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史》項目原書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召集世界一流專家撰寫,共分七卷,介紹了整個人類文明發(fā)生和發(fā)展史上的物質和智力成就。作者權威,史料豐富,卷帙浩繁,學術價值高。《人類文明史》中文版已入選“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本卷作者為世界各國相關領域的專家,譯者為國內(nèi)各專業(yè)專家。本書具有相當高的專業(yè)性和權威性。本套叢書全面系統(tǒng)介紹了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的社會變遷、科技進步、文化進步等方方面面的情況。第六卷主要講述了十九世紀人類文明的歷史,主要分兩大部分:專題史(涵蓋工業(yè)化、科技、醫(yī)藥、社會科學、文化藝術、宗教)、地區(qū)史(包括歐洲、北美、拉美、亞洲、非洲等)。內(nèi)容翔實、體系完備,為不可多得的歷史參考書。 作者簡介: 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是聯(lián)合國專門機構,創(chuàng)建于1945年11月,目前擁有191個會員國。該組織為自己確定的宏偉目標是:通過教育、科學、文化與傳播,于人之思想中建設和平。 目錄: 地圖 目錄: 本卷作者名錄 本卷序 致謝 1不斷變化的社會和經(jīng)濟背景 2國際背景 引言 2.1歐洲、美洲和非洲總序 前言 概述 國際委員會 各卷編者 表格 目錄: 圖片 目錄: 本卷作者名錄 本卷序 致謝導論主題篇 1不斷變化的社會和經(jīng)濟背景 2國際背景 引言 2.1歐洲、美洲和非洲 2.2亞洲 3工業(yè)化與科技進步 4數(shù)學、精密科學和自然科學 5醫(yī)學的發(fā)展 6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 7教育和研究 8文化發(fā)展、藝術及建筑 8.1西方世界 8.2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qū) 8.3西亞和阿拉伯地區(qū) 8.4亞洲 8.4.1中亞、南亞、東南亞和中國 8.4.2日本 8.4.2.1文化發(fā)展、文學和藝術 8.4.2.2建筑 8.4.3朝鮮 8.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9宗教在19世紀各文化中的地位地區(qū)篇 10歐洲 10.1西歐 10.1.1法國大革命和二十三年戰(zhàn)爭(1789—1815) 10.1.2和平與擴張(1815—1914) 10.2中歐、東歐和東南歐 10.2.1哈布斯堡王朝 10.2.2波蘭 10.2.3俄羅斯 10.2.4東南歐 10.2.4.1綜述 10.2.4.2藝術 11北美洲 12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qū) 12.1綜述 12.2中美洲 12.3巴西 12.4拉普拉塔 12.5安第斯地區(qū) 13亞洲 引言 13.1北亞和中亞 13.2南亞 13.3東亞 13.3.1中國 13.3.2日本 13.3.3朝鮮 13.4東南亞 13.5結語 14西亞和地中海非洲 引言 14.1中東、土耳其及波斯 14.2馬格里布 1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5.1法國統(tǒng)治下的非洲地區(qū) 15.2英國、德國殖民統(tǒng)治下的西非和中非國家 15.3比利時、德國殖民統(tǒng)治下的中非和東非國家 15.4東非 15.5非洲的葡語國家 15.6南部非洲 15.7印度洋地區(qū) 15.8結語 16澳大拉西亞與大洋洲結語 大事年表 地圖 索引前言總序 松浦晃一郎 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總干事 “我們的文明是第一個以全世界的過去為自己的過去的文明,我們的歷史是第一部世界史!彪S著公元2000年的逝去,荷蘭歷史學家楊·赫伊津哈在七十年前所描述的現(xiàn)象正逐漸變?yōu)榭筛兄默F(xiàn)實。在當今這一互依互存、聯(lián)系日益密切的世界,我們發(fā)現(xiàn)自身已不可避免地成為新興全球文明的一部分,這一文明構成了我們集體命運的母體。 赫伊津哈作出上述論斷之后的那些歲月,以最恐怖的方式證實了國際社會相互依存的現(xiàn)實。在地球上,數(shù)以百萬計的人們別無所求,只渴望和平與安康,然而地球上卻爆發(fā)了違背天理的世界大戰(zhàn)。大軍日夜不停地巡視海陸空路線,恣意毀壞對人類來說最寶貴和最關鍵的東西。人們在身體上和道義上受到的傷害,永久性地打碎了一些幻想,迫使人類面臨一個艱難的抉擇———用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話說,那就是“要么團結一心,要么同歸于盡”。 