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實錄》成書于天聰年間,是清代記述滿族崛起和努爾哈齊時期史事的重要官修史書,F(xiàn)存《滿洲實錄》滿、漢、蒙三體文本中,滿、漢文的內容并不完全對應,說明漢文本不是滿文的直接譯寫,學界普遍認為滿文《滿洲實錄》的史料價值更高。本次譯編出版,是在對滿文部分進行重譯的基礎上,將滿文(轉寫方式)、原存漢文、新譯漢文對照排印,以便于學界更好地了解三者之間的異同,充分發(fā)掘和利用《滿洲實錄》的史料價值。 作者簡介: 祁美琴,鄂爾多斯蒙古族,1964年生。歷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清代政治史、邊疆民族史。著作有《清代內務府》、《清代榷關制度研究》,近兩年的代表性論文有《清代蒙旗社會喇嘛教信仰問題研究》、《包衣身份再辨》、《清代君臣語境下“奴才”稱謂的使用及其意義》、《清代宗教與國家關系簡論》等。 強光美,安徽蕪湖人,1988年生。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清代政治史、邊疆民族史。碩士學位論文為《清代內務府大臣研究》;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在《歷史檔案》、《滿族研究》、《北京檔案史料》等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數(shù)篇。 目錄: 前言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前言 在清朝歷代皇帝實錄中,清太祖努爾哈齊實錄版本最多,流傳下來的有《滿洲實錄》、《太祖武皇帝實錄》和《太祖高皇帝實錄》三部。其中,尤以《滿洲實錄》最為特殊,它不似其他實錄滿、漢、蒙三種文字各成一部,而是三體文合璧,且附帶插圖,形式上獨樹一幟,成書上也疑點頗多。正因為如此,從《滿洲實錄》被發(fā)現(xiàn)那一刻起,對它的討論就從未中止過。以內藤虎次郎、山本守、神田信夫、今西春秋、松村潤為代表的日本學者在該書的研究上建樹頗豐,并一度取得領先地位。在中國,臺灣學者也不甘落后,陳捷先、莊吉發(fā)等都是該領域的專家;在大陸,對《滿洲實錄》的研究也不乏其人,早在民國時期,孟森、方甦生、徐中舒、單士元等,就對該問題予以關注,20世紀80年代以后,王鐘翰、秦國經、鄭天挺、薛虹、郭康松、齊木德道爾吉、達力扎布、喬治忠、謝貴安、楊勇軍等人先后發(fā)表了不同見解,將《滿洲實錄》以及清實錄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一、《滿洲實錄》成書問題 1.《滿洲實錄》與《太祖實錄圖》的關系 《太祖實錄圖》早已不存,最早對其進行記錄的是《舊滿洲檔》,據天聰九年(1635)八月八日記載:“tereinenggisurekan,nenehegenggiyenkaniyabuhakoolibithebejuwehowajanjangjiyan,jangingkuidenirusemeafabuhaweilebenirumewajihasainsemejangjiyandeemujuruniyalma,emuihan,jangingkuideemujuruniyalmaangnaha.”《舊滿洲檔》第九冊,臺北影印本,4415頁。漢譯為:“是日,淑勒汗交付二畫工張儉、張應魁據先祖英明汗行事典例書繪制圖畫的工作,很好地繪制完成了,賞張儉人一對、牛一頭,張應魁人一對。”《太宗文皇帝實錄》也有相似記載,天聰九年(1635)八月乙酉:“畫工張儉、張應魁恭繪《太祖實錄戰(zhàn)圖》成,賞儉人口一戶、牛一頭,應魁人口一戶!薄短谖幕实蹖嶄洝肪24,天聰九年八月乙酉。 目前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太祖實錄圖》(或稱《太祖實錄戰(zhàn)圖》)乃《滿洲實錄》之原本。