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天公不語對枯棋


作者:姜鳴     整理日期:2015-11-05 11:39:55

改版新刊后和新作《秋風寶劍孤臣淚》共同面世,兩書加在一起,有38篇文章,涉及清末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視角廣闊,取材新穎,對于清朝政局的變遷和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做了許多有趣而深入的剖析。兩書內(nèi)容互有關聯(lián),如合并對讀,大有新意。比如,作者對李鴻章下了較多功夫。兩書中共有7篇是專寫李鴻章的。寫了他的出生,他的死和墓地,他的對俄外交,他精心謀劃的鐵路建設,他對西醫(yī)的信服和推廣,他在官場的送禮周旋,他晚年居住的北京賢良寺。讀者把這些文章連起來細讀,對李鴻章一生的坎坷命運,可以有更多的了解。這是一部緊緊圍繞重要事件和關鍵人物講述晚清政局的歷史讀物。作者筆下的北京勝跡,皇宮御苑、王府宅邸、街頭巷尾,都曾經(jīng)是風華絕代的歷史亡靈活動的舞臺。作者用極富感染力的細節(jié)敘述,再現(xiàn)了慈禧太后、光緒皇帝與李鴻章等親王重臣、康梁等維新人士在歷史關頭的艱難抉擇和復雜多變的內(nèi)心世界,為那個時代勾勒出鮮活的形象,不止是消閑破悶的京華掌故,更浸透著史學行家的功夫,發(fā)舊思而生新意。全書約配兩百幅珍貴的歷史圖片。書名“天公不語對枯棋”,典出滄趣老人陳寶琛的詩作“感春四首”,是詩人對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國事危機的濃縮概括,作者移作本書書名,因為書中描寫的諸多事件,正是發(fā)生在那個艱難的年代。2006年初版,深受讀者歡迎。此次改版新刊,作者對部分內(nèi)容、圖片做了調整、修訂,面貌一新。
  作者簡介:
  姜鳴1957年生于上海,1984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做過工人、大學教師、證券公司高管,F(xiàn)任上海國盛(集團)副總裁,上海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院長。主要著作:《龍旗飄揚的艦隊——中國近代海軍興衰史》(1990、2002、2014)《中國近代海軍史事日志》(1995,增補本即出)《被調整的目光》(1996)《天公不語對枯棋》(2006)
  目錄:
  自序
  難與運相爭
  ——奕訢其人
  半生名節(jié)
  ——賢良寺·李鴻章
  秋風寶劍孤臣淚
  ——訪李鴻章墓地
  失鶴零丁
  ——尋訪兩代帝師翁同龢故居
  清流·淮戚
  ——關于張佩綸二三事
  昔時金階白玉堂
  ——漫游軍機處
  坤寧宮前自序難與運相爭——奕訢其人半生名節(jié)——賢良寺·李鴻章秋風寶劍孤臣淚——訪李鴻章墓地失鶴零丁——尋訪兩代帝師翁同龢故居清流·淮戚——關于張佩綸二三事昔時金階白玉堂——漫游軍機處坤寧宮前——關于故宮室內(nèi)裝潢陳設及其他哀蟬落葉——寧壽宮憑吊珍妃莫談時事逞英雄——康有為“公車上書”的真相閱世空有后死身——訪宣南重話“戊戌政變”落盡夭桃又儂李——從八大胡同想到賽金花人言是丹青——詹天佑銅像前的遐想萬仞宮墻——孔廟·孔學隨處歡席——在北海吃“仿膳”歲月山河——站在圓明園廢墟前祈天憂人——關于“丁戊奇荒”四年尋覓,重考大克鼎的出土時間西堤漫步說塔前言新版作者說明
  本書以游記形式展現(xiàn)近代社會的變遷和人物命運的沉浮。大部分篇什,起自于二三十年前的初次探訪,和以后持續(xù)不斷的追蹤考察,是一份作者的思考和記錄。這次重版,我對部分文字和圖片做了修訂和調整。但主體部分,依然保留原貌。
  晚清的政局人物,北京的城市發(fā)展,是縈繞我心頭的持久課題,常寫常新。許多在當時人們習以為常的共識,到了后來,卻成為需要考證尋覓的疑問,這也正是史家的樂趣和使命。比如北海大橋東西兩側,從清末到1950年代,人們記憶中的兩座牌坊,“玉蝀”在東,“金鰲”在西。但是,《清乾隆內(nèi)府繪制京城全圖》所刊載的牌樓位置恰好相反,這使得本書在修訂插圖的時候頗費思量。又如,我在1988年初次到賢良寺西跨院探訪李鴻章舊居時,金魚胡同、校尉胡同一帶還是連綿的舊城老院子,而現(xiàn)在,除了校尉胡同小學還繼續(xù)存在之外,四周都聳起現(xiàn)代化的商場寫字樓公寓酒店,毫不理會環(huán)境保護主義者的抗議;叵2005年本書交稿之時,我曾同責任編輯孫曉林女士在宣外菜市口一帶,走訪正在拆除的老舊胡同,這里是曾國藩、龔自珍、李鴻藻、張佩綸、康有為、譚嗣同曾經(jīng)居住和活動的地區(qū)。而現(xiàn)在,僅過十年,新的商業(yè)活動和利潤追求,早已將歷史的遺存全面抹去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持續(xù)的文字、圖片和視頻記錄就顯得尤為寶貴。
