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南懷瑾的自我修養(yǎng)課


作者:項前     整理日期:2015-06-17 10:20:19

  本書為人生勵志讀本。歷史上的賢德之士都是自我修養(yǎng)極高、修身自省的典范。本書通過講述如何樹立正確的信念、具備傳統(tǒng)的美德等方面,幫助人們提高自身修養(yǎng),嚴于律己,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思想的養(yǎng)料和精華。
  作者簡介:
   項前,國內(nèi)人生哲學類資深撰稿人,對南懷瑾先生的著作有深入的研究,善于從中提煉有益于現(xiàn)代人的生活感悟,啟發(fā)人們提升自我修養(yǎng),現(xiàn)已出版多部著作,如《南懷瑾做人做事的智慧》。
  目錄:
  第一章正確的信念
  ◇以公利心為出發(fā)點,不為私欲所蔽
  ◇為人不能夜郎自大
  ◇做事要有彈性,會變通
  ◇淺嘗輒止事不成
  ◇做學問要甘于坐冷板凳
  第二章傳統(tǒng)的美德
  ◇勤儉節(jié)約以養(yǎng)德
  ◇名利為身外物
  ◇人到無求品自高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
  ◇狂妄自矜是做人的大忌第一章  正確的信念
    ◇以公利心為出發(fā)點,不為私欲所蔽 
    ◇為人不能夜郎自大 
    ◇做事要有彈性,會變通 
    ◇淺嘗輒止事不成 
    ◇做學問要甘于坐冷板凳 
  第二章  傳統(tǒng)的美德
    ◇勤儉節(jié)約以養(yǎng)德 
    ◇名利為身外物 
    ◇人到無求品自高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 
    ◇狂妄自矜是做人的大忌 
  第三章  自我認識的提高
    ◇人無信不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修心盡在獨處時 
    ◇廉潔知恥,廉則不取,恥則不為 
    ◇欲壑難填要戒貪 
  第四章  不放棄執(zhí)著的追求
    ◇有的放矢,欲速則不達 
    ◇胸懷大志,矢志不渝 
    ◇梅花香自苦寒來 
    ◇君子重“慎獨” 
    ◇把握“時”與“位”的學問 
  第五章  具有迎難而上的氣魄
    ◇沒有一成不變的事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要有更上一層樓的追求 
    ◇紙上得來終覺淺 
    ◇良駒終能逢伯樂 
  第六章  清泉一泓心里凈
    ◇寬容是人際交往中的潤滑劑 
    ◇進退之間,不喜不慍 
    ◇不為外物太過牽掛 
    ◇以平常心做磊落事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心底無私才能泰然自若 
  第七章  團結(jié)友愛的互助精神
    ◇上若善水——盡量與人為善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以正確的態(tài)度正視自己的錯誤 
  第一章 正確的信念
    以公利心為出發(fā)點,不為私欲所蔽
    古人云:“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蹦蠎谚J為,“義”和“利”是中國人進行道德評價的主要標準之一。人有什么樣的義利觀,在生活中就會采取什么樣的取舍態(tài)度,也就會擁有什么樣的人生。
    比如儒家的大成至圣先師孔子,贊成經(jīng)商,也愿把知識待價而沽,但是卻明確提出“重義輕利”的理論!爸亓x輕利”既承認個人物欲的“利”,又強調(diào)代表利公利他精神的“義”,主張義利的統(tǒng)一,提倡“利以義制,先義而后利”,也就是說,義”和“利”相比,“義”更高,“義”應(yīng)該是主導(dǎo),謀利應(yīng)該是有原則的,“利”應(yīng)該服從“義”,“見得思義”,“見利思義,義然后取”。一個人面對利益的時候,要先進行道德判斷和是非判斷,再確定取舍,這樣,才能避免出現(xiàn)品性方面的偏差。
    《孟子》中有一段話,孟子說:“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公孫丑問:“敢問何謂浩然之氣?”孟子說:“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這幾句話說得雖然比較抽象,但無非是說,浩然之氣銜育著“直、義、道”等等內(nèi)容。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傳統(tǒng),又發(fā)展了“義利觀”,進一步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正統(tǒng)的儒家思想對“義”、“利”的闡述,對于我們今天仍有指導(dǎo)意義。也就是說,人仍必須以公利為出發(fā)點,不能為私欲所蔽。
    《論語》中記載,子貢曾是一個珠寶商,他十分懂得經(jīng)商的真味。和他打交道的主要是各國的貴族,這些人的共同特點是喜歡收藏稀有的珠寶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珠寶又是沒有固定價格的,它的售價可因買主身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同一個珠寶,賣給大夫可能只賣十兩黃金,賣給諸侯就可能以百兩黃金的高價成交。同樣,同一個珠寶,在普通商人手里,他們會認為是一般的貨色,不肯出高價去購買,而到了富商大賈手里,特別是到了有名望的大商人手里,他們就會認為這是稀世珍寶,用十倍甚至百倍的價錢買來之后,還覺得很高興。子貢做買賣時常常很靈活,因而獲利極多。他的商隊最多時是“結(jié)駟連騎”,即車馬成行。
