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落歸根,倦鳥歸林。王向陽年過不惑,身邊的親友一個個出國移民,他卻想回家,回到那個從小滋養(yǎng)他靈魂的無形的、精神的故鄉(xiāng)——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回到那個從小滋養(yǎng)他身體的有形的、物質的故鄉(xiāng)——浙江浦江鄭宅。 他筆下的《鄉(xiāng)愁中國》有或高亢或優(yōu)美的好戲!度埨婊ā、《雙陽公主》穿云裂帛,《斷橋》、《百花公主》深情繾綣,《僧尼會》、《牡丹對課》、《磨豆腐》、《啞背瘋》詼諧幽默,還有遍地開花的坐唱班,余音繞梁,讓人三月不知肉味。 本書簡介: 我們的中國夢里,一定有一個尋根的夢。人們從現實的故鄉(xiāng),去尋找精神的故鄉(xiāng)——中華傳統(tǒng)文化。 作為一個六○后,王向陽從行當、游樂、風俗、勞作、器物、飲食六個維度,重溫童年時代的鄉(xiāng)村生活,重構精神故鄉(xiāng),寄寓無盡鄉(xiāng)愁。這是個人的鄉(xiāng)愁,也是一代人甚至所有中國人的鄉(xiāng)愁的縮影。 《鄉(xiāng)愁中國》,不僅是一次記錄、一種懷舊,更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份道義、責任與擔當。 作者簡介: 王向陽,男,一九六八年生,浙江浦江人,文學碩士,主任記者。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散文學會理事。著有散文集《戲劇的鐘擺》、《六零后記憶》、《*喜小兒無賴》、《梨園趣聞錄》等。 目錄: 序言鄉(xiāng)關何處 行當篇 木匠 桶匠 解匠 篾匠 鐵匠 鋪匠·銅匠 補缸 鏨字 修鋼筆 釘秤 燒磚瓦 彈棉絮 紡織序言鄉(xiāng)關何處 行當篇 木匠 桶匠 解匠 篾匠 鐵匠 鋪匠·銅匠 補缸 鏨字 修鋼筆 釘秤 燒磚瓦 彈棉絮 紡織 染布 打扇 剃頭 牽公豬 閹豬·閹雞 殺豬 雞毛兌糖 牙郎 接生婆 赤腳醫(yī)生 民辦教師 游樂篇 爬樹 嬉水 唱童謠 猜謎語 說諺語 聽新聞 聽說書 走江湖 聽故事 看連環(huán)畫 聽廣播 看電影 看電視 放風箏 滾雪球·打冰凌·敲冰鑼 風俗篇 大年和小年 寫春聯 時節(jié) 清明 端午 看戲 迎燈 迎會 婚俗 喪禮 上梁 砌灶頭 試水龍 取名 勞作篇 雙搶 車水 放水 熓焦灰 挖塘泥 放牛 飼兔 割豬草 摸螺螄 捉魚 捉蝦 捉泥鰍·抲黃鱔 摘茶葉 看舍 器物篇 手推車 圍裙 蓑衣·笠帽 布鞋·草鞋 蒲籃·坐騎·站桶 風車 票證 飲食篇 雜糧 楊梅粿·餅棵·擂頭粿 麥餅·米篩爬 米胖·火糕·火爐餅 年糕 柞子豆腐·木蓮豆腐·觀音豆腐 牛清湯 紅糖·古巴糖·麥芽糖 咸菜·野菜 后記月是故鄉(xiāng)明前言前言一 一九六八年,我出生在浙江玉環(huán)楚門,王向陽出生在浙江浦江鄭宅。 一九八六年,素不相識的我們各自離開家鄉(xiāng),來到杭州,進了同一所大學——杭州大學。他讀中文系,我讀政治系。 在異鄉(xiāng)的**個夜晚,是我記憶中*漫長的。白天,母親的身影消失在校園招待所的梧桐樹后,.我便開始流淚,一直到晚上,淚滴在枕頭上的聲音,在耳朵里回響了整整一友。黎明時分,我在半夢半醒中想象母親已經坐上回家鄉(xiāng)的長途汽車,整整十二小時的漫漫長路。那些日子,我常常在地圖上撫摸湖墅南路上紅色的長途汽車站標記,就像撫摸家鄉(xiāng)的一場雨和雨后依然香濃的文旦花香。 那是生命中*漫長的秋天。寒假來臨之前,我讀到了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在靜默無聲的冬天里,我常常望著南方發(fā)呆。 當時我并不知道,在我孤獨想家的日子里,和我同歲的王向陽,在同一所校園里和我一樣默默吞飲著想家的滋味。