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絕響


作者:李輝     整理日期:2015-11-27 19:27:45

在書信、日記、文獻里,跟隨巴金、曹禺、蕭乾、胡風、丁玲等文化老人的身影,穿越八十年代,別樣品讀中國文學的那段歷史……八十年代拉開帷幕時,《絕響(八十年代親歷記)》作者李輝以文藝記者和副刊編輯的身份,走進文化界的風風雨雨。如今,他在書信日記文獻里,重拾親歷,以自己的方式走進八十年代的集體回憶——再看那些老人的身影,再聽嬉笑怒罵長吁短嘆,再觸摸豐富而復雜的內(nèi)心……在書信、日記、文獻里,跟隨巴金、曹禺、蕭乾、胡風、丁玲等文化老人的身影,穿越八十年代,別樣品讀中國文學的那段歷史……《絕響(八十年代親歷記)》為作者李輝在《收獲》(2011年)欄目“絕響誰聽”上所發(fā)表文章的結(jié)集出版。《絕響(八十年代親歷記)》六篇文章,作者以自己獨有的史料收藏,獨特的審美視角,獨具的智性美文,給讀者帶來了曹禺、巴金、胡風、丁玲、蕭乾等文化老人立體性的才情展示。這些文化老人,從“五四”走來,從三十年代走來,與我們一同走進八十年代。然后,他們漸行漸遠,身影從此消失。八十年代的記憶中卻不能沒有他們:沒有那些旋轉(zhuǎn)不定的蒼老身影,八十年代不會呈現(xiàn)千姿百態(tài)的景象;沒有那些高低起伏明暗互現(xiàn)的聲音,八十年代也不會渾然而成一曲歷史交響;沒有那些走在前面的跌跌撞撞,不會有后來者頭頂上漸次拓展的天空……
  作者簡介:
  李輝,湖北隨州人,生于1956年。1982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中文系,先后在《北京晚報》、《人民日報》工作,現(xiàn)為《人民日報》文藝部高級編輯。主要作品有《蕭乾傳》、《胡風集團冤案始末》、《沈從文與丁玲》、《巴金傳》、《黃苗子與郁風》、《傳奇黃永玉》、《滄?丛啤贰ⅰ蛾愛E殘影》等傳記與隨筆集。
  1997年,散文集《秋白茫茫》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因在《收獲》開設《封面中國——美國〈時代〉周刊講述的故事》專欄,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的“2006年散文家”獎項。
  《封面中國》結(jié)集出版后,被評為“2007年十大好書”。
  《傳奇黃永玉》一書被評選為“2010年十大有影響力圖書”。
  目錄:
  序?qū)O紹振
  自序李輝
  一、傷痕何處
  復旦四號樓,“七七一一”走過來
  走廊墻上的《傷痕》
  從《望鄉(xiāng)》到《姿三四郎》
  面對“天窗”
  “不要為小事浪費時光”
  余悸,心中永遠的痛
  二、歸來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解凍時節(jié)
  勿忘我
  人歸來,君知否
  目光序 孫紹振自序 李輝一、傷痕何處 復旦四號樓,“七七一一”走過來 走廊墻上的《傷痕》 從《望鄉(xiāng)》到《姿三四郎》 面對“天窗” “不要為小事浪費時光” 余悸,心中永遠的痛二、歸來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解凍時節(jié) 勿忘我 人歸來,君知否 目光三、舞臺旋轉(zhuǎn) 那一聲自責 何處再啟程 在風波中 海洋與溪流四、風從遠方來 “人藝”戲單 “極大的幸! 圓夢《培爾·金特》 地平線延伸何處五、向左走,向右走 轉(zhuǎn)向,唯美中,歷史中…… 既生瑜,何生亮 心中之痛如何言說 卻看性隋揮灑時六、甲子年冬日 引子 穿紅毛衣的身影 “你看我時很遠,你看云時很近” 潮起潮落,臺上臺下復旦四號樓,“七七一一”走過來又進復旦校園。每一次回到母校,總要走到當年住過的學生宿舍四號樓。打量樓房四周,緩步走廊,佇立宿舍門前,三十年前的諸多場景一時間又奔至眼前。我們中文系七七級,于一九七八年二月初入校,被安排住四號樓,一住整整四年,直到一九八二年一月離開。在學校,每個班設有一個信箱,我們文學專業(yè)的信箱序號為“七七一一”,自此,這一序號成了班級代名詞,同學們稱呼至今。四號樓位于校園最東側(cè),為“凹”形(下面為東向,圍墻外即國順路)。四號樓似是五十年代建筑,共四層,由男女生同住,當時在復旦這是唯一例外。男生全部為中文系,住北向一側(cè)的下面三層,東向一側(cè)則從中間攔腰隔斷,留一半供男生使用;女生以中文系為主,另有新聞系或別的系的部分女生,分別住四樓全部及下面三層樓與男生隔開的另一部分。女生主要從南側(cè)一樓的西門進入宿舍,也可以從我們男生宿舍的西門步人走上四樓。四年間,男女生同住一樓,有故事,有緋聞,不過大致平穩(wěn),彼此相安無事,并無轟動校園的舉動。離校已有三十年,老樓更老了。近些年,它已不再用作學生宿舍,相鄰幾幢老樓陸續(xù)被拆除,它也漸漸步入被蠶食被改造的境地。一次去看它,被圍起來,變成工地;又一次去看,發(fā)現(xiàn)女生住過的南向一側(cè)從上到下完全被拆除,只留下東向與北向兩側(cè);蛟S,下次再去,整棟樓的影子也難尋了。四號樓,在或不在,并不重要。與之相關的種種往事,早在心中。