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下南洋


作者:《下南洋》攝制組     整理日期:2015-11-08 19:55:42

1.白巖松感動推薦:家是中國人**的信仰
  “紀錄片《下南洋》讓我**次覺得片花遠遠沒有片子好看,因為片花全是濃縮的東西,在片子里才可以把這些濃縮的碎片展開,而后面的故事才是真正精彩的。”12月16日,著名主持人、時事評論員白巖松在十集大型高清紀錄片《下南洋》的開播新聞發(fā)布會上分享了自己的觀感。
  白巖松坦言,片中的很多故事讓他感慨良多。時間追溯到廣州起義時,曾有南洋的年輕人辭別了自己新婚3天的妻子回國參加起義,目的是為了死,在黃花崗72位烈士中,海外歸來的就有29位;一個下南洋很多年沒有給家里寫信的華人,在有了錢后給家里寫的一封信,卻只有淡淡的一句話,就是讓妻子趕緊把早年賣掉的女兒贖回來。
  “我想這個女兒是他能忍受所有的委屈、顛簸、淚水的原因,后來成為一種信仰!卑讕r松說,也正是這封信,讓他在這部紀錄片中,很清晰的看到了中國人的“家”的范圍,家是中國人**的信仰。
  2.《大國崛起》《故宮》《舌尖上的中國》創(chuàng)作班底,CCTV熱播大型紀錄片
  本片由《大國崛起》總策劃的麥天樞任創(chuàng)意總監(jiān)、《故宮》總導演周兵、祝捷任總撰稿和總導演,參與過《舌尖上的中國》的知名音樂人王同任該片音樂創(chuàng)作。
  麥天樞:“《大國崛起》是剛性的,講國家怎么走向現(xiàn)代化,這中間有哪些制度性的建設(shè)。但《下南洋》是柔性的,從感情進入理性!
  周兵:“當我們想要尋根,卻發(fā)現(xiàn)在這片被忽視的南洋之地,竟保存了更完整的中華文明的基因。”
  祝捷:“在不斷地深入南洋華人的社會與歷史時,終于發(fā)現(xiàn),它們不只是歷史問題,它們無疑地指示著這個文化千百年沉積的習慣與延續(xù)而至的今天!
  王同:“現(xiàn)在,是時候用一根線串下來了,這根線就是這四個國家的華人,過去的華人,現(xiàn)在的華人,未來的華人!
  3.歷時三年,深入九國,尋訪百城,記錄千年
  《下南洋》是一部全面反映南洋華人發(fā)展歷程的10集高清紀錄片的圖名圖書,該片歷時三年,深入九國,尋訪百城,記錄千年,將向觀眾揭示一個與我們血脈相連的南洋。
  南洋,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有兩萬多個島嶼,像上帝灑落在地球海洋上的一顆顆珍珠。也許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數(shù)百年間,它成為人類歷史上東西方文明相互碰撞和融合的最前沿之地和試驗場。
  在這樣的文化洗禮和融合下,中國人是如何葆有自己的傳統(tǒng),如何歷經(jīng)血與火的苦難和血淚?
  財富的成功和夢想創(chuàng)造呈現(xiàn)出一種全新的面貌,中華文明在這塊土地上呈現(xiàn)出完全不一樣的形態(tài)。
  《下南洋》不僅講述了華人在異國遠鄉(xiāng)建造家園的故事,更通過他們的艱難生存歷史,來反觀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當下生活、傳承、困惑和命運。
  作者簡介:
  創(chuàng)意總監(jiān):麥天樞
  作家、學者。曾獲“人民文學獎”、“徐遲報告文學獎”等全國主要文學獎項。20世紀90年代主要從事關(guān)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主要著述有《昨天:中英鴉片戰(zhàn)爭》、《中國農(nóng)民:關(guān)于九億人的現(xiàn)場筆記》、《天國猜想:認識中國的一條新路徑》等。總策劃、創(chuàng)作指導《大國崛起》《漢字五千年》《下南洋》等有重大影響的歷史文化紀錄片。
  總撰稿/總導演:周兵
  現(xiàn)任中央新影集團周兵導演工作室藝術(shù)總監(jiān),中國紀錄片委員會學術(shù)研究院秘書長,同時兼任香港城市大學媒體傳播系客座教授。