后來,他從樹人文學社的雜志上知道了我的名字,而我并前言一 一九六八年,我出生在浙江玉環(huán)楚門,王向陽出生在浙江浦江鄭宅。 一九八六年,素不相識的我們各自離開家鄉(xiāng),來到杭州,進了同一所大學——杭州大學。他讀中文系,我讀政治系。 在異鄉(xiāng)的**個夜晚,是我記憶中*漫長的。白天,母親的身影消失在校園招待所的梧桐樹后,.我便開始流淚,一直到晚上,淚滴在枕頭上的聲音,在耳朵里回響了整整一友。黎明時分,我在半夢半醒中想象母親已經坐上回家鄉(xiāng)的長途汽車,整整十二小時的漫漫長路。那些日子,我常常在地圖上撫摸湖墅南路上紅色的長途汽車站標記,就像撫摸家鄉(xiāng)的一場雨和雨后依然香濃的文旦花香。 那是生命中*漫長的秋天。寒假來臨之前,我讀到了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在靜默無聲的冬天里,我常常望著南方發(fā)呆。 當時我并不知道,在我孤獨想家的日子里,和我同歲的王向陽,在同一所校園里和我一樣默默吞飲著想家的滋味。后來,他從樹人文學社的雜志上知道了我的名字,而我并不知道他。 二 一九九○年,我們各自畢業(yè),都留在了杭州。隨著年歲的增長,想家的滋味不再令人落淚,而是變成了一種如影隨形的鄉(xiāng)愁。 這種滋味穿過歲月,來到了二。一二年。一部書稿和一個質樸憨厚的中年男子——身兼媒體人的身份,跟在我的一位好友身后,來到杭州莫干山路我上班的地方。他叫王向陽,他說:“我在校時是你的粉絲,現在還是你的粉絲,想請你給我的散文集寫一篇序! 其時,他已經出版了好幾本文化散文集,卻如此自謙。 我連連搖頭,斷然拒絕。為他的書寫序,我何德何能。 不久以后,一本嶄新的《*喜小兒無賴》和它的作者王向陽又一次來到我面前。細讀才發(fā)現,它的文字很樸素,它的情懷很濃郁,它引起的共鳴波濤洶涌,它的分量很重。他說.整整改了十八稿。 “我的寫作,有點像地下黨,偷偷摸摸!蓖跸蜿栒f。 “巧了,我的寫作,就像散兵。看來,咱們是散兵遇見地下黨了! 他說,寫《戲劇的鐘擺》的時候,他正好參加省里下派的工作組,在湖州賓館住了三個月,白天跟著領導跑企業(yè),晚上寫材料,十點以后在電腦上看戲,十二點以后寫作,有時寫到早上七點,第二天吃了早飯,又去跑企業(yè)。他還說,曾經鉆研過郁達夫和徐志摩這一對杭州高級中學的同班同學的作品,人家才情高,像水桶里的水,是自然溢出來的;他才情低,是使勁搖晃才濺出來的,靠的是“認真”二字。媒體人,自然忙,他是利用業(yè)余時間寫作,在人家打撲克、搓麻將和玩游戲的時候寫作,現在,真正把看戲、看書和寫作當作娛樂了。 二○一五年春,王向陽發(fā)來《鄉(xiāng)愁中國》書稿,并附上了一封長信,再次懇請我為他寫序。這一次,我說:“好。” 三 此刻,有請《鄉(xiāng)愁中國》里那些迷人的文字。 文字是有氣質的,甚至是有魔力的。王向陽的文字,樸素、真誠,如同他憨厚的面相,卻不動聲色地帶你緩緩進入一個充滿魅力的舊世界、土世界。文字像一只有魔力的手,在你面前畫了一幅幅畫,畫面里的故景、故人栩栩如生。*奇妙的是,畫面漸漸模糊,他的故鄉(xiāng)、他的故人、他的往事、那些苦難與快樂慢慢幻變成你自己的故鄉(xiāng)、你自己的往事,你會聽見時光叩響你老家的門環(huán),里面?zhèn)鱽砟闶湃サ臓敔敾蚰棠痰囊宦暱人,將你在城市里已然麻木的鄉(xiāng)愁瞬間喚醒,在午后發(fā)呆或者落淚。 這是一本如此接地氣的書,這是一本如此貼心的書,像春天從地里剛挖出來的新鮮土豆。好好說話,好好講故事,卻讓人看到心里去。文藝作品**的水準,不就是心靈的諧振嗎? 然而,不僅僅是懷舊,史有反思。 《鄉(xiāng)愁中國》分行當、游樂、風俗、勞作、器物、飲食六個篇章,原原本本地記錄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江南鄉(xiāng)時的生活方式。其中,王向陽寫到了水車。