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當時的報刊資料入手,搜尋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jié),不屈學者的錚錚鐵骨、失節(jié)文人的淪落投靠、青年學生的熱血抵抗、藝人名士的潔身周旋,展現(xiàn)出淪陷時期北平文化界全幅畫卷; 2,從各館藏資料分析,記錄日軍侵占北平時期,對各高校的焚毀和掠奪,用數(shù)字講述淪陷北平的劫難歷程; 3,從各種回憶錄挖掘,記述演藝界和書畫界名人的艱難抵抗,展示小藝人的大情懷。 4,還原特殊時期不容遺失的歷史事實,帶給讀者一個有背景有依據(jù)的淪陷北平文化界全貌。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了保存文化血脈,各大高校幾乎都選擇了內遷,西南聯(lián)大等內遷高校的事跡廣為人知。但是,對于留守北平的教授和學生,眾人所知甚少,同樣,淪陷時期文藝界、書畫界等的狀況,也是了解不多。 本書著力填補這方面的空白,依據(jù)各種史實資料,挖掘出鮮為人知的歷史事跡。本書重點關注抗戰(zhàn)時期北平城內的留平教授、文藝界的留守藝人、館藏資料文物的保護轉移等,通過一段段鮮為人知的往事,展示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的知識分子們的特殊歷程。 書中內容包括:“清華、北大、中國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等學校的狀況和教授境遇、北平學生的抗日殺奸團、書畫界齊白石、李苦禪等,戲曲界程硯秋、齊如山等,北平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等的館藏轉移”,是國內出版界第一次全面呈現(xiàn)北平文化界在抗戰(zhàn)期間全貌。 本書從細節(jié)關注歷史,描述大背景下的個人命運。以史實為依據(jù),做到每一處皆有出處,不空想,不杜撰。撥開埋藏的歷史歲月,描繪史料背后隱藏的故事。書中沒有大戰(zhàn)爭大災難,只有一個個不屈的個體,以書齋作戰(zhàn)場,以紙筆為武器,無聲而不屈的抗爭,同樣驚心動魄感人肺腑。正是這些文人的氣節(jié),使中華民族的血脈連綿不絕 作者簡介: 覃仕勇:歷史作家、廣西博白王力中學教師,已出版著作:《奏折上的晚明》《歷史里的隋唐英雄們》《天崩地裂三百年:兩晉南北朝的泣血悲歌》《大東漢》《這才是岳飛》等。 目錄: 第一章北平淪陷,校園慘遭蹂躪…………………………1 一、清華北大:日軍進駐,瘋狂侵占與掠奪……………2 第二章教會學校,艱難的“孤島”……………………43 一、燕京輔仁:堅守和抵抗………………………………44 1 第三章外籍教授,患難與共……………………………87 一、司徒雷登:被日本人囚禁三年………………………88 二、夏仁德:為抗戰(zhàn)中國輸送人才………………………98 第一章北平淪陷,校園慘遭蹂躪…………………………1 一、清華北大:日軍進駐,瘋狂侵占與掠奪……………2 二、錢玄同:閉門清修,不書秋冬………………………10 三、孟森:命系《俄蒙界線圖》……………………………18 四、繆金源馮祖荀馬裕藻:傲骨嶙峋正氣歌 …………25 五、何其鞏:以國家民族之任勉我學人…………………31 六、藍公武:欲“殺家殉國”的粉紅色教授……………35 第二章教會學校,艱難的“孤島”……………………43 一、燕京輔仁:堅守和抵抗………………………………44 二、陸志韋:被捕入獄“無過可悔”………………………47 三、陳嘉祥:在牢獄中的三十三天………………………52 四、陳垣:堅持八年,不辦開學典禮……………………63 五、沈兼士:地下輔仁,天上成仁………………………73 六、英千里:兩度入獄,身體幾致于殘…………………78 1 第三章外籍教授,患難與共……………………………87 