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包含有“國家史”和“民族史”,民族(人)是國家的創(chuàng)造者,因此民族史比國家史更久遠、更生動。國家史的出版內容已被多角度發(fā)掘,但反映中華民族整體發(fā)展歷史(民族史)的圖書尤其是通俗讀物卻一直空缺,《中華民族史記》填補了這個出版空白。 在古今中國的版圖上,曾經(jīng)生活過幾百上千個民族群體,在共同締造中國這個古老國家并創(chuàng)造燦爛的東方文明的同時,他們自身也不斷地分化、重組、融合、演變。經(jīng)歷了漫長的時空,今天,彼此早已血脈相通、難分難離的13億的中國人有一個共同的民族身份——中華民族。這個龐大的民族共同體內部支系眾多,文化豐富多彩,充滿了無窮的魅力。《中華民族史記》講述的正是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歷史過程中,中華民族成員間發(fā)生的許許多多有趣的故事。 《中華民族史記》出自專業(yè)學者之手,內容豐富而生動,圖片精美,文字淺顯易懂又不失深刻,是中華民族成員了解自己前世今生的必讀書、家庭書架的必備書,是送給中小學生的*好禮物,是各個年齡層提高文化素養(yǎng)、開闊視野的工具書。 ——《中華民族史記》策劃編輯張惠芳 本書特點: 一、本書是首部中華民族史大眾通俗讀物,全景展現(xiàn)了中國人的血緣、歷史、文化和傳承。 二、全書時間跨度從史前一直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認定56個民族為止,不止“上下五千年”。 三、585篇主文,帶你穿越探尋前世今生;2000余張彩色圖片,不僅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成就,也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情景和審美情趣的再現(xiàn);1000余個尋蹤覓跡地,如同一部中華民族歷史與人文專題尋根旅游指南大全;139則小貼士、上千種推薦書目、約640個古今民族(族群)名稱索引,海量信息,前所未有。 本書是一部中華民族歷史大眾讀物。全書擷取從史前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認定56個民族為止漫長的歷史時空內,中華民族成員間發(fā)生的影響民族史進程的重要事件,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展現(xiàn)中華民族從古代幾百上千個大小不等的族群,經(jīng)過不斷分化、重組、融合、演變,逐漸從“多元”走向“一體”,發(fā)展成為今天56個民族相依相偎、血脈相通、文化相同的民族共同體的歷史過程。全書共6卷,各卷書名及主要內容如下:第一卷:《根的記憶》。講述中華民族的起源和祖先的故事。第二卷:《天下萬邦》。講述夏、商、周時期大約1300年間眾多民族的故事,中華民族最早的核心族群——夏族形成。第三卷:《從華夏到漢族》。講述從春秋戰(zhàn)國到漢朝大約1000年間的民族故事,中華民族的核心成員——漢族形成。第四卷:《華胡混血》。講述從三國到五代大約800年間的民族故事。在這個民族大融合的時代,中華民族的基因因混血而更加優(yōu)秀。第五卷:《激蕩融合》。講述從宋朝到明朝大約700年間的民族故事,在又一個民族融合的時代,中華民族的基因更加豐富。第六卷:《九九歸一》。講述從清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認定56個民族的故事。在經(jīng)歷了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的輝煌和上百年的內外憂患之后,一個現(xiàn)代意義上的民族統(tǒng)一體——中華民族正式形成。 作者簡介: 本書主要作者均為專業(yè)學者,具有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哲學、法學等交叉學科背景。主編:徐杰舜漢族。廣西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漢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史研究館員,曾為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的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歷史學、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在漢族研究上成就突出。出版有《漢民族發(fā)展史》、《從多元走向一體——中華民族論》、《中華民族認同論》、《中國民族史新編》等40多部著作,發(fā)表近300篇學術論文。入選2008年和2011年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名錄。作者:李安輝回族。史學碩士、法學博士,中南民族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南方少數(shù)民族中心研究員,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后。主要從事民族史、民族理論與政策、散雜居民族問題等研究。作者:羅樹杰壯族。歷史學碩士、法學博士,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社會發(fā)展問題研究所所長,廣西壯學學會副會長。長期關注中國民族歷史文化、民族問題和民族政策、少數(shù)民族的社會發(fā)展。作者:張世保土家族。歷史學碩士、哲學博士,教授。主要從事民族理論、政策與近代思想史研究。 