  1993年進入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先后擔任《東方之子》欄目編導,《東方時空》特別節(jié)目《記憶》總編導,《東方時空》、《紀事》欄目制片人。2003年任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新聞評論部特別節(jié)目組制片人、大型系列紀錄片《故宮》總導演。此后,拍攝及監(jiān)制紀錄片百余部,包括《梅蘭芳》《敦煌》《外灘》《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臺北故宮》《下南洋》等。他先后三次榮獲中國紀錄片年度導演,作品多次榮獲金鷹獎、白玉蘭獎、金熊貓獎、星光獎等幾十項國家級以及國際性獎項。
  總撰稿/總導演:祝捷創(chuàng)意總監(jiān):麥天樞
  作家、學者。曾獲“人民文學獎”、“徐遲報告文學獎”等全國主要文學獎項。20世紀90年代主要從事關(guān)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主要著述有《昨天:中英鴉片戰(zhàn)爭》、《中國農(nóng)民:關(guān)于九億人的現(xiàn)場筆記》、《天國猜想:認識中國的一條新路徑》等?偛邉、創(chuàng)作指導《大國崛起》《漢字五千年》《下南洋》等有重大影響的歷史文化紀錄片。
  總撰稿/總導演:周兵
  現(xiàn)任中央新影集團周兵導演工作室藝術(shù)總監(jiān),中國紀錄片委員會學術(shù)研究院秘書長,同時兼任香港城市大學媒體傳播系客座教授。
  1993年進入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先后擔任《東方之子》欄目編導,《東方時空》特別節(jié)目《記憶》總編導,《東方時空》、《紀事》欄目制片人。2003年任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新聞評論部特別節(jié)目組制片人、大型系列紀錄片《故宮》總導演。此后,拍攝及監(jiān)制紀錄片百余部,包括《梅蘭芳》《敦煌》《外灘》《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臺北故宮》《下南洋》等。他先后三次榮獲中國紀錄片年度導演,作品多次榮獲金鷹獎、白玉蘭獎、金熊貓獎、星光獎等幾十項國家級以及國際性獎項。
  總撰稿/總導演:祝捷
  內(nèi)地新銳青年導演。品2005年CCTV國際頻道春節(jié)特別節(jié)目《麗江過年》導演、2007年《TAXIAMOVINGLIFEWITHCHINESE》(CNEX委制)導演(入選加拿大新亞洲獨立影像展)、2008年《臺北故宮》導演、2009年《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導演、2010年紀錄電影《外灘軼事》、2011年電影《長江圖》執(zhí)行導演(榮獲荷蘭鹿特丹電影節(jié)劇本基金、臺灣金馬電影節(jié)后期基金),2012年總導演紀錄片《下南洋》。
  目錄:
  序一敬意/麥天樞
  序二不能讓歷史繼續(xù)留白和埋沒/張曉卿
  第一章華南之洋
  中華的另一面
  棺材和種子
  祠堂、義山、大伯公和娘惹
  歐洲人陰影下
  “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要到哪里去?”
  第二章南下之帆
  “沉船墳墓”上的香火
  敗寇們的避難所
  “金薯”串起的希望之路
  華工血淚
  自由新大陸
  第三章異鄉(xiāng)家園序一 敬意/麥天樞
  序二 不能讓歷史繼續(xù)留白和埋沒/張曉卿
  第一章 華南之洋
  中華的另一面
  棺材和種子
  祠堂、義山、大伯公和娘惹
  歐洲人陰影下
  “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要到哪里去?”
  第二章 南下之帆
  “沉船墳墓”上的香火
  敗寇們的避難所
  “金薯”串起的希望之路
  華工血淚
  自由新大陸
  第三章 異鄉(xiāng)家園
  南洋大港的明朝風
  絕望之境:歧視,苦活,死于非命
  華人創(chuàng)造:混合了馬來香料的中國味道
  第四章 血淚南洋
  馬尼拉唐人街的火海血河
  雅加達的紅溪慘案
  排華傷痕
  第五章 百年蘭芳
  關(guān)帝廟受供奉的真人像
  神話人物般的會社領(lǐng)袖
  早期中國公司:管理人情的慈善組織
  “近代世界的第一個共和國”?
