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時間為經(jīng)度,以空間為維度,臺灣七十年的風云激蕩歷程躍然紙上★當時代的車輪轟隆隆駛向未來之際,不論是生活在海峽這頭的大陸人,還是生活在海峽那頭的臺灣人,都應該撥開歷史的迷霧去了解七十年風云激蕩中的臺灣。★臺灣就像是一面鏡子,既讓大陸人看清楚了這些年的自己,也讓臺灣人不會忘記那些年的他們★現(xiàn)如今的臺灣已經(jīng)不再是當年那副貧窮的模樣,高樓林立、馬路寬闊、民眾生活現(xiàn)代化程度高已經(jīng)成為了它的新面貌。★在這七十年里,在這片三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發(fā)生一次政治紛爭,每經(jīng)歷一次權力更迭,都深深地牽動著每一個大陸人的心。 本書簡介: 蔣介石在臨終前最關心的事情是什么?蔣經(jīng)國為什么要推動新改革?李登輝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政治人物?陳水扁為何會鋃鐺入獄?馬英九執(zhí)政下的臺灣和他治下的國民黨又經(jīng)歷了些什么?本書在詳盡介紹了“蔣家王朝”、“李登輝時代”、“陳水扁時代”、“馬英九”時代的各種重大歷史事件的同時,還對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fā)展形態(tài)都做了詳細的闡述,讓讀者們了解臺灣這七十年來的發(fā)展歷程,也更加清楚地認識臺灣,明白臺灣的昨天,知道臺灣的今天,看清臺灣的明天。 作者簡介: 王鵬華,青年暢銷書作家,資深圖書策劃人,少年時喜讀歷史,長大后更是癡迷,尤其熱衷臺灣史,文字靈動且富有想象力,先后參與出版作品十余部,較有影響力的作品有《黑道風云杜月笙》《舊日本新日本》《狂人末日》等暢銷書。 目錄: 第一章 1945~1949硝煙散盡: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的臺灣 1.甲午之殤:寶島臺灣淪陷日寇之手2 2.日本戰(zhàn)敗,臺灣重回祖國懷抱8 3.光復之后,動蕩依舊12 4.魏道明蒞臨臺灣15 5.敗退大陸:西康,海南,還是臺灣?19 6.敗退前的掠奪23 第二章 1949~1975困守一隅:國民黨敗退臺灣后的新局面 第一章1945~1949硝煙散盡: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的臺灣1.甲午之殤:寶島臺灣淪陷日寇之手22.日本戰(zhàn)敗,臺灣重回祖國懷抱83.光復之后,動蕩依舊124.魏道明蒞臨臺灣155.敗退大陸:西康,海南,還是臺灣?196.敗退前的掠奪23第二章1949~1975困守一隅:國民黨敗退臺灣后的新局面1.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國民黨贏得喘息之機282.臺灣的“白色恐怖”313.困境求生,開展整黨運動354.用三民主義治理臺灣385.解放軍炮擊金門426.蔣介石統(tǒng)治集團被逐出聯(lián)合國447.“光復”無望,蔣介石病逝陽明山48附錄:【蔣介石私人檔案】54第三章1975~1988時代的葬禮:蔣經(jīng)國親手終結蔣家王朝1.嚴家淦“讓位”蔣經(jīng)國602.危機下崛起的臺灣經(jīng)濟633.影響深遠的“美麗島事件”684.江南案VS十信案755.遠去的戒嚴時代:解除“戒嚴令”82附錄:【蔣經(jīng)國私人檔案】90 第四章1988~2000權力更迭:“臺獨”分子成為新統(tǒng)治者1.新桃舊符:李登輝走上權力之巔942.年輕化、知識化、本土化1023.1990年大選前的博弈1074.“三月學運”引發(fā)了一連串改革1125.李登輝的大權獨攬1176.國民黨的兩次分裂124第五章2000~2008漁翁得利:民進黨登上權力頂峰1.“凍省”、“興票案”與親民黨成立1302.民進黨的崛起與陳水扁上臺1383.“八掌溪事件”與“核四”風暴1434.撲朔迷離的2004年大選1495.高捷弊案禍及陳水扁1556.聲勢浩大的“紅衫軍運動”160第六章2008~2015新世紀政局:臺灣迎來開明的“小馬哥”1.