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圣壇之火


作者:亞瑟克里斯多夫·本森     整理日期:2014-11-27 15:37:29

本書是作者本森通過日記的寫作形式,探討教育、人生、苦難和藝術(shù)等問題,觀點深刻獨到,很有哲學(xué)深意。正如導(dǎo)言中盧伯克所言:“終于,在生命結(jié)束之前,他找到了他一直執(zhí)著尋求的最寶貴的財富。記得在臨終前他對我說,無論他對生命的感受如何,他一刻也未曾懷疑過,自己的生命就是對用心、有愛的人的一次教育。當意識到這一點,當明白了人生的每次經(jīng)歷都無不富有深意和價值時,是他人生最幸福的時刻。
  作者簡介:
  亞瑟·克里斯多夫·本森(ArthurChristopherBenson,1862~1925)英國著名的散文家、詩人、作家,劍橋大學(xué)莫德林學(xué)院的第28屆院長。他的父親是19世紀末坎特伯雷大主教愛德華·懷特·本森,其叔叔是著名的哲學(xué)家亨利·西奇威克。因此,本森家族富有文化和著述的傳統(tǒng),也很自然地遺傳到他身上。但不幸的是,同樣遺傳在他身上的還有家族性的精神病。他本人患有狂躁抑郁性的精神病,雖然身患疾病,本森仍是一位杰出的學(xué)者和多產(chǎn)作家。他曾就讀于伊頓公學(xué)和劍橋大學(xué)的國王學(xué)院,并在1885~1903年間,在伊頓公學(xué)和劍橋大學(xué)的莫德林學(xué)院講授英國文學(xué),1906年后,出任格雷欣學(xué)校校長。1915~1925年間,他擔(dān)任莫德林學(xué)院院長。他的詩歌和散文著述頗豐。令人驚嘆的是,他在人生最后的20年間,每天堅持寫日記,寫下了世上最長的400萬字的日記,給世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思想遺產(chǎn),代表作有:《障山及其他故事》(TheHillofTroubleandOtherStories)、《日落島》(TheIslesofSunset)、《曙光中的少年》(TheChildoftheDawn)、《吟游詩人保羅及其他故事》(PaultheMinstrelandOtherStories)、《仰望星空》(AtLarge)、《自由之旅》(ESCAPEANDOTHERESSAYS)《大學(xué)之窗》(FromaCollegeWindow)、《無所畏懼》(WhereNoFearWas)、《劍橋教育論文集》(CambridgeEssaysonEducation)、《靜水之旁》(BesideStillWaters)等。
  目錄:
  序言/1
  導(dǎo)言/3
  上卷人生之課
  —穿越生命的迷茫/1
  1888年9月8日/3
  瑞士
  奇怪的心情
  空虛的心靈
  1888年9月15日/7
  家
  1888年9月18日/10
  令人心痛的回信
  我的書序言/1導(dǎo)言/3上卷人生之課—穿越生命的迷茫/11888年9月8日/3瑞士奇怪的心情空虛的心靈1888年9月15日/7家1888年9月18日/10令人心痛的回信我的書聲譽1888年9月25日/16來訪的客人封建思想1888年10月4日/19隱私采訪1888年10月9日/23詩人為生活而工作1888年10月12日/27藝術(shù)家的稟賦藝術(shù)家和道德家1888年10月21日/30書的誕生過程美的創(chuàng)造1888年11月6日/33藝術(shù)的偉大1888年11月20日/35藝術(shù)的偉大1888年11月24日/37乞丐的孩子1888年11月25日/38唐的來訪文學(xué)的價值1888年11月29日/41自殺1888年12月2日/43冬日夕陽隱沒的日子1888年12月4日/46結(jié)構(gòu)與色彩1888年12月10日/48一個童話故事與生活同步1888年12月14日/51四季的美麗藝術(shù)家的渴望藝術(shù)的評判標準1888年12月22日/55羅斯金與卡萊爾災(zāi)難的意