  對于歷史細節(jié)的考證和復原,是史學研究永無盡頭的任務和挑戰(zhàn)!敖褂晔隉簟保-一切甘苦和樂趣,我與讀者共同分享。新版作者說明
  本書以游記形式展現(xiàn)近代社會的變遷和人物命運的沉浮。大部分篇什,起自于二三十年前的初次探訪,和以后持續(xù)不斷的追蹤考察,是一份作者的思考和記錄。這次重版,我對部分文字和圖片做了修訂和調整。但主體部分,依然保留原貌。
  晚清的政局人物,北京的城市發(fā)展,是縈繞我心頭的持久課題,常寫常新。許多在當時人們習以為常的共識,到了后來,卻成為需要考證尋覓的疑問,這也正是史家的樂趣和使命。比如北海大橋東西兩側,從清末到1950年代,人們記憶中的兩座牌坊,“玉蝀”在東,“金鰲”在西。但是,《清乾隆內(nèi)府繪制京城全圖》所刊載的牌樓位置恰好相反,這使得本書在修訂插圖的時候頗費思量。又如,我在1988年初次到賢良寺西跨院探訪李鴻章舊居時,金魚胡同、校尉胡同一帶還是連綿的舊城老院子,而現(xiàn)在,除了校尉胡同小學還繼續(xù)存在之外,四周都聳起現(xiàn)代化的商場寫字樓公寓酒店,毫不理會環(huán)境保護主義者的抗議;叵2005年本書交稿之時,我曾同責任編輯孫曉林女士在宣外菜市口一帶,走訪正在拆除的老舊胡同,這里是曾國藩、龔自珍、李鴻藻、張佩綸、康有為、譚嗣同曾經(jīng)居住和活動的地區(qū)。而現(xiàn)在,僅過十年,新的商業(yè)活動和利潤追求,早已將歷史的遺存全面抹去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持續(xù)的文字、圖片和視頻記錄就顯得尤為寶貴。
  對于歷史細節(jié)的考證和復原,是史學研究永無盡頭的任務和挑戰(zhàn)!敖褂晔隉簟,-一切甘苦和樂趣,我與讀者共同分享。
  感謝袁俊為我重新繪制了書中的地圖。感謝孫曉林再次擔任責編,為本書貢獻良多。
  2015年6月18日
   研究晚清的北京政局人物,同一主題的著作眾多。姜鳴以南方才子的獨特角度來寫這一內(nèi)容,通過老北京豐富的人與事物細節(jié),為那個時代勾勒出鮮活的形象,別有新意,讀來引人入勝。
  趙啟正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
  很海派,也很京味,很專業(yè)、也很好看。上海人眼中的京華掌故,史學行家寫的散文作品。發(fā)舊思而生新意。
  茅海建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北京固然有許多風景絕佳的去處,但姜鳴筆下的勝跡,“勝”在人事而非風物。使作者流連不去的,是在北京揚名養(yǎng)名,曾經(jīng)風華絕代的歷史亡靈。書中涉及的人物事件相當復雜,也相當有趣,作者有很會講故事,各種依稀風聞或聞所未聞的掌故由他娓娓道來,讀起來很舒服。不過,這部書的好處不止是消閑破悶,有些篇什作者是花了很大工夫寫就的,文章也做得很有鋒芒。
  小寶書評專欄作家
  姜鳴是個有歷史眼光的敏感游客,我所喜歡的,是他那種糅合了游記與歷史探究的寫作方式。有了歷史沉淀下來的分量,最不顯眼的地方頓時也顯現(xiàn)出非凡的意義。研究晚清的北京政局人物,同一主題的著作眾多。姜鳴以南方才子的獨特角度來寫這一內(nèi)容,通過老北京豐富的人與事物細節(jié),為那個時代勾勒出鮮活的形象,別有新意,讀來引人入勝。
  趙啟正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
  很海派,也很京味,很專業(yè)、也很好看。上海人眼中的京華掌故,史學行家寫的散文作品。發(fā)舊思而生新意。
  茅海建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北京固然有許多風景絕佳的去處,但姜鳴筆下的勝跡,“勝”在人事而非風物。使作者流連不去的,是在北京揚名養(yǎng)名,曾經(jīng)風華絕代的歷史亡靈。書中涉及的人物事件相當復雜,也相當有趣,作者有很會講故事,各種依稀風聞或聞所未聞的掌故由他娓娓道來,讀起來很舒服。不過,這部書的好處不止是消閑破悶,有些篇什作者是花了很大工夫寫就的,文章也做得很有鋒芒。
  小寶書評專欄作家
  姜鳴是個有歷史眼光的敏感游客,我所喜歡的,是他那種糅合了游記與歷史探究的寫作方式。有了歷史沉淀下來的分量,最不顯眼的地方頓時也顯現(xiàn)出非凡的意義。
  梁文道香港作家傳媒人
   





上一本:明朝那些事兒·第5部:帝國飄搖 下一本:抗日戰(zhàn)爭的細節(jié)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天公不語對枯棋的作者是姜鳴,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