一、司徒雷登:被日本人囚禁三年………………………88 二、夏仁德:為抗戰(zhàn)中國輸送人才………………………98 三、林邁可:讓世界聽到延安的聲音…………………102 第四章北平學生,那些熱血沸騰的年輕人……………109 一、燕大及北平的“抗日殺奸團”………………………110 二、馮運修:“抗團”中的神槍手………………………115 三、葉于良:同心同德,克敵致果……………………121 四、劉永康:九死一生猶未悔…………………………127 第五章書畫界,山河破碎畫筆難提…………………137 一、齊白石:燈下再三揮淚看,中華無此整山川……138 二、李苦禪:柳樹井2號的聯(lián)絡站……………………146 三、黃賓虹:耐此歲寒,以揚國光……………………153 四、蔣兆和:悲天憫人《流民圖》………………………159 第六章北平藝人,演與不演皆抗日……………………165 一、程硯秋:荷鋤務農,躬耕青龍橋…………………166 二、貫盛吉荀慧生:歌臺深處筑心防………………174 三、齊如山:炕頭兒上坐了八年………………………177 四、常寶堃趙佩茹和連闊如:小藝人的大情懷……191 第七章文化命脈,與世永存……………………………193 一、袁同禮與錢存訓:北平圖書館館藏的轉運………194 二、故宮文物南遷和保護………………………………205 一、清華北大:日軍進駐,瘋狂侵占與掠奪 1937年7月28日,日本軍隊六萬余人完成集結,朝駐守在北平南苑、北苑、 西苑的中國第二十九軍第一三二、三十七、三十八師發(fā)起攻擊。 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第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戰(zhàn)死,軍部直屬部隊和一三二師全線崩潰,南苑丟失。 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為了保全軍隊,于7月28日夜率主力從北平撤往保定。 7月29日,北平淪陷。 北平的淪陷,并非只是一座古城的失守。這顆古老帝國的心臟,自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以來,已經不止一次淪入外敵之手。從火燒圓明園的悲愴,到庚子國難的蒼涼,侵略者的鐵蹄仿若暴烈的颶風,一次又一次在古城蒼老的軀體上留下深深的傷。然而1937年的這一次,卻更加不一樣。北平,早已不是那個貴為帝國中樞的京城,卻依舊以其深沉的文明底蘊和厚重的政治積累,成為中華民族北方大地上沉默的支撐。而從這一刻起,仿佛一夜之間,伴隨著北平的淪陷,華北大地的壯麗山河,在槍炮聲中愴然坍塌。 而更與之前歷次國難不同的是,日本侵略者并不像英法聯(lián)軍那樣來去如風,他們做好了長期占據(jù)中華大地的打算。 隨著古城的淪陷,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便迫近了這座城市素來最驕傲的源泉:群英薈萃的文化界。軟硬兼施的手段,恩威并用的狡詐,還有那野蠻的屠戮與恐嚇,能否打碎這個城市堅硬的傲骨? 北平文化界被可怖的危機籠罩著。那些曾為世人敬仰的文化圣地,即將遭遇一場血雨腥風的浩劫,而那些燦若星辰的北平文化界名人們,也更要面對他們人生中 最為艱辛困頓的磨難。 大浪淘沙的浩劫中,有人悲壯地離去,有人艱難地生存,更有人羞慚地低下頭去。 善與惡的較量,風骨與生死的考驗面前,又是誰的英雄本色,支撐起這座古老城市,在灰暗浩劫中增添那一抹永不滅的亮色? 首當其沖的,是那兩所吞吐了新文化運動的光榮與悲傷、導演過北洋大時代的激情與彷徨、見證一代中國精英知識階層強國夢想的名校:清華,北大。 七七事變發(fā)生之前,很多學校已經放暑假,北平地區(qū)的大部分學生不在校內。 一些主要大學的校長和知名教授,正在廬山參加蔣介石召集的談話會。 清華大學也不例外,大部分學生在西苑集中接受軍事訓練,土木系大部分學生正在山東濟寧實習,四年級已畢業(yè)學生為了謀業(yè)及準備考研等留校的約有二百余人。 