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沙俄末代皇室的別樣生活 展現歐洲王公貴族的另類人生瑪麗亞·帕芙洛娃是羅曼洛夫王朝末期的公主,她的人生注定與普通人不一樣。這本傳記,是她在42歲時寫下的,包括宮廷里的童年回憶、嫁給瑞典王子后的婚姻生活以及流亡等經歷,還記錄了宮廷內部的暗殺行動、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護士生涯以及十月革命的爆發(fā)等重大事件。瑪麗亞優(yōu)美的文筆記錄下這些鮮為人知的活生生的故事,將會給廣大歷史愛好者、俄羅斯研究者及大眾讀者帶來更加親切和真實的閱讀體驗。 作者簡介: 她,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孫女,在瑰麗宮殿里度過灰色童年; 她,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堂妹,遭遇宮廷內部謀殺和流放; 她,是被指定嫁給瑞典王子的女大公,擁有一段木偶式的失敗婚姻; 她,是羅曼洛夫王朝家族成員,對十月革命的感受異于常人; 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護士,親眼目睹了戰(zhàn)火和硝煙; 她,是塵世間一介肉體凡身的女性,勇于追求自由、幸福和夢想。 瑪麗亞·帕芙洛娃公主檔案 生年:1890年4月18日 卒年:1958年12月13日 祖父: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她,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孫女,在瑰麗宮殿里度過灰色童年; 她,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堂妹,遭遇宮廷內部謀殺和流放; 她,是被指定嫁給瑞典王子的女大公,擁有一段木偶式的失敗婚姻; 她,是羅曼洛夫王朝家族成員,對十月革命的感受異于常人; 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護士,親眼目睹了戰(zhàn)火和硝煙; 她,是塵世間一介肉體凡身的女性,勇于追求自由、幸福和夢想。 瑪麗亞·帕芙洛娃公主檔案 生年:1890年4月18日 卒年:1958年12月13日 祖父:沙皇亞歷山大二世 祖母:黑森公國的瑪麗亞公主 父親:保羅?亞歷山大諾維奇 母親:希臘的亞利山德拉公主 弟弟:迪米特里王子 堂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配偶:瑞典的威爾王子(第一任丈夫) 謝爾蓋·米哈伊洛維奇·普提雅廷大公(第二任丈夫) 經歷:羅曼洛夫王朝沒落 十月革命爆發(fā)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目錄: 第一部分獨裁統(tǒng)治 第一章1892年 第二章伊利斯科耶 第三章訓導 第四章放逐 第五章莫斯科 第六章1905年 第七章謀殺 第八章初次亮相 第九章婚約 第十章婚姻生活 第二部分覺醒 第十一章瑞典 第十二章橡樹山 第十三章東方第一部分獨裁統(tǒng)治 第一章1892年 第二章伊利斯科耶 第三章訓導 第四章放逐 第五章莫斯科 第六章1905年 第七章謀殺 第八章初次亮相 第九章婚約 第十章婚姻生活 第二部分覺醒 第十一章瑞典 第十二章橡樹山 第十三章東方 第十四章婚姻廢除 第十五章去戰(zhàn)場 第十六章指揮 第十七章朋友 第十八章死亡 第十九章分裂 第二十章暫時的喘息 第二十一章撤退 第二十二章令人疑慮的解脫 第二十三章流放 第三部分逃亡 第二十四章動亂 第二十五章庇護所 第二十六章愛情 第二十七章克倫斯基 第二十八章混亂 第二十九章大屠殺 第三十章逃離 第三十一章最后的致敬一個時代破碎的悲涼與無力 作為一個中國人,大概都會對羅曼諾夫王朝的崩坍和十月革命燃起的社會主義熊熊烈火感到熟悉。