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秦漢史


作者:錢穆     整理日期:2015-11-05 11:42:46

 一九三一年秋,作者錢穆膺國立北京大學史學系講座,開始撰寫講義兩種。一為《近三百年學術史》,一為《秦漢史》。越一年,《秦漢史》寫至王莽,《近三百年學術史》寫至李穆堂,皆未完編。自后乃專力撰寫《學術史》。一九三三年秋,又開始講通史,計劃為通史編講義。而《秦漢史》一稿,遂竟擱置,未獲續(xù)成。三七年,奔亡湘滇,《秦漢史》講義舊稿,亦未攜帶,蓋視同敝帚,不屑以自珍矣。 錢穆所著的《秦漢史》為作者于1931年所撰寫之講義,上自秦人一統(tǒng)之局,下至王莽之新政,為一尚未完編之斷代史!肚貪h史》的作者作為一代史學大師,錢穆先生秉其一貫高屋建瓴、融會貫通的史學要旨,深入淺出地梳理了秦漢兩代的政治、經(jīng)濟、學術和文化,指呈了中國歷史上這一輝煌時期的精要所在。誠如作者所畝,“學者就吾所講,退而循誦馬班兩史,庶有窺乎秦漢兩代史跡之大概。即有精治馬班原史,涉獵吾書,亦足供討論鉆研之一助!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九歲入私塾,1912年輟學后自學,并任教于家鄉(xiāng)的中小學。1930年經(jīng)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后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lián)大、齊魯大學、武漢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江南大學等學校教授。1949年去香港,創(chuàng)辦新亞書院。1967年定居臺灣。著有學術著作六十余種。
  目錄:
  序第一章秦人一統(tǒng)之局第一節(jié)春秋以下政治社會學術之劇變第二節(jié)文化之西漸第三節(jié)秦始皇帝之政治措施第四節(jié)秦之文化第五節(jié)秦政府之覆亡第二章漢初之治第一節(jié)漢高孝惠之與民休息第二節(jié)文景時代國內(nèi)外之情勢第三節(jié)文景兩朝之政治第三章西漢之全盛第一節(jié)學術之復興第二節(jié)武帝之政治第三節(jié)武帝之武功第四章西漢之中衰第一節(jié)武帝一朝之財政第五章昭宣以后之儒術第一節(jié)漢之中興第二節(jié)儒術與吏治第三節(jié)博士之增立第四節(jié)昭宣以下之學風第六章西漢一代之政制第一節(jié)西漢之封建第二節(jié)西漢之郡縣第三節(jié)西漢之中央官制第四節(jié)西漢之地方官制第五節(jié)西漢之封爵第七章王莽之新政第一節(jié)王莽之篡漢第二節(jié)王莽始建國后之政治前言 一九三一年秋,余膺國立北京大學史學系講座,開始撰寫講義兩種。一為《近三百年學術史》,一為《秦漢史》。越一年,《秦漢史》寫至王莽,《近三百年學術史》寫至 一九三一年秋,余膺國立北京大學史學系講座,開始撰寫講義兩種。一為《近三百年學術史》,一為《秦漢史》。越一年,《秦漢史》寫至王莽,《近三百年學術史》寫至李穆堂,皆未完編。自后乃專力撰寫《學術史》。一九三三年秋,又開始講通史,計劃為通史編講義。而《秦漢史》一稿,遂竟擱置,未獲續(xù)成。三七年,奔亡湘滇,《秦漢史》講義舊稿,亦未攜帶,蓋視同敝帚,不屑以自珍矣。四九年來香港。越年冬,去臺北,北大舊同學張君基瑞來謁。