    子貢還深得儒家仁義禮儀的精髓,重視從事慈善活動。他不貪婪,對人有同情心。一次,在做買賣的路上,子貢看到有一群人被鞭打著做苦工。一打聽,原來他們都是流落在他國的魯國奴隸,于是子貢就自掏腰包替他們贖了身,并把他們送回正確的信念魯國。按照魯國當時的法令,贖回在他國為奴隸的魯國人是可以向官府領(lǐng)取贖金的,可是子貢沒有去領(lǐng)取,這件事為他帶來了“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的美名。
    子貢作為孔子的大弟子,也資助孔子到各國去宣揚儒家的政治理念。眾多史書證明,子貢在陪同孔子周游列國時確實一面宣揚儒家思想,一面在做著買賣!妒酚洝氛f,孔子師徒被圍困于陳蔡之間,后來斷了糧,是子貢賣掉一部分所攜帶的貨物,孔子師徒才擺脫困境。
    由于子貢的經(jīng)濟資助,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廣為傳播,使儒家學說逐漸發(fā)展成為當時的“顯學”,孔子的名氣也越來越大。而子貢作為孔門中的大弟子,社會知名度大為提高,不僅是著名大商人,還是“名儒”。據(jù)司馬遷《史記》說,當帶領(lǐng)大隊車馬和隨從的子貢去拜會所到之國的君主時,這些君主對子貢也不敢怠慢,都以上賓之禮來款待他。司馬遷在評論這件事時,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使孔子名揚于天下者”,是子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而子貢也因為經(jīng)商而名聲顯赫,并說這是“相得益彰”。
    毋庸置疑,在現(xiàn)今的發(fā)達的經(jīng)濟社會,我們必須有安身立命的經(jīng)濟基礎(chǔ),也就是說要對利益有追求才能謀求更多的發(fā)展。但是追求利益應(yīng)該一切以公利為出發(fā)點,不為私欲所蔽。要做到這一點很難,為什么?因為欲壑難填是人的弱點,從古至今,人沒有不愛財慕富、貪圖榮華的,很多人往往在位高權(quán)重的時候被眼前微小的利益所迷惑而忘記了其中可能隱藏的大災(zāi)禍;還有許多人只見利而不見害,最后導(dǎo)致“壞了一生人品”,毀了美好的前程。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所以,古圣賢認為,做人要以“不貪”二字為修身之寶,只有這樣,才能戰(zhàn)勝物欲,以公心大義凜然地度過一生。
    曾國藩是一代名儒,深受中國傳統(tǒng)思想浸淫,他繼承了孟子的學說,認為“凡事非氣不舉,不剛不濟”。這種“氣”中就包含著以國家大義為己任,為國盡忠的浩然之風,他一生廉潔自律,兢兢業(yè)業(yè),克勤克儉,這在貪污受賄成風、賣官鬻爵的腐敗的清朝不能不算是一個可圈可點的人物。
    曾國藩初辦團練時,便標榜“不要錢、不怕死”,為時人所稱許。他寫信給湖南各州縣公正紳耆說:自己感到才能不大,不足以謀劃大事,只有以“不要錢,不怕死”六個字時時警醒自己,見以鬼神,無愧于君父,才能招來鄉(xiāng)土的豪杰人才。
    曾國藩曾對“氣”做了一個比較具體的說明:“欲求養(yǎng)氣,不外自反而縮,行謙于心。欲求行謙于心,不外清、慎、勤三字。因?qū)⒋巳指骶Y數(shù)語,為之疏解。清字曰:名利兩淡,寡欲清心,一介不茍,鬼伏神欽。慎字曰:戰(zhàn)戰(zhàn)兢兢,死而后已,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勤字曰: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繼日。此十二語者,吾當守之終身,遇大憂患、大拂逆之時,正確的信念庶幾免于尤悔耳。”后來,他又將“清”字改為“廉”字,“慎”字改為“謙”字,“勤”字改為“勞”字,更加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
    正因為曾國藩以公利心為出發(fā)點,不為私欲所蔽,以“勤儉”二字嚴律自己,所以他終身自奉寒素,過著清淡的生活。吃飯,每餐僅一葷,非客至,不增一葷,故時人詼諧地稱他為“一品宰相”!耙黄贰闭,“一葷”也。曾國藩三十歲生日時,縫了一件青緞馬褂,平時不穿,只遇慶賀或過新年時才穿上,這件衣服藏到他死的時候,還跟新的一樣。他規(guī)定家中婦女紡紗績麻,他穿的布鞋布襪,都是家人做的。全家五兄弟各娶妻室后,人口增多,加上兄長做官,弟弟們經(jīng)手在鄉(xiāng)間新建了不少房子,他對此很不高興,馳書責備九弟說:“新屋搬進容易搬出難,吾此生誓不住新屋!彼鏇]有踏上新屋一步,卒于任所。他規(guī)定,嫁女壓箱銀為二百兩。同治五年,歐陽夫人嫁第四女時,仍然遵循這個規(guī)定。嫁女如此,娶媳也如此。即使年近垂暮的曾國藩出將入相了也依然在“忠、義、勤、儉”上常常針砭自己。他說:“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伏神欽,到處受人敬重。”又說:“一般的人,都不免稍稍貪錢以肥私囊。我不能禁止他人的貪取,只要求自己不貪取。我憑此示范下屬,也以此報答皇上厚恩!
    “不貪財、不茍取”,這就是曾國藩的信條,他一生行事也確乎如此。
    曾國藩的信條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他奉行儒家傳統(tǒng)忠義、公利思想的體現(xiàn)。這實在是很難得。的確,為人處事只要心中有道義、有原則,以公利心為出發(fā)點,就會在行為上約束自己。所以,我們謀利應(yīng)該是有原則的,任何時候,都應(yīng)該“利”服從“義”,克私制私,這樣才能做到凡事問心無愧,事業(yè)有所發(fā)展。
    為人不能夜郎自大
    “夜郎自大”這個成語是怎么來的呢?
