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術》分上、中、下三篇,既相互關聯(lián),又可獨立成章。 上篇是“許廣平的華麗轉身:從學生中的'害群之馬'到教師中的訓育主任”,試圖說明,由于時代風氣的影響和個人的局限,在北京女師大為期一年驅楊風潮中大顯身手的學生領袖許廣平,在做學生與做老師的角色轉換中,始終沒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畢業(yè)前,她是北京女師大學生領袖,畢業(yè)后,她做廣東女子師范學校訓育主任;做學生,她被楊蔭榆斥為“害群之馬”,為人師表,她的表現(xiàn)跟楊蔭榆并無二致,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做學生,她罵楊蔭榆是惡婆婆,做老師,她又嘆自己乃童養(yǎng)媳。觀察許廣平從學生到教師的心路歷程及其角色轉換,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中篇是“革命與被革命:魯迅之身前事與身后名”,試圖系統(tǒng)地梳理一下魯迅的身前事與身后名。中心主題是:魯迅革命嗎?如果革命的話,革命成分何在?表現(xiàn)在思想上,他接受了哪些思想?表現(xiàn)在組織上,他是否參加組織,在這些組織活動中,又起了什么作用?更關鍵的是,魯迅誓死后,是否有“被革命”的成分?一句話,“魯迅”還是魯迅嗎? 下篇是“小情書:許廣平和魯迅是如何走到一起的”,主要是以《兩地書》為主線,梳理這對師生是如何戀愛、私奔并且走向同居的。 三盤帶辣子的小菜,味道比較足,不知合您口味否? 作者簡介: 端木賜香,原名李桂枝,網(wǎng)名三糊涂。1990年畢業(yè)于河南大學歷史系,現(xiàn)任教于河南安陽師范學院歷史系,副教授。主要代表作有:《暗香襲人:歷史的吊詭與幽昧》《老佛爺不高興》《歷史不是哈哈鏡:真假袁世凱辨別》《1840:大國之殤》《大國之殤: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全景解讀》《有味的傳統(tǒng)文化課Ⅰ》和《有味的傳統(tǒng)文化課Ⅱ》等。對于歷史和文化,有時候不說白不說,但更多的時候是說了也白說,但終究還是說的好。一是盡力說了,對得起自己了;二是,百年之后有人提起來,至少會說:三糊涂奶奶都說了,她沒有沉默,也沒有偽飾。 目錄: 也都寫成了,結果卻被他們兩位擠得,給排到隊尾,我都找不著人家了! 現(xiàn)在,又有兩位擠到前面了,一個是許廣平,一個是魯迅! 當然,不是人家自己擠,是我——突然被一個靈感擊中,就身不由己,要跟著感覺走了。 我首先發(fā)現(xiàn),許廣平這個小娘們很有意思。所謂的有意思,就是典型的屁股決定腦袋,自打自嘴:在北京女師大做學生時,她是學生運動領袖,學校的一切都讓她不滿,給女生安排手工課她不滿,同學專心學習她不滿,運動中發(fā)現(xiàn)自己被人利用她不滿,甚至連女校長楊蔭榆女士穿什么衣服、與什么樣的女下屬談話,她都不滿,自己被學校開除她更不滿;可是待她為了人師,做了廣東女子師范學校的訓育主任,又成她看不慣學生了,學生不好好上手工課她看不慣,學生不專心學習她看不慣,她親自挑撥學生并利用學生運動,國民黨右派那邊的學生她也是鎮(zhèn)壓加開除,甚至跟魯迅發(fā)牢騷,說學生喜歡給老師起外號,她也不得不注意衣著了……這一切跟她當學生時的訴求,恰恰形成鮮明的反諷。一句話,做學生時,她覺得人家楊蔭榆哪里都不對;可是做了老師,她甚至不如人家楊蔭榆呢。 許廣平在廣東女子師范學校為人師表的生涯很短暫。從1926年9月13日到12月27日,也就一百多天的日子。