談次,袖出《秦漢史》油印講義一冊。日:此書于流離中常置行篋,迄今且二十年,吾師殆已忘棄。愿為題數(shù)字,聊作紀念。因率題數(shù)行歸之。五一年冬,重去臺北,越年春,清華舊同學陶君元珍來謁。談次,復及此稿。日:昔在清華研究院,聽吾師講秦漢史,油印講義,尚留行篋中。此稿已越二十年,吾師曷不刊而布之,以惠學者。余日:此稿未終編。即西漢一代,亦尚多重要節(jié)目,須續(xù)寫東漢時再牽連補及。且此稿歷二十年,始終未再加整理,當時編寫匆促,殆不足復存。陶君日:不然。師此稿,實多創(chuàng)見!秶反缶V》論述秦漢,有語焉不詳,不如此稿之暢竭者。復多絕未提及者。此二十年來,雖不斷有關于秦漢史之著述問世,然師此稿所創(chuàng)見,實多并世學人所未及。且?guī)煷烁,其行文體裁,亦屬別創(chuàng),堪為后來寫新史者作參考。著述行世,各有影響,何必一一求如精金美玉,絕無瑕疵,乃可刊布乎?越日,陶君持油印講義來,日:以此相贈。師返港,可即付梓人也。乃余膺奇禍,幸得不死。秋返港,即創(chuàng)始屬草《宋明理學概述》。此稿插書架,未暇理會。友人某君見之,日:暫借一讀,不日可歸。事隔有年,渾忘借者何人。遍詢相知,皆日未借。則此稿雖在人世,固已杳如黃鶴,一去不復返矣。五六年夏,重去臺北,偶與北大舊同學數(shù)人談此事;蛉眨簭埦鹩写烁澹攪谄渌蛠。越日,張君果攜來,赫然見舊題,乃頓憶前事。余笑日:余于此稿,初不自珍惜。自陶君一本失去,乃若人面桃花,倍滋眷念。今重獲此本,真是自由天壤間惟一孤本矣。此亦二十五年前一番心血所注也。子當以此相贈,吾歸,必亟刊行之。張君日:此固某等之所望也。然此本流竄相隨,越二十年,師付印后,盼仍保此原本見歸。余諾之。然為張君此一語,彌感于陶君有歉然。抑陶君所贈本,乃由清華油印,尚在此本之后,或于此本文字有異同,今亦漫不記省,無可再校核矣。秋返港,乃始開卷細讀,恍如晤對二十余年前故人,縱談秦漢間事,雖不能一一盡如我意,要之此君所言,如出我肺腑間,真所謂相視莫逆,心悅而解,其為快何如耶。因遂校其訛文,稍稍補申其語氣未足,而一仍其內(nèi)容舊貫,以付梓人焉。排字既競,因備述付印經(jīng)過,而復有一事,必鄭重告讀吾書者。蓋此書僅是一講義,備便講述。學者就吾所講,退而循誦馬班兩史,庶有窺乎秦漢兩代史跡之大概。即有精治馬班原史,涉獵吾書,亦足供討論鉆研之一助。若讀者懶窺舊史,謂治吾書,即是讀秦漢史,此則吾罪滋甚,決非余刊行此稿之用意也。一九五七年三月二十四日錢穆白識干香港九應.鉆石山寓廬 第一章秦人一統(tǒng)之局第一節(jié)春秋以下政治社會學術之劇變中國自春秋以來,迄于戰(zhàn)國,舉凡政治社會學術思想諸端,均走上一急劇變動之狀態(tài)。雖其變動之起,或先或后,孰主孰從,有難一言判者。要其相激相蕩,以同趨于急劇之變動則一。今試扼要言之:春秋時代中國諸夏活動之疆土,西限于秦,僅屬陜西之東南部。南止于楚,僅屬湖北之西北部。北極于晉衛(wèi)諸國,晉惟山西之南部,衛(wèi)僅河南之北部。東達齊魯,治化不及于海濱。所謂中國者,如此而止。然諸侯錯處,見經(jīng)傳者略幾百三十九。其間又雜以戎狄蠻夷。蓋當時所謂一國,其意義僅屬于一城。與后世所謂國者大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一國之元首,即一族之宗子。其下則為宗子之同姓近戚,或分封采邑,或同治國政。是一國即一宗一族之異稱。其國際間之往來,則朝聘盟會宴享慶吊,亦無異于數(shù)大宗族間之家庭酬酢。此以言其政治。若論庶民,則惟務稼穡。