自那以后,有識之士清楚地認識到,在跨種族、跨文化交流中,無知是多么地危險。當今世界掌握了具有可怕潛能的知識,而對于普遍人性的錯誤認識,必然與世界之存續(xù)總序 松浦晃一郎 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總干事 “我們的文明是第一個以全世界的過去為自己的過去的文明,我們的歷史是第一部世界史!彪S著公元2000年的逝去,荷蘭歷史學家楊·赫伊津哈在七十年前所描述的現(xiàn)象正逐漸變?yōu)榭筛兄默F(xiàn)實。在當今這一互依互存、聯(lián)系日益密切的世界,我們發(fā)現(xiàn)自身已不可避免地成為新興全球文明的一部分,這一文明構成了我們集體命運的母體。 赫伊津哈作出上述論斷之后的那些歲月,以最恐怖的方式證實了國際社會相互依存的現(xiàn)實。在地球上,數(shù)以百萬計的人們別無所求,只渴望和平與安康,然而地球上卻爆發(fā)了違背天理的世界大戰(zhàn)。大軍日夜不停地巡視海陸空路線,恣意毀壞對人類來說最寶貴和最關鍵的東西。人們在身體上和道義上受到的傷害,永久性地打碎了一些幻想,迫使人類面臨一個艱難的抉擇———用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話說,那就是“要么團結一心,要么同歸于盡”。 自那以后,有識之士清楚地認識到,在跨種族、跨文化交流中,無知是多么地危險。當今世界掌握了具有可怕潛能的知識,而對于普遍人性的錯誤認識,必然與世界之存續(xù)相抵牾。顯然,唯一的出路是,在各民族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并塑造一種包容意識,讓人們意識到在人類多樣性之中內(nèi)含的統(tǒng)一性。 在此背景之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47年決定,以國際合作的方式編寫一部真正的全球通史。本書致力于推動“更廣泛地理解人類歷史的科學和文化方面,各民族、各文化的相互依存關系,以及它們對人類共同遺產(chǎn)的貢獻”。此計劃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早的項目之一,源自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根本原則,受到廣泛贊成。但有不少人認為,這是一項西緒弗斯般的永無盡頭而又徒勞無功的任務,此前的嘗試均以失敗告終。 三年后的1950年,《人類科學與文化發(fā)展史》第一屆國際委員會開始編纂這部全球史。用勒內(nèi)·馬厄的話來說,這部全球史將把“人類的全部記憶作為一個連貫整體,呈現(xiàn)在人類面前”。隨著杰出的國際化合作團隊成型,以及初步成果開始刊登在委員會的期刊《世界史雜志》上,我們對這一雄心勃勃的目標的追求已明顯取得新的突破。約十五年后,當?shù)谝话嬉粤N語言問世時,對這一著作的評價———除了那些必然存在的保留意見———證實它成功地“第一次從記憶與思想的紛繁立場(如此五花八門的立場,正是當今不同文化的特點)出發(fā),創(chuàng)作了一部人類思想的通史”。 《人類文明史》第一版的編纂者非常清楚地認識到,歷史編纂是一項“永無止境的工作”,在不斷變遷的歷史潮流中,任何事物,無論是史實還是闡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1969年,保羅·E.德·貝雷多·卡內(nèi)羅宣稱:“總有一天,我們所寫下的東西……會被取代。我希望,我們的后來者將致力于此,這一著作的修訂版也許會在新千年來臨之際出版! 卡內(nèi)羅所希望的“一天”已經(jīng)到了。1978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決定修訂這部著作。兩年后,第二屆國際委員會制定了具體目標。 從初版問世至今,許多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近些年來,其他許多學科豐富了史學研究,帶來了新的研究方法,也揭示了一些新的史實,特別是在“史前史”領域。同時,我們的時代越來越強調文化認同,因此也進一步要求在史學觀點和闡釋上的多元化,這促使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編纂多語種的地區(qū)史,以反映各民族的不同視角。其中已出版的有六卷本的《加勒比地區(qū)通史》、六卷本的《中亞文明史》、八卷本的《非洲通史》;同時,《拉丁美洲通史》和《伊斯蘭文化面面觀》也在編纂當中。最后,歷史本身也在發(fā)展,并不斷修正看待過去的視角。 基于以上原因,并考慮到針對初版的一些有益批評,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最終決定,《人類科學與文化發(fā)展史》新版(簡稱《人類文明史》)將不僅僅是簡單的修訂,而是對初版的徹底改造。其目標未變———依然是基于不同文化和科學成就,對人類的歷史作整體的敘述———但其角度更細致、更多樣,也更廣闊。 