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講要》一書是當代儒佛大家李炳南老居士的著作。李炳南老居士將佛法的修學體悟融入《論語》,幫助世人重新認識儒家經(jīng)典,走出了兩千多年來對夫子的狹隘理解,應該更符合夫子之本來面目。 作者簡介: 李炳南,名艷,字炳南,號雪廬,法名德明,別署雪廬、雪叟。山東濟南人,清光緒十六年(一八九〇年)庚寅臘月七日生。父壽村公,世居濟南城內卷門巷,好善樂施,教有義方。李炳南自幼聰穎好學,諸經(jīng)子史,循次讀誦,善詩,能奏笛,好劍術,兼治岐黃之術,無不精妙。他在臺中講經(jīng)說法數(shù)十年,以“李老師”之名著稱。他一生著述頗多,有儒佛、醫(yī)學等近三百種手卷。由其門人輯錄成《李炳南老居士全集》刊行于世。 目錄: 上論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xiāng)黨第十 下論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上論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xiāng)黨第十 下論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衛(wèi)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論語》,記至圣先師言語之書,自古為學者所必讀。至圣孔子,談學論道,答弟子時人之問,所言皆至理。語及詩書易禮春秋,凡所指點,皆扼一經(jīng)之要。故欲讀圣賢書,求真實理者,當自讀《論語》始。 讀《論語》者,要在知有是道。知而修之,則漸與俗習相遠,與天性相近。修至極處,則無俗習,而唯自性,即至圣人之境。圣人通明無礙,無所不能。修是道者,須依事相而行。禮樂以至百工,施于政教百業(yè),皆事也。事本于仁,去爭行讓,公而無私。初由勉強而行,后則安而行之,入形而上,動念是道,圣功成矣。二十篇中,諸章經(jīng)文,有說體者,有說相者,有說用者。學者以此四綱,繹其經(jīng)義,綱舉目張,其庶乎學之有道矣。 《論語》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習者,習其所學圣言圣行也。時習者,無時而不習也。使學而不習,習而不恒,皆非夫子所曰學也。如學夫子溫良恭儉讓,而好奢如故,與人爭奪如故,學習云何哉。又如學恕道,則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須如子貢終身行之!墩撜Z》二十篇,皆當如是學。詩書易禮春秋,亦如是學。必如是,乃能希圣希賢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來即須求學。學、覺也。學喻開蒙,學然后知不足。故二十篇以“學而”為首!鹱釉唬簩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此第一章。子,古時男子之美稱,此稱孔夫子。研究任何學問,首須明其作用。前清人學《論語》,用于科舉考試,吾人今日用于復興文化。天地人號為三才,天地皆有好生之德,人為天地之心,應具天地之德,始可稱之為人,此為中國文化。學即是學作人之道,初學為士人,以至學為圣人,皆不離學。時乃時常,習乃練習,說即悅。時常練習,所學有成,故喜悅。 朋,志同道合者。學儒必須尋師訪友,學有所得,又有志同道合者自遠方尋來請教,樂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故云樂。 學在自己,用由天命,學成而人不知,不得其用,天命也,君子何慍之有,故曰不慍!鹩凶釉唬浩錇槿艘残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孔子弟子,名若。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人身來自父母,兄弟情同手足,故須孝弟!缎⒔(jīng)》說孝甚詳,簡言之,普通人盡孝,其始為養(yǎng)父母之身,進而順父母之心。他如求學必勤,戰(zhàn)陣必勇,居官必廉,皆是孝子行為。孝弟之人處社會,少有好犯上者。不好犯上,則必不好作亂,社會由此安寧。 