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上的照世杯》收錄了來自中國、伊朗、日本等國的16位專家學者的論文,內(nèi)容包括古代的絲綢之路上出土的文物(錢幣、畫像石棺等)研究、伊朗民族史詩中的中國古代名稱研究、伊朗古典文獻研究、古代伊朗和中國在文化、體育等方面的交流情況等,內(nèi)容豐富,角度多樣,為伊朗學和中國-伊朗交流史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研究成果。 《絲綢之路上的照世杯》是2014年11月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召開的“中國和伊朗: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國際研討會的論文集。本書中收錄了來自中國、伊朗、日本等國的16位專家學者的論文,內(nèi)容包括古代的絲綢之路上出土的文物(錢幣、畫像石棺等)研究、伊朗民族史詩中的中國古代名稱研究、伊朗古典文獻研究、古代伊朗和中國在文化、體育等方面的交流情況等,內(nèi)容豐富,角度多樣,為伊朗學和中國-伊朗交流史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程彤,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語學院院長、教授,長期從事伊朗文化和波斯語研究。研究方向:伊朗史、伊斯蘭教什葉派歷史、中國和伊朗文化交流史和當代伊朗政治。著有《“正統(tǒng)”觀念與伊朗什葉派——從旭烈兀到阿巴斯一世之間的伊朗》等。 目錄: 13至14世紀和田地區(qū)在絲綢之路中段的經(jīng)濟角色AliBahranipour 蒙古人在伊朗文化藝術(shù)和科學技術(shù)傳播中的作用AliMohammadSabiqi 古代伊朗與中國馬球運動文獻、文物之比較程彤 木球之喻段晴 明末清初中國“回回”坊間教爭研究——兼論早期中國伊斯蘭知識發(fā)展的觀察視角與立論方式 華濤 伊朗民族史詩《庫什王紀》里的古代中國名稱與中伊交通路線劉英軍 經(jīng)堂語還是表意詞——論“小兒錦”中波斯/阿拉伯文詞匯使用的問題劉迎勝 中國波斯文教習抄本的特征MohammadbagherVosuqi 絲綢之路上的六牙象王本生故事MuratElmali,韓智敏 從文物看古代中國與伊朗齊東方 《五族譜》研究導(dǎo)論——研究史•文獻特征•史料價值邱軼皓 一位粟特首領(lǐng)的絲路生涯——史君石槨圖像素描榮新江 探尋“照世杯”中的中國鏡像——波斯歷史文獻整理的實踐與收獲王一丹 對于察合臺汗國錢幣研究的若干認識王樾13至14世紀和田地區(qū)在絲綢之路中段的經(jīng)濟角色AliBahranipour 蒙古人在伊朗文化藝術(shù)和科學技術(shù)傳播中的作用AliMohammadSabiqi 古代伊朗與中國馬球運動文獻、文物之比較程彤 木球之喻段晴 明末清初中國“回回”坊間教爭研究——兼論早期中國伊斯蘭知識發(fā)展的觀察視角與立論方式 華濤 伊朗民族史詩《庫什王紀》里的古代中國名稱與中伊交通路線劉英軍 經(jīng)堂語還是表意詞——論“小兒錦”中波斯/阿拉伯文詞匯使用的問題 劉迎勝 中國波斯文教習抄本的特征MohammadbagherVosuqi 絲綢之路上的六牙象王本生故事 MuratElmali,韓智敏 從文物看古代中國與伊朗齊東方 《五族譜》研究導(dǎo)論——研究史•文獻特征•史料價值 邱軼皓 一位粟特首領(lǐng)的絲路生涯——史君石槨圖像素描 榮新江 探尋“照世杯”中的中國鏡像——波斯歷史文獻整理的實踐與收獲王一丹 對于察合臺汗國錢幣研究的若干認識王樾 伊朗學札記三則徐文堪 兩位埃米爾:楚班與孛羅和來自元朝的兩枚徽印四日市康博 前言中國和伊朗都是文明古國,中國文化和伊朗文化都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世界人們的廣泛認同和推崇。歐洲文明的杰出代表、德國著名詩人歌德就曾經(jīng)廣泛涉獵有關(guān)中國的信息,深入研讀中國文學作品,并由此提出建立“世界文學”(Weltliteratur)、增進各國人民間了解的理念。歌德高度評價伊朗詩人哈菲茲:“你是一艘漲滿風帆劈波斬浪的大船,而我則不過是在海濤中上下顛簸的小舟。”從古至今,中伊兩國為人類文化的進步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兩國通過絲綢之路歷經(jīng)兩千多年的友好往來,譜寫了人類文化交流史的絢麗章節(jié)。 2014年11月,來自國內(nèi)外的近二十位知名學者集聚上海外國語大學,就中伊兩國在絲綢之路上的交往歷史進行學術(shù)交流。