目錄: 選 跨“國”婚姻———和親 西漢與匈奴的戰(zhàn)爭 “親家”間的爭斗與往來 誰是西域的原住民 細君、解憂出塞 龜茲非驢非馬“如漢家儀” 羌笛百音 編發(fā)的雟人和昆明人 盛產竹杖的邛都 神秘莫測的僰人 “龍的傳人”哀牢 漢朝開發(fā)西南夷 鐵騎烏桓 從嘎仙洞走出來的鮮卑第三卷 目錄: 選 氐人李氏伐蜀建成漢 僚人入蜀 漢朝“外甥”建立前趙 鮮卑之子成就吐谷渾族 “天可汗” 全其部落順其土俗 唐平定鐵勒九姓 弘化公主夫妻還家 仿唐制,吐蕃興起 吐蕃滅亡吐谷渾 金城公主促甥舅會盟 回紇助唐平內亂 參天可汗道牽起大漠和中原 粟特人與安史之亂 反客為主的回族先民 渤海與唐車書本一家 奚族隱于松漠之間 三路獻表誓為唐臣 莫徭自生長 南中大姓與西南民族融合 茶馬古道遠人間到天堂 開元通寶貨幣范式 絲綢編織民族關系網(wǎng) 多民族的和聲——燕樂 第五卷 目錄: 選 從女真到滿洲 “滿漢一家”的民族政策 剃發(fā)易服 外族人的滿洲化 五世達賴喇嘛進京 六世班禪給乾隆祝壽 藏傳佛教轉世靈童 多倫會盟 乾隆帝的維吾爾族妃子 土爾扈特回歸祖國 木蘭秋狝聯(lián)絡民族感情 避暑山莊見證民族團結 改土歸流 湖廣填四川 梁啟超提出“中華民族”稱謂 五族共和 抗日戰(zhàn)爭增加中華民族認同 中國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三千年族稱不變的羌族 人口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壯族 農奴翻身走進現(xiàn)代文明社會 臺灣的少數(shù)民族叫什么名稱 “世界之最”漢族 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 ◎徐杰舜 人類社會把人群分為民族,建構了世界民族之林。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民族或大或小,或古老或年輕,其中有一個民族以悠久連綿的歷史、豐富多彩的文化、眾多和睦的人民著稱,她就是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從哪里來 我們從哪里來?古往今來,人們不斷地問著這個古老的問題。著名的人類學家費孝通提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論。"多元",指的是古今中國的所有民族;"一體",指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就是歷史上在中華大地上出現(xiàn)過的無數(shù)大大小小的民族或族群,經(jīng)過滾雪球式的發(fā)展,從多元走向一體而形成的。 具體地說,中華民族是在古今中國各民族(族群)的互動整合中形成的,這個過程并沒有終結。從中華民族形成的角度說是-個具體過程的終結,但是從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意義上說,這個具體過程剛剛開始,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任重而道遠。 那么,是哪些力量將中華民族凝聚在一起了呢? 首先,文化基因是底蘊。 在中華民族多元的文化表達中,透露出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起源多元的中華民族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它存在于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之中,具有同類凝聚的功能,即認同的力量。 比如葫蘆神話。在漢族和南方諸多少數(shù)民族的集體記憶中,大洪水之后,人類毀滅,只有兄妹二人幸存,他們根據(jù)上天的意旨結為夫妻,使人類得以再生繁衍。這種作為始祖象征的葫蘆神話,歷經(jīng)滄桑,沉淀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又如玉石文化。玉是中華民族先民從各種石頭中篩選出來的"石之美者",被賦予了吸納日月山川之精華、凝聚人間之美質的特征,被看作天地精氣的結晶。以玉比德的觀念把玉和德融為一體,使玉成為東方精神的物化象征。玉文化所包含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愛國民族氣節(jié)、"化干戈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精神、"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潔氣魄等,被作為君子應具有的德行加以崇尚和歌頌,深深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想,成為中華文化傳統(tǒng)精髓的物質根基,造就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氣質。 再如茶文化。中華民族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既包含豐富的物質文化,又蘊藏深厚的精神文化。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飲茶習慣,都與禮結合在一起,以禮規(guī)范飲茶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講究茶葉與水、火候、茶具、環(huán)境以及飲者的修養(yǎng)、情趣等的協(xié)調,從而形成中華民族飲茶品茗的一種意境之美,并深入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yī)學等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中。更重要的是,茶還成了中華民族成員之間交流互動的使者,茶馬互市曾是民族互動交流的重要舞臺之一。在歷史的變遷中,茶文化也沉淀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中華民族雖歷經(jīng)歷史暴風雨的無數(shù)次沖擊,在"洪水滔滔"之中仍然堅定不移地從多元走向了一體,文化基因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中央對邊疆的向心力是關鍵。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的國家,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shù)民族占統(tǒng)治地位,由于歷史和文化的作用,在邊疆與中央的關系中,往往表現(xiàn)出中央對邊疆的向心力,即中央政權對邊疆少數(shù)民族有一種強大的吸引力。"