小馬哥的“黃金十年”1682.“陳江會”帶來兩岸發(fā)展新局面171 附 錄:1.臺灣大事記1772.臺灣小檔案1803.體味臺灣之美182 后記185前言臺灣,東臨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峽,北鄰琉球群島,西與福建隔海相望,地產(chǎn)豐富,景物宜人,文化濃厚,一直以來都被稱之為“中華寶島”。 自古以來,臺灣就是中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國的古代文獻里,臺灣被稱作“瀛洲”、“夷洲”和“流球”等,元代的時候就在澎湖設立了巡撫司,明代鄭成功收復臺灣后設立東寧省及承天府。清朝時期,鄭成功后人在臺灣設立臺灣府以及臺廈道,后來清廷又改設為臺灣省,臺灣這一名稱才正式確定,后來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 可是,1949年蔣介石國民黨政權敗退臺灣以后,這座一直與大陸血脈相連的“寶島”,卻就此與大陸隔海相望。在過去的七十年里,臺灣經(jīng)歷了蔣介石時期的獨裁統(tǒng)治,蔣經(jīng)國時期的飛速發(fā)展,現(xiàn)如今的臺灣已經(jīng)不再像七十年前那樣貧窮、破舊,成為了“亞洲四小龍”之一。在這七十年里,在這片三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發(fā)生一次政治紛爭,每經(jīng)歷一次權力更迭,都深深地牽動著每一個大陸人的心。 所以,七十余年來,臺灣與大陸的和平統(tǒng)一問題一直是世界矚目的焦點,也是海峽兩岸人民最渴盼解決的歷史議題—,不論是海峽這邊的大陸人,還是海峽那邊的臺灣臺灣,東臨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峽,北鄰琉球群島,西與福建隔海相望,地產(chǎn)豐富,景物宜人,文化濃厚,一直以來都被稱之為“中華寶島”。自古以來,臺灣就是中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國的古代文獻里,臺灣被稱作“瀛洲”、“夷洲”和“流球”等,元代的時候就在澎湖設立了巡撫司,明代鄭成功收復臺灣后設立東寧省及承天府。清朝時期,鄭成功后人在臺灣設立臺灣府以及臺廈道,后來清廷又改設為臺灣省,臺灣這一名稱才正式確定,后來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墒,1949年蔣介石國民黨政權敗退臺灣以后,這座一直與大陸血脈相連的“寶島”,卻就此與大陸隔海相望。在過去的七十年里,臺灣經(jīng)歷了蔣介石時期的獨裁統(tǒng)治,蔣經(jīng)國時期的飛速發(fā)展,現(xiàn)如今的臺灣已經(jīng)不再像七十年前那樣貧窮、破舊,成為了“亞洲四小龍”之一。在這七十年里,在這片三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發(fā)生一次政治紛爭,每經(jīng)歷一次權力更迭,都深深地牽動著每一個大陸人的心。所以,七十余年來,臺灣與大陸的和平統(tǒng)一問題一直是世界矚目的焦點,也是海峽兩岸人民最渴盼解決的歷史議題—,不論是海峽這邊的大陸人,還是海峽那邊的臺灣人,都在渴望著早日團圓,早日實現(xiàn)“一個中國夢”。因此,不管未來會經(jīng)歷多少艱難險阻,臺灣與大陸的和平統(tǒng)一問題都要盡快去解決,哪怕付出多大的代價,也都要實現(xiàn)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本書在寫作的過程中依據(jù)臺灣七十余年來的發(fā)展歷程,以獨特敏銳的視角和輕松詼諧的筆調詳盡地介紹了“蔣家王朝時代”、“李登輝時代”、“陳水扁時代”以及馬英九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fā)展形態(tài),對臺灣的社會演變結構和兩岸關系的發(fā)展脈絡做了詳細的闡述,讓讀者在了解臺灣七十余年來的發(fā)展歷程的同時,也更加清楚地認識臺灣,明白臺灣的昨天,知道臺灣的今天,看清臺灣的明天。