最早得出此結論的是日本學者內藤虎次郎,1905年他發(fā)現(xiàn)了深藏盛京崇謨閣的《滿洲實錄》,后介紹于世,并根據《太宗文皇帝實錄》天聰九年八月乙酉條的記載及《滿洲實錄》末尾《敬題重繪太祖實錄戰(zhàn)圖八韻》詩注“實錄八冊,乃國家盛京時舊本”,通過二者的結合、對應,進而認為二張所繪《太祖實錄圖》就是《滿洲實錄》的原本。今西春秋指出《國朝宮史續(xù)編》、《開國方略聯(lián)句詩》的注釋和《滿洲實錄》末尾注釋有大致相同的記述,支持了內藤的說法。 國內學者也大都贊同此觀點。徐中舒在20世紀30年代就曾說過“漢文《太祖實錄圖》又稱《滿洲實錄》,成于天聰九年八月”徐中舒:《再述內閣大庫檔案之由來及其整理》,見《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本第4分,轉引自喬治忠:《中國官方史學與私家史學》,182頁,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的話。20世紀80年代,單士元在整理清代實錄時說:“皇太極(清太宗)天聰九年曾為其父努爾哈赤(清太祖)編纂一部有圖有文記錄開國事跡和其他事跡的實錄,題名《滿洲實錄》!眴问吭骸墩砬宕鷮嶄浻洝,載《故宮博物院院刊》,1984(3)。秦國經等在介紹清太祖實錄纂修過程時說:“天聰元年(1627),太宗命額爾德尼等修太祖實錄,歷時八載,至天聰九年(1635)八月畫工張儉、張應魁始將合繪的太祖實錄圖告成,名《滿州實錄》。”秦國經、胡啟松:《清代的實錄》,載《歷史檔案》,1989(4)。另外,白壽彝、郭康松、瞿林東、薛虹、喬治忠等也都在不同場合闡述了《太祖實錄圖》與《滿洲實錄》是同一部書的觀點。這一看法已成定論,似無疑義。 但是,2002年,對清實錄研究頗有心得的日本學者松村潤發(fā)表《清太祖實錄研究》一文,對《滿洲實錄》重繪自《太祖實錄圖》一說提出質疑。經他考證,《太祖實錄圖》只是圖畫本,不可能是《滿洲實錄》的原本,《滿洲實錄》是據崇德初纂《太祖太后實錄》重繪的,沿襲了其滿文本八卷八冊的樣式,但并沒有照錄其內容,而是完全依據順治重修本的內容繪寫。參見[日]松村潤:《清太祖實錄研究》,載《蒙古學信息》,2002(1)。 其實,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臺灣學者陳捷先就通過滿文清實錄的研究,發(fā)現(xiàn)《滿洲實錄》的滿文部分與順治本《太祖武皇帝實錄》的滿文內容幾乎一致的事實,他從而推論,《滿洲實錄》的附圖部分來源于天聰末葉成書的《太祖實錄圖》無疑,但文字部分卻是取自順治本武皇帝實錄。參見陳捷先:《滿文清實錄研究》,160頁,臺北,大化書局,1978。 2012年,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生楊勇軍在松村潤、陳捷先等人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指出《滿洲實錄》不是重繪自《太祖實錄圖》,而是乾隆朝官方偽造的最后一本努爾哈齊實錄,成書晚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在他看來,《太祖實錄戰(zhàn)圖》只是一本沒有文字的圖冊,《滿洲實錄》中清高宗題詩注文所言“實錄八冊”為《太祖實錄戰(zhàn)圖》八冊,而非后世學者以為的《滿洲實錄》八卷。他同意陳捷先提出的該書內容照抄《太祖武皇帝實錄》之觀點,但是圖畫部分則“是在‘重繪’77幅《太祖實錄戰(zhàn)圖》的基礎上還補繪了關于滿洲起源神話的6幅圖”楊勇軍:《〈滿洲實錄〉成書考》,載《清史研究》,2012(2)。。 不過,長期以來,學界雖然普遍認同《太祖實錄圖》就是《滿洲實錄》的原本,但是對其名稱,各人又有不同看法。 一種觀點認為,天聰九年(1635)完成的插圖本,初名《滿洲實錄》,如單士元曾說:“天聰年間繪圖本,原來只題滿洲實錄,亦未稱太祖實錄!