務者求也,本即根本。君子修道必求其根本,本立,則得其仁,得其大道。何謂根本,孝弟是也!狙┕v義】 【按】 此段經(jīng)文,列于《學而》之次者。據(jù)《史記》及唐宋諸儒之說,均謂有若之言似夫子,曾立而師之,故成書者尊之。此以人而言也。又有云:古之明王,教民以孝弟為先,故次列之。此以事而言也。 因上二說,引起諸多異議。有謂起句“其為人也孝弟”,結句謂“孝弟為仁之本”,終屬未通。遂有多人各本考據(jù),謂“仁、人”古通,仁當人解,于義為長。簡舉各說如后,而主仁者仍守不變!究甲C】 陳善《捫虱新語》,王恕《石渠意見》,《焦氏筆乘》:“何比部語予……”,朱彬《經(jīng)傳考證》,劉氏《正義》,宋氏翔鳳《鄭注輯本》等,余難備舉,皆引據(jù)以此處之“仁”當作人。宋儒本好更張,獨此處仁字照舊未改。但程叔子謂性中有仁,何嘗有孝弟來。謝顯道謂孝弟非仁。陸子靜直斥有子之言為支離。王伯安謂仁只求于心,不必求諸父兄事物等說。未免門戶紛爭,幾不似注經(jīng),而似辟經(jīng)矣!景础 仁人古同,典籍確有。然與此段經(jīng)文,仍難圓融。何以不“其為人也孝弟”句,亦用仁字。一段文理,而用古今兩字,例不多見!究甲C】 邢《疏》,此章言孝弟之行也!稉C經(jīng)室集》云:孔子道在《孝經(jīng)》,有子此章實通澈本源之論,其列于首篇次章宜也。又孫詒仲曰:仁之發(fā)見,其切近而精實者,莫先于孝弟。陳天祥《四書辨疑》云:《孟子》言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與此章義同。蓋皆示人以治國平天下之要端也。【按】 愚于此段經(jīng)文,惑于群言,數(shù)十年不解,近匯所研,妄有所采,以孫陳二氏之說,深得于心。再依各經(jīng)之文,以作訓言,略述拙見。 此章似承《學而》所來。學者何,內明德格致誠正,外新民修齊治平。內為體而外為用。內體本仁,外用行仁。夫子之學,既是仁學,故處心行事,無不是仁!抖Y?大學》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此章人孝弟修身也!吨杏埂吩疲盒奚硪缘,修道以仁。鮮犯上、家齊也。不好作亂、國治也!洞髮W》云:一家仁、一國興仁。此言修齊治平之學,皆依仁而興起。 其下四句,乃有子引孔子之言以實之,考證列后。君子務本,指修身也。本立道生,《中庸》篇云:修身則道立。言其所學而有立,兼內與外見而知行也。孝弟為仁之本。說文仁為人與人加厚之義。中庸篇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是行仁以孝弟為本,以孝弟為大也。此章分明文承首章之學,而統(tǒng)論孔子之崇仁,故次列之。全章文從字順,原始要終,非專言孝弟,更不獨專尊有子也!究甲C】 《揅經(jīng)室集?論仁篇》:此四句乃孔子語。而本立道生一句,又古逸詩也。雖漢人引《論語》往往皆以為孔子之言,但劉向明以此上二句為孔子之言。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此章謂巧言令色之人少仁。鮮仁之人,難與共事。 巧言,善于辭令。令色,以容貌悅人。仁由本性而來!吨杏埂吩疲骸疤烀^性!敝螄教煜拢仨毭餍。性難明,必須學道。道仍難明,遂講德。德猶難明,遂講仁。仁,二人,人與人相處,須講厚道。巧言令色之人,仁厚既少,與言道德更難。學仁者多于此處省之。經(jīng)文:“鮮矣仁!滨r仁,是少仁。古注或說為無仁,則非經(jīng)義。【雪公講義】 【考證】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今舉四端。以其為言與色,可為取法者。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曲禮》曰:儼若思,安定辭。 又曰:禮不妄悅人,不辭費。【按】 此四端皆言色之誠中形外,于人信而不欺。仁者人也,故不害仁,自無巧言令色之弊。再此章提出鮮仁之人,正與前章崇仁互映,或編者類聚有意!鹪釉唬何崛杖∥嵘恚粸槿酥\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孔子弟子,姓曾名參字子輿。參讀森,輿,驂也,參亦可讀驂?鬃訃L曰:“參也魯。”然勤能補拙,人一能之己百之。夫子之道,終由曾子一以貫之。 此章敘曾子為學之工夫,每日以三事省察自身。一省為人辦事是否盡忠。忠者盡其全力也。