    在我國的漢代,西南地區(qū)有一個小國,這個小國的名字叫“夜郎”。作為一個小國,本是應(yīng)該虛心向大國學習和討教的,然而這個小國的皇帝和臣民,都認為自己的國家很了不起,于是驕傲自大,不把其他國家放在眼里。實際上呢?他們之所以驕傲自大,并不是他們真的有什么值得驕傲的地方,而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不了解別的國家的實力。所以這個“夜郎國”擁有的只是盲目的自信,并非真的厲害。后來,在頻繁的戰(zhàn)事中,這個國家被其他國家吞并了。
    從這個“夜郎國”的滅亡中,我們可以看到驕傲自大對人是多么有害。所以孔子說:“人貴有自知之明!蹦蠎谚哺嬖V我們,為人處世最重要的就是要平等相待,因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喜歡與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的人交往。世間真正聰明的人,是不會把自己的聰明外在表現(xiàn)出來的,他們始終很內(nèi)斂、很謙卑,相反,凡事都鋒芒畢露的人,往往最終受傷害的會是自己。所以,為人處世要記得時時刻刻的收斂起自己的傲氣,因為真正的處世良方就只有兩個字——“謙恭”。
    清代著名的經(jīng)學家、史學家、文學家畢秋帆是一位功成名就的大學問家,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相媲美的《續(xù)資治通鑒》就是他編纂的。
    乾隆三十八年,志得意滿,自以為自己有能耐的畢秋帆任陜西巡撫。赴任的時候,經(jīng)過一座古廟,畢秋帆進廟內(nèi)休息。一個和尚坐在佛堂上念經(jīng),人報巡撫畢大人來了,這個和尚既不起身,也不開口,只顧念經(jīng)。畢秋帆當時只有四十出頭,英年得志,自己又中過狀元,名滿天下,見和尚這樣傲慢,對自己竟然不理不睬,心里很不高興。
    和尚念完一卷經(jīng)之后,離座起身,合掌施禮,說道:“老衲適才佛事未畢,有疏接待,望大人恕罪!
    畢秋帆說:“佛家有三寶,老法師為三寶之一,何言疏慢?”隨即,畢秋帆上坐,和尚側(cè)坐相陪。
    交談中,畢秋帆問:“老法師誦的何經(jīng)?”
    和尚說:“《法華經(jīng)》!
    畢秋帆說:“老法師一心向佛,摒除俗務(wù),誦經(jīng)不輟,這部《法華經(jīng)》想來應(yīng)該爛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阿彌陀佛’?”
    和尚聽了,知道畢秋帆心中不滿,有意出這道題難他,便
    正確的信念不慌不忙,從容地答道:“老衲資質(zhì)魯鈍,隨誦隨忘。大人文曲星下凡,屢考屢中,一部《四書》想來也應(yīng)該爛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子曰’?”畢秋帆聽了不覺大笑,對和尚的回答極為贊賞。
    獻茶之后,和尚陪畢秋帆觀賞菩薩殿宇,來到一尊歡喜佛的佛像前,畢秋帆指著歡喜佛的大肚子對和尚說:“你知道他這個大肚子里裝的是什么嗎?”
    和尚馬上回答:“滿腹經(jīng)綸,人間樂事。”
    畢秋帆不由連聲稱好,繼而問他:“老法師如此捷才,取功名容易得很,為什么要拋卻紅塵,皈依三寶?”
    和尚回答說:“富貴如過眼煙云,怎么比得上西方一片凈土!”
    兩人又一同來到羅漢殿,殿中十八尊羅漢各種表情,各種姿態(tài),栩栩如生。畢秋帆指著一尊笑羅漢問和尚:“他笑什么呢?”
    和尚回答說:“他笑天下可笑之人!
    畢秋帆一頓,又問:“天下哪些人可笑呢?”
    和尚說:“恃才傲物的人,可笑;貪戀富貴的人,可笑;倚勢凌人的人,可笑;鉆營求寵的人,可笑;阿諛逢迎的人,可笑;不學無術(shù)的人,可笑;自作聰明的人,可笑……”
    畢秋帆越聽越不是滋味,連忙打斷和尚的話,說道:“老法師妙語連珠,針砭俗子,下官領(lǐng)教了!闭f完深深一揖,便帶領(lǐng)仆從離寺而去。
    從此,畢秋帆再也不敢小看別人了。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謙恭并不是一種故意做出來的姿態(tài),它是一個人內(nèi)在品德和修養(yǎng)的高度表現(xiàn)。謙恭不是卑下,也不是軟弱,更不是無能,謙恭是一種美德,一種境界,一種氣質(zhì)。謙恭的人不會因為自己學問的博大而傲慢,也不會因為地位的顯赫而獨尊。相反,謙恭者學問越深越能虛心謹慎,地位越高越能禮讓他人。
    所以說,人譽我謙,增一美;自夸自敗,增一毀。人不管在什么時候,都應(yīng)該永遠保持一顆謙恭的心。
    柳公權(quán)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書法家。可是,柳公權(quán)一直到老,對自己的字還很不滿意。他晚年隱居在華原城南的鸛鵲谷,專門研習書法,勤奮練字,一直到他八十多歲去世為止。他以勤學不輟,博采眾家之長的精神贏得了藝術(shù)上的成就,但他這種學習態(tài)度的形成,是與他的親身經(jīng)歷有關(guān)的。
    柳公權(quán)小的時候字寫得很糟,常常因為大字寫得七扭八歪受老師和父親的訓斥。小公權(quán)很要強,他下決心一定要練好字。經(jīng)過一年多的日夜苦練,他寫的字大有起色,和年齡相仿的小伙伴相比,公權(quán)的字已成為最拔尖的了。
    此后,柳公權(quán)字越寫越好,得到同窗稱贊、老師夸獎,連嚴厲的父親臉上也露出了微笑,小公權(quán)感到很得意。
    一天,柳公權(quán)和幾個小伙伴在村旁的老桑樹下擺了一張方
    正確的信念桌,舉行“書會”,約定每人寫一篇大楷,互相觀摩比賽。公權(quán)很快就寫了一篇。這時,一個賣豆腐腦的老頭放下?lián),來到桑樹下歇涼。他很有興致地看孩子們練字。柳公權(quán)遞過自己寫的字,說:“老爺爺,你看我寫得棒不棒?”老頭接過去一看,只見寫的是:“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夸!崩项^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皺了皺眉頭,沉吟了一會兒,才說:“我看這字寫得并不好,不值得在人前夸。這字好像我擔子里的豆腐腦一樣,軟塌塌的,沒筋沒骨,有形無體,還值得在人前夸嗎?”小公權(quán)見老頭把自己的字說得一塌糊涂,不服氣地說:“人家都說我的字寫得好,你偏說不好,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崩项^爽朗地笑了笑,說:“不敢當,不敢當,我老漢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墒,有人用腳寫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華原城里看看去吧!”