眴问吭骸墩砬宕鷮嶄浻洝,載《故宮博物院院刊》,1984(3)。郭康松認為,《太祖實錄戰(zhàn)圖》之名是乾隆時才有的,因為該書附有插圖,所以乾隆帝題為此名。參見郭康松:《淺議〈清實錄〉的編纂及價值》,載《咸寧師專學報》,1997(1)。 更多的學者則認為,《滿洲實錄》之名是乾隆朝重繪時所取。 白壽彝先生主編的《中國史學史》稱,《滿洲實錄》原名《太祖實錄戰(zhàn)跡圖》,乾隆四十六年(1781)第四部繪寫本成書時,才改題現(xiàn)名。參見白壽彝主編:《中國史學史》第五卷,254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瞿林東在《中國史學史綱》中也采用此觀點。參見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400頁,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薛虹亦表示《滿洲實錄》之名是乾隆朝重繪時所取,但是他提出該實錄原名既不是《滿洲實錄》,也不是所謂《太祖實錄戰(zhàn)圖》,而應稱為《太祖實錄圖》才對。并且,《太祖實錄圖》也不是正式名稱,只是對實錄圖文并茂的形象描述語而已,早期實錄藍本沒有正式名稱,“其實,從重繪《滿洲實錄》時稱之為‘開國實錄’、‘太祖實錄戰(zhàn)圖’等等,也可見原并非正式定名為‘太祖實錄圖’,無非是太祖的實錄的圖的意思罷了!”薛虹:《清太祖實錄的史料學研究》,載《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2)。至于乾隆時期為何摒棄《太祖武皇帝實錄》,突然重繪《太祖實錄圖》,并改稱《滿洲實錄》,作者表示難以理解。他對此次重繪改名的原因給出了可能的解釋,將其同乾隆四十二年(1777)纂修《滿洲源流考》聯(lián)系起來,認為此舉可能是為了突出滿洲稱謂。參見薛虹:《清太祖實錄的史料學研究》,載《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2)。 與薛虹一樣,喬治忠也指出“太祖實錄圖”不是一個正式名稱!短谖幕实蹖嶄洝分械摹疤鎸嶄泩D”字樣,只是后來對該圖的一種稱謂,天聰年間并無此稱。乾隆朝對《太祖武皇帝實錄》的稱謂有多種,如“開國實錄”、“太祖實錄戰(zhàn)圖”、“圖本”、“太祖戰(zhàn)圖實錄”等,直到重繪寫本時才正式定名“滿洲實錄”。不過,在“滿洲實錄”正式定名的時間問題上,他與薛虹發(fā)生分歧。薛虹認為《滿洲實錄》定名于乾隆四十六年,而喬治忠則認為,正式定名《滿洲實錄》最早也應是乾隆四十八年之后的事了。參見喬治忠:《清太祖一朝實錄的纂修與重修》,原載《南開學報》,1992(6),轉引自喬治忠:《中國官方史學與私家史學》,172~187頁。 筆者亦認為,從《舊滿洲檔》的記載來看,只是太宗讓畫工根據“genggiyenkaniyabuhakoolibithe”(英明汗行事典例書)繪制圖冊而已,并沒有提到該書的名稱,可見當時還沒有命名。至于《太宗文皇帝實錄》中出現(xiàn)的《太祖實錄戰(zhàn)圖》之名,想必是后來所取。從上述多數(shù)學者的研究成果看,《太祖實錄圖》極有可能就是《滿洲實錄》初纂本。 2.《太祖實錄圖》與《太祖武皇帝實錄》的關系 與《太祖實錄圖》密切相關的是另一部努爾哈齊實錄——《太祖武皇帝實錄》,二者之間關系如何,也是學界討論的熱點,同時也存在較多分歧。 以徐中舒等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太祖實錄圖》與《太祖武皇帝實錄》是兩部不同的書,二者之間沒有直接聯(lián)系。徐中舒說:“漢文《太祖實錄圖》又稱《滿洲實錄》,成于天聰九年八月!短嫖浠实蹖嶄洝烦捎诔绲略晔辉隆_@兩部實錄,都成于沈陽朝廷!毙熘惺妫骸对偈鰞乳w大庫檔案之由來及其整理》,見《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本第4分,1933。