二省與朋友交是否言而有信。信即不欺朋友,亦即不欺自心。三省傳習,受師之傳,行之也否?傳授生徒,先自溫習否?忠信傳習三事不闕,方能安心就寢。傳不習乎之習字,與前章學而時習相映。忠信是學習之要點!狙┕v義】 【考證】 《禮?大學》篇: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本篇: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述而》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景础 道德仁義禮樂,以及修齊治平諸端,均須以忠信為主施行之。具此篤純始得其成。學亦如之。仍與崇仁求學互映。至“日”字、“三”字,各注紛然,要在省身,余不拘泥求異!鹱釉唬旱狼С酥畤,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此說國家大事。道,包咸注作治字講。乘,音勝,兵車也。古時能出千輛兵車,謂之大國。治大國有五種要道。敬事者,事為國事,敬為謹慎。信者誠信。為國者必須舉事敬慎,與民誠信。財物出自民間,必須節(jié)用!洞髮W》云:“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贝藶槔碡斨。愛人者,知民之疾苦,愛養(yǎng)之也。使民以時者,農(nóng)工商民各有忙時,不在其忙時使之也。敬事而信,則民悅服。節(jié)用物力則足食。愛人、使民以時,則足兵。敬事、誠信、節(jié)用、愛人、使民以時,具此五者,方能治國。○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弟子。求學之人,學必有師,故稱弟子。所求之學有其先后?鬃右运目剖┙,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首為德育,先正其心也。后為文學,游于藝也。 入則孝。此說在家庭必須孝養(yǎng)父母,身心俱安,而養(yǎng)心尤為重要,貧士菽水承歡,即是盡孝。 出則弟。弟亦作悌。讀替音,又讀第音。出外求學,或作他事,則行弟道;省妒琛罚骸吧菩譃殂!毙稀妒琛罚骸暗埽樢!痹诩夷苄ⅲ阅苌剖滦珠L,敬順兄長,以順親心。是謂之弟。出外,推此事兄之道,以待年長于己者是為出則弟。 謹而信。行為謹慎,言而有信。竹氏《會箋》引《周易》乾文言:“庸言之信,庸行之謹!币宰C信屬言,謹屬行。 泛愛眾。博愛眾人也。與眾人交往,注重博愛,以養(yǎng)其平等容眾之德,是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親仁。擇仁者而親近之。泛愛眾,無選擇。此從仁者學習,故須選擇。 行有余力二句。行是實行孝弟等五事。行此五事以外,即是余力。弟子求學,當先以此五事為本。行此五事,非無余力學文,是言學文先求其本,無本之文不可取。故云,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學文,馬融注:“文者,古之遺文!毙蠒m《疏》:“注言古之遺文者,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是也!薄狙┕v義】 【考證】 程子曰:弟子之職,力有余則學文,不修其職而先文,非為己之學也。 張南軒曰:非謂行此數(shù)事有余力而后學文也;言當以是數(shù)者為本,以其余力學文也!景础 張語較程語義達,可遵也。陸隴其《松陽講義》,載于《論語集釋》,可參考之,則知今之教育與今之學風矣。(陸隴其《松陽講義》:大抵人之氣稟雖有不同,然亦差不多;只是從小便習壞了。氣稟不好的,固愈習愈壞,即氣稟好的,亦同歸于壞。童蒙之時,根腳既不曾正得,到得長大時,便如性成一般,即能回頭改悔,發(fā)憤自新,也費盡氣力;況改悔發(fā)憤者甚少,此人才所以日衰,皆由蒙養(yǎng)之道失也。后世為父兄者,有弟子而不教,固無論矣;即有能教者,又都從利祿起見,束發(fā)受書,即便以利祿誘之,不期其為大圣大賢,而但愿其享高官厚祿;這個念頭橫于胸中,念頭既差,工夫必不能精實,只求掩飾于外,可以悅人而已。教學如此,人才安得而不壞哉。為人父兄者,胡不一思,而甘使子弟為俗人也。)○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此章說倫常之義。