校長梅貽琦攜少數(shù)教職員南下參加廬山談話會,另有部分教職員到外地作短期旅行,其余大部分教職員則留置校中。 事變發(fā)生時,清華“因地處平西,毗連宛平,當七七之夜,敵人進攻盧溝橋, 槍炮之聲,校內清晰可聞!盿 可是,對于這槍炮聲,很多人卻已經麻木,認為只要當局出面協(xié)調,事件就不會惡化。 清華大學教務長潘光旦、秘書長沈履曾給梅貽琦校長發(fā)電報報告北平近況,電報中說的是:“連日市民、學校均鎮(zhèn)靜,各方安,乞釋念!眀 北大文學院院長胡適發(fā)給梅貽琦的電報也是說:“清華平安,僅有日兵官來問 有無軍器,并欲購校馬,并勸告?钗鹜鈪R,以免謠傳日軍提取!彪娢闹羞特別 a梅貽琦:《抗戰(zhàn)期中之清華》,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第三卷上冊。 b《潘光旦、沈履致梅貽琦電》,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第三卷上冊。 說明“職員出入無阻,攜物者須檢查,據(jù)云日軍尚有禮貌,人心稍安!盿顯然,潘、沈、胡等人還沒意識到戰(zhàn)爭即將全面爆發(fā)。潘、沈、胡等人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具備超乎常人的政治分析能力,他們對北 平的前景尚未持最壞的估計,則北平百姓根本不會料得到短短一個月之后便會國破家亡。 時任清華大學政治學系主任的浦薛鳳教授就頗為樂觀地認為,“華北局面,忽緊忽弛已非一次!薄巴讌f(xié)讓步,似為有識者一致推測,華北局面或不至于不可收拾!眀 然而,29日天剛亮,“北平的局面變了!就算歸了敵人了!”c中日間的激戰(zhàn)只持續(xù)一個晝夜,北平便告陷落。清華大學教務長潘光旦無法接受這個鐵一般的事實,拄著拐杖跌跌撞撞地前往 二十九軍軍營一探究竟。營房里,早已人去營空,沒有一個官兵的影子。潘光旦捶胸頓足,仰天長涕。在清華,潘光旦是大家公認的硬漢。他年少時就遭遇了截肢,憑著堅強的意志 完成學業(yè),并順利地拿到了美國達特茅斯大學的畢業(yè)文憑。 他的弟子、社會學家費孝通說他的性格是“牛皮筋”,“屈不折,拉不斷,柔中之剛;力不懈,工不竭,平易中出碩果。” 可是,這一天,他悲愴的痛哭聲響徹營地上空;匦:,潘光旦遇見曾一同留美的好友梁實秋,兩人相對無語,唯有默默流淚。想當年,他們滿腔愛國熱血,共同創(chuàng)建以“反對列強侵略與鼓勵民氣”為宗旨 的大江會,F(xiàn)在,眼睜睜地看著強虜入侵,除了流淚,一切都無能為力。 這日,由于盛傳日軍將要逮捕抗日救亡學生,清華學生悉數(shù)離校,“教授亦紛 a《胡適致梅貽琦電》,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第三卷上冊。 b浦薛鳳:《太虛空里一游塵——八年抗戰(zhàn)生涯隨筆》。 c朱自清:《北京淪陷那一天》,《朱自清全集》第四卷。 紛以汽車載物送眷入城,校工則退還儲金,又將發(fā)給兩月工資而解散。”a 在中國教育界享有神圣殿堂之譽的幾所高等學府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他們該何去何從? 8月14日,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接到教育部密電:“政府擬在長沙設臨時大學,特組織籌備委員會,敦請先生為委員,定于8月19日下午四時在本部召開預備會,屆時務希出席為盼!眀 與此同時,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等也接到了同樣內容的電報。 這,就是北平各所高校南遷的肇端。 為了挽救教育,“為使抗敵期中戰(zhàn)區(qū)內優(yōu)良師資不至無處效力,各校學生不至失學,并為非常時期訓練各種專門人才以應國家需要起見”,教育部決定選擇適當?shù)攸c,籌建臨時大學若干所c。