義1889年1月3日/59不幸的凡人墮入地獄1889年1月8日/63冬日世界漂泊我的渴望1889年1月15日/68何時停步天才的奧秘1889年1月18日/71癔癥1889年2月1日/72灰暗的影子狂躁的神經(jīng)1889年2月3日/75娛樂1889年2月7日/77絕望沖突禁門之內(nèi)1889年2月20日/82礦井預(yù)測1889年2月24日/85訪友令人欣慰的友誼1889年2月28日/88安慰1889年3月3日/90《詩篇》第119首1889年3月8日/93死亡的陰影體會勇氣1889年3月14日/97職責(zé)理想中的和諧1889年3月20日/100卡萊爾夫婦事實與虛構(gòu)1889年3月28日/103春晚朝圣之旅1889年4月4日/106磨坊主工作1889年4月9日/109盧梭1889年4月14日/111幻覺歪曲的信仰神秘中的神秘1889年4月25日/115罪過的含義艱難的妥協(xié)1889年5月2日/118一首歌生活的藝術(shù)1889年5月8日/122設(shè)計1889年5月14日/124神圣的雕塑1889年5月23日/125道德的標準安慰1889年6月4日/128文化文化與想象1889年7月8日/131正確的信息書的用處1889年7月14日/134我想:人生之所以美麗,在于人能在不知不覺和循序漸進之中,彌補不足,實現(xiàn)人生真諦。無論他對生命的感受如何,他一刻也未曾懷疑過,自己的生命就是對用心、有愛的人的一次教育。當意識到這一點,當明白了人生的每次經(jīng)歷都無不富有深意和價值時,是他人生最幸福的時刻。毋庸置疑,在無數(shù)的星球之上,在某個太陽的中心,白晝的光芒正播撒在冰冷的山脊之上,喚醒了有感知的生命,它們雖處在遙不可及的天外,但仍滿載著自己獨特的敬畏、希望、文明和歷史。寫這部書時,我是幸福的,幸福到極點。我點燃了靈感的焰火,看見它像鐵水一樣涓涓流入模具,凝固成型。這才是至真至純的幸福!功名只是人生的佐料,決非人生的主食和精髓。贊頌?zāi)愕娜巳缤瑢m廷中的侍臣,只有經(jīng)過他們才可以來到幽深的書房,而這才是人生的終所!作家給人的是慰藉,而不是糧食。作家送人的是快樂,而不是溫飽。當聽說我寫的書能帶來一次慷慨的善舉,或者一次平靜的舍棄,我都會喜不自勝,這種快樂遠遠超出了如潮的贊譽。我隱隱覺得,人應(yīng)該要么擁有他那樣淵博的知識,要么擁有我這樣敏銳的鑒賞力,但我卻不愿與之交換。詩歌、美文的價值,在我看來,取決于它的韻律、魅力和難以形容的震撼力。很多書籍和詩歌,雖為佳品杰作,卻難以傳遞任何意義和訊息。我的客人認為,應(yīng)該掌握所有作家的全部作品,而我認為他不太理智,沒有將一流作品和二流作品加以甄別。事實上,他的文學(xué)觀點只是社會學(xué)觀點,似乎過多的關(guān)注了流派及影響,而忽視了文學(xué)的魅力和韻味。沉寂與黑暗,不是喧囂世界的騷擾者,而是活躍生活的承載者。日落時分,總有一種感覺,漸漸隱沒的光芒,在試圖向我們揭示某種令人敬畏的奧秘,某種充滿仁愛的神秘。一旦抓住了這種神秘,靈魂就會得以安寂,生命就會得以延續(xù)。寫作,像音樂一樣,有兩個維度——橫向滑動的曲調(diào)與縱向浮動的音調(diào)。外行人只能識別單一橫向的變化——曲調(diào)的變化,一知半解的人能識別簡單音調(diào)的結(jié)合——和弦,而真正的音樂家,不但能讀懂曲調(diào)的變換,還能讀懂音調(diào)的對比與結(jié)合。在寫作過程中,有時能夠創(chuàng)作出橫向的結(jié)構(gòu)——嚴謹而莊重的曲調(diào),卻無法摸索出音調(diào)的變換。我想了起華茲華斯,他會整整一個上午都靜靜的呆坐,或欣賞那美麗的景色,或凝視荒地里的涓涓溪水,或遠眺懸崖上攀巖而上的枝葉。對他而言,大自然就是宗教,他正與神圣和莊嚴進行溝通,正在拉近它們與自己靈魂的距離。悲傷之外,還有一種深切的希望和堅定的信念,堅信無論發(fā)生什么,善與真,終將取得最后的勝利;純與美,值得人們?nèi)允睾妥非。今天,一切都不同以往。我?nèi)心平和,充滿希望。