  108年后“蘭芳”滅于荷蘭人火槍
  第六章 千年家族
  韓氏家族:和異族通婚,枝繁葉茂
  楊氏家族:忍辱存活,創(chuàng)商業(yè)帝國
  陳氏家族:與洋人合作,奉獻社會
  邱氏家族:宗祠里的功名牌匾
  李氏家族:總理之家
  第七章 母國春秋
  中國海盜被中外軍隊聯(lián)手剿殺
  被天朝拋棄
  大吏之死
  海禁之殤
  當母國可以依靠
  第八章 北望之心
  信局遞僑批,僑批攢希望
  “批腳”送信,信重如山
  黃花崗的29個南洋魂
  “再會吧南洋”
  “我的家在哪里”
  第九章 開放之門
  張弼士與“南洋勸業(yè)會”
  諾貝爾獎候選人醫(yī)不了國之病
  廈門大學首任校長的改良苦心
  真正的開放來自平凡生活
  第十章 期待南洋
  保存中華文化之根
  新公民,新挑戰(zhàn)
  現(xiàn)代化華人
  后記一 中華文明的海外基因/周兵
  后記二 南洋,見中華/祝捷
  后記三 創(chuàng)作團隊手記/周瀾在《下南洋》里,很難界定一種疆界、國家、民族,但我清晰看到中國人家的概念,家是中國人的信仰。
  白巖松
  《大國崛起》是剛性的,講國家怎么走向現(xiàn)代化,《下南洋》是柔性的,從感情進入理性。
  麥天樞紀錄片《下南洋》創(chuàng)意總監(jiān)
  當我們想要尋根,卻發(fā)現(xiàn)在這片被忽視的南洋之地,竟保存了更完整的中華文明的基因。
  周兵紀錄片《下南洋》總撰稿、總導演
  在不斷地深入南洋華人的社會與歷史時,終于發(fā)現(xiàn),它們不只是歷史問題,它們無疑地指示著這個文化千百年沉積的習慣與延續(xù)而至的今天。
  周兵紀錄片《下南洋》總撰稿、總導演
  我們不是為了追究歷史的對與錯,我們只是希望還原歷史,我們希望從歷史的痕跡中,找到可供后人反思與學習的靈感和素材。我們不能讓歷史繼續(xù)留白和埋沒。
  張曉卿世界中文報業(yè)協(xié)會首席會長、常青集團執(zhí)行主席在《下南洋》里,很難界定一種疆界、國家、民族,但我清晰看到中國人家的概念,家是中國人的信仰。
  白巖松
  《大國崛起》是剛性的,講國家怎么走向現(xiàn)代化,《下南洋》是柔性的,從感情進入理性。
  麥天樞紀錄片《下南洋》創(chuàng)意總監(jiān)
  當我們想要尋根,卻發(fā)現(xiàn)在這片被忽視的南洋之地,竟保存了更完整的中華文明的基因。
  周兵紀錄片《下南洋》總撰稿、總導演
  在不斷地深入南洋華人的社會與歷史時,終于發(fā)現(xiàn),它們不只是歷史問題,它們無疑地指示著這個文化千百年沉積的習慣與延續(xù)而至的今天。
  周兵紀錄片《下南洋》總撰稿、總導演
  我們不是為了追究歷史的對與錯,我們只是希望還原歷史,我們希望從歷史的痕跡中,找到可供后人反思與學習的靈感和素材。我們不能讓歷史繼續(xù)留白和埋沒。
  張曉卿 世界中文報業(yè)協(xié)會首席會長、常青集團執(zhí)行主席
  惟有知道自己的根源,惟有了解祖先的遭遇,你才知進退依據(jù)。我們?nèi)A人和泰國人、菲律賓人或斯里蘭卡人有何不同?
  李光耀 首任新加坡總理
  第一章華南之洋
  2012年夏天,荷蘭籍華人李偉漢登上北京至雅加達的飛機。他這次去印尼,是為了尋找自己祖先的故事。
  一百多年前,李偉漢的祖先從中國去了印尼泗水1,家族在印尼傳承了六代之后,他卻出生在了荷蘭阿姆斯特丹,后來他來到北京工作。
  現(xiàn)在,李偉漢辭去了原有的工作,成立了一家專門幫助華人尋訪祖先故事的公司。
  “我從小就很喜歡歷史。我還記得我六七歲的時候,我問了我爺爺好多故事跟祖先有關(guān)系的故事。2004年我第一次來中國,在這兒工作,在這兒生活,我問自己,現(xiàn)在的中國和我祖先生活的中國有什么區(qū)別?他們?yōu)槭裁措x開?”李偉漢說。
  今天,大多從北京去雅加達的人會坐飛機,航程需要7個小時,而當年李偉漢的祖先從臺灣金門乘船去印尼,則需要幾十天的時間。
  中國人去往南洋的歷史非常久遠,早在兩千多年前就開始乘船從東南沿海到今天的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下南洋和闖關(guān)東、走西口并稱為中國近代三大移民潮,是中國文化的海外基因,是這個國家數(shù)百年來鮮活的歷史記憶,是李偉漢、他的客戶們乃至所有華人的心靈史。
  中華的另一面>>>
  南洋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
  印度尼西亞群島2中的喀拉喀托火山3又一次噴發(fā)了。1883年,它曾有過地球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噴發(fā),噴發(fā)的能量相當于美國人在廣島投下原子彈的8000倍,噴發(fā)的聲音,最遠傳至3500公里之外。
  在水與火、山與海的碰撞相融中,經(jīng)過億萬年的變遷,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出現(xiàn)了一道地球上最為獨特的風景線兩萬多個島嶼如同珠鏈一樣散落在大洋之間。它們就像上帝灑落在這個星球上的一顆顆珍珠,人類和其他生命就依存在這些珍珠之上。這里就是南洋。