顯然,北方各大學與文化機關,是組織各臨時大學的主要對象。 通過組建籌備委員會取得上下一致的認識,教育部于9月10日正式發(fā)出第 16696號令,宣布以北平大學、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工學院、北平研究院為基干組成西安臨時大學;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為基干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同時,派定張伯苓、蔣夢麟、梅貽琦等為長沙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 少數(shù)滯留北平的清華教職工受命于危難之際,成立了清華大學保管委員會,承擔保護學校校產的任務。 8月中旬,清華大學奉政府教育當局之命南遷。 南遷之日,清華師生各懷心事。 容肇祖言:“北平淪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合并為長沙臨時大學, a吳宓:《吳宓日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 b《教育部致梅貽琦、顧毓密電》,《清華大學史料選編》第三卷上冊。 c《教育部設立臨時大學計劃綱要草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云南師范大學編《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史料》第一卷。 我不得不離開辛苦節(jié)儉購買的一些書籍,這時心情之亂,難以形容,倉促只身南下, 什么也不能帶!盿 1938年9月12日,日本憲兵闖入清華園,強行搜查校長辦公室等校機關,封閉學生自治會及外籍教員住宅等處。不久,以“參觀”為名,公開掠取清華物品,肆無忌憚。日憲兵隊更強占了工學院、辦公樓、大禮堂、學生宿舍和甲乙丙所等處,將清華大學校管委員逐出校園。 清華大學校管委員被逐,“清華園內,遂不復有我人之足跡矣。”b 1939年春,日軍野戰(zhàn)醫(yī)院152病院進駐清華園,校園再次遭到蹂躪,此前零星的、散亂的侵占掠奪,演變?yōu)橛蓄A謀、有組織、有計劃,規(guī)模龐大的焚毀、洗劫。 校內各系館全部被日軍改為傷病員住房,圖書館被改作醫(yī)院治療室、手術室,體育館被改為馬廄,新南院成了日軍隨軍妓館,氣象臺成了豢養(yǎng)軍馬、軍犬的場所。日軍還在清華大禮堂前舉行“軍犬比賽大會”,舉行由軍犬撕咬中國人的比賽, 數(shù)十個中國人被活活咬死在大禮堂前的廣場上,血跡斑斑,慘不忍睹。 在日軍的摧毀下,清華園建筑物被毀程度達百分之四十以上,圖書損失三百三十四萬冊,各種實驗設備、生物標本和辦公用品蕩然無存。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在《清華校友通訊》中說,圖書館“中文部分近年出版之各種期刊,悉遭焚毀。其他中西典籍,于去秋掃數(shù)移至偽北京大學,于是插架琳瑯之書庫,已告一空矣。生物館之東半已淪為馬廄,后進課室,為酒排間;瘜W館所受摧殘最烈。工學院全部機器被運去南口修理廠,專供敵人修械之用。新南院住宅區(qū),竟成妓館。舊工友零散,留者僅二人,旋被逼一再輸血,死于非命。去年中條山之役,敵人自該區(qū)擄去我軍官數(shù)人,現(xiàn)亦囚于園內,再三被逼作無聊之廣播。凡 茲所述當不逮真相之什一,已足以令吾人痛心疾首矣!眂 a容肇祖:《容肇祖集》,齊魯書社1989年版。 b《清華大學史料選編》,第三卷(上),第18頁,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 c梅貽琦:《抗戰(zhàn)期中之清華》(三續(xù)),《清華校友通訊》八卷一期。 