤》一書是對三燕史的重要補充。她認為,以此書為重要參考,未來可以考慮重寫《三燕史》。與我同走參合陂古戰(zhàn)場的資深考古專家馮永謙先生贊譽說:“這樣走訪實地、圖文并茂的歷史探秘書籍,如今已不多見,難能可貴,此書對填補歷史空白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遼寧北票文化局副局長李秀華老師表示,他將在北票的《川州雜志》上以每期兩萬字的規(guī)模連載此書:“距我退休還有三年時間,我爭取在這三年間發(fā)完這一系列,并爭取讓北票當?shù)氐膱蠹埻娇恰N蚁M嗟谋逼比肆私饧亦l(xiāng)的歷史,體味這塊土地的厚重與悠久,感知先祖勇于擔當?shù)募覈閼选?rdquo;在與對三燕題材感興趣的各地朋友們的交流中,經(jīng)常會觸碰出思想火花。有人建議,像北燕王室后裔與冼夫人聯(lián)手開發(fā)嶺南的感人題材,可否在朝陽、北票當?shù)氐牟┪镳^內開辟單獨展廳,教育后人?彰顯“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宏大題旨的高州冼太廟,可否在東北最早的佛教圣地——朝陽鳳凰山中占有一席之地?……在馮立民先生看來,三燕故事不是雞肋,而是未經(jīng)開采的真正的價值洼地,是一塊待琢的美玉。“看看現(xiàn)在還有什么古裝劇、歷史劇沒拍?漢代拍完了、唐代拍完了、明代拍完了,清宮戲都拍爛了!只有南北朝,尤其像三燕傳奇之類的題材尚未涉及。這是一塊足以雕成傳國玉璽的‘和氏璧’!而那些為此付出真實努力的人,可視為用心良苦的‘當代卞和’!”斷裂的歷史期待續(xù)補,失聯(lián)的親情亟待縫合,但這千年的回歸,卻不是一帆風順的。不得不承認,讓三燕傳奇走向全國與世界,在現(xiàn)實中還存在相當?shù)碾y度,傳播與普及依然是目前的攻堅難點。但是,這千年的回歸是大勢所趨,是不可阻遏的歷史傳接,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薪火相傳的心靈呼喚!從2013年1月到2015年4月,在這跨度三年的時間里,我為宣傳這段塵封千年的歷史,促成北燕王族后人的回歸,奔走呼吁,先后代表朝陽市委宣傳部、朝陽鳳凰山管委會,兩次向高州馮、冼宗族發(fā)出邀請,遺憾的是,均時機未到。2015年2月8日,我還給高州市政協(xié)副主席、北燕馮氏后人——馮明老師寫了一封長信,坦陳其間曲折。轉機在2015年4月25日。那一天,是《三燕尋蹤》文稿初成之日,我將為期長達三年的“三燕之旅”的艱難歷程、內心感慨,行諸文字,發(fā)于網(wǎng)絡,對我此次三燕考察予以鼎力支持的朝陽學者周亞利老師,立刻將我的文字與圖片制成“專帖”擴散發(fā)出,隨即,又被北票市博物館副館長白梅轉發(fā)給北票市委宣傳部韓憲臣部長,韓部長立刻與我取得聯(lián)系,于是,就有了5月17日至18日,我隨同北票代表團的“高州回訪”。5月17日上午,高州市委出專車,由高州市政協(xié)副主席、高州文廣新局副局長馮明、高州市文廣新局宣傳股股長湛宜華出面,驅車近5個小時,將北票赴粵考察團一行七人(北票市委副書記葉春華,北票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韓憲臣,北票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李忠慶,北票市文廣新局副局長李秀華,北票市文產辦主任李黎,北票市新聞宣傳中心主任記者張衛(wèi)東,《三燕尋蹤》作者張松,)從廣州迎接到高州,入住高州大酒店。午餐由高州市委副書記梁小東,高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杜坤玲接待。5月17日下午,梁小東、杜坤玲等高州領導陪同北票考察團赴馮、冼長坡舊城、高涼嶺冼太廟、圣母湖等地考察。5月17日晚,高州市長何志強出席晚宴,迎接北票考察團一行。5月18日上午,北票市考察團在高州領導的陪同下先后參觀了高州冼太廟、高州市博物館等地。中午,高州市委書記趙廣輝在高州市中山紀念堂二樓一室,接見北票考察團,高州市委班子成員幾乎全部出席,接待規(guī)格相當隆重。