倫者五倫,常者不變也。此為人倫之學,時代有變遷,此學不能變。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 賢賢,上賢字作貴重講,下賢字作賢德講。易色,易作輕字講,色是美色。此明夫婦之倫。夫婦重德不重色,以正人倫之始。事父母能竭其力,此理之當然。君者國之領袖,國為大團體,既曰事君,則必先公后私,故曰能致其身。公教人員,食于民,當以民事為先。交友必須信實,辦事、言語,皆無欺,可謂有信。五倫為學之本,行在五倫,即是學矣。 劉氏《正義》:今案夫婦為人倫之始,故此文敘于事父事君之前。《漢書?李尋傳》引此文,顏師古注,易色,輕略于色,不貴之也!狙┕v義】 【考證】 《集解》:孔曰。易色,言以好色之心好賢,則善也。 皇《疏》:凡人之情,莫不好色,而不好賢;今若有人,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于賢,則此人便是賢于賢者。 陽湖劉申受言:是關雎之義也,此賢賢易色,指夫婦之切證。 《論語述何》曰:(節(jié))六經(jīng)之道,造端乎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故首舉之。 吳氏曰:子夏之言,其意善矣。然辭氣之間,抑揚太過,其流之弊,或將至于廢學。 (附)翁方綱《論語附記》,亦載吳氏此條。疑系陸隴其門人吳元音者,曾協(xié)編《四書大全》,或以為同時之人,姑隱其名。 劉正叟曰:其人既能此等之事,而自言未學,吾必謂之已學,蓋此等非學不能也!景础 此章之首,愚采陽湖劉氏及《論語述何》等說。蓋于首次等章,皆一脈絡,而于有子一章,尤足證其義旨。 雖曰未學二句,只采劉正叟氏之說,不致后學謗經(jīng)!鹱釉唬壕硬恢貏t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此章講法有二。其一: “君子不重則不威!敝卣,莊重。威,是威儀。君子不莊重,則無威儀。 “學則不固!笨装矅ⅲ骸肮,蔽也!苯寡墩撜Z補疏》引《曲禮》鄭康成注:“固,謂不達于禮也!苯故弦詾椋骸安贿_于禮,是為蔽塞不通!北稳,不達于禮,所以不莊重。求學則不蔽塞,故云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此說學。鄭注:“主,親也。”親近忠信之人,以忠信之人為師。學須有師,又須交友。無友不如己者,如字古注有異解,一作似字講。茲從之。不如己,指在修養(yǎng)道德方面不似我,例如我講求忠信,彼則講求詐術,彼我志不同,道不合,不能結交為友。無友之無,舊文作毋,義為勿。無友不如己者,即是勿交與我道不同之人為友。人有過,而不自知,師友知而告之,則勿憚改。鄭注:“憚,難也!庇羞^,勿難于改也。 又一講法: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君子不莊重,則無威儀,學則不堅固。欲其堅固,須以忠信為主;省妒琛罚骸爸倚艦樾,百行之主也!惫室灾倚艦橹,所學則堅固,其人則能莊重而有威儀。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敝v法如前。 揚子《法言?修身篇》,謂人須取四重。即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此處好字即是嗜好。嗜好高雅者,如琴棋書畫等,則有可觀。學者言行貌好皆須學其莊重!鹪釉唬荷鹘K追遠,民德歸厚矣。孔安國注:“慎終者,喪盡甚哀。追遠者,祭盡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歸于厚也! 慎終者。慎是謹慎,終是壽終。父母壽終時,須依喪禮,謹慎治理喪事。父母之喪,以哀戚為重。故孔注云:“喪盡其哀! 追遠者。喪葬之后,須依禮依時追念祭祀。追遠之遠有二義。一為父母去世已經(jīng)久遠,二為祖父母以至歷代祖先,距今已遠,皆須追祭以時,祭則必誠必敬。故孔注云:“祭盡其敬。”子子孫孫,如是追遠祭祀,是為不忘本。 民德歸厚者。邢《疏》:“言君能行此慎終追遠二者,民化其德,皆歸厚矣。言不偷薄也!笔ベt施教,以孝為本。《孝經(jīng)》:“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此章“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即是講孝道,厚德由行孝而來。