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既是一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史,又是一部邊疆少數(shù)民族與中央政權的關系史。 在中國歷史上,中央對邊疆的向心力,表現(xiàn)為邊疆少數(shù)民族入朝納貢、內附受封、請婚和親等文化現(xiàn)象。中央對邊疆的向心力是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政治基礎。是什么原因使中央有如此巨大的向心力呢?那是因為各民族都為締造偉大的祖國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建構了中國的歷史和文明。 再次,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親和力是內因。 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從文化層面看,大而言之基本上是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的互動、磨合和融合。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本不相容,世界史上這兩種不同文化民族之間的沖突和戰(zhàn)爭不計其數(shù),但中國的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不僅相容,而且具有巨大的親和力,這是為什么呢?說起來,奧秘就表現(xiàn)在這兩種文化的互補性上。對此,費孝通有一個重要的論述。他說:"中原和北方兩大區(qū)域的并峙,實際上并非對立,盡管歷史里記載著連續(xù)不斷的所謂劫掠和戰(zhàn)爭。這些固然是事實,但不見于記載的經(jīng)常性相互依存的交流和交易卻是更重要的一面。貿易是雙方面的,互通有無。農區(qū)在耕種及運輸上需要大量的畜力,軍隊里需要馬匹,這些絕不能由農區(qū)自給。同時農民也需牛羊肉食和皮毛原料。在農區(qū)對牧區(qū)的供應中,絲織物和茶常是重要項目,因而后來把農牧區(qū)之間的貿易簡稱為'馬絹互市'和'茶馬貿易'。"(費孝通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365頁) 費孝通的話詮釋了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親和力的內蘊。親和力就是文化凝聚力,正是由于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互補性的結合,從古到今,中國的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才誰也離不開誰。這種深層次的內因,使得中華民族雖然歷經(jīng)無數(shù)坎坷,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但"大一統(tǒng)"始終是歷史的大潮流、大趨勢。 二、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大趨勢 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與中國民族關系發(fā)展的大趨勢密切相關。幾千年來,中國民族關系大趨勢的發(fā)展可分為三大階段。 第-個階段:從多元融合走向華夏一體。 遠古時代,中國民族的崛起是多源和多元的,那時,中華大地上大致有五個大的超級族群集團,即炎黃族群、東夷族群、苗蠻族群、百越族群、戎狄族群。約公元前2070年,炎黃族群中的夏族形成,中華大地上的民族在互動和融合中出現(xiàn)了新的組合,當時夏族的族群結構號稱"萬國"。到了商湯滅夏時,商族族群已號稱"萬邦"、"萬方"了。后來,周族的族群則更為復雜,有"九夷、八蠻、六戎、五狄"之說。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風云漸變,西周時壁壘森嚴的民族邊界逐漸被打破,由民族互動激起的民族融合的浪潮首先在夏、商、周三族之間興起。秦晉聯(lián)姻混血,表明夏、商、周三族間的民族界限完全被打破了,這股浪潮不可避免地波及和擴展到楚、越和蠻、夷、戎、狄之間,形成了波瀾壯闊的民族融合的洪流。 中國民族關系從多元融合走向華夏一體的標志,是被稱為"諸夏"的華夏族在中華大地上橫空出世。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使多元融合而形成的華夏族從分散走向統(tǒng)一,開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從約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統(tǒng)一六國,中國民族關系發(fā)展的第一個大階段歷時兩千余年。 第二個階段:從民族互化到漢化成為民族融合的主流。 華夏一體,中國的民族結構并沒有形成華夏一統(tǒng)天下的格局,而仍然是多民族共存的態(tài)勢。 國勢強盛的漢朝是華夏族轉化、發(fā)展為漢族的一個拐點。在漢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越和南越的過程中,與周邊族群進行了空前頻繁的交往,國名"漢"遂被用于稱呼華夏族,漢族之稱正式確立。這時與先秦時期最大的不同,是形成了人口占多數(shù)的漢族與人口較少的其他少數(shù)民族共存的二元結構。兩漢之時,這種二元結構表現(xiàn)為漢族與北方草原的匈奴、鮮卑,東北的夫余、高句麗、烏桓,西北的羌及西域諸族,西南的西南夷,中南和東南的武陵蠻、俚、僚及烏滸蠻等少數(shù)民族共存。到了明朝,這種二元結構表現(xiàn)為漢族與北方的蒙古族,東北的女真族、索倫部,西北的畏兀爾、回回,西南中南的西蕃、壯、瑤、苗、東番、土家、仲家、水、侗、仫佬、民家、百夷、么些、哈瓦、毛難、攸樂、畬、倮黑、俅人、巴苴、山頭等少數(shù)民族共存。 在這種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共存的二元結構中,中國民族關系發(fā)展的大趨勢是從民族互化到漢化成為民族融合的主流。 