這項工作已進行二十余年,我非常榮幸地為讀者呈上這部全新的《人類文明史》。它建立在第一版富有奉獻精神的前輩學者開創(chuàng)性工作的基礎之上,并將之延伸和擴展。在此,我向為本書作出巨大貢獻的第二屆國際委員會所有成員,及450位來自不同地區(qū)和文化背景的杰出專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激之情。我相信,讀者將會有他們自己的評判。將本書交給讀者審閱之時,國際委員會及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完成了成員國交給它們的任務的最后一步。我相信,本書見證了我們的共同過去,也代表了對我們共同未來的信心,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從中受益匪淺。15.7 印度洋地區(qū) 拉喬納·V.法拉尼里納 克里斯托夫翁吉1815年《維也納條約》的簽訂——而非法國大革命——開啟了西南印度洋的一個新時代。英國主動擔起責任,在毛里求斯攔截活躍在莫桑比克海峽的奴隸貿(mào)易活動(直到19世紀中葉仍影響著留尼汪島)。英國還遏制了法國在馬達加斯加的企圖。毛里求斯總督羅伯特法夸爾爵士贏得了馬爾加什人的國王拉達馬一世(1810—1828)的合作,作為回報,他承諾幫助拉達馬一世實現(xiàn)其王國的擴張以及現(xiàn)代化。1817年,英國與馬達加斯加簽訂條約,在馬達加斯加王國廢除奴隸貿(mào)易。與此同時,這個島嶼益發(fā)吸引了西方列強的注意,并最早經(jīng)由馬斯克林群島(毛里求斯和留尼汪島)受到西方的影響滲透。學習現(xiàn)代化:以西方為榜樣 “咖啡文明”在18世紀的留尼汪島達到頂峰,但到了19世紀,對糖的巨大需求使其急劇衰落,這也影響了毛里求斯島。19世紀60年代之前,歐洲市場的糖價一直居高不下,這在馬斯克林群島造就了一個以制糖為業(yè)的貴族群體。種植園經(jīng)濟嚴重依賴奴隸制,而奴隸制則是被指明要廢除的,考慮到種植園經(jīng)濟的這種脆弱性,以及實現(xiàn)制糖技術現(xiàn)代化的需求(為了與甜菜制糖相競爭),殖民者開始效仿西方。他們采納了來自歐洲的工業(yè)設備公司銷售代表的革新建議。他們鼓勵制糖技術員進行實地研究。另外,蒸汽動力的普及也可以說帶來了一場工業(yè)革命。故而,馬斯克林群島某種程度上被雄心勃勃的馬達加斯加精英階層視為典范,這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并未發(fā)生與工業(yè)現(xiàn)代化相匹配的任何農(nóng)業(yè)革命,種植園主陷于陳規(guī)舊習,疲于應付超負荷的工作,需要大量勞動力(原本來自馬達加斯加,而奴隸解放之后,來自印度的勞工尤多)。 1820年,拉達馬一世利用1817年條約續(xù)約的機會,提出條件,要求英國政府為其培養(yǎng)約30名年輕人,派往英國和毛里求斯。外國人經(jīng)由馬斯克林群島或歐洲來到馬達加斯加,其中也有倫敦傳道會的傳教士,他們發(fā)起了一系列手工藝活動。但是,1835年,臘納瓦洛娜一世女王(1828—1861)禁止基督教傳播,只允許傳教士教授可用于賺錢的實用工藝,于是他們不得不離開這個國家。然而,女王建立起與“有用的”外國人的關系。她把兩名外國人提升到梅里納社會的高層,其中一位叫作拿破侖德拉斯特勒。他來自毛里求斯,定居于塔馬塔夫,是一名稅款包收人,也是女王研發(fā)制造農(nóng)用―工業(yè)糖和朗姆酒的得力助手。還有一個是法國人讓拉博爾德,他建立了各種各樣的工廠,包括大炮制造工廠,征召了大批工人在車間勞動。一些土著工人得以提高他們的技術,例如傳教士為修建宗教建筑而招募的工人。 這些少量的技術轉讓并未能挽回當?shù)毓に囍圃斓念j勢,因為馬達加斯加在19世紀日益成為西方制成品的銷售市場,其中一部分經(jīng)由馬斯克林群島運來。馬斯克林群島的工廠數(shù)量大量增加,進一步推動了糖和朗姆酒的出口。另一方面,學校教育作為傳教運動的基礎,傳播到各島嶼。在留尼汪島,法國模式的教育在基督教學校兄弟會和克呂尼圣約瑟夫姊妹會的幫助下發(fā)展起來。但是人們?nèi)浩鸱磳χ趁裾叩臍埩糁贫,例如,他們廢除了學校里將白人子女與被釋放奴隸的子女隔離的制度。同樣,白人不想讓有色人種(講克里奧爾語)擔任班長并統(tǒng)領他們的孩子。此外,在推進員工子女的學校教育方面,制糖商毫無作為。 馬達加斯加決定用本國語言推行教育。倫敦傳道會的傳教士與拉達馬一世合作,創(chuàng)造了馬爾加什語的書寫文字。1820年,國王在安塔那那利佛設立了第一所學校,但是直至19世紀70年代政府支持基督教傳教活動,教育才開始迅速發(fā)展。1881年,教育部成立,并推行義務教育制度,為馬達加斯加王國的教育增添了新的動力。但是,家長擔憂學校會成為征募士兵和勞工的地方。在伊梅里納地區(qū)之外的各個省份,中央政府的代表所推行的教育被看作一種行政負擔。雖然課本已經(jīng)發(fā)行,但是由于物流和材料問題,馬爾加什人實施的初級教育影響有限,盡管此前他們也在建立高水平的教師培訓學校方面作了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