幾千年來,中國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一直像水車一樣緩緩而行。而到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生活方式發(fā)生劇變,一目千里,水車突然變成油水機。親歷這場巨變,我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艮多,回得去的是今日的家鄉(xiāng),回不去的是童年的故鄉(xiāng)。這既是他個人的鄉(xiāng)愁,也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甚至所有中國人的鄉(xiāng)愁的一個縮影! 王向陽的《鄉(xiāng)愁中國》,不僅是一次記錄、一種懷舊,更是一份中國知識分子的道義、責任與擔當。 四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此刻,二○一五年初夏,端午將至,在異鄉(xiāng)捧一疊《鄉(xiāng)愁中國》書稿,仿佛捧一杯穿越時光的雄黃酒,滋味醇厚而悠遠。我想,菖蒲菜場里是有的,香袋藥店里也是有的,詩歌朗誦會電視里大概也是有的,杭州人端午必吃的“五黃”也是有的。那么,孩子們在那一天會不會有空過端午節(jié)?會不會有我們童年時瘋了般的快樂? 鄉(xiāng)愁到底是什么?是味蕾?是故土?是根基?是對_條大河未來走向的迷茫么? 是為序。 后記“平生無別念,念念在麟溪。生則長相思,死當復來歸!边@是明代開國文臣之首宋濂眷戀“江南**家”——浙江浦江鄭宅的真情流露,字里行間,充滿不舍。六百多年后,再來吟誦這首《別義門》,于我心有戚戚焉! 出生于浙江金華潛溪的宋濂,為什么對浦江鄭宅情有獨鐘呢?他在青年時代因恩師吳萊的推薦,授經東明山;后來干脆舉家遷往青蘿山;直到被朱元璋征召,已在鄭宅生活了二十多年。他把一生中*美好的時光留在鄭宅,不僅為鄭氏子弟傳道授業(yè)解惑,參與制訂《鄭氏規(guī)范》,還把女兒許配給鄭氏,結為秦晉之好。 對宋濂而言,鄭宅是第二故鄉(xiāng),深情眷戀;對我來說,鄭宅是**故鄉(xiāng),魂牽夢繞。詩中念念不忘的義門,全稱鄭義門;麟溪,全稱白麟溪,它像一條明凈的白練,彎彎曲曲,自西向東穿過古鎮(zhèn),兩岸石板鋪路,房屋櫛比,形成數里街市;溪上十橋,橫跨南北,連接數百人家;溪中九閘,積水成潭,方便多少百姓。好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水墨丹青圖!白麟溪流經古鎮(zhèn)的東側,那里是我的外婆家冷水塘沿村,邊上有一泓清泉——孝感泉。相傳早在南宋時,鄭義門“九世同居”的**世祖鄭綺是個遠近聞名的孝子。他的媽媽久病臥床,思飲溪泉水。有一年大旱,溪水干涸,水脈斷絕,他挖溪數仞,不見一滴泉水,悲痛欲絕,仰天慟哭三天三夜。一片孝心感天動地,一泓清泉忽然噴涌而出,甘洌如醴,后人稱之為孝感泉。 小時候,我常跟外婆到孝感泉邊洗衣服,有時幫她從井里拎水,有時與小阿姨一道到白麟溪里玩水。我跟三阿姨上街買生姜糖,她總是緊緊拉著我的手,寸步不離,怕我掉進溪里;我跟媽媽趕集,路過街邊的一家家店鋪,聽著小販此起彼伏的吆喝聲,感受小鎮(zhèn)的喧鬧和擁擠。這輩子,我與古鎮(zhèn)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古鎮(zhèn)沿著白麟溪西行一里許,有一道攔水的壩堰,用巨石砌成,坡度陡峭,水流湍急,下瀉深潭。每當炎炎夏日,我常和小伙伴一起光著屁股,沿著長滿青苔的巨石,隨水滑下,沖進深潭,玩沖浪游戲,樂而忘返。 壩堰的南側,就是生我養(yǎng)我的相連宅村。全村本是一個“目”字形的古建筑群,由南到北四進房子,分別是臺門、大廳、堂樓和民宅,兩側的廂房是民宅。如果關閉所有的門窗,整個村莊便成為一個堅固的堡壘。在建筑群內部,回廊相連,自成一體,晴天不曬太陽,雨天不踩濕地。