    小公權(quán)很生氣,以為老頭在罵他。后來想到老頭和藹的面容,爽朗的笑聲,又不大像罵他,就決定到華原城里去看看。
    華原城離他家有四十多里路。第二天,他起了個五更,悄悄給家里人留了個紙條,背著饃布袋就獨自往華原城去了。
    柳公權(quán)一進華原城,見北街一棵大槐樹下掛著個白布幌子,上寫“字畫湯”三個大字,字體蒼勁有力,筆法雄健瀟灑。樹下圍了許多人,他擠進人群去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只見一個黑瘦的畸形老頭,沒有雙臂,赤著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住鋪在地上的紙,右腳夾起一支大筆,揮灑自如地在寫對聯(lián),他運筆如神,筆下的字跡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看客們陣陣喝彩。
    小公權(quán)這才知道賣豆腐腦的老頭沒有說假話,他慚愧極了,心想:我和“字畫湯”老爺爺比起來,差得太遠了。他“撲通”一聲跪在“字畫湯”面前,說:“我愿拜你為師,我叫柳公權(quán),請收下我,愿師傅告訴我寫字的秘訣……”“字畫湯”慌忙放下腳中的筆,說:“我是個孤苦的畸形人,生來沒手,干不成活,只得靠腳巧混生活,雖能寫幾個歪字,怎配為人師表?”小公權(quán)一再苦苦哀求,“字畫湯”才在地上鋪了一張紙,用右腳提起筆,寫道:
    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
    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字畫湯”對公權(quán)說:“這就是我寫字的秘訣。我自小用腳寫字,風風雨雨已練了五十多個年頭了。我家有個能盛八擔水的大缸,我磨墨練字用盡了八缸水。我家墻外有個半畝地大的澇池,每天寫完字就在池里洗硯,池水都染烏黑了,可是,我的字寫得還差得遠呢!”
    柳公權(quán)把老人的話牢牢地鏤刻在心里,他深深地謝過“字畫湯”老爺爺,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了。
    自此,柳公權(quán)發(fā)憤練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衣肘處補了一層又一層。他學習顏體的清勁豐肥,也學歐體的開朗方正確的信念潤,學習“字畫湯”的奔騰豪放,也學宮院體的娟秀嫵媚。他經(jīng)?慈思覄兣L扪,研究骨架結(jié)構(gòu),從中得到啟示。他還注意觀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魚,奔跑的麋鹿,脫韁的駿馬,把自然界各種優(yōu)美的形態(tài)都融注到書法藝術(shù)里去。
    《尚書》中有句話說得好:“謙受益,滿招損”,一個具有淵博的學識且相當謙虛的人往往會勇敢地承認自己的無知,這是明智的人的態(tài)度,讓人敬仰;相反,一個自我感覺良好、自以為是的人則會讓人感覺厭惡和無知。所以,一個人只有以虛懷若谷的心態(tài)不斷進取,才可能出人頭地。
    在我國春秋的時候,楚國有一位學識非常淵博的老者。有一天,他正在和弟子們在一起聊天,這時,一位衣著鮮麗的富家公子跑過來,趾高氣揚地向在場的所有人炫耀。他家在郢都郊外的一個村鎮(zhèn)旁有一塊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
    他說得唾沫橫飛,滔滔不絕,眼中流露出來的自豪和興奮感是不言而喻的。正在他大肆吹噓的時候,坐在一旁一直默默聆聽的老者拿出一張包括了諸多國家在內(nèi)的地圖給他看,并對他說:“麻煩你指給我看看,楚國在哪里?”
    “這一大片全是啊!”富家公子指著地圖洋洋得意的回答。
    “很好!那么,郢都在哪里?”老者又問他。
    富家公子挪著手指終于在地圖上把郢都找出來了,但很顯然,和整個楚國相比,它的確是太小了。
    “你所說的那個村鎮(zhèn)在哪兒?”老者接著問。
    “那個村鎮(zhèn),這就更小了,好像是在這兒!备患夜又钢貓D上的一個小點說。
    最后,老者看著他說:“現(xiàn)在,請你再指給我看看,你家那塊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在哪里?”
    富家公子急得滿頭大汗,當然是找不到咯。他家那塊一望無邊的肥沃土地在地圖上連個影子都沒有,他很尷尬又很覺悟地回答道:“對不起,我找不到!