臺灣,先后經(jīng)歷蔣介石、蔣經(jīng)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等統(tǒng)治期。那么在不同政治時期,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到底經(jīng)歷了什么?又有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悄然上演?本書將像一部雄渾厚重的紀錄片一樣為你揭開歷史的迷霧!第一章1945~1949硝煙散盡: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的臺灣1895年10月21日,日軍進入沒有設防的臺南府城,臺灣保衛(wèi)戰(zhàn)正式宣告失敗。此后五十年,臺灣淪亡日寇之手。而保臺失敗的義軍領袖丘逢甲則在當?shù)孛癖姷膸椭禄氐阶婕畯V東蕉嶺。他把書房取名為“念臺精舍”,為兒子改名為“丘念臺”。1896年,丘逢甲滿懷悲憤寫下了《春愁》一詩,“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十多年后,丘逢甲在彌留之際依然囑咐家人:“葬須向南,不忘臺灣。”可以說,丘逢甲的后半生就是臺灣剛剛脫離祖國那些年的真實映照,大陸日日思念臺灣,臺灣夜夜渴盼回歸,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臺灣在經(jīng)歷了半個世紀的凄風苦雨后才回到祖國的懷抱……1.甲午之殤:寶島臺灣淪陷日寇之手“臺人驟聞之,若夜午暴聞雷轟,驚駭無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于四野。”——江山淵:《徐驤傳》,《小說月報》第9卷第3號(1)19世紀末的大清王朝是一個大廈將傾的古老帝國,而與之一水之隔的日本卻是一個正在崛起的東方強國。而就在垂垂老矣的古老帝國正企圖借助洋務運動的風潮重新振作之際,一直窺伺在側的日本則加快了侵略擴張的步伐。1894年,中國農(nóng)歷甲午年,為了轉嫁國內經(jīng)濟危機的日本人將他們的槍口對準了垂涎已久的大清王朝。很快,第一槍就在大清王朝的附屬國朝鮮打響!此時,千里之外紫禁城內,卻處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不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太監(jiān)宮女,每一個人的臉上都綻放著笑容,因為這時正是“萬壽無疆”的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期間……(2)5月31日,大清王朝的“前院”突然起火了。這一天,作為大清王朝的附屬國的朝鮮爆發(fā)了農(nóng)民起義——朝鮮全州被金埲準率領的農(nóng)民起義軍給占領了。金琫準是朝鮮全羅道的東學道徒,他率領的起義軍主張掃滅權貴、驅逐夷倭、濟世安民,因此起義之后得到了很多朝鮮民眾的響應。全州被起義軍攻占的第二天,朝鮮國王李熙馬上遣人向清廷求救。6月4日,清廷派遣直隸總督葉志超率領1500名士兵乘兩艘兵艦赴朝平叛。然而,就在葉志超率領的援朝清軍啟程之際,時任日本內閣首相的伊藤博文卻一臉興奮地對樞密院議長的山縣有朋說道:“此次清廷出兵朝鮮平叛,真乃是上天賜予的好機會,天皇陛下的宏愿即將可以變成現(xiàn)實了。”6月5日,由日本陸軍大臣、總參謀長、參謀次長、海軍司令部部長等人組成的“大本營”開始實施入侵朝鮮的作戰(zhàn)計劃。9日,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以保護日本使館僑民為借口,率領日軍先遣隊400余人從仁川登陸進入漢城(現(xiàn)韓國首爾)。在大鳥圭介率領日軍先遣隊登陸仁川之前,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對其訓話:“得施行認為適當之臨機處分。”說白了就是,陸奧宗光要求大鳥圭介進行挑釁,伺機找借口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令日本人失望的是,全州起義很快就平息了。