鄉(xiāng)親們比鄰而居,雞犬相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充滿鄉(xiāng)隋。 村前阡陌交錯,看似起伏不平,雜亂無章,卻蘊含著自然的隨意與靈動。假如要做一個立體的沙盤,我能清楚地標出哪里有一丘田,哪里有一條路,哪里有一條溝,哪里有一個池塘,哪里有一棵樹,甚至可以標出地形的高低起伏,說出樹木的年輪深淺。記得當時村里有位轉業(yè)軍人,四十多歲,在浙江衢州化工廠工作。他每次回家看到我,總要問大人:“他是誰家的兒子?”然后點頭微笑。下次碰見,又忘記了,照問不誤。如今,我也到那位轉業(yè)軍人當時的年紀了,每次回家碰到村里的年輕人,就問媽媽:“他是誰家的兒子?”然后點頭微笑。下次碰見,又忘記了,也是照問不誤。歲月無情,人生易老,我至今才真切地體會到唐代詩人賀知章《回鄉(xiāng)偶書》里的萬千感慨:“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比~落歸根,倦鳥歸林。年過不惑,身邊的親友一個個出國移民,我卻想回家,回到那個從小滋養(yǎng)我靈魂的無形的、精神的故鄉(xiāng)——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回到那個從小滋養(yǎng)我身體的有形的、物質的故鄉(xiāng)——浙江浦江鄭宅。那里有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逢年過節(jié),總要做楊梅粿、擂頭粿、清明粿、餅裸等各式各樣的米粿,燙麥餅,包餛飩,裹粽子,打麻糍,搡年糕,切米胖,還要做連魯迅吃了也叫好的米篩爬。那里有或高亢或優(yōu)美的好戲!度埨婊ā、《雙陽公主》穿云裂帛,《斷橋》、《百花公主》深情繾綣,《僧尼會》、《牡丹對課》、《磨豆腐》、《啞背瘋》詼諧幽默,還有遍地開花的坐唱班,余音繞梁,讓人三月不知肉味。那里更有曾經朝夕相伴的故人。難忘舐犢情深的爹娘,心有靈犀的朋友,切磋砥礪的同學。如今爹娘老去,朋友凋零,同學星散,這輩子見一面少一面,越發(fā)珍惜每次相聚的機會,因為彼此心里都有一份濃得化不開的鄉(xiāng)情。身處異鄉(xiāng),思念故鄉(xiāng);回到故鄉(xiāng),充滿惆悵。那個生我養(yǎng)我的村莊,后來大廳因年久失修,轟然倒塌,又接連發(fā)生三次火災,燒掉不少老房子,斷壁殘垣,瓦礫遍地,完整的“目”字形古建筑群破相了,成了不折不扣的空心村,四周鋼筋水泥的新房卻拔地而起。那片辛勤勞作的田野,后來被推土機推得一馬平川,田畝重新劃,池塘重新挖,渠道重新修,道路重新筑,弄得方方正正,像香糕一樣,變成一片陌生的土地。那個盡情游玩過的古鎮(zhèn),公路穿鎮(zhèn)而過,商業(yè)街橫跨小溪,逢房拆屋,遇水架橋。后來隨著商業(yè)的繁榮,拆除石拱橋,建起水泥橋;再后來因為旅游的需要,拆除水泥橋,恢復石拱橋。幾經折騰,模樣依舊,骨子里已失去當年古樸渾厚的韻味。每次回家,看到公路上汽車飛奔,工廠里機器轟鳴,讓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幾十年來,鄉(xiāng)村經濟的繁榮,難掩鄉(xiāng)土文化的凋敝,我回得去的是今日的家鄉(xiāng),回不去的是童年的故鄉(xiāng),心里充滿鄉(xiāng)愁。我們這一代人出生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經過了反復折騰的七十年代,親歷了改革開放的八十年代,完整體驗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從傳統(tǒng)到現代,從貧乏到富足,從鄉(xiāng)村到都市,因此有責任也有義務重構精神的故鄉(xiāng),以慰藉游子越來越濃的鄉(xiāng)愁,也為理解傳統(tǒng)中國與現代中國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我常常呆坐在書房里沉思默想,萬千思緒飄向故鄉(xiāng),重溫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一樁樁舊事和一幕幕場景,形諸筆端,化為文字,寫成短文,分作行當、游樂、風俗、勞作、器物、飲食等六個篇章,結為這本《鄉(xiāng)愁中國》。