民族互化,既有少數(shù)民族融合于漢族,也有漢族融合于少數(shù)民族。 少數(shù)民族融合于漢族的漢化趨勢,在兩漢到清朝前期(1864年前)的兩千余年中不勝枚舉。如東漢末年,匈奴入遷當時的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門、代、上谷八郡之地,即今甘肅東部、山西和陜西北部、內蒙古呼和浩特至包頭一帶,特別是三國時期曹操把匈奴分成左、右、南、北、中五部,分別安置在今陜西、山西、河北一帶之后,世代以游牧為生的匈奴人逐漸定居務農了。魏晉之后,匈奴人都改用漢姓、漢語了,內遷的匈奴人最后都無例外地漢化了。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鼓勵鮮卑人與漢人通婚,改穿漢服、改鮮卑二三字復姓為漢字單姓氏、禁說鮮卑話而改說漢語等措施,使鮮卑人迅速地漢化了。 漢族融合于少數(shù)民族,即"夏變于夷者"的"夷化",也同樣不勝枚舉。爨人就是一例。今云南漢代時主要居民是夷人,漢朝在云南設置郡縣的同時,不斷以屯墾戍邊等方式向云南移民。漢族移民與當?shù)赝林娜朔謩e建立"漢戶"和"夷戶"進行管理。在長期的互動和磨合中,云南的漢族移民在中原王朝衰微的時期,出現(xiàn)了夷化的趨向。到兩晉南北朝時,爨氏獨霸南中,其統(tǒng)領的居民成為爨人,其中就有夷化了的漢族移民。宋代,東北地區(qū)女真族統(tǒng)治者強迫漢族移民穿女真人的衣服、留女真人的發(fā)型。著名詩人陸游的詞中曾寫道"漢使作客胡作主""廬兒盡能女真語",反映了漢族移民講女真話、被夷化的真實情形。 自宋元之后,尤其是明清時期,一些夷化的漢族成為近現(xiàn)代少數(shù)民族的祖源之一。回族的形成就是一個典型。自南宋末年到元朝滅亡,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發(fā)展,定居在中國各地的回回,與當?shù)氐臐h、蒙古、維吾爾等民族融合,在明朝時形成為回族。此外,西北的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西南的白族、阿昌族,中南的壯族、仫佬族、毛南族等在形成過程中都有漢族成分融入。 雖然民族互化是雙向的,但是歷史是有選擇的,在漢化與夷化的博弈中,由于人口、歷史、地理、文化、經(jīng)濟、政治等各種因素所致,中國民族關系發(fā)展的第二個大趨勢最終選擇了以漢化為主流。漢族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滾越結實,人口從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的1.5億,到清道光三十年(1850)已達4億以上。 從公元前206年西漢建立,到1911年清朝滅亡,中國民族關系發(fā)展的第二個大階段也歷時兩千余年。 第三個階段:從以漢化為主流轉向中華民族認同。 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徹底顛覆了中國傳統(tǒng)的"華夷之辨"的民族觀,人們猛然明白了世界上的民族并不僅僅以華夷為邊界,漢族也只是世界上成千上萬個民族中的一個。鴉片戰(zhàn)爭也徹底顛覆了中國傳統(tǒng)的"天下為國"的國家觀,人們這才知道中國也不過是世界上成百上千個國家中的一個,天下原來是民族林立、國家林立的多元世界。 鴉片戰(zhàn)爭后民族概念的引入撥轉了中國民族關系發(fā)展大趨勢的方向,1894年甲午戰(zhàn)爭后的民族危機激活了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1919年的五四運動升華了中華民族的意識,1931年至1945年的抗日戰(zhàn)爭激發(fā)了中華民族意識的全面高漲,勾勒出了中國民族關系發(fā)展從以漢化為主流轉向中華民族認同的"路線圖"。 1903年梁啟超提出的"中華民族"概念,到民國時期已深入人心。在同西方列強的抗爭中,中國各民族團結對敵,在捍衛(wèi)國家利益的過程中加強了互動和整合,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得到了增強,達到了新的認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宣告了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 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過程,實際上是民族互動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形成作為一個階段已經(jīng)結束,但中華民族發(fā)展的進程才剛剛開始,中華民族的復興還只邁出萬里長征的第-步。 三、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美美與共" 中華民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聲中凝聚成一體,既標志著中華民族形成階段的終結,又標志著中華民族發(fā)展新階段的開始。濟濟蕓蕓的中華民族,以勤勞、勇敢、團結、進步的風貌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峨峨于世界民族之林。幾千年來,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幾百上千個民族,經(jīng)歷了漫長而復雜的互動整合,從來沒有動搖過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步伐。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歷史過程是長期的、持久的,在新的世紀,多元一體內的中國各民族要和平、要發(fā)展、要繁榮,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更緊密地團結起來,強化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美美與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