義軍領袖全琫準得知日軍先遣隊進入漢城的消息之后,馬上就看穿了日本人陰謀。為了不讓日本人的陰謀得逞,全琫準便與朝鮮政府達成“相議官民相和之策”,提出27條弊政改革方案后達成雙方;鹨庀。10日,起義軍和朝鮮政府正式達成和解。次日,起義軍撤出了全州。日本人一看自己的陰謀無法實現(xiàn),馬上開始露出了猙獰的一面。在朝鮮政府要求中日兩國撤兵之后,大鳥圭介馬上口頭答應清王朝的駐朝大臣袁世凱進行撤兵。就在袁世凱等著和日本人簽署正式的撤兵協(xié)議之際,日本人則在15日提出了“中日兩國共同協(xié)助朝鮮改革內政”的方案,從而使中日兩國共同撤兵的口頭協(xié)定就此破產(chǎn),還為日本增兵朝鮮提供了新的借口。16日,日本大本營派遣大島義昌少將率領混成旅團第一批部隊登陸仁川。28日,日本大本營又派遣混成旅團第二批部隊登陸仁川。此時,日本的駐朝兵力已經(jīng)增加到了8000多人,人數(shù)已經(jīng)是駐朝清軍的數(shù)倍之多。令人遺憾的是,面對狼子野心的日本人,負責朝鮮事務的北洋大臣李鴻章則希望日本人履行之前的撤兵的承諾,一直在增兵和先撤兵的問題上猶豫不定。事實上,李鴻章猶豫不定的原因還有另外一個,那就是寄希望于歐美列強的調停。而結果恰恰相反,李鴻章的舉棋不定進一步增加了日本人發(fā)動戰(zhàn)爭的野心。7月14日,在之前已經(jīng)向清王朝發(fā)出了一封“絕交信”的情況下,日本政府又向清政府發(fā)出了第二封“絕交信”,在堅決不撤兵的同時反咬中國一口,指責中國對日本進行挑釁,揚言“將來如果發(fā)生意外事件,日本政府不負其責”——清王朝希望通過和談解決朝鮮問題的方案徹底宣告破產(chǎn)了。此時,一直按兵不動的清王朝才開始認清日本人的真面目,趕忙派遣軍隊增援朝鮮駐軍。可是,一切都為時已晚。7月20日,伊東祐亨為司令長官的日本聯(lián)合艦隊開始向駐朝清軍發(fā)起挑釁,同一天,大鳥圭介也向朝鮮政府發(fā)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其在48小時之內答應其“廢華約、逐華兵”的無理要求。7月23日凌晨,日軍向漢城王宮發(fā)動了突然襲擊,還在睡夢中的朝鮮國王李熙被挾持。隨后,日本人扶持李熙的父親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上臺攝政。日本人的突然襲擊讓清政府大驚失色,在還沒有等清朝統(tǒng)治者們臉上的神色恢復正常之際,7月25日,中國農(nóng)歷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聯(lián)合艦隊又突然向朝鮮豐島海面上的清軍運兵船“濟遠”、“廣乙”兩艦發(fā)動了突然襲擊——豐島海戰(zhàn)正式打響,中日甲午戰(zhàn)爭正式爆發(fā)。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準備不充分的中國軍隊先后在平壤戰(zhàn)場和黃海戰(zhàn)場上遭遇重大失利——9月15日,葉志超、左寶貴等人率領的駐朝清軍與日軍在平壤展開激戰(zhàn),戰(zhàn)斗打響后清軍統(tǒng)帥葉志超卻貪生怕死,在左寶貴戰(zhàn)死之后馬上率清軍倉皇潰退,潰逃過程中又遭遇日軍伏擊,致使清軍損失極為慘重,平壤之戰(zhàn)最終以清軍大敗告終。9月17日,中日兩國的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展開激戰(zhàn),此役北洋艦隊被擊沉5艘戰(zhàn)艦,“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等600余名官兵負傷陣亡,雖然日軍艦隊也遭遇重創(chuàng),但是北洋水師最終還是退回旅順、威海,“避戰(zhàn)保船”不再出戰(zhàn),日本海軍掌握了黃海制海權。平壤戰(zhàn)役和黃海戰(zhàn)役的失敗成為了甲午戰(zhàn)役的轉折點。隨后,清軍又與日軍先后在鴨綠江北岸和旅順展開激戰(zhàn),但是由于清軍裝備落后,再加上指揮不力等原因,又是接連吃大敗仗。