    富家公子在老者的教育下終于認識到了自己的高傲和自大,他終于知道了,任何個人所擁有的一切與有大美而不言的大自然相比,與浩瀚無際的宇宙相比,都只不過如滄海之一粟,微不足道。他終于知道了,漫漫流淌的歷史長河淘盡過多少的英雄豪杰,但這也不過如驚鴻之一瞥。他也終于知道了,不管人擁有什么、擁有多少,都不過是自然中極其微小的一部分。
    富家公子為自己的驕傲自大像井底之蛙一樣感到慚愧。
    民間有句俗語:“沒有見過高山的駱駝,總以為沒有比自己更高的東西了!庇行┤擞捎跓o知,便總認為自己是天下第一;總認為他人不如自己;總看不到自己的不足,這樣的人其實是可笑和愚蠢的。
    中國人在自己上千年的文化中融入了謙虛的精神,比如說,你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家人時會說“家父”、“家母”、“犬子”、
    正確的信念“糟糠之妻”,而稱呼別人的家人時,你則會說“令尊”、“令堂”、“令兄”、“尊夫人”、“令郎”、“令愛”,“令”字在中國古代語言中是“好”的意思。又比如,一般的自稱是“愚兄、鄙人”等,而他稱則是“賢兄”、“賢弟”等等。從這些稱呼上就可以看出中國文化中所蘊含的謙虛精神。所以,我們要傳承我國傳統(tǒng)的優(yōu)秀的文化內(nèi)容,以虛懷若谷的心態(tài)待人接物,這樣才能成為有涵養(yǎng)的人。
    做事要有彈性,會變通
    南懷瑾認為,“做事要會變通”,這不是“無關(guān)痛癢、無足輕重”的事,是非常必要的事。人們做任何事情,都不可太固執(zhí)己見,固執(zhí)己見在一定條件下無可非議;但當條件不具備或事情發(fā)生變化的時候,擁有善于變通的頭腦,能夠?qū)彆r度勢地適應(yīng)變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從前有一個農(nóng)夫,看見別人的麥苗長得非常茂盛,就問麥田主人說:“你究竟是如何把麥子種得這么茂盛?”
    主人回答說:“先把地整平了,再用糞水灌溉,然后播種,自然而然地麥苗就長得茂盛了!
    農(nóng)夫回家后,歡天喜地,迫不及待地便依照麥田主人的方法,先整平了地,再把水肥灑在田里,準備撒種。
    忽然農(nóng)夫困惑起來,“我的腳踩在田地里,會把田地踩硬,如此一來麥苗就長不出來了”,他眉頭深鎖,左思右想,想不出一個好方法。突然,靈光一現(xiàn),有了!“我可以坐在一張床上,叫人抬著,我就在床上面散發(fā)種子,這樣就行了!
    于是他雇來四個農(nóng)夫,每人各抬一張床腳,把他抬到田里撒種,結(jié)果反而把地踩得更硬。
    人們見了,忍不住笑他:原本怕自己兩只腳踩壞了田地,結(jié)果多添了八只腳來破壞田地。
    這位農(nóng)夫就是不動腦子的人。
    有些人遇到問題的時候,常不動腦子,或以為常規(guī)做法就行,直到碰壁碰得頭破血流,仍“一條道走到黑”。其實在解決不了問題時,采用靈活變通的方法對解決問題常常有曲徑通幽的效果,所以靈活變通的意識在人的生活中是十分必要的。當然靈活變通要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有時,由于我們采取了錯誤的方法和行動,結(jié)果,舊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反而又添了新的問題,這就是“靈活變通”也要依事實而定。
    有這樣一個民間故事:
    古時候,山里住著一家獵戶。
    父親是個老獵手,在山里闖蕩了幾十年,獵獲野物無數(shù),走山路如履平地,從未出過事。然而,有一天,因下雨路滑,他不小心跌落山崖。
    兩個兒子把父親抬回了破舊的家,他已經(jīng)快不行了,彌留之際,他指著墻上掛著的兩根繩子,斷斷續(xù)續(xù)地對兩個兒子說:“給你們兩個,一人一根!边沒說出用意就咽了氣。
    掩埋了父親,兄弟二人繼續(xù)打獵生活。然而,獵物越來越少,有時出去一天連個野兔都打不回來,倆人的日子艱難地維持著。一天,弟弟與哥哥商量:“咱們干點別的吧!”哥哥不同意:“咱家祖祖輩輩都是打獵的,還是本本分分地干老本行吧!
    弟弟沒聽哥哥的話,拿上父親給他的那根繩子走了。他先是砍柴,用繩子捆起來背到山外換幾個錢。后來他發(fā)現(xiàn),山里一種漫山遍野的野花很受山外人喜歡,且價錢很高。從此后,他不再砍柴,而是每天背一捆野花到山外賣。幾年下來,他蓋起了自己的新房子。
    哥哥依舊住在那間破舊的老屋里,還是干著打獵的營生。由于常常打不到獵物,生活越來越拮據(jù),他整天愁眉苦臉,唉聲嘆氣。一天,弟弟來看哥哥,發(fā)現(xiàn)他已經(jīng)用父親留給他的那根繩子吊死在房梁上。
    在生活中,因循守舊會把自己逼進死胡同。對于頭腦靈活、思路開闊的人來說,努力找到相對比較理想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才是真正的關(guān)鍵之所在。敢于獨辟蹊徑的人,才可能收獲別人想象不到的意外成果。
    東漢初年,據(jù)記載遼東一帶的羊都是黑毛羊,當?shù)厝艘捕剂曇詾槌。忽然有一天一個商人家中的黑毛羊生了一窩毛色純白的小羊。大家都爭相來觀看,附近一帶的人都認為這一定是一種特異的品種,于是就有人給這個商人出主意說:“如此干
    正確的信念凈純白色的小羊,天下一定少見,你應(yīng)該把它們送到洛陽,去獻給皇帝,皇帝肯定會重重地賞你!庇钟腥俗邅斫o他出主意說:“還不如把這群小白羊拉到燕京市場上去,肯定能賣個大價錢,物以稀為貴,錯過了這個機會你就后悔都來不及了!边|東商人聽了,果然動了心。經(jīng)過一番盤算,他覺得還是把羊運到燕京市場去賣個大價錢比較合算。于是他把小白羊裝上車,向燕京進發(fā)了。
    經(jīng)過三個多月的艱苦跋涉,等走到燕京時他的小羊也基本上都長大了,他喜不自勝,這一回不知道要發(fā)多大一筆財呀!一天,當他把羊運到市場的時候,他簡直嚇呆了,原來燕京市場中到處賣的羊都是白色的,小白羊在這里不足為奇不說,價錢還不如遼東的黑羊。遼東商人眼看著羊賣不出去,空歡喜一場,心中十分懊悔,心想還不如在當?shù)刭u了,也總比現(xiàn)在這樣強啊!