一滴水里見大海,一粒沙中見世界,這是我個人的鄉(xiāng)愁,也算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代人甚至全體中國人的鄉(xiāng)愁的一個縮影吧。看著桌上這堆散發(fā)著油墨清香的書稿,心潮澎湃,充滿感恩。作為這本書的作者,我個人的力量實在太渺小了,本書背后凝聚著眾多親友、師友的心血,是集體力量的結晶。感謝蘇滄桑老師的鼓勵。她與我同年出生,同年考入同一所大學,同年畢業(yè),在同一個城市里謀生。早在三十年前,有人對我說:“你們中文系的才女蘇滄桑,散文寫得好美啊!”其實她是政治系的,真讓我們中文系的汗顏!從此,我開始關注她發(fā)表在?系拿牢模蔀樗囊幻覍嵉姆劢z。后來,她就職于浙江省作協,我成為浙江省作協的一名會員。作為一個并不年輕的新人,我有緣得到她的鼓勵和提攜。如今,她在萬機之暇,撥冗為拙著作序,增色不少。感謝徐嬋老師的嚴格要求。多年來,她以專業(yè)的素養(yǎng)、專業(yè)的眼光、專業(yè)的標準,引導和鞭策我這個業(yè)余作者開門寫作,心里時時裝著讀者。她相繼編輯出版了我的散文集《戲劇的鐘擺》、《六零后記憶》、《*喜小兒無賴》和《梨園趣聞錄》,讓我一次次成長,也讓我的書稿一次次脫眙換骨。感謝張文暉老師的無私幫助。他從年輕時就從事攝影工作,以自己的鏡頭記錄家鄉(xiāng)的歷史,其作品成為無價之寶。當我登門求助時,年過八旬的他拿出珍藏的老照片,供我挑選,使本書得以圖文并茂。感謝陳良材文友的鼎力支持。他從小生活在山區(qū),艱辛的生活、豐富的閱歷成為人生的一筆巨大精神財富。他將回憶童年山村生活的五六萬字文稿《山里人家》,慨然相贈,作為本書的素材。我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yǎng),充實本書的內容。他的這種犧牲自我、成全他人的品格,令人銘感。感謝故鄉(xiāng)親朋好友的多方關懷。多年來,陳士濂、鄭志法兩位師長一直關心我的創(chuàng)作和成長,其殷殷囑咐,常在耳畔,這次更是抱病審稿,提出許多中肯的意見。鄭定財、石有才、孫善明、鐘德來四位老師對鄉(xiāng)土文化的研究甚勤,造詣甚深,義務幫助審稿,匡正謬誤。哥哥王勝利不厭其煩,反復審核,直言不諱,指陳不足,使我得以及時糾偏補漏。書中還收入同鄉(xiāng)文友江東放賜我的《解匠》、《看舍》,洪彩云賜我的《捉蝦》,徐成校賜我的《聽說書》,同學金建國賜我的《捉魚》,陳玉標賜我的《染布》,我略有改動,并引用文友徐水法童年生活的若干精彩故事,豐富本書的內容。此外,何金海、于麗萍、周成義、張秀蓮、黃貞祥、潘承鋒、陳金根、徐曉紅、鄭東方、鄭繼生、王國光、王玉芳、王燕君、王鴛珍、黃燕珍等同學和親友也給予我各種各樣的關心和幫助,恕不一一列舉。*后,還要感謝生我養(yǎng)我教我的老娘。她這輩子含辛茹苦,含垢忍辱,好不容易把我們三兄妹拉扯大,如今已是白發(fā)蒼蒼,耳聾眼花。養(yǎng)育之恩,無以為報,我只有加倍努力,筆耕不輟,多出作品,作為對她的**回報。如有來生,我還要做她的兒子!扒迕鲿r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贝藭r此刻,我獨坐書房,懷念家鄉(xiāng)的親友,感慨萬千,想起唐代詩人杜甫寫的《月夜憶舍弟》中的兩句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作為這篇后記的標題,遙寄我的如海鄉(xiāng)愁。