僅僅通過她致魯迅的信件,我們就能知道她做教師兼訓育主任是多么的失敗和不堪了。令人失望和不滿的是,從她的信中,沒有片言只語由己及人,進而聯(lián)想到當年楊蔭榆做她們校長時的難處與苦處,當然,更不能指望她能站到魯迅論敵——“現(xiàn)代評論派”的高度,提倡什么教育獨立、學生遠離政治漩渦、以學業(yè)為重的了。更讓人失望和不滿的是,許廣平晚年回憶錄中對楊蔭榆的評價,仍然找不到任何反省與悔悟之意。 我輩研究歷史,著力點難道不就在此么?我這人還有個毛病,就是靈感來了怎么也憋不住,于是跟人吹噓說,我要寫本書,書名都起好了,就是《許廣平這個小娘們》。沒成想一個出版社的編輯跟我說:可不敢,許家惹不起,你敢寫,出版社還不敢出呢。 我一聽,哇,有這么恐懼么?我寫袁世凱,還跟袁家一些后人成了朋友呢。莫不成寫了許廣平,許家還要揍我一頓么?我就不信這個邪!于是,在準備挨揍的心理“陰影”下,完成了本書稿的上篇——許廣平的華麗轉身:從學生中的“害群之馬“到教師中的訓育主任。敬請讀者諸君閱看的過程中,給掂量掂量,就是,我挨揍的可能性到底有幾成? 其次,研究許廣平的“華麗轉身”,肯定要翻《兩地書》,翻《兩地書》的過程中,第二個靈感又來了。這魯許兩個人的戀愛也挺有意思的。 說實話,我對情書本來不感冒的。不只是《兩地書》,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對名人情書一概不感冒,偶有翻閱,引起的卻是反感。比如徐志摩那些情書,我看著它,就會恍然感覺寫情書的人是個神經(jīng)病,得治才行;比如蕭軍給王德芬的那些情書,看著更不正常了,得加大藥量才行……可能是我太理性,或者是后見之明?不管是理性,還是后見之明吧——中國的歷史研究,有些人連后見之明也沒有,這才是中國歷史及中國當下的真正悲劇——好在我的研究宗旨就是客觀、理性、中立,所以,筆鋒再帶感情,落筆還是要站得穩(wěn)的! 相形之下,魯迅與許廣平的《兩地書》倒是正常多了,不像徐志摩那樣高燒,也不像蕭軍那樣發(fā)狂,倒好像中國傳統(tǒng)買賣——婚姻市場上的兩個對手談生意似的,有進有退,有拉有扯,有談價有還價,有試探有慫恿,東嗅嗅西湊湊的才弄到了一起。 我對魯許弄到一起的過程有了興趣?偟膩碇v,我覺得魯迅是保衛(wèi)戰(zhàn),而許廣平是攻堅戰(zhàn),如果魯迅稍微有點怯戰(zhàn)的意思了,那么許廣平會鼓勵對方思想再解放一點、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典型的女學渣勾搭人家良家男外教嘛!總之,沒有小許同學的鼓勵與聳慫,就沒有魯許的在一起。而且許在這方面還是比較大氣的,認為“同居就是同居”,其它都是扯淡。問題是,還真有人扯淡,把許捧為“偉大的第三者”,看了叫人笑煞! 只不過,我之研究歷史并不能僅僅停留于此——那是多么無聊的一件事,看一個已婚的中年男與一個大齡的小女生打情罵俏——我之觀察點是,在一起之前,小許同學是個學生運動領袖,魯老師是個給女生做過“娜拉走后怎么樣”之演講的文學革命旗手,那么他倆在一起之后,將是什么情形呢?情形很簡單,就是這個學生不再運動,這個“娜拉”也沒法出走,魯老師愣是把一個學生運動中的“害群之馬”改造成為家庭里的賢妻良母。即使許廣平同學,都不知道這種改造是怎么開始,又怎么結束的,她只知道魯迅的“工作是偉大的”,然而她“不過做了個家庭主婦”,“有時因此悲不自勝”——對于許廣平來講,從魯迅的學生到魯迅的同居伴侶,也算是一次“華麗轉身”,站在社會的立場,她這是社會進步呢,還是回歸妻妾制呢?站在女性的立場,她這是女性解放呢,還是“娜拉”回家呢?這一切思考,構成了本書的下篇:《小情書:許廣平和魯迅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最后,我對魯迅這個革命旗手身上的政治涂料產(chǎn)生了興趣。 