1895年3月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wèi)海軍基地陷落,大清王朝在洋務運動中花費大力氣打造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中日甲午戰(zhàn)爭基本上以清軍的失敗而宣告結束。3月24日,李鴻章在和日本人談判完返回使館的路途中遭遇日本浪人的襲擊而受傷。日本人擔心此事受到其他國家的干涉,馬上宣布承諾休戰(zhàn)。30日,中日雙方簽訂休戰(zhàn)條約,休戰(zhàn)21天,范圍限于山東、直隸、奉天等地。但此時,澎湖已經(jīng)被日本襲擊后占領,寶島臺灣已經(jīng)成為了日本人的盤中之肉。為了順利攫取在臺灣的利益,日軍以一副戰(zhàn)勝者的姿態(tài)不斷對清政府進行威脅。4月1日,日本方面提出了極為苛刻的議和條款,李鴻章則乞求降低議和條件。然而,狼子野心的日本人又怎么會放棄到嘴的肥肉呢?10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向李鴻章遞上了條件非?量痰“最后議案”后,又趾高氣揚地對李鴻章說:“中堂見我此次節(jié)略,但有允、不允兩句話而已。”李鴻章問道:“難道不準分辯?”伊藤博文以不容反駁的口吻回答道:“只管辯論,但不能減少。”14日,軟弱無能的清政府致電李鴻章,命其遵旨定約。17日,中國迎來了19世紀末最屈辱的一天——李鴻章代表大清王朝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又稱《春帆樓條約》。 《馬關條約》共11款,并附有“另約”和“議訂專條”。條約的主要內容為:●中國承認朝鮮“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實則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中國將遼東半島、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包括釣魚島)、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中國“賠償”日本軍費白銀兩億兩;后增加三千萬兩“贖遼費”;●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地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領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駐扎,日本輪船得駛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裝貨;●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市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其產(chǎn)品免征一切雜稅,享有在內地設棧存貨的便利;●日本軍隊暫行占領威海衛(wèi),由中國政府每年付占領費庫平銀五十萬兩,在未經(jīng)交清末次賠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領軍;●本約批準互換之后,兩國將戰(zhàn)俘盡數(shù)交還,中國政府不得處分戰(zhàn)俘中的降敵分子,立即釋放在押的為日本軍隊效勞的間諜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戰(zhàn)爭中為日本軍隊服務的漢奸分子,免予追究。(3)腐朽無能的清政府在《馬關條約》上簽字的消息傳到臺灣后,每一個臺灣人都陷入了深深的悲憤之中。悲憤過后,大家走上街頭開始抗議,罷市、集會、示威游行等反抗活動相繼展開。臺灣民眾發(fā)布檄文稱:“愿人人戰(zhàn)死而失臺,決不拱手而讓臺。”與此同時,大陸民眾也以各種形式支持臺灣民眾,許許多多的有識之士上書清廷要求罷免李鴻章和廢除不平等條約。然而,對于“對外懦弱,對內強硬”的清政府而言,他們又怎么會聽取本國民眾的呼聲呢?5月20日,臺灣巡撫唐景崧率領所有官員退回了大陸。