如果沒有相對深入的了解,也許對那段歷史的認識只會簡單地停留在被激怒的無產階級揮舞著鐮刀將腐朽,墮落愚昧無知又毫不關心人民死活的貴族階層抹殺在二十世紀歷史的一頁中。我的歷史老師經常教導我要從多面性去理解歷史人物。如何多面性理解?僅僅是從是否推動時代進步?我想我似乎有些幼稚的理想主義,總是在探知那些早已被烙下標簽的人物或階層的哪怕稀少的真實人性描寫時,感到一種對真相與真理的無力感。 The Royals,他們永遠繃著寡薄的嘴唇,撲著歷史的塵埃冷淡而無情地從畫框或照片內向我們凝望。我們似乎忘了,他們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惡悲樂。他們中有一個時代破碎的悲涼與無力 作為一個中國人,大概都會對羅曼諾夫王朝的崩坍和十月革命燃起的社會主義熊熊烈火感到熟悉。如果沒有相對深入的了解,也許對那段歷史的認識只會簡單地停留在被激怒的無產階級揮舞著鐮刀將腐朽,墮落愚昧無知又毫不關心人民死活的貴族階層抹殺在二十世紀歷史的一頁中。我的歷史老師經常教導我要從多面性去理解歷史人物。如何多面性理解?僅僅是從是否推動時代進步?我想我似乎有些幼稚的理想主義,總是在探知那些早已被烙下標簽的人物或階層的哪怕稀少的真實人性描寫時,感到一種對真相與真理的無力感。 TheRoyals,他們永遠繃著寡薄的嘴唇,撲著歷史的塵埃冷淡而無情地從畫框或照片內向我們凝望。我們似乎忘了,他們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惡悲樂。他們中有多少人渴望逃離那華麗而空闊的宮殿,像作者的父親—大公保羅一樣為了自己的愛情甘愿放棄一切特權,甘愿被自己的祖國放逐?他們中有多少人希望獲得真正的情感所帶來的悲喜與悸動,像作者一樣用對道德與陳規(guī)的挑戰(zhàn)去掙脫她無力操控的政治婚姻? 瑪利亞公主畢竟不是以寫作為生,翻譯過來的文字帶著少許的散淡與凌亂。但我確實能從她的娓娓道來中體味到血淚滿凝的對祖國的熱愛,對時代更迭的無奈,對戰(zhàn)爭與暴行的憤恨,對所愛之人的忠誠以及作為一位普通女子,對幸福與自由的渴望。那種情感的翕張,帶著皇室特有的拘謹與克制,寫把自己視為己出的謝爾蓋大公被炸彈暗殺,寫自己的弟弟因參與暗殺拉絲普丁而被永遠放逐,寫自己的艾拉伯母(俄國末代皇后的姐姐)投身修道院,最終被布爾什維克在放逐地亂石投殺于井礦,寫自己開明又溫柔的父親因與身份不匹的女子結婚被放逐,爾后又遭遇“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悲戚,最終在布黨“殺光貴族”的吶喊中,在牢獄被秘密槍殺。作者沒有悲傷與痛苦的情感鋪排,但她那幾句“我今后再也沒有見過他(她)”著實引出我感慨而同情的淚水。 此外,公主對沙皇一家的描述也頗值得閱讀。她寫沙皇矮小的身軀和氣而易受擺布的性格卻永遠攜著神圣偉岸的光芒去令人們崇拜,寫皇后對孩子深厚的愛以及迂腐而無知的迷信刻板。她描述沙皇初登基時宏麗的場面裹挾的愁云慘霧,她描述革命后沙皇及孩子在廣場清理積雪和碎冰,面對下層階級粗魯猥褻的謾罵嘲笑永遠保持的平靜與忍耐。看著這些零星的記述,當翻到“屠殺”那章時,我真是感受到了那種一個時代破碎的悲涼與對歷史的懷疑與無奈。 本書結束于公主永遠離開自己的祖國,逃往德國。貴族階層灰飛煙滅的悲喜劇已然落幕,公主自己的悲劇卻仍在繼續(xù)。而我們的時代又將駛向何方?自序我所走過的路 1890年出生的我已經走過幾十年的歲月了。我最初記憶里的景象是如此地遙遠,和我現在從窗外看到的車水馬龍和閃閃發(fā)光的高樓是如此地不同,相比之下,就像是來自中世紀的場景。 在我試著去回憶那段過去時,我深信,在日歷表上是沒有事實可言的,時間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我生命里早年的那些往事僅僅是一個童話而已。 我向世界的第一次公開露面——別人這么告訴我——是坐在一輛由三對白馬拉著的金色馬車里的。馬車周圍環(huán)繞著身穿緋紅色制服的輕騎兵。就這樣我被帶到冬宮去進行洗禮。我追隨我的祖母即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妻子而被命名為瑪麗亞;這也是我出生時的當朝者亞歷山大三世的皇后即我的嬸母兼教母的名字。 