  環(huán)繞著菲律賓群島4的大海,據(jù)說在太陽的照射下會顯現(xiàn)出七種顏色,但在這美麗的背后,卻是現(xiàn)實的紛擾。這個國家處在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上,水災、臺風和地震時常來襲。在菲律賓群島的7000多個島嶼之上,生活著9500多萬人口,大約有1000多萬人擁有華人的血統(tǒng)。菲律賓的城市里,隨處可見西班牙人或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娛樂和信仰。
  赤道橫穿了印度尼西亞的全境,這個國家擁有17000多個島嶼。在這些島嶼上,有許多火山噴發(fā)后留下的印跡。在這個國家,現(xiàn)在依然生活著300多個民族,說著上百種語言,擁有兩億四千多萬人口。印尼是世界上信仰伊斯蘭教人口最多的國家,它也是世界上唯一把儒家文化列為一種宗教的國家,F(xiàn)在有超過1000萬華人生活在這里。
  風箏和陀螺是馬來人5最喜歡的傳統(tǒng)娛樂,在馬來西亞,這種游戲受到不同種族人們的喜愛。陀螺的飛轉(zhuǎn)需要一種平衡的技巧。如何維護不同族群的文化傳承和地位的平等,一直是這個國家管理者所面對的挑戰(zhàn)。今天有600多萬華人生活在這里。
  在新加坡市中心有一組雕塑,它講述了100多年前華人們漂洋過海來到這里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這個不到50歲的年輕國家,一直在東方和西方、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之間,尋找著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他們稱自己是“赤道上的小紅點”。這個小紅點經(jīng)歷了20世紀到21世紀最激蕩的百年,從曾經(jīng)的危機、貧困和混亂中成就出一個整潔、秩序和安全的國家。在它的500多萬人口中,華人占74.1%。
  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是南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所聚焦的南洋就在這里,和人們通常所說的東南亞有所不同。這些地方與中國大陸遠隔大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nèi),中國皇帝的權(quán)威不曾到達這里,中華文化對這里的影響也微乎其微。而在后來的歲月中,當越來越多的華人離開故土來到這里,并且改變了這里,下南洋,成為人類移民史上一段含著血淚和夢想的傳奇故事。
  “縱觀人類的歷史長河,總是伴隨著一批又一批的世界范圍內(nèi)的移民遷徙!庇鴦虼髮W社會人類學教授艾倫麥克法蘭說。
  1620年9月6日,載有102名清教徒的“五月花號”由英國普利茅斯出發(fā),經(jīng)66天航行,在北美新大陸靠岸。登陸前,船上102名新移民中的41名成年男子簽署了《五月花號公約》,約定組成公民團體,擬定公正的法律、法令、規(guī)章和條例,全體遵從之。北美第一塊殖民地隨后建立。1776年美國獨立后,“五月號花”及其《五月花號公約》成為全球移民史中的里程碑。人們普遍認為,清教徒移民在北美早期殖民過程中的宗教精神和自由意識,成為美國文明的內(nèi)核。
  在1650年至1780年間,約70萬歐洲人遷移至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qū)。而在1850年至1913年這段史學家稱為“大移民潮”的時期,每年有約100萬歐洲人移民全球各地。
  歐洲移民的同時,形成了一群非自愿移民約1500萬非洲黑奴。隨著奴隸制的廢除,大英帝國要找尋廉價勞工的新來源,開始以契約形式從亞洲特別是印度和中國吸納勞工。英國在80年間將超過100萬印度人輸入非洲及加勒比海地區(qū)。
  20世紀初,西、北歐的移民領(lǐng)導地位被南歐取代,大量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及葡萄牙人涌入拉丁美洲,特別是巴西和阿根廷。當時越洋移居的歐洲人達5500萬。
  今天,亞洲已取代歐洲成為主要人口輸出國。在外國居住的印度人有2000萬,海外的中國移民則有3000萬。
  移民浪潮改變了全球的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關(guān)系,按《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諾斯的說法,是形成了“新的全球性視野”。
  華人下南洋,成為這種全球性視野中的重要部分通過南洋這個橋梁,中國和世界有了更緊密的聯(lián)系,更多元的對接,彼此的沖突和融合奇妙地連成一體。南洋是華南之洋,也是連接東西方之洋。
  中國人為什么下南洋?荷蘭萊頓大學歐亞關(guān)系史教授包樂史說,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對于當年的華人來說,南洋的生活充滿了希望。你的祖先是從中國來的,我們同屬于一個大的文明,我們都是兄弟姐妹!