這不是簡單的學術(shù)活動,而是通過追憶與發(fā)掘兩國的先輩中國和伊朗都是文明古國,中國文化和伊朗文化都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世界人們的廣泛認同和推崇。歐洲文明的杰出代表、德國著名詩人歌德就曾經(jīng)廣泛涉獵有關(guān)中國的信息,深入研讀中國文學作品,并由此提出建立“世界文學”(Weltliteratur)、增進各國人民間了解的理念。歌德高度評價伊朗詩人哈菲茲:“你是一艘漲滿風帆劈波斬浪的大船,而我則不過是在海濤中上下顛簸的小舟。”從古至今,中伊兩國為人類文化的進步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兩國通過絲綢之路歷經(jīng)兩千多年的友好往來,譜寫了人類文化交流史的絢麗章節(jié)。 2014年11月,來自國內(nèi)外的近二十位知名學者集聚上海外國語大學,就中伊兩國在絲綢之路上的交往歷史進行學術(shù)交流。這不是簡單的學術(shù)活動,而是通過追憶與發(fā)掘兩國的先輩們在絲路上留下的印記,彰顯兩國悠久文化的魅力,構(gòu)建起鞏固兩國友好關(guān)系的精神紐帶;也是為中國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構(gòu)想和伊方提倡的“復(fù)興新絲綢之路文化”做了最好的文化闡釋。當前,上海外國語大學為了順應(yīng)新形勢的發(fā)展要求以及秉承學校的辦學傳統(tǒng),在鞏固外國語言文學的基礎(chǔ)上,積極拓展區(qū)域國別研究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從而為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和中國走向世界服務(wù)。 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語學院波斯語專業(yè)自成立起發(fā)展到目前的規(guī)模,離不開各方的支持,尤其是伊朗駐滬總領(lǐng)事館的支持。2012年成立的伊朗學中心就是在領(lǐng)館文化專員處的幫助下成立的,并已經(jīng)成為了兩國學術(shù)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上海外國語大學伊朗學中心將中外學者們在此次研討會上發(fā)表的論文匯集成冊,取名《絲綢之路上的照世杯》,旨在希望她像傳說中古波斯國王擁有的照世酒杯那樣,能夠通過她來照見古代絲綢之路中伊人文交流的繽紛景象!督z綢之路上的照世杯》凝聚了上海外國語大學伊朗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和國內(nèi)外伊朗學學者們共同的心血。希望學界同仁繼續(xù)共同努力,推動中伊兩國的文化交流向前發(fā)展。 不同的文化撞擊在一起,會引起藝術(shù)的融匯與變遷,古代伊朗與中國的交流無疑是明確的案例,并且已經(jīng)在考古發(fā)現(xiàn)的實物中得到印證。一些中國出土器物的制作工藝,器物上的紋飾、繪畫、浮雕均體現(xiàn)出其文化淵源與藝術(shù)特色來自于波斯。自稱為“諸王之王,諸國之王”的大流士,并不了解當時的中國,當他在波斯波利斯宮殿里接受各國使者朝貢時,波斯自己的寶物卻傳到了中國。山東臨淄西漢齊王劉襄墓陪葬坑、廣州象崗西漢南越王趙昧墓、山東青州西辛西漢墓、巢湖市北山頭一號墓出土的水滴凸瓣紋銀盒,就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器物。有趣的是臨淄西漢齊王劉襄墓陪葬坑中出土銀盒,蓋上的三枚獸形紐和喇叭形底座是銅件;廣州象崗西漢南越王趙昧墓出土銀盒的蓋紐雖脫失,但遺痕以及喇叭形底座亦是銅件,山東青州西辛西漢墓、巢湖市北山頭一號墓的銀盒也是如此,應(yīng)是中國人根據(jù)自己欣賞和使用習慣,將外來物品改裝成新的中國式器物。出土水滴凸瓣紋銀盒的墓都是王侯一級,年代相近,應(yīng)是同一批器物進入皇室,然后分發(fā)給諸王。年代在公元前175—118年之間的云南晉寧石寨山11、12號滇墓中出土了四件水滴凸瓣紋銅盒,器物的整體造型和紋樣上與銀盒一致,應(yīng)是按照舶來品的式樣仿制的。 波斯與中國的相互印象中,大約中國知道波斯要比波斯知道中國要早。器物雖不會直接說出一些事情,卻蘊含更多的信息?梢韵胂,這些神奇的器物會激發(fā)出人們了解外部世界的渴望。 ——節(jié)選自齊東方《從文物看古代中國與伊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