北票市考察團向高州贈送北票化石:充滿深刻寓意的“億年情侶魚”(以紀念千年前馮冼北南兩大家族聯(lián)姻、開發(fā)嶺南的重大歷史事件);趙廣輝書記則向北票市考察團贈送高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州木刻版畫”。午餐后,北票市考察團乘高州派出的專車返回廣州,兩日考察獲得圓滿成功。此次考察,收獲甚豐。北票市考察團深入實地,深刻體會到馮、冼文化在以高州為中心的嶺南地區(qū)的深廣影響力,也理順了一千六百年前,發(fā)跡北票的北燕馮家后人如何跨越萬里與嶺南冼氏千年融合,譜寫民族團結的光輝篇章。5月18日,即雙方領導會面召開研討會的當天,高州市委書記趙廣輝激動表示:“這是‘神奇’的一天!也必將是載入史冊的一天!”這一天,一段斷裂一千六百年光陰的震撼歷史,得以續(xù)補;這一天,一段跨越萬里的千年親情,終獲傳續(xù)。所有經(jīng)歷這一神圣時刻的人,心中都涌漾著深沉的感動!2015年5月20日,《高州日報》頭版發(fā)表了由高州市新聞秘書賴松萬、車聞達采寫的題為:“時隔一千六百年遼寧家人尋親到高州”的近四千字長文,配發(fā)兩地領導互贈禮物的彩色照片,對北票市考察團赴高州尋親一行,予以高度評價。此文很快被高州隸屬的茂名市的《茂名日報》及《光明日報》《高州論壇》及馮氏宗親網(wǎng)站予以廣泛轉載,不僅在茂名、高州、北票引起轟動,在廣東、遼寧、海南及與馮冼文化有關的國內相關地區(qū)均引發(fā)連鎖反應,產生了出人意料的良好社會反響。2015年5月21日,《南方日報》在其專題策劃《百姓尋根——我的祖先我的根》中,以題為“馮冼聯(lián)姻啟融合,文教風尚傳后代”的整版篇幅,報道了北票考察團赴高州考察一事,對馮、冼兩大家族千年間的感人事跡予以全景再現(xiàn)。2015年6月,高州有關方面還將我探尋三燕事跡的三年經(jīng)歷,通過微信公眾號予以傳播。北票電視臺、網(wǎng)絡也及時跟進,形成互動。北票考察團歸返后,立刻向市委班子做了匯報,市委領導對此高度重視,并迅速做出相關批示。通過這次考察,北票市委認識到,此次高州之行不止是一次歷史探秘之行、訪蹤尋親之旅,更是一次借歷史文化搭橋的交友會,一次擴大北票對外影響力的聯(lián)誼會。如果北票能把握住這次千載難逢的良機,做好善后的推進工作,必將使北票的“三燕文化”品牌打向全國,使北票與以高州為圓點的粵西地區(qū)乃至海南島的文化、經(jīng)貿產業(yè)鏈連為一體,將有望以此為契機,推動整個北票完成由“資源型城市“向”文化產業(yè)型城市“跨越的質變轉型!2015年8月4日,當我應邀再赴北票時,發(fā)現(xiàn),距高州之行不到三個月,北票市圍繞“三燕文化”所做的工作與此前已不可同日而語。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地處北票西官的馮素弗墓正在重修,此前這里不過是一片莊稼地,毫無亮點,而今,卻悄然立起一座即將建成的簇新陵園,北燕馮氏王族的事跡、族譜,都將在這陵園內立體呈現(xiàn)。因為,不久,這里將迎來一批來自粵西的“馮氏尋根祭祖團”,這是時隔千年后,以高州為圓點的粵西地區(qū)的馮氏宗族,第一次踏上遼西故土,他們將帶著滿腔的感慨面對先祖的陵園,讓光陰不朽的風云故事于心中激蕩,那將是何等的心靈震撼!北票市旅游局宋景輝局長告訴我,繼民間團來北票拜祭祖陵后,今年金秋十月,高州市政府也將北上,也就是說,本該在2013年開啟的高州來訪,終于歷經(jīng)三年波折,在《三燕尋蹤》一書出爐之日,即將成為現(xiàn)實!三燕尋蹤,尋回了我的千年鄉(xiāng)思,尋回了我澎湃的正能量,尋回了我心中久違的家國情懷!曠世奇遇,一生何求!





上一本:圖說美國印第安人歷史 下一本:烽火憶抗戰(zhàn)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三燕尋蹤的作者是張松、姚韞,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