命運把我安排到一個如此奇妙而莊嚴的背景里,同時奪走了我接受正常教育的機會。孩童時期的我沒有享受過任何真正的家庭生活,以至于我從未能夠理解“家”的含義和其真正的價值。我是由陌生人照顧和撫養(yǎng)長大的,而即使不是如此,即使我的雙親都還在世并且依然是家族之首,我所受的教育也還是會像以前那樣——嚴格遵循19世紀下半葉期間幾乎在所有歐洲宮廷里盛行的標準和規(guī)條。 教育,在我的老師的眼中,與宗教和道德教養(yǎng)比起來是無關緊要的。在我漫長、沉悶的童年生活里,我總是被困在各種地方的四面圍墻之中——至少在精神上是,而實際上大部分時間都是如此。他們故意讓我對我出生時局勢的重要性沒有絲毫的了解。與周圍事物的奢華宏偉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人們對待我的方式非常簡單。 我也被要求以同樣的態(tài)度去和別人交往,尤其是對待下屬。人們教我謙和、仁慈的基督教美德,以及守秩序、有紀律和克己的公民道德。我必需表現得過分地謙卑、順從。我被剝奪了所有的行動自由;我每一次意志或自主的表達都會被馬上制止。這,毫無疑問,是為了在將來抗衡俄國貴族一直以來享有的,并已經證明會帶來諸多危險的極端獨立性。但它也反映了走向平庸和傳統(tǒng)的時代趨勢。人們向我展示皇室身份的危險性,但卻從未教會我如何有效地承擔那些某天會降臨到我身上的責任。 這種教育的不足之處,以及因此在我和其他更有權力的人身上所造成的結果,將會一次又一次地在我的故事中顯現出來。在俄國,我們處在一個能夠施加巨大影響力的地位。但不知何故,我們所受的教育卻縮小了我們的權利,限制了我們的視野。我很快了解到我的位置所具有的一切細微的束縛和缺點,但幾乎直到最后才意識到它其實給我提供了為祖國效力的巨大可能性。 我的學習不被重視,或者說被引導在一個非常膚淺的層面上。我經常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以至于我的老師和導師也頻繁更換。而這種更替很少是往好的方向發(fā)展的;幾乎無一例外地,他們都是些沒有個性的人,也沒有能力賦予事實以生命力。 孩子是在和人的接觸中學習的;而我和別人的接觸很少。那里甚至沒有一個藏書室,不能讓我蜷縮在一張舒適的扶手椅里,膝上放著一本書。箱子永遠是鎖著的,能看到的書也只會是沒人碰過的裝訂好的數據資料。 為勢所迫,皇族注定要保持一種超然的態(tài)度,而且盡管經常被人群所圍繞,卻一直過著孤獨的生活。無疑地,我沒有得到任何東西可以拿來彌補精神上的空虛。沒有人教過我如何度過那些我無需履行職責時的獨處時間。在我被強行推到現實中時,與其說我準備好戰(zhàn)斗了,不如說我更適合進修道院;我天生有一種自卑感,且常常被迫去奮力抵抗這種自卑。 盡管我所受的培養(yǎng)和教育中有這么多的缺陷,但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自然也有獨一無二的、非常迷人的東西。它喚醒了那些因現代生活的需求而被丟棄的品質;它是守舊的、狹隘的;但它統(tǒng)治的整個時期充斥著一種極為真實而動人的父權精神。 由于長期地被迫處于與世隔絕的狀態(tài),以及生活范圍狹窄,所以我常常對外面的世界懷有很大的興趣。在很小的時候,某種好奇的本能就已經警告著我,我們這些人所過的生活,和那些支配我們生活的規(guī)范,正以某種方式和生活本身在一起逐漸失衡而不可能延續(xù)。我可以感受到,在外面以及我們的周圍,有一股不為我們所知的力量和趨勢正在萌發(fā)。 盡管表面上我們的生活還很安穩(wěn),但不知怎地我知道形勢并不樂觀。大概在俄日戰(zhàn)爭的一年前,我記得我坐在育兒室里嘗試扣好自己的靴子。萬一爆發(fā)革命的話,我必須懂得如何照顧自己。 從那時起的往后很多年,我潛意識地開始為某件事的發(fā)生做著準備,而當它真的發(fā)生時,我卻仍然沒有準備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