此刻,撰寫這篇“絕響誰聽”文章,首先在記憶中浮現(xiàn)的場景,就發(fā)生在我們男生居住的一樓走廊上——同學盧新華的短篇小說《傷痕》,一九七八年四月率先在這里亮相,隨之由《文匯報》發(fā)表,頓時轟動社會!秱邸分,反映“文革”帶給民族傷痛的文學作品,馮驥才的《鋪花的歧路》、叢維熙的《大墻下的紅玉蘭》、古華的《芙蓉鎮(zhèn)》等,如井噴而出!秱邸分,已有劉心武的《班主任》問世,在時代轉(zhuǎn)換之際開文學揭示精神傷痕之先聲,但是,盧新華的這一小說,因其具有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其篇名更通俗、明確,故很快被用來命名新時期文學的第一波創(chuàng)作潮流——“傷痕文學”。入住四號樓時,沒有哪個同學能想到,眼前普普通通的一棟宿合樓,很快就將與當代文學史,與時代的替換轉(zhuǎn)折,有了密切的、引人注目的歷史關聯(lián)。七七級學生在“文革”結(jié)束不久后參加高考,順利進入大學,的確是同代人之中的一個幸運群體。至今,我依然難忘在十二月陰冷天氣中走進考場的場景,當年的準考證、大學寄來的報到須知,也珍藏至今。就我個人而言,當年參加高考時,并不清楚這將是改變個人命運的契機。這一年,我二十一歲,已離開農(nóng)村,招工到位于縣城的一家大型省直工廠——湖北油泵油嘴廠,然后被分配到工廠子弟學校當一名教師。當時,這可算是返城知青獲得的一份頗為不錯的工作。從獲知恢復高考消息到參加高考,其間僅相隔兩個多月,既來不及準備,更無從考慮高考之后的未來。雖然內(nèi)心存有讀書渴望,但并無急于改變現(xiàn)狀的想法與需求,這與那些仍滯留農(nóng)村的知青,或返城后工作條件不好的考生相比,情況尚有不同,F(xiàn)在回想,之所以參加高考,很大程度上自己有不妨一試且含有“玩”的心態(tài)。自小生活在鄉(xiāng)下和縣城,一直向往遠處的世界,常在手邊翻閱的是一本中國地圖,總幻想著能走進早在地圖上不斷撫摸的一個個地方。因此,填大學志愿時,我選擇的學校都在湖北省之外:上海、南京、廣州……七七級學生之中,與我情況類似的人想必不在少數(shù)。盧新華比我大三歲,參加高考時已是南通柴油機廠的油漆工。之前,他沒有下鄉(xiāng)當知青,而是在部隊當兵,曾是一名偵察兵班長。從他生活的環(huán)境與條件來說,也并沒有必須改變工作的緊迫性。緊迫或者無所謂,明確或者懵懂,無論怎樣,一個極其壯觀且?guī)捉z悲涼的歷史景觀,出現(xiàn)在一九七七年冬天的中國——幾十萬考生,含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七年前后十一屆的高中畢業(yè)生(其中還有少量初中畢業(yè)生),結(jié)伴走進同一年的考場。走進之時,大概很少有人能清醒地意識到,他們走進的不只是一個個簡陋的考場,而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轉(zhuǎn)折點;他們面前鋪開的不只是倉促間用寒磣的白紙印出的試卷,而是厚重的歷史冊頁在掀開。的確,只有隨著現(xiàn)實場景的一幕幕替換,隨著每個人閱歷的逐步增加,恢復高考的歷史重要性,當事者才有可能對之多一些體味,多一些認識。一九七七年冬天恢復高考,是在“四人幫”被逮捕一周年之后。此時,“文革”名義上已被宣布結(jié)束,但是,浩劫如何真正結(jié)束,百廢待興如何起步,轉(zhuǎn)機到底在哪里,有幾人清楚?從社會與政治角度審視,可以說,恢復高考真正拉開了時代轉(zhuǎn)換的大幕;謴透呖,其實是恢復對人類現(xiàn)代文明的應有尊重!拔母铩被奶剖律醵啵瑥U除高考制度,提出只辦理工科大學,恐怕是其中最不可思議的大事之一。走進二十世紀,環(huán)顧世界,有哪個國家竟會發(fā)展到廢除大學教育的地步?恢復高考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尚未開始,對“文革”的否定和對毛澤東晚年錯誤的批評與總結(jié),也還沒有列入國家的議事日程。然而,恢復中斷十年的高考制度,無疑已經(jīng)從尊重人類現(xiàn)代文明的角度,拆除了“文革”的一個支撐點,曾經(jīng)陷入混亂乃至近乎于瘋狂狀態(tài)的中國,有了最低限度的現(xiàn)實清醒。歷史貢獻不限于此。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公民歧視”曾影響千萬個家庭,不少年輕人由于父輩是“地、富、反、壞、右”分子而被歸為“可以教育好的子弟”。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在就學、入伍、就業(yè)等方面受到政治歧視!拔母铩敝衅谝欢葘嵭泄まr(nóng)兵上大學的推薦選拔制度,但“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幾乎都被拒之門外,無法享受公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權(quán)利。P2-4





上一本:1898年那場未遂政變 下一本:近代中國的不吸紙煙運動研究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絕響的作者是李輝,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