○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鄭康成注:“子禽,弟子陳亢也。子貢,姓端木名賜!弊忧輪,夫子周游列國,所到之國,必與聞其國之政,此為求得之耶?抑其國君自愿與之為治耶?子貢不答以求之與之,乃曰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必曰求之,“其諸異乎人之求與!贝艘馐钦f,亦有異于他人之求之也。程氏《集釋》引洪頤煊《讀書叢錄》:“其諸,是齊魯間語。”其諸之諸,當在字講,即在溫良恭儉讓五字上。溫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內肅,儉乃節(jié)約,讓即謙遜,具此五者,可謂不求之求,乃令列國之君信而敬之,不疑忌其干人之政,故愿推誠咨以政事,實由人君自與!鹱釉唬焊冈谟^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装矅ⅲ骸案冈冢硬坏米詫。故觀其志而已。父沒,乃觀其行也。孝子在喪,哀慕猶若父在,無所改于父之道也! 此章為夫子論孝。父在世,子不得專,但觀其心志是否肖父。例如父有善行,則承順之,有不善行,則幾諫之。父歿,子得自專,乃觀其行為。居喪三年,哀思猶若父存,不改于父之道。如此可謂孝矣。 經(jīng)文:“觀其志。觀其行!惫湃擞兄^觀父之志,觀父之行。今依孔注及皇、邢二《疏》,仍作觀子之志,觀子之行講。三年無改于父之道,是就善者而言。如不善,則非不可改。然如非善非惡,乃父所守之家中舊規(guī)矩,則以不改為是!鹩凶釉唬憾Y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岸Y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倍Y,講規(guī)矩,不能亂。但在用時,應當以和為貴。先王,是先代的帝王。王,是指圣人在位者。先王為政之道,即是制禮用和。禮由先王所制立,歷代雖有增損,但以用和為最美。 皇、邢二《疏》皆以和作音樂之樂講。今不從。依經(jīng)文和是禮之用。劉氏正義說:“和是禮中所有,故行禮以和為貴。皇、邢《疏》以和為樂。非也。”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被省⑿隙妒琛,由字皆作用字講。此意是說,無論小事大事,皆用禮,而不用和,則于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奔戎蜑橘F,然而專門用和,不用禮來節(jié)制,此亦不可行。馬融注:“人知禮貴和,而每事從和,不以禮為節(jié),亦不可行。” 皇《疏》引沈居士云:“上純用禮不行,今皆用和,亦不可行也!薄鹩凶釉唬盒沤诹x,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靶沤诹x,言可復也!毙,是一個人說話有信用。義,是合宜。復,古注作反復講。信與義不同,但必須近于義。信由言語表達,信須近于義,則言語可以反復。即反復思維所說的話是否合宜。合宜則守信,不合宜則不必守信。 劉氏《正義》說:“《孟子?離婁篇》云,大人者,言不必信,唯義所在。是信須視義而行之,故此言近于義也。鄭注云,復,覆也,言語之信可反覆。案,復覆古今語。《說文》,復,往來也。往來即反覆之義。人初言之,其信能近于義,故其后可反覆言之也! 皇《疏》:“信,不欺也。義,合宜也。復,猶驗也。夫信不必合宜,合宜不必信。若為信近于合宜,此信之言乃可復驗也。若為信不合宜,此雖是不欺,而其言不足復驗也! 不合宜之信,皇、邢二《疏》皆舉尾生事例。尾生與女子約會于橋下,女子未來,大水忽至,而尾生為了守信,竟抱橋柱,不肯離去,被水淹死!妒酚?蘇秦傳》,《莊子?盜跖篇》等,均載此事。像尾生這樣守信,即是不近于義。 “恭近于禮,遠恥辱也!惫枪Ь慈,自己要卑遜,但要近于禮,也就是要合乎禮節(jié),這才能遠離恥辱。如果恭而不合禮,便是恥辱。皇、邢二《疏》皆引用《周易》巽卦爻辭“巽在妝下”為例,說明不合禮。巽是卑順之意,巽在妝下,是卑順過甚。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币,孔安國注,以及皇、邢二《疏》,皆作親字講。宗,作敬字講。