我的心在竊竊私語,仿佛對一位老友在傾訴,毫不隱瞞地告訴他自己的目標、計劃和行程。這時,我想起了這個世界上所有我尊重的人,為他們?nèi)陨硇慕】蹈械叫牢,相信他們此時也一定會想起了我。空氣似乎裝滿訊息、思想和信任,把靈魂凝聚在一起,與上帝鏈接。今天,似乎不必做任何事情,只需如常的生活,一如既往的輕松快樂、與人為善。今天,朝圣之路平坦開闊,從籬笆之間綿延而去,其間既無山脈溝壑,也無歧路綿延,甚至都可以看見房屋的山墻和煙囪,正莊重的歡迎朝圣者的光臨。生活,有時通過一個字,一個眼神,把這種純潔和高尚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品行高尚、才華出眾之人也許會與它擦身而過,而謙虛質(zhì)樸、天性平和之人卻可能擁它入懷。雖然無法解釋其中的奧秘,也無法用語言描述,但你會在一念之間,產(chǎn)生一種感覺:人生意義非凡,前途一片光明。任何一個動作或想法,無論多么簡單或普通,都會因它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品味而變得令人感動唏噓。我想,不必等待人生的黃金時光,因為只要為了探知人生的真諦,沒有一刻不是人生的黃金時光。也許,人生最美妙的時刻,莫過于內(nèi)心隱隱的知道,人生的過程雖然緩慢,卻能徐徐前行,如同粗糲的線條和扎眼的色彩,終能演變成為動人的面龐和迷人的外表。而從一大片亮麗奪目的色彩中,我們又可以眺望遠方波光粼粼的大海。每個人都可以被看成一塊大理石,中間埋藏著一個理想的自我。教育家的目的就是要塑造理想的自我,即柏拉圖所說的“脫胎換骨”。難道這不是美妙而崇高的理想嗎?當知道那個完美的自己就埋藏在大理石之中時,人生的經(jīng)歷仿佛是一次次雕刻,充滿痛苦和煎熬,擔(dān)心自己也許會如碎石般到處迸濺。因此,作家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他接受過的培養(yǎng)和熏陶,讓他能夠領(lǐng)悟思想的變遷與發(fā)展,辨明現(xiàn)存的社會問題和情感問題,然后再對它們加以闡釋——作家成功的奧秘就在于此——他的思想也會因此受到觸動,但還不能說是獲得了新生。作家的知識儲量要充足,但不必過多。他不必過分的糾纏細節(jié),那樣只會模糊自己的判斷;不必過多的進行智力訓(xùn)練,那樣只會喪失新鮮的思想。但現(xiàn)在的大部分讀者都失去了理性,一味屈從,過于恭順,往往把作品照單全收。他們有一種含糊不清的觀念,認為通過學(xué)習(xí)知識可以達到某種文化水平,但知識與文化毫無關(guān)系。其實,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要具備豐富的情感,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教育的失敗也在于此。現(xiàn)在,有能力培養(yǎng)具有獨立人格和敏銳的鑒賞力的人可謂鳳毛麟角,所以教育經(jīng)常落入那些有著強烈的責(zé)任心的人手中,他們有著良好的記憶能力,認為只要向大腦灌輸事實和日期就會使人受益,卻忘記了或者根本就不清楚,他們內(nèi)心欠缺一股炙熱的火焰,這股火焰能燃燒灰燼,照亮金礦。那么,我到底想把自己的孩子塑造成什么樣呢?我想,孩子們應(yīng)該品行端莊、質(zhì)樸單純、慷慨大方、充滿愛心。在智力方面,我希望孩子們待人熱情、行為獨立、肯于動腦、行事機靈、活潑有趣。在現(xiàn)今的教育中,培養(yǎng)記憶力已經(jīng)是無足輕重。記憶力準確的人,反而會因為過于相信了自己的記憶而忽視了對事實的求證。實際上,塞滿了的記憶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陷阱。如我所言,它容易誘使記憶處理者相信:知識就是文化。就人而言,擁有良好的消化能力比擁有成堆的谷物更為重要,當代人應(yīng)該培養(yǎng)的是精神上的消化能力。一般認為,孩子的性格來自父母,經(jīng)歷來自于環(huán)境。