眾所周知,“革命”在中國一直是個褒義詞,但在歐美,特別是在保守主義與古典自由主義者那里,“革命”不但是個貶義詞,而且,革命本身更是“有思想的和善良的人們的最后不得已的辦法”。那么,許廣平這樣的革命小將與魯迅這樣的革命元老,對革命及革命的應對又是如何呢?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魯迅反對許廣平上街游行,兩人同居后,他更反對她出門參與任何政治,他比許廣平老辣的地方在于,他知道革命沒有好處,甚至會是“你們來了,還不先殺掉我!” 結果魯迅沒等他們來了,就先死了。這對魯迅是幸,還是不幸?至少,不管是文學史,還是革命史,都給我們留下一個話題:如果魯迅還活著,將會怎么樣? 問題是,即使魯迅死了,也沒有被放過。毛澤東說:“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jù)我看要算是中國的第一等圣人?追蜃邮欠饨ㄉ鐣氖ト耍斞竸t是現(xiàn)代中國的圣人。”具有反諷意味的是,1935年魯迅就寫過《在現(xiàn)代中國的孔夫子》,惡心孔子死了之后,“種種的權勢者便用種種的白粉給他來化妝,一直抬到嚇人的高度”,不但被人戴上“大成至圣文宣王”這種“闊得可怕的頭銜”,甚而還有“摩登圣人”的隨機使用功能,但終歸不過是權勢者手中的“敲門磚”。老百姓再傻也知道“這是大人老爺們的物事”,“和民眾并無關系”。沒想到僅僅過了兩年,他本人竟然也被扛到神龕中端坐去裊,境遇與孔子不差多少。唯一的區(qū)別是,現(xiàn)在的百姓不知道那是大人老爺們的物事,都自作多情地認為是自己的物事! 魯迅泉下有知,當是何感?特別是當他知道,當年的“害群之馬”許廣平為了保護他的書稿,給周恩來寫求救信,擔心措辭與內(nèi)容,在讓友人幫助自己檢查信件內(nèi)容的時候,才心臟病發(fā)作不治而亡的,當會何感?要知道,許廣平保護魯迅的書稿,最危險的也就兩次,一次是珍珠港事件后日本鬼子進了上海的法租界,二是文化大革命發(fā)生的當年。第一次沒要命,生死場上走了一圈,第二次卻直接要了命了。 對于許廣平來講,之前做學生運動領袖,心里也是懵懂的;后來在魯迅的指點下,做大發(fā)了,直到做出“三一八”慘案才收手;收手后的她,被魯迅收到了家中;直到魯迅去世,她才重新走出家門,再次走進社會,但是這個社會的脈她更摸不住了,單說后面的運動,就比她當年參與并領導的那些運動激烈多了,學生運動?歸根結底不過是運動學生,結果必然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許廣平,這個當年的學生運動領袖,在“文化大革命”運動的開始就結束了——1968年為保衛(wèi)魯迅的手稿,激動過度,心臟病發(fā)作,送到北京醫(yī)院,其醫(yī)療權利又與走資派一同被造翻派所取消,不治而亡…… 所以,“革命”一詞及革命本身,直到今天,呈現(xiàn)給我們的還是吊詭與反諷……這一切,構成了本書的中篇:《革命與被革命:梳理魯迅之身前事與身后名》。 上中下三篇合到一起,我給它們起的書名是:《小手術:解剖魯迅與許廣平的精神世界》。之所以起名《小手術》,主要還是在于自己的自知之明——正如我平時所言,我就是掂著小片兒刀四處削人玩的。下手可能猛準狠了點,所以這里也有提醒大家的意思,這是解剖,你得有點心理準備。當然也用不著多驚懼,畢竟是小手術。 三盤小菜,辣子可能放多了些,讀者諸君閱讀的時候,能有一份快感,外加一分豁然開朗的感覺,那么,我的目標就達到了。謝謝各位賞光,敬請批評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