意謂所親不失其親,亦可宗敬。亦即所親的是仁義之人,是為不失其親。能夠所親不失其親是有知人之明,故可宗敬。朱子《集注》:“因,猶依也!币庵^依靠亦須依得其人。此亦可學。 又,因作姻字講,宗是宗族之義;橐霰仨毶髦剡x擇,方能不失其親。姻親亦可在九族之內,故云亦可宗也。 潘維城《論語古注集箋》,以及劉氏《正義》,皆引桂馥《群經(jīng)義證》,考據(jù)古籍及說文,因不失其親的因字,是婚姻的姻字?勺诘淖谧,程氏樹德作宗族之宗講。漢儒解釋九族,除直系九族外,又有父系母系妻系共為九族之說。因此,程氏解釋:“締姻不失其親之人,則亦可等于同宗。”○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此章要義在講好學。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编嵖党勺ⅲ骸皩W者之志,有所不暇也!本邮乔髮W求道的人。君子所求者,比食居更重要。所以,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專心求學。 “敏于事而慎于言。”敏字,孔安國作疾速講,焦循《論語補疏》作審慎講,劉氏《正義》兼采兩說。君子做事要敏捷,但事先要審慮周詳。君子說話謹慎,是為慎于言。慎言可使其守信合義。 “就有道而正焉!庇械溃怯械赖露鴮W有專長之人。君子所學如有疑問,則去請問有道德有專學的人,求其指正。 “可謂好學也已!闭找陨纤f而行,可以說是好學了!鹱迂曉唬贺毝鵁o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逼渌怪^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邢《疏》:“佞說為諂。”鄭康成說:“樂謂志于道,不以貧為憂苦! 子貢問:人雖貧窮,而無諂求,人雖富有,而不驕傲,何如?邢《疏》:“若能貧無諂佞,富不驕逸,子貢以為善,故問夫子曰,其德行何如?” 孔子答曰,可也。然而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装矅ⅲ骸翱梢,未足多!睙o諂無驕雖可,但不如樂道好禮。貧而樂道,如顏子簞食瓢飲,不改其樂。這比無諂更好。富而好禮,則能以恭敬待人,雖對貧賤之人亦能待之以恭敬,這比不驕更好。子貢即悟孔子之意,便引《詩經(jīng)》《衛(wèi)風?淇奧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兩句詩問孔子,樂道好禮,此義就是詩所說的切磋琢磨嗎?《爾雅?釋器》:“骨謂之切,象謂之磋,玉謂之琢,石謂之磨!笨装矅ⅲ骸澳茇毝鴺返,富而好禮者,能自切磋琢磨。”子貢領悟,無諂無驕,還是不足,須能貧而樂道,富而好禮,始能成德。猶如骨象玉石經(jīng)過切磋琢磨,始能成器。 孔子乃稱許子貢。從此可以與子貢談詩了。因為,告諸往而知來者?装矅ⅲ骸爸T,之也!被、邢二《疏》皆說,告諸往,是孔子告之子貢以樂道好禮,而知來者,是子貢知引詩以解其義。 詩須悟性,會詩則能鑒往知來。盛衰興亡之事,皆能預知。子貢悟性好,所以可與言詩!鹱釉唬翰换既酥患褐,患不知人也;际菓n患。不患人不知我,但患我不能知人。學為君子,有道而人不知,道不能行,屬于天命,無可憂患。若我不能知人,實為大患。為領袖者不得賢才,求學者不得良師益友,以其賢愚莫辨之故,是以為患。 “患不知人也!薄夺屛摹纷鳌盎疾恢!被省妒琛罚骸巴趺C曰,但患己之無能知也!薄狙┕v義】 學而篇提要 ○有子曰其為至未之有也。是一段。君子務本四句,乃引孔子之言。 ○子曰:弟子入則孝至而親仁。是一段。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張南軒曰:“言當以是數(shù)者為本,以其余力學文也!逼淞x可從。 ○子夏曰賢賢易色至有信。是一段。陳祖范《經(jīng)咫》以及《論語述何》、劉氏《正義》等,皆云此四皆明人倫。劉申受謂賢賢是關雎之義?蓮。雖曰兩句,《四書辨疑》謂是子夏假設之言。劉正叟謂其人既能此等之事,而自言未學。皆可從。 ○子曰君子不重至主忠信。是一段。上二句是病,下一句是治。次段是環(huán)境防范。上句防染,下句自省去非。凡能去非,皆可曰如己者。 ○父在觀其章(按)旨有論孝觀人兩說,余可論孝。觀志觀行,有爭,余從觀子之說。其父之道,只言善與常者,不及其惡。經(jīng)有繼志與幾諫之訓,知孝者決不順惡繼惡。