6月2日,清廷代表李經(jīng)方走上了停泊在基隆口外的日本軍艦“西京丸”號,正式與日本第一任臺灣總督兼駐軍司令官樺山資紀簽署了《交接臺灣文據(jù)》,至此,一直以來都是神州大地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臺灣脫離了母親的懷抱,成為了一個孤懸海外的游子。臺灣就這樣被清政府無情地割讓了,但是臺灣人民卻并沒有放棄反抗。臺灣義士丘逢甲組織了反抗日本占領臺灣的新政府——“臺灣民主國”。“臺灣民主國”的總統(tǒng)為原臺灣巡撫唐景崧,丘逢甲為副總統(tǒng)兼臺灣義勇軍統(tǒng)領,臺灣總兵、黑旗軍將領劉永福為大將軍。事實上,“臺灣民主國”并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國家,而是一個為了對抗日本保衛(wèi)臺灣而成立的“國家”,這一點從它年號中就可以看出,其年號為“永清”,意思為永遠效忠大清王朝。另外,“臺灣民主國”成立伊始,總統(tǒng)唐景崧就在文告中也講道:“惟是臺灣疆土,荷大清經(jīng)營締造二百余年。今雖為自主國,宜感念列圣舊恩,仍恭供奉正朔,遙做屏藩,氣脈相通,無異中土。照常嚴備,不可稍涉疏虞。”對于臺灣人民的反抗,日本人則露出了兇殘的獠牙,因為在他們看來,武力是迫使臺灣人民屈服的最好方式。5月27日,日本近衛(wèi)師團從沖繩出發(fā),兵分兩路直取臺灣。29日,日軍在基隆登陸,守軍拼死抵抗數(shù)日之后,但是終因力量過于懸殊而撤退。隨后,日軍絲毫不給臺灣軍民喘息的機會,集中兵力進攻新竹。6月12日,義軍首領吳湯興率部與日軍激戰(zhàn)六晝夜后壯烈犧牲,新竹淪陷。17日,樺山資紀在臺北宣布臺灣正式歸屬日本,日屬的“臺灣總督府”正式成立,并將這一天定為“始政日”。臺北淪陷后,丘逢甲、劉永福、徐驤、姜紹祖、汪國輝、胡嘉猷等人率領的軍隊仍和日軍展開了殊死的搏斗,令日軍每占領一寸土地都要付出鮮血的代價——在戰(zhàn)況激烈的新竹爭奪戰(zhàn)中,臺灣義軍與日軍血拼20余次,時間長達一個多月;在臺中保衛(wèi)戰(zhàn)中,“黑虎將軍”楊泗洪率部與日軍展開殊死搏斗,最后壯烈殉國;而在著名的彰化爭奪戰(zhàn)中,臺灣義軍死傷多達2000余人;不怕犧牲、一心保衛(wèi)臺灣的義軍們?yōu)榱俗柚谷哲姷那致圆椒,用極為低劣的武器與日軍激戰(zhàn)4個多月,打死打傷日軍3萬多人,日軍中最精銳的近衛(wèi)軍團被殲滅了近一半,其師團長中將能久親王、旅團長少將山根信成先后重傷斃命。然而,由于孤立無援,臺灣軍民在武器裝備和兵員人數(shù)方面一直都處于絕對的劣勢,從臺北淪陷后,臺灣軍民先后與日本侵略者打了一百多場仗,但是敗多勝少無力阻擋日軍的侵略步伐。10月21日,臺南宣告淪陷,臺灣全境至此全部淪入敵手。11月18日,手上沾滿了臺灣軍民鮮血的樺山資紀一臉得意地對外宣布,“臺灣完全平定”。從此,臺灣淪亡日本侵略者之手長達半個世紀!2.日本戰(zhàn)敗,臺灣重回祖國懷抱(1)臺灣淪亡日本帝國主義之手的半個世紀里,英勇的臺灣民眾從未放棄過抗爭,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出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1902年,日本人轉變了之前的高壓統(tǒng)治方式,采取了“懷柔政策”,寄希望于用懷柔的方式來蒙蔽臺灣民眾,以達到永久統(tǒng)治臺灣的目的。不過,日本人的企圖并沒有得逞,看穿了日本人所玩的新花樣之后,無數(shù)的臺灣愛國志士以宣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方式深刻揭露日本統(tǒng)治者的陰謀。在不斷宣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臺灣愛國志士們發(fā)動武裝反抗的腳步并沒有停息。1896年年初,臺灣義士柯鐵高舉“奉清征倭”的大旗,以大坪山區(qū)為根據(jù)地,接連擊敗來犯的日軍,前后堅持長達四年之久。從1907年到1915年之間,臺灣先后爆發(fā)了十多起抗日起義。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當屬余清芳起義。1915年3月,余清芳組成臺灣抗日革命軍,號召全體臺胞“奮勇爭先,盡忠報國,恢復臺灣”。