*后,拜托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不吝賜教,若有精彩故事,及時與我聯系,以便再版時做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郵箱:xwl.tt@163.con,手機:138571127551王向陽二○一五年清明節(jié)寫于京杭大運河畔木匠 從前,有個財主請木匠上門干活,供應一日三餐,每餐都有一碗冬瓜,上面只放一片肉。每天吃晚飯時,師傅先動手,夾了上面的那片肉,徒弟只能夾下面的冬瓜。徒弟心里有氣,干活不出力。 師傅看到徒弟磨洋工,破口大罵:“你這個不知好歹的東西,財主每天請你吃肉,你還不肯出力!” 徒弟受了委屈,忍不住回嘴:“哪里有肉,是冬瓜!” 師傅心想徒弟明明吃肉,還說冬瓜,不由勃然大怒,狠狠打了他一個耳光。 徒弟無故挨打,心里更加委屈:“明天晚飯我不吃肉了,你一個人吃好了!” 第二天吃晚飯的時候,師傅先夾了一片,是肉,又夾了一片,卻是冬瓜,才知道上了財主的當。于是,師傅和徒弟合計捉弄財主。 師傅故意吹滅油燈,高聲叫罵:“你這個不知好歹的東西,財主每天請你吃肉,你還不肯出力!”邊罵徒弟邊敲八仙桌的腳,敲得梆梆響。 “哎喲喂!哎喲喂!哎喲喂!”徒弟躲到八仙桌下面,故意高聲叫喊。 財主聞訊,以為師傅在打徒弟,趕忙過來勸架:“好了好了,木匠師傅,哪里能這樣打徒弟呢!” 這時,師傅趁黑劈頭蓋臉地往財主身上打,邊打邊罵:“你這個不知好歹的東西,財主每天請你吃肉,你還不肯出力!” 挨了一頓好打的財主,到這時候才知道是師徒倆合謀,設計報復自己。 小時候,當我聽做木匠的爹說起這個木匠打東家的故事,差點把肚腸筋給笑斷了。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我出生在浙江省浦江縣鄭宅公社相連宅村。浦江是浙江中部的一個小縣,面積不過九百二十平方千米。一半山區(qū),稱為山里;一半盆地,稱為外鄉(xiāng)。鄭宅地處盆地的東端,是個千年古鎮(zhèn),以九世同居的孝義文化著稱,號稱“江南**家”。相連宅是鄭宅西側的一個小鄉(xiāng)村,只有幾十戶人家,兩三百個人。我家世代務農,到了上一代,兄弟四人,三伯伯大學畢業(yè),大伯伯、二伯伯和爹都做木匠,后來四個堂哥也加入木匠隊伍,堪稱木匠人家。從小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我對木匠的行規(guī)略知一二。 東家請木匠上門干活,一日三餐都要有一碗肉;木匠早飯、中飯不能吃肉,到晚飯才能吃一片;夾菜的時候,只能夾面前夠得著的菜,不能站起來夾;吃飯的時候,徒弟要比師傅后動筷、先吃完;干活的時候,徒弟要比師傅先開工,后收工;師傅罵了,徒弟不能回嘴,師傅打了,徒弟不能還手。 爹常年在外面做東家活,常常在一個村莊干上十天半月,甚至一個月,再轉到下一個村莊。轉場的當晚,爹帶著徒弟回家一趟,半夜來,五更走,披星戴月。我看爹回家的時候肩上扛一把斧頭,手里提一根六尺桿——這是木匠的行規(guī),加上墨斗,傳說中這三樣工具可以辟邪。徒弟挑的擔子,一頭掛鋸子和魯班尺,另一頭裝鑿子、刨子、墨斗和角尺等。(P3-5) 擺渡人 追風箏的人 白說 三體(地球往事三部曲之... 三體(Ⅲ死神永生)/中國... 三體(Ⅱ黑暗森林)/中國... 我不喜歡這世界我只喜歡... 小王子(精) 阿彌陀佛么么噠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讓所... 胡則傳(歷史傳說與敘… 社區(qū)規(guī)劃的設計模擬:… 當代中國大學生就業(yè)的… 非訴訟法律行為演練(… 自動化技術綜合應用實… 計量經濟學教程(高等… 海商帝國(鄭氏集團的… 結構存在論(一門自由… 量化歷史研究(第2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