    胡思亂想了一陣以后,他靈機一動:既然遼東沒有小白羊,這里羊的價格也不貴,我為什么不從燕京再販幾十只白羊回遼東?那樣才是真正的物以稀為貴,肯定能賺一筆。于是他就從燕京又販了幾十只白羊回遼東,很快就賣出去了。接著他又販黑羊來燕京,大賺了一筆。
    其實,很多時候,當“山重水復(fù)”的時候,只要肯動腦筋,多方努力,就容易找到“柳暗花明”的方法。人即使在失敗中也不要“一根筋”,因為困境中也孕育著成功的機會,關(guān)鍵在于你能不能靈活思考,及時發(fā)現(xiàn),努力把握。
    我們的世界是復(fù)雜的,“真知灼見”只能出自實踐,出自客觀存在和理性思考,而不可能出自“想當然”。所以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要結(jié)合自身的情況,換個角度想問題,能借鑒別人的經(jīng)驗最好,如果不能,采取積極靈活的應(yīng)變措施,才是最關(guān)鍵的。
    從前,滄州南有一座臨河寺廟,廟前有兩尊面對流水的石獸,據(jù)說是“鎮(zhèn)水”用的。
    有一年暴雨成災(zāi),大廟山門倒塌,將那兩尊石獸撞入河中。廟僧一時無計可施,待到十年后募金重修山門,才感到那對石獸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尋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東流,石獸理應(yīng)順流東下,誰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見其蹤影。
    這時,一位在廟中講學的老先生提出自己的見解:“石獸不是木頭做的,而是由大石頭制成的,它們不會被流水沖走,石重沙輕,石獸必然于掉落之處朝下沉,你們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
    旁人聽來,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話:“我看不見得。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因此,更可能在上游!
    眾人一下子全愣住了:“這可能嗎?”
    老先生解釋道:“我長年守護于此,深知河中情勢,那石獸很重,而河沙又松,西來的河水沖不動石獸,反而把石獸下面的沙子沖走了,還沖成一個坑,時間一久,石獸勢必向西倒去,掉進坑中。如此年復(fù)一年地倒,就好像石獸往河水上游翻跟斗一樣。”眾人聽后,無不服膺。后尋找者依照他的指點,果真在河的上游發(fā)現(xiàn)并挖出了那兩尊石獸。
    任何事情在處理時都不能死板教條,世間沒有絕對的真理,凡事考慮全面些,讓思維方式更有彈性,就容易找到因地制宜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淺嘗輒止事不成
    古話說:“有志者事竟成”,南懷瑾對淺嘗輒止的人有一句精辟的話:“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常立志。”南懷瑾認為,人要想掌握真正的本領(lǐng),必須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如果干任何事都囫圇吞棗、淺嘗輒止,不能堅持下去,那么到頭來將是一事無成,什么也做不好。
    傳說,有兩個人偶然與神仙邂逅,神仙教授他們釀酒之法,叫他們選端陽那天成熟、飽滿的大米,與冰雪初融時高山飛瀑、流泉的水珠調(diào)和了,注入千年紫砂土燒制成的陶甕,再用初夏第一張沐浴朝陽的新荷裹緊,密閉七七四十九天,直到凌晨雞鳴三遍后方可啟封。
    像每一個傳說里的英雄一樣,他們牢記神仙的秘方,歷盡千辛萬苦,跋涉千山萬水,風餐露宿,找齊了所有必需的材料,把夢想和期待一起調(diào)和密封,然后潛心等候著那激動人心、注定要到來的一刻。
    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了,多么漫長的守護啊。當?shù)谒氖盘鞀檴櫟絹頃r,即將開甕的美酒使兩人興奮得整夜都不能入睡,他們徹夜都豎起耳朵準備聆聽雞鳴的聲音。終于,遠遠地,傳來了第一聲雞啼,悠長而高亢。又過了很久很久,依稀響起了第二聲,緩慢而低沉。等啊等啊,第三遍雞啼怎么來得那么慢,它什么時候才會響起呢?其中一個再也按捺不住了,他放棄了再忍耐,迫不及待地打開了陶甕,但結(jié)果,卻讓他驚呆了——
    里面是一汪水,混濁,發(fā)黃,像醋一樣酸,又仿佛破膽一般苦,還有一股難聞的怪味……怎么會這樣?他懊悔不已,但一切都不可挽回,即使加上他所有的跺腳、自責和嘆息。最后,他只有失望地將這汪水灑在地上。
    而另外一個人,雖然心中的欲望像一把野火熊熊燃燒,燒烤得他好幾次都想伸手掀開甕蓋,但剛要伸手,他卻咬緊牙關(guān)挺住了。直到第三聲雞啼響徹云霄,東方一輪紅日冉冉升起——他打開蓋,甕里一弘清澈甘甜、沁人心脾的瓊漿玉液!