但善與常者,亦自萬殊,如父子大小不同,無妨三年后變通。學而章三段為知行總說 第一段受業(yè)始終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是求著接受教育。習是溫習所學的事業(yè)。悅是學習成功以后,心中得的愉快。 學習的什么事業(yè)?這里指的是中華圣賢文化。大體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這些事。也是人人離不開的事,必須學才會辦。怎么個學法?說來很不簡單,在開始必先有個印象,使心專一。只可將孔子走的路線舉出來,作個標準。人類皆有無聲無嗅的天性,純真純潔,卻是一切理想思路的主體。但能不失真純面目,就名曰“道”。《禮記?中庸篇》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笔堑雷终。其中有自然知覺,稱曰良知,就是性“德”。又有自然能力,稱曰良能,就是性的“仁”善。這三種事是內在的本體。 本體具備,自然發(fā)起作用!八嚒毙g百工,一切事物,有形無形,都是他為原動力。藝術一句,凡儒家的六藝四教,典章文物等,都包括其中。不過因時增減而已。這是外在的大用。 孔子的學行準則,就是“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中華歷代圣賢文化,經(jīng)孔子一番整理,才有系統(tǒng),所以稱曰集大成?鬃幼约簩W行準則,就是中華文化的中心。以上說的本體,必須深研,說的大用,必須精學,才能發(fā)揚日新,能以真得。這一段“學”字,雖然為讀書士人說的,但是各界各業(yè)皆可采用。所學有了真得,才能愉快。這卻不分彼此,一樣的心理。第二段名顯道宏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有成就,名已遠揚。倘有志同道合的,遠來求學,或來訪問,竟能把自己所得,廣益人群社會,豈不是很歡樂的事。第三段時機不合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假若時機不合,不逢知音,空懷大才,無處去用;既是學有所得,自然知命,不可牢騷不平,自傷中和。應該養(yǎng)氣持志,不怨不尤,完成宏量君子,天爵更為尊貴。其為章二段孝悌為修齊治平基礎 第一段孝悌為行仁開源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前章舉的六藝。第一件就是禮!抖Y記》的第一句話是“毋不敬”,這是禮的總綱。除了禽獸,凡是人類無不皆有禮敬,不過精粗之分而已。人有禮敬必吉,家有禮敬能昌,國有禮敬自強,若無禮敬必亂。所以政府先端正禮俗,繼又提倡“莊敬自強”,在世界惡劣環(huán)境中,我反日漸繁榮,更得國際多助?芍Y敬的重要。 《禮記》說“毋不敬”,但也有先后輕重區(qū)別。至親者、位尊者、有德者,自然居先。父母親而又尊,更要先之又先,必須孝敬。兄長同胞,又先我生,必盡悌道。此是天經(jīng)地義絲毫不許懈怠。然后推及一切皆加禮敬。凡侵犯侮慢等事,概不能作。敬父母兄長名曰“孝弟”。禮敬一切名曰行“仁”。這是修身至平天下一貫的路線,從始至終,有先有后。 人知禮敬,才行孝悌,人皆有父母,彼此一禮,自然禮敬一切,普遍行仁。既行孝悌,是知禮敬之理,那侵犯長上的事,是無禮不敬動作,孝悌的人,深以為恥,就少有這樣事了。再凡不守家庭規(guī)矩,破壞社會秩序,違犯國家法律,都非禮敬行仁,是名作亂。因這些事都有級層主管,深恥侵犯長上的人,再去為非作亂,是不可能的,這是治安的根本辦法。第二段行仁為達道之本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上段孝悌定亂,事雖易知,理卻深密難明,因這是圣賢的大道。所以有二段解釋,舉出內在的本體,教人用孝悌去求,自能易入,否則多言悟少。 辦事徹底,必須通理達道,若一知半解,不能成什么大事。這里忽然提出“務本”來,就是事宜追求根本,只要立住根本,大道自會發(fā)生,要來說他,還得繞個彎子,須先說出孝悌的根本,更說明孝悌是仁的根本。要知行仁,便是修道的路程,道已在近前,既明且達,事就一貫成功了。所以孔子志道依仁。在《禮記?中庸篇》有解釋——“修道以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