  李偉漢認為,華人下南洋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去賺錢!叭绻愕挠H戚朋友先去了一個地方,你就跟著他們,因為他們可以在新的地方幫你。”
  李偉漢能把助華人尋根做成生意,是因為在全世界的移民中,華人的尋根意識最強。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感慨,“惟有知道自己的根源,惟有了解祖先的遭遇,你才知進退依據(jù)。我們?nèi)A人和泰國人、菲律賓人或斯里蘭卡人有何不同?差別在于我們?nèi)绾蝸淼酱说匾约鞍l(fā)展的方式,這需要有歷史感!
  這種歷史感,就在南洋華人的舉手投足、所思所想間,它們構(gòu)成了中華的另一面。
  棺材和種子>>>
  在中國歷史上,王朝更替不斷,長達千年的人口大遷徙不斷。
  據(jù)《南洋華僑史話》一書記載,中國人是從公元7世紀即唐朝時開始移居南洋的。盛唐時代,對外貿(mào)易、航海發(fā)達,有些人到南洋從事貿(mào)易活動,就留在當?shù)。當時,由于唐朝強大,威震四海,南洋華人總帶點驕傲地自稱為“唐人”,稱祖國為“唐山”,華人聚居地則為“唐人街”。
  宋朝時,手工業(yè)、商業(yè)興盛,海上交通比唐朝更為發(fā)達。發(fā)展和南洋各國的貿(mào)易往來,成為國家的財源之一。當時下南洋乘帆船,有些人錯過返航的季風,就在當?shù)刈∠聛恚文暝俦狈。后來隨著貿(mào)易的發(fā)展,漸漸有中國人留在南洋,叫做“住蕃”,而且一住就是一二十年,并在當?shù)厝⑵奚印?br/>  元明兩朝,對外貿(mào)易和海上交通進一步發(fā)展。14世紀時,印度洋的航運權(quán)幾乎全掌握在中國人手中。明朝初年的1405年至1433年間,鄭和七下“西洋”,他的船隊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其中有14個在南洋。此后,華人廣泛分布到南洋各地。
  歐洲人的大航海時代6開始之后,那些從中原遷徙到東南沿海的人們,又開始了一段艱辛的漂洋過海的旅程。此后400年間,有1000多萬華人從福建的福州、福清、晉江,廣東的潮汕、清遠、梅州,臺灣的金門,海南的瓊海、文昌等不同的地方下南洋。
  在明代的一份民間筆記中有這樣的描述:“飄洋過海時要隨帶耕種之具和種子,還要帶上棺材!毕履涎蟮拇鲙е撞模请S時準備迎接死亡;帶著種子,是隨時準備在不可知的荒野建立生活。
  棺材和種子,支撐中國人生死觀的兩樣東西,有了它們,無論走到哪里,心里都有底。
  京那巴魯是馬來西亞的最高峰,那里流傳著一個故事:很久以前,一個從中國來的商人,在那里娶本地女子為妻。一天他說要回自己的家鄉(xiāng)去看一看,之后就再也沒有回來,生死不明。他的妻子站在山上,遙望中國的方向,后來變成了一塊石頭。今天,當?shù)氐脑∶襁稱這座山為中國寡婦山。
  這個傳說,印證了中國文化在南洋的扎根。
  南洋是一個多民族地區(qū)。5000年以前,一群操著古老的南島語系7語言的人,從與中國大陸相連的中南半島8來到這些島嶼。今天,他們的后代依然生活在這里,延續(xù)著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他們被稱作是南洋的原住民。
  后來,印度人也來到了南洋各島,帶來了他們的文化和信仰。緊接著,來自中亞的阿拉伯人也來了,他們和來自中國的穆斯林們一起帶來伊斯蘭教信仰。今天在南洋,有超過一億人遵循著穆斯林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華人來了,帶來棺材和種子,帶來中國文化,也帶來和其他民族的融合之道。
  ……
  





上一本:明朝那些事兒·第7部:大結(jié)局 下一本:中國歷史地圖集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下南洋的作者是《下南洋》攝制組,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