    可見,成功者和失敗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往往不是智商的不同和能力有大小,關(guān)鍵在于是否有韌性和耐心。故事中的前者不懂得“行百里路半九十”的道理,不能持之以恒,故得不到甘甜的瓊漿。而后者知道行百里路需行百里,不投機取巧,而是堅持到底,故得到甘甜的瓊漿。事實證明,任何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需要付出時間和代價,甚至一生的努力。所以,人要成功除了對你確定的目標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地做下去,除此之外,再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曾經(jīng)有一度,明慧大師的一名徒弟做啥事只要稍稍有點困難,就輕易放棄或氣餒,不肯鍥而不舍地做下去。
    有一天晚上,明慧大師給這個徒弟一塊木板和一把小刀,要他在木板上切一條刀痕。
    當徒弟切好一刀以后,明慧大師就把木板和小刀放在自己的床底下。
    以后,每天晚上,明慧大師都要讓徒弟在切過的痕跡上再切一次。這樣持續(xù)了好幾天。
    終于有一天晚上,徒弟一刀下去,把木板切成了兩塊。
    明慧大師對徒弟說:“你大概想不到這么一點點力氣就能把一塊木板切成兩塊吧,人一生的成敗如同此木板,并不在于你一下子用多大力氣,而在于你是否能持之以恒!
    生活中有很多學問和智慧,并非我們看到的那么簡單,只有經(jīng)過實踐的考驗才能成為真理。秦穆公也是從與伯樂賽馬的事中才懂得了深入淺出的智慧。
    有一天,秦穆公對相馬專家伯樂說:“您年歲已經(jīng)大了,您的親屬中有沒有人能接替您來識別千里馬呢?”
    伯樂回答:“識別一般的好馬并不難。只要從體型、外貌、
    正確的信念筋肉、骨架這幾個方面就可以辨別出來,最難識別的是天下無雙的千里馬,那要從內(nèi)在的氣質(zhì)上分辨,而那種氣質(zhì)是若隱若現(xiàn)、若無若有的,一般人觀察不到。我那幾個兒子都是庸才,他們只能識別一般的好馬。我有個朋友叫九方皋,雖靠挑擔賣柴為生,但他的相馬本領(lǐng)不在我之下,我愿意推薦給君王。”
    秦穆公就把九方皋請來,讓他出去尋訪天下無雙的寶馬。
    過了三個月,九方皋回來報告:“您要的寶馬已經(jīng)找到了!
    秦穆公問:“是什么顏色的馬?公的還是母的?”
    九方皋想了一下回答說:“我印象中是一匹黃色的母馬。”
    秦穆公聽他回答得不肯定,心中就浮起一團疑云,便派人去把馬牽回來。去的人回報說:“是一匹黑色的公馬!
    秦穆公很不高興。他把伯樂找來,埋怨他說:“你真糟糕透了!你推薦的那個九方皋連馬匹的顏色是黃是黑,馬匹的性別是公是母都分不清楚,怎么能稱為相馬專家呢?”
    伯樂聽了卻連連贊嘆:“了不起啊,真了不起啊!您說的這些情況,正足以證明九方皋的相馬技術(shù)比我還高明。他觀察馬,已經(jīng)能夠排除外部特征的干擾,集中精力去深入觀察馬的氣質(zhì)和神韻了。他取其精而忘其粗,重其內(nèi)而忘其外。他注意的只是他需要觀察的東西,他忽略的正是他不需要觀察的東西。這樣的相馬技術(shù)實在是難能可貴!”
    馬牽來后,經(jīng)過試騎,果然是一匹天下無雙的千里寶馬。
    所以,不管做什么,只有深入地研究,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特點,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和行動。如果浮于表象,或者在某些非本質(zhì)的方面投入精力過多,就可能顧此失彼,得出錯誤的結(jié)論。人要想真正從別人那里學到有用的東西,一定要認真、細心;如果淺嘗輒止,滿足于一知半解,就只能事與愿違,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囫圇吞棗的故事我們都知道。
    從前有個人看書的時候,總會把書中文章大聲念出來,可是他從來不動腦筋想一想書中的道理,還自以為看了很多的書,懂得了許多的道理。有一天,他參加朋友的聚會,大家邊吃邊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萬分地說:“這世上很少有兩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來說:梨對牙齒很好,但是吃多了傷胃;棗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會傷牙齒!贝蠹叶加X得很有道理。這個人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聰明,就接下去說:“所以,我遇這事,就是吃梨子時不要吃進果肉,就不會傷胃;吃棗子時整個吞下去,就不會傷牙啦!”
    這就是囫圇吞棗成語的來歷,現(xiàn)在我們用來比喻做事淺嘗輒止或?qū)W習上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地籠統(tǒng)接受。
    淺嘗輒止,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做事不成功的原因所在。
    做學問要甘于坐冷板凳
    我們常說讀書就是求學問,讀過書的人就是有學問的人,這話對,又不對,求學問對人確實是很重要的事。有知識的人,知識大多數(shù)是從書本中學到的,還有一些是從實踐中得來的。所以讀書和有學問概念不同但內(nèi)涵又緊密相連。當然,有知識有學問的人,普遍受到人們的尊敬和崇拜。在中國古代,“士、農(nóng)、工、商”中,“士”是排在第一位的,而“士”代表讀書人,這也說明讀書的重要性,古人認為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社會地位。
    書是一代代人集聚的人生精華,涉及范圍方方面面。書中有很多很好的東西需要我們?nèi)W習,然而,僅僅讀書就可以了嗎?就會掌握世間所有的學問嗎?答案是:“否”。
    南懷瑾以他的學習經(jīng)驗告訴我們,人要培養(yǎng)深邃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必須在書本中學,在社會實踐中學,甚至有些還可以通過口耳相傳。比如真正的孝順父母是一門學問,真誠地對待朋友是一門學問,知過能改是一門學問,等等。但這些學問并非都來自書本,更多來源于社會生活,人們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應(yīng)切實地體驗生活并在實踐的過程中,再不斷地學習,學問逐漸增長。