將它們稱為兩部實錄。孫文良曾稱贊皇太極統(tǒng)治時期“編撰的《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和《滿洲實錄》,是清朝的建國史,也是成文的滿族勃興史”孫文良:《〈滿洲源流考〉辨析》,載《社會科學輯刊》,1987(3)。?梢,他也是將這兩部書當成不同的實錄對待。郭康松在《淺議〈清實錄〉的編纂及價值》一文中也判定《滿洲實錄》八卷成書于太宗天聰九年(1635),與《太祖實錄戰(zhàn)圖》是一回事,隨后又介紹《太祖武皇帝實錄》于太宗崇德元年(1636)初纂,并沒有說二者之間存在淵源關系。參見郭康松:《淺議〈清實錄〉的編纂及價值》,載《咸寧師專學報》,1997(1)。齊木德道爾吉的《滿文蒙古文和漢文〈清太祖實錄〉之間的關系》一文,細致梳理了太祖實錄的纂修過程,認為崇德元年完成的本子初名《太祖太后實錄》,而不是《太祖武皇帝實錄》。到順治朝重修以后,才定名《太祖武皇帝實錄》。此外,他還提及,與《太祖武皇帝實錄》同時問世的,還有漢文、滿文和蒙古文對譯的、帶有圖畫的《滿洲實錄》。但是沒有指出《滿洲實錄》的具體編纂過程和纂修時間,也沒有說明《滿洲實錄》與《太祖武皇帝實錄》的關系。從作者的敘述中來看,似乎二者之間并不存在淵源、師承關系,應是兩個獨立的版本體系。參見齊木德道爾吉:《滿文蒙古文和漢文〈清太祖實錄〉之間的關系》,載《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1)。 而包括孟森在內的多數(shù)學者都認同《太祖實錄圖》成書于《太祖武皇帝實錄》之前,二者之間存在師承關系,《太祖武皇帝實錄》是在《太祖實錄圖》的基礎上加工改編而成的。 孟森在《康熙重修太祖實錄跋》中有言:“清太祖第一次纂修實錄,在天聰九年。先成太祖戰(zhàn)跡之圖,每圖帶說。既成,而又摘圖中之說,別為一本。兩皆名之曰武皇帝實錄!敝苑Q為實錄,是仿照“中土舊有之帝王體制”,但其實他們不知實錄為何物,故而文字、體例與歷代實錄不合,這就造成了早期的實錄與后來的實錄在文字、體例上的差異。參見孟森:《康熙重修太祖實錄跋》,見《明清史論著集刊》下冊,481頁,北京,中華書局,2006。從上述文字可知,孟森認為,《太祖實錄圖》成于天聰九年(1635),《太祖武皇帝實錄》是《太祖實錄圖》成書后,剔除插圖而改編的純文字版本,二者同源,且當時都稱之為《太祖武皇帝實錄》。或者可以說,《太祖實錄圖》是《太祖武皇帝實錄》的模本。孟森又講到,康熙時重修太祖實錄,謂之《太祖高皇帝實錄》,雍乾時期再加修改,為太祖實錄之定本。因為帶圖本為孤本,乾隆帝恐其遭意外之損,所以摹繪了新本。新本有些許改動,與初纂、再纂及定本皆不同。參見上書,482頁?梢,他認為《太祖實錄圖》、《太祖武皇帝實錄》以及康熙重修本《太祖高皇帝實錄》、乾隆定本《高皇帝實錄》、乾隆重繪本《滿洲實錄》是一脈相承的。 單士元在整理實錄之札記中,師承導師孟森之說,也認為《太祖武皇帝實錄》是清太宗皇太極“將滿洲實錄中的圖畫撤去,整飭文字”,改編而成的。參見單士元:《整理清代實錄記》,載《故宮博物院院刊》,1984(3)。方甦生推測《太祖武皇帝實錄》的纂修是實錄圖成之后的事,“此本想是以太祖實錄圖去圖尊謚寫成的”方甦生:《清太祖實錄纂修考》,載《輔仁學志》第7卷1—2期,1939。。莊吉發(fā)也持此觀點,因《太祖實錄圖》與歷代帝王實錄體例不合,所以太宗命人“以滿、蒙、漢三體文字改編實錄。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十一月,纂輯告成,題為《大清太祖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實錄》,共四卷四冊,簡稱《太祖武皇帝實錄》,就是清太祖朝實錄的初纂本”莊吉發(fā):《清史拾遺》,100頁,臺北,學生書局,1992。。 鄭天挺稱《太祖武皇帝實錄》成書于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