起義爆發(fā)后,余清芳率部與日軍激戰(zhàn)數(shù)日,連敗日軍,但最終因為孤軍無援而失敗,只有200多人生還。1920年前后,在日本東京的臺灣籍留學生與大陸留學生、朝鮮留學生組織了“新民會”、“聲應會”、“啟發(fā)會”等進步抗日組織,創(chuàng)辦了《臺灣青年》等著名的進步雜志。1921年,臺灣知識分子們創(chuàng)立了“臺灣文化協(xié)會”,該組織后來成為了臺灣抗日民主運動的主要組織者。1930年10月,著名的“霧社大暴動”在臺灣南投縣仁愛鄉(xiāng)霧社爆發(fā),期間日軍傷亡近350人。1937年,全面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臺灣軍民的抗日斗爭還牽制了日軍在大陸的軍事行動。在日軍占領南京之后,由于臺灣的抗日斗爭勢頭十分猛烈,迫使日軍“調三個師團到臺灣鎮(zhèn)壓;后來因為革命的廣大臺胞,在深山集結,醞釀大舉,又倉皇地再調一師團回臺協(xié)防”(李友邦:《臺灣革命運動》)。縱觀臺灣同胞的50年的抗日斗爭史,真可謂是“可歌可泣,氣壯山河”,犧牲者多達65萬多人。正如著名歷史學家戴逸所說的那樣:“臺灣同胞為反抗日本殖民統(tǒng)治、爭取回歸祖國而進行的斗爭,構成了近代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這段歷史增添了極為光輝的一頁。”(2)臺灣淪陷后,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都在為臺灣的光復而奮斗不息——1937年,全面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臺灣光復的曙光終于閃現(xiàn)。1938年4月,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在武漢召開的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講道:“日本自明治以來,早就有一貫的大陸侵略計劃。過去甲午之戰(zhàn),他侵占我們的臺灣和琉球,日俄戰(zhàn)后吞并了朝鮮,侵奪我們旅順和大連,就已完成了他大陸政策的初步;他就以臺灣為南進的根據(jù)地,想從此侵略我們華南和華東;而以朝鮮和旅大為他北進的根據(jù)地,由此進攻我們的滿蒙和華北。臺灣是中國的領土,中國要講求真正的國防,要維護東亞永久的和平,斷不能讓高麗和臺灣掌握在日本帝國主義者之手,必須針對著日本之積極侵略的陰謀,以解放高麗、臺灣的人民為我們的職志。”這是臺灣淪陷近半個世紀里,中國政府第一次公開提出收復臺灣。1941年12月8日,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局勢的太平洋戰(zhàn)爭正式爆發(fā)。翌日,中國政府即發(fā)表了《對日宣戰(zhàn)布告》,布告中講道:“所有一切條約、協(xié)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一律廢止。”按照當時的國際慣例,一旦締約一方對于另一方宣戰(zhàn)而廢止條約,那么這一條約對于廢約方?jīng)]有任何的約束力。因此,中國和日本在過去所簽署所有不平等條約在中國對日本宣戰(zhàn)的那一刻起,就全部失效,所以日本在《馬關條約》中所攫取的臺灣主權已經(jīng)在法律上完全失去了依據(jù)。一年多之后,中國強烈希望收復臺灣的要求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支持。1943年11月下旬,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歷程中最著名的開羅會議在埃及舉行。會議期間,南京國民政府向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等“國際政治巨頭”提出:中國將從日本的手中收復包括臺灣在內的所有失地。最終,南京國民政府的提議得到了羅斯福和丘吉爾的支持。11月26日,中國、美國、英國三方簽署了《開羅宣言》。