和清華大學一樣被糟蹋得不成樣子的還有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創(chuàng)立于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校址設在北京景山東街(原馬神廟)和沙灘(故宮東北)紅樓(現(xiàn)北京五四大街29號)等處,是中國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中國近代史上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它的成立,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開啟的標志。 然而,北平陷落,日軍便宣布對北京大學進行全面接收。 時任北京大學秘書長的鄭天挺后來在《南遷歲月——我在聯(lián)大的八年》中記:“8月25日,日本憲兵搜查北大辦公室,發(fā)現(xiàn)了抗日宣傳品。他們問是誰的辦公室?我說是我的。他們看看我,似乎不大信。因為當時各處的負責人,早已逃散一空。以后日偽人員經常來校糾纏,我只能沉著應付! 這日(8月25日),日本憲兵強行檢查北大第二院校長室,漢奸組織的地方維持會也約集北大等校負責人前往談話。 9月3日,日軍進駐北大第二院和灰樓新宿舍,在中國文學院院長室外掛起“南隊長室”的標志,而中國文學系也被改作“小隊附屬將校室”。 10月18日,北平地方維持會把“保管”北京大學的布告掛在第二院的門口。 鄭天挺每天都到學校料理校產和照管尚未能南行教授們的生活,但到了這一日,眼看北大已不能再待,只好與全體在北平職員照了一張合影,又在二院門前地方維持會的布告底下單獨拍了一張小照,跟北大做了最后的告別。 11月17日,鄭天挺與羅常培、陳雪屏、羅膺中、魏建功等北大教授一起,離開淪陷的北平,轉道南下長沙。 “北平淪陷后的北大殘局就這樣暫時結束了!”a 抗日戰(zhàn)爭的八年時間里,那一棟曾經是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錢玄同、劉半農等新文化倡導者和傳播者棲居的沙灘紅樓,即北大一院、北大文學院的所在,成 a羅常培:《七七事變后北大的殘局》,載《北大舊事》,陳平原、夏曉虹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 為日軍憲兵隊隊部,樓內的地下室也成了憲兵隊本部“留置場”(拘留所),許多愛國志士被關押在這里,遭受非人迫害。 蔣夢麟在他的《蔣夢麟自傳》中記述說:“據(jù)說北大文學院的地下室已經變?yōu)榭植赖牡乩。我無法證實這些傳說,不過后來我碰到一位老學生,在他設法逃出北平到達大后方以前,曾經被捕坐了兩年牢。據(jù)他說,他曾被送到北大文學院地下室去受‘招待’。那里簡直是活地獄。敵人把冷水灌到他鼻子里,終致使他暈過去。他醒過來時,日本憲兵上村告訴他,北大應該對這場使日本蒙受重大損害的戰(zhàn)爭負責,所以他理應吃到這種苦頭。上村怒不可遏地說:‘沒有什么客氣的,犯什么罪就該受什么懲罰!’他曾經連續(xù)三天受到這種‘招待’,每次都被灌得死去活來,他在那個地牢里還看到過其他的酷刑,殘酷的程度簡直不忍形諸筆墨。女孩子的尖叫和男孩子的呻吟,已使中國歷史最久的學府變?yōu)槿龅┙y(tǒng)治的地獄了! 因為日軍憲兵隊的進駐,北京大學財產損失折合法幣一百九十二萬元,房舍損失在三百五十萬元法幣以上。北京大學的圖書、儀器和教材大量被毀,僅此一項就損失六十萬銀圓。a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在北平扶植了一個漢奸組織——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以王克敏、王揖唐、齊燮元等為常務委員會委員!芭R時政府”以“五色旗”為國旗,繼承“中華民國”年號,各級偽政權隨后成立。 