貴族筑城郭居中央為領主。其四鄙則劃井為耕地,農(nóng)人居之。又間以林地或牧場,藪澤或池塘,以及于郊封而止。所謂封疆之內(nèi),莫非王土。食土之毛,莫非王臣。凡土地之所有權,則全屬王侯。山林藪澤,漁獵樵采之利,直屬封君地主,農(nóng)民并不得與。而農(nóng)民之耕于地者,則納稅與服役,而為之臣屬焉。以言學術,則政教不分,官師合一。大率一國之歷史宗教政治,三者每混而不別。其典籍掌之史祝,藏之宗廟,即其一宗一姓之父兄子弟,亦未必盡曉,無論下民也。此等狀態(tài),春秋二百四十余年,固已日馳月驟,變動而不可止。及于戰(zhàn)國,而其為變益烈,循至造成一絕異之階段。其先諸侯兼并,次則大夫篡奪。一姓一宗封建世襲之諸侯,漸次淪亡,而軍政國家之規(guī)模于以形成。在內(nèi)則務開辟,在外則事吞并。遍設郡縣以直轄于中央,食俸任職之官吏,代分邑受土之貴族而興。各國爭務于盡地力,劃阡陌,廢封疆畔岸,而肆農(nóng)力于畎畝。于是耕者一夫不定于百畝,而民田亦得自由買賣。井田之制廢,而土地之所有權乃自封君轉入于庶民。同時山澤解禁,自由工商業(yè)勃起。大都市如臨淄邯鄲,數(shù)百里相望。國家又興募軍,養(yǎng)武士。筑城開渠,建宮室,制兵械,諸大工役競起,不得不廣備奴役。而游士朋興,君卿貴族,爭養(yǎng)食客。而社會之劇變,遂與春秋以來大殊其貌相。然此一時代潮流中劇變之尤堪注目者,則厥為社會學術之勃興。王官之學散而為諸子,其后著錄于《漢書·藝文志》之書籍,凡七十九家,一千二百四十三篇,而詞賦兵法之類不與焉?上肫渲鲋弧6淮髱熤栒,其朋徒之盛,風聲之廣,蓋尤后世之所少見也。然燕惟《龐媛》二篇列縱橫家,秦則自呂不韋后乃有著述。然不韋固亦東方人也。則其時各國學術,高下盛衰亦遠異。大抵先起者為儒墨,孔丘墨翟皆魯人,其學風所被,亦以齊魯東方為盛。繼起乃有法家兵家縱橫家,如李克吳起商鞅尸佼申不害公孫衍張儀之徒,則三晉之士為多。論其學風,不徒先后有殊,亦復東西有別。東方齊魯學人,大率尚文化,重歷史,其學風對象,以整個社會為主。重一般之人生,不以狹義的國家富強為出發(fā)點。故其議論思想,往往求為整個社會謀徹底之改進。此為儒墨兩家所同。其后道家繼起,其論學態(tài)度亦復同也。至三晉之士,則其目光意氣,往往僅限于一國,僅以謀其國家之富強為基準。其用意所在,僅就現(xiàn)狀粗加以革新,并不能注意及于整個之社會,全部之人生。其思想大體,僅為因利就便,趨于目前之功利而止。故其議論,往往尚權力而薄文化,重現(xiàn)實而輕歷史。則法家兵家縱橫家皆然。此則其大較也。至于秦,僻處西垂,其文化程度較東方為遠遜。其所賴以興國措政,以追逐于時代潮流急轉之下者,則盡東土之士也。第二節(jié)文化之西漸秦人僻居西土,就文化言,較東方遠為落后。故秦之措施,大抵襲自東方,其任用以見功者,亦率東土之士也。秦自襄公始國,與東方諸侯通聘享之禮。及繆公,與晉通婚姻,與東方交涉益頻。重用虞遺臣百里侯蹇叔,稱霸西戎。然東侵之路,為晉所扼。終春秋世,秦人未獲逞志于東方。自此以往,直至孝公變法而其勢遂變。而東方文化之西漸,亦自孝公后而其跡益著。P1-4





上一本:帝國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實錄 下一本:“文化大革命”簡史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秦漢史的作者是錢穆,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