但遠遠不止這些,孩子們對創(chuàng)新思維有著難以想象的好奇心。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他們對那些從遙遠的生命飄蕩出來的含混的記憶,也一樣興趣濃厚。他們似乎能推測出聞所未聞的事情,認識從未見過的東西,了解從未被告知的生命,這讓人感到簡直匪夷所思。雖然好奇心早已耗費了孩子們的大量腦力,但他們在道德方面的表現(xiàn)更是讓人吃驚不已。他們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本能——這種毫無經(jīng)驗可談的品質(zhì)——做出蔑視、恐懼、贊成、熱愛等諸多的評判。學(xué)習(xí)中有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沒有愚蠢的知識,只有愚蠢的無知——不懂裝懂。教育的目標應(yīng)該是,教會不成功的人們?nèi)绾我廊槐3挚鞓贰R驗橛嘘幱暗某晒κ怯顾椎,而庸俗正是教育所要摒棄的東西。我所渴望的是,人們應(yīng)該學(xué)會欣賞美麗,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樂,用無憂無慮的快樂填補業(yè)余時光。教育應(yīng)該教會人們滿足于簡單的生活并不斷完善自我,而不是教會人們想去改善生活——其目的應(yīng)該是創(chuàng)造滿足感。我們英國人的靦腆,還表現(xiàn)在經(jīng)常對自己所說的話莫名其妙的小心翼翼,而對自己所寫的文字卻完全不加掩飾。唯有自由而坦率的揭示人性的書籍,才具有長久的生命力。當然,幸好還有一兩個像莎士比亞那樣的作家,似乎具有超凡脫俗的穿透人性的能力。除此之外,在一直供人閱讀的書籍中,都似乎有一個靈魂在緊握著雙手。我認為,人生與思想,仁愛與善行的整個過程,都取決于相互間的理解與信任。而有些人所期望的那種人與人之間的隔離,真的是來自于一種野性和獸性的遺傳。文明的結(jié)晶,誕生于善良而可敬的靈魂所給予的慷慨的自我啟示。我認為,這是藝術(shù)所能給予的最崇高的服務(wù)。如果有人認為,發(fā)表諸如此類的家信無關(guān)藝術(shù),我的回答是,這些家信本身就是最高貴、最能反映人性的藝術(shù)作品了。因為在這里,大千世界,親情與真愛,失去與悲傷,痛苦與折磨,都被一位具有超凡感知能力之人細膩的描繪、表達出來。描繪和表達情感的那一刻,也是感受神奇的藝術(shù)之美的時刻。在這一時刻,情感從古板的舊俗和庸俗的禮教中脫籠而出,飛向更為清新、自由的天空。生活本身就是簡單、寬厚、勇敢的,我歡迎生活中泛起的漣漪和播撒的光芒,它們能把光明和芬芳傳遞到更加殘酷和丑陋的世界。情緒“我越來越確信,所有的堅強都會表現(xiàn)出其柔弱之處,所以治療傷感的良方不是拒絕感受傷感,而是要感受更多的傷感!币匀穗H關(guān)系為例,因某人魅力出眾,就很容易產(chǎn)生微妙的情愫。這時,需要清楚的看到,這種情感全因?qū)Ψ降镊攘λ,根本不可能發(fā)展成為真正的感情。我想,最好努力讓自己懸崖勒馬,而不是懷揣微茫的希望去接受這種曖昧,幻想曖昧可以演變成真情。的確,人必須追隨自己擁有的燈光,但所有的燈光都是由上帝點亮。如果過于迫切的觀看說教者的燈火,就會忘記天空閃爍的星光。社交在搭建跨越險灘的橋梁之前,不必勾畫一個遠在對岸的天堂。人們真正需要的是,在對岸的黑暗之中,有人勇敢而清晰的喊出他們的主張,喊出他們的訴求。讓絕望的呼救聲在耳畔響起,還遠遠不夠,人們需要的是像哲學(xué)家或政治家那樣發(fā)出大聲的吶喊——這才是人們無法獲得的實質(zhì)性的東西。也許教育才是解決之路。即使他們犯了錯誤,我也毫不在意。因為錯誤檢測不到孩子們品質(zhì)的擴展能力,卻可以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他們能力的最佳條件,值得倍加珍惜。過分溺愛孩子,會讓他們只關(guān)注自己,認為所有的困難都會有人為他們解決。在一些心胸開闊的孩子身上,溺愛可能會得到積極的回應(yīng),獲得感謝和真愛,也滿足了那些愛孩子的夢想。