日本占領北平后,除了用武力對抗日力量進行打擊鎮(zhèn)壓,還企圖從思想上控制淪陷區(qū)人民。 他們把教育作為這種“思想戰(zhàn)”的首要手段,欲通過“瓦解敵方的抗戰(zhàn)意志,并使中國民眾,尤其要使知識階層及青少年,認識到自己應該成為東亞新秩序的共同建設者……”他們在劫收的北大校園里建起了所謂的“北京大學”,以北京大學 名義招收學生。 a《抗戰(zhàn)以來我國教育文化之損失》,《時事日報》,十九卷五期,重慶1938年 10月15日。 北京大學從此進入“偽北大”時代。擔任“北京大學總監(jiān)督”的,是民國時期文化界和政界的“名人”湯爾和。湯爾和,浙江省杭縣(今杭州市)人,早年留學日本,畢業(yè)于金澤醫(yī)學專門學 校,后游學于德國,獲柏林大學醫(yī)學博士學位。1912年受政府委托,在北京建立起中國第一所國立醫(yī)學!本┽t(yī)學專門學校(北京大學醫(yī)學院的前身)。 湯爾和甘愿賣身于日本人,是因為他在北洋政府任職期間與奉系關系密切,和日本人走得很近,對日本政府產生了一種盲目的崇拜。 湯爾和成為偽北大負責人,則行事立言無不秉承著日本帝國主義的意旨,不過, 他在任時間并不長,出任常委兼教育總署督辦僅僅幾個月,便患肺癌病逝了。接替湯爾和的位置、出任“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的是錢稻蓀。錢稻蓀,祖籍浙江吳興(清湖州府歸安縣),其父錢恂是晚清外交家,也是主 張派遣學生赴日本留學的倡導者之一。錢稻蓀本人自小隨父游歷日本、意大利、比利時等國,精通日、意、法、德文;貒笤谓逃诒贝蠛颓迦A,主講日本東洋史,熱心于日本古典文學的研究與引介。 比起湯爾和來,錢稻蓀對日本人的崇拜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別人跟他提起抗日,他連連擺手說:“萬萬抗不得,抗,不只是亡國,還要滅種!边@種自輕自賤的論調,連金岳霖這種文質彬彬的謙恭君子都要跳起來揍他。 擔任了偽北京大學校長兼文學院院長,錢稻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請自己的叔叔出山,讓叔叔到偽北大任職,給自己壓陣。 錢稻蓀的叔叔來頭不小,乃是中國近代文化史上鼎鼎有名的一代闖將——錢玄同。 二、錢玄同:閉門清修,不書秋冬 在當時的北平文化界,有“一錢二周三沈”之譽,“一錢”,是錢玄同,“二周”是周樹人(魯迅)、周作人,“三沈”是沈士遠、沈尹默、沈兼士。與二周三沈齊名,足見錢玄同名頭之盛。 錢玄同,原名夏,字中季,少號德潛,又號掇獻、疑古、逸谷,筆名渾然,又效古法將號綴于名字之前,稱疑古玄同,表示對過去的經典,常持堅決否定態(tài)度,后改名玄同。 其實,錢玄同的歲數(shù)和錢稻蓀相差并不大,蓋因錢玄同出生時,其父錢振常已六十二歲,兄長錢恂也已三十四歲。錢玄同十二歲時,父親病故,兄嫂(即錢稻蓀的父母)便成了他的監(jiān)護人和撫養(yǎng)人。 長大成人的錢玄同性格率真,情懷坦蕩,思想激進,以至于“走到哪里,哪里就會響起叫罵聲”。他堅信凡事總是前進,決無倒退之理,因而能服膺真理,追趕時代。人們也因此稱他是一個“偏謬精神”的霹靂火、急先鋒。 早年,錢玄同極其渴望參加翻天覆地的革命,曾剪辮排滿,義不帝清。但身體孱弱,手無縛雞之力,難以上戰(zhàn)場去沖鋒陷陣,只能坐在書齋里用筆對舊政權進行討伐。 現(xiàn)在,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一侵再侵,錢玄同同樣痛恨自己缺乏“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之能力”,“魂忽忽若有之,出不知其所往”,不知“究竟該做什么事才對”,只能教書,深感“騙錢糊口,無聊極矣!可恥極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