12月1日,開羅宣言正式向全世界公布,宣言中明確指出:“三大盟國此次進行戰(zhàn)爭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懲罰日本之侵略。三國決不為自身圖利,亦無拓展領土之意。三國之宗旨,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奪得或占得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日本亦將被逐出其以武力或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我三大盟國軫念朝鮮人民所受之奴隸待遇,決定在相當期間,使朝鮮自由獨立。我三大盟國抱定上述之各項目標并與其他對日作戰(zhàn)之聯(lián)合國家目標一致,將堅持進行為獲得日本無條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長期作戰(zhàn)。”可以說,《開羅宣言》的發(fā)表,不但讓全世界期盼和平的人們看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的希望之光,也讓億萬華夏兒女看到了收復臺灣、收復故土、將日本侵略者徹底趕出中國的希望之光。(3)1945年8月15日,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終于取得了最后的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最后一個法西斯國家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在停泊在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號”戰(zhàn)列艦迎來了其服役期中最輝煌的一天,上午9時許,日本參謀長梅津美治郎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在日本政府的投降書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隨后,接受投降的盟軍最高統(tǒng)帥麥克阿瑟、美國海軍上將、中國的徐永昌將軍以及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代表簽字——淪陷五十年之久的臺灣終于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10月17日,中國軍隊終于在五十年之后登上了臺灣。當天,美軍派出30多艘軍艦和10多架飛機載著中國軍隊和政府接收人員抵達臺灣。率先抵達的國民黨第73師一登陸基隆港,就看到了兩岸舉著鮮花揮舞著彩帶,臉上掛著熱情的微笑的臺灣人民。而在第73師登上火車準備向臺灣進發(fā)時,鐵路兩邊的歡迎隊伍足足站了幾十公里。10月24日,在中國軍隊全面接管臺灣之后,國民黨上將、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司令陳儀、交通處長嚴家淦以及美國軍事顧問抵達臺北。10月25日,整個臺灣的上空彌漫著歡樂的氣息。上午9時,“中國戰(zhàn)區(qū)臺灣省受降儀式”在臺北的公會堂正式舉行。儀式開始后,末代日本駐臺總督安藤利吉代表駐臺日軍向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鞠躬行禮后呈上軍刀,隨后在象征著徹底交出了臺灣統(tǒng)治權的投降認領證上簽字……當天下午,陳儀通過廣播向全臺灣、全中國、全世界莊嚴地宣布:“自即日起,臺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國政府主權之下,此一極有意義之事實,本人奉命特向中國同胞及全世界報告周知。”時間的指針走過了50年又152天后,中國終于恢復了在臺灣的行使主權。10月25日,這個偉大而又特殊的日子被臺灣人民定位“光復節(jié)”,此后每年的這一天,臺灣人民都會舉行盛大的歡慶活動。臺灣五十年的凄苦淪陷歲月終于結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