    當然,有些有學問的人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有些讀書人是表面上一套,私底下又是另一套,這樣的人不算是真正讀過書的人,也不算是真正有學問的人,真正讀過書的人、真正有學問的人做人的品行都很高,行為謙虛又謹慎。
    南懷瑾在談?wù)撚袥]有學問這個問題時曾說:做學問的人要準備一件事,就我個人研究,有個體會——真正為學問而學問,像“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即該做的做,不該做的殺頭也不干,所謂“仁之所至,義所當然”之事,犧牲自己也做,為世為人必做,為別的則不做。因此為學問而學問,就準備著一生寂寞……真正有學問的人有誠信,自律慎獨;真正有學問的人在面對任何問題的時候都能夠靜心的思考,冷靜的分析;真正有學問的人是一個在家非常孝順父母,在外真誠對待朋友的人;真正有學問的人當然并不是一個從不會犯錯誤的人,相反,他犯了錯誤,絕不刻意的掩蓋,文過飾非而是知過就改,同樣的錯誤不會犯第二次。
    人在讀書、求學問時大多要忍受寂寞、孤獨,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在讀書、求學問的道路上,寂寞與孤獨某種時候也是考驗人、送給人的一種特殊財富。
    用心讀書做學問的人,往往是很寂寞、很孤獨的人,他不容易被他人理解,也少有他人愿意去和他一起商討和研究,因為大多數(shù)人更忙于各種利益的追逐,所以讀書做學問的人又是辛苦的,耐得住寂寞的。季羨林先生說:“做學問要甘于坐冷板凳”。是的,冷板凳坐起來極不舒服,但不坐,學問得來會是佛光掠影,會是皮毛。所有思想上有深度的人、境界有高度的人,都是把冷板凳坐穿的人。真正的學問家就像是堅持登山的人,最終會到達山頂,可是在攀登過程中的各種艱辛、各種困難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理解和接受得了的,而最終站在山頂上看著山腳的人是極少的人。
    有一天,一個跟隨樂天和尚化緣的小和尚,忍受不住心中的疑惑,問樂天和尚道:“師兄,你怎么如此高興,整天樂顛顛地唱個曲,沒完沒了,究竟是唱給誰聽的呢?”
    “當然是唱給菩薩聽了!睒诽煲贿吅叱贿呎f。
    “在寺院里是唱給菩薩聽,來到鄉(xiāng)間野外,也是唱給他們聽嗎?”小和尚笑嘻嘻地說,“你有時間唱,菩薩恐怕還不一定有時間聽呢!
    “那就唱給自己聽。”樂天依然樂呵呵地說。
    “拿佛曲唱給自己聽,不是有失敬仰嗎?”小和尚故意裝著嚴肅的口氣說道。
    “那就唱給清風聽,”樂天和尚說,“對了、對了,清風是佛曲的載體,清風是我的知音。”
    小和尚聽后心服口服了。
    樂天和尚不僅通曉了佛學的本質(zhì),他也是個有學問的人,他知道,只要自己有信念,他唱歌有人聽沒人聽都沒關(guān)系,他人理不理解他也沒有關(guān)系,因為,人生之路只能一個人走到底,有的人參與不了自己的開頭,有的人參與不了自己結(jié)尾,有人懂自己最好,不懂也沒關(guān)系,生命的過程其實就是自己感悟生活的過程。
    現(xiàn)今很多人盡管一生一直有人陪伴,仍覺寂寞、孤單。認為這個世界上真正懂他的人不多,或者沒有。人是獨一無二的,即使生活在一起的父母,自己心愛的愛人,他們也未必懂得了你。實際上,人不需要太多的人懂自己。只要學會和不同的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就可以了。
    做學問也是這樣的,要能忍受得住寂寞、孤單。古今中外很多偉大的人物,都嘗過孤獨和寂寞的感覺,如愛因斯坦、牛頓,如孔子等等。
    孔子是個大學問家,他行走天下,希望將他的“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傳播于天下,于是他周游列國,盡管受盡了屈辱和嘲笑,常常如喪家之犬,被人驅(qū)趕,總是吃一頓飯要忍受好幾天的饑餓?墒,即使是這樣的艱苦和困難,他仍不忘宣揚他的理想。孔子時代他大多數(shù)時并不被理解,但寂寞成就了他的偉大,在中國以后幾千年的封建朝廷,孔子一直被奉為萬世宗師,一直被當作圣人頂禮膜拜,他的很多思想也流傳至今。
    司馬遷也是個大學問家,他曾為李陵仗義執(zhí)言而被漢武帝處以宮刑,宮刑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不僅是對男子最殘酷的刑罰,而且,也會讓受刑的人受盡天下人的唾罵和鄙視。司馬遷受刑后,家人朋友都離他而去,他們都以為他是個沒有骨氣的人,為了茍活于世上而甘愿接受這種最為卑賤的懲罰,就連他唯一的女兒也不認他了。在這樣眾叛親離的情況下,司馬遷仍然選擇了茍活,他為什么會這樣呢?是他確實是一個沒有骨氣的人嗎?不是,原因就在于,他有一項必須親自去完成的任務(wù),這個任務(wù)是他去世的父親在病榻前千叮萬囑的要他去完成的,這就是《史記》的寫作。為這,他甘愿忍受宮刑的痛苦,為這,他在眾叛親離后,依然選擇了茍活。司馬遷的不被理解,他的寂寞孤獨的生活,最終成就了他的流芳千古——“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問世,這部在后人看來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如果沒有司馬遷的忍辱負重,忍受孤獨寂寞,今天我們怎么來傳承和欣賞、贊嘆呢。
    所以,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于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同時南懷瑾還認為寂寞也是不可怕的,他說:“寂寞其實也是一種享受!敝赋觥凹拍睂θ艘彩且环N歷練。
  





上一本:被美國化的英國:娛樂帝國時代現(xiàn)代主義的興起 下一本:三聯(lián)生活周刊廿年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南懷瑾的自我修養(yǎng)課的作者是項前,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