最麻煩的就是那些天生就有魅力,卻沒有真愛之人,他們就是所謂的“慣壞了的孩子”。公立學(xué)校許多作家都已競相粉墨登場,可換來的卻是粉身碎骨的下場。因為在取得一定聲望之后,他們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繞過了神秘莫測的羊腸小徑,成為了公眾人物。于是,就走進社會,到處發(fā)表演講,評頭論足,用不同的方式抽干自己的精髓,榨干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我非常贊成羅斯金的觀點:藝術(shù)家的責(zé)任,就是在讓自己適應(yīng)最理想的社會之后,再抽身而退。人生之課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品味生活,生活才是我們必經(jīng)的車站。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也許是生活的精華。但沉溺于工作,就像一個人總在收集標本,永遠沒有時間對標本進行整理。但我相信,生活的本意是善良的,即使不相信,也必須默默承受。有一件事是確定的,我們無法通過冷淡也不能通過自暴自棄,學(xué)會人生的課程;但要堅信:痛苦終有回報,錯誤使人警醒,罪過別具深意,悲傷也有仁慈,才有希望獲得最終的成功。如釋重負(本森從喪子之痛中解脫出來)人生,既令人悲傷,又讓人感到古怪,遠離它們的唯一希望,就是與生活中的一切都一刀兩斷,不再關(guān)注、不再熱愛。然而這種想法,卻是黑暗發(fā)出的誘惑,是喪親之痛的陰影,是一種錯誤,一種徹頭徹尾的錯誤,一門赤裸而冷酷的人生哲學(xué),一次懦弱的人生徘徊。還有更好的選擇,那就是帶著愛的激情和無限的渴望,緊緊抓住人生中的一切,欣然投入每段真摯而強烈的情感,不再貪戀、不計奢華,拋棄失去芬芳的枯枝,滿懷柔情蜜意的張開雙臂擁抱純潔和高尚,相信它們的后面一定有一顆偉大而慈愛的心在跳動,這顆心給予你的愛要遠遠超出你的夢想。希望在那些朝氣蓬勃、充滿了好奇和向往的年輕人輕盈的腳步里,在那些正蹣跚而行、走過街道的老教授疲倦的臉上,在那些精力充沛、生活富足而舒適的中年人身上,我都看見了同樣的希望,同樣堅定不移的目標,同樣意義非凡的人生。我們?nèi)塑Q身其中,真愛和失去將我們緊緊連接一起,我們似乎已成為以生活與真愛為主題的偉大戲劇的主角,即使是死亡,改變的也只是場景,卻讓內(nèi)心蘊含的希望愈發(fā)熾烈。難解的心結(jié)我所肩負的一個重任,就是有意識的、勇敢的、竭盡全力分擔(dān)那些更柔弱之人肩上的重擔(dān),因為他們的命運與我們的命運息息相關(guān)。老先生的經(jīng)歷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會失去某些東西,某種青春的朝氣,某種勇敢的沖動,某種美妙的思想的解放,但我們不可能擁有一切的。書的顏色取決于大腦。你的書變得越來越成熟、寬容、明智,越來越具有藝術(shù)觀賞性。上帝的旨意我以前好像從未想過宗教的含義,宗教就仿佛像外衣一樣隨身而行。但現(xiàn)在,宗教儼然成了世界上最自然、最簡單、最美妙的事情。事實上,所謂宗教,就是成為我們自己!眴⒌贤蝗话l(fā)覺,人生不再是發(fā)生在我們身上的一連串的事件,而完全是我們自己本身。人生不是服從、做事和表現(xiàn),而是應(yīng)該成為什么樣的人。心靈的成長在夏日的空氣中,希望悸動得多么輕柔!樹叢中小鳥的耳語聲,樹葉的沙沙聲,昆蟲的鳴叫聲,交相呼應(yīng),融成一曲多么和諧動聽、神秘委婉的樂章啊!在愛與信任中,我等待著。遙遠的希望而是我意識到,活著真好,盡管我孤獨寂寞,心力交瘁,但仍感覺到,冥冥之中有什么在等待著我,而且它值得我滿懷期盼與耐心去走近它——悲傷與失去,并未使生命凄慘不堪,卻讓生命更加充實,天堂里有我珍藏的寶藏。這像是一種幻境,但它比幻境更美麗。體驗人生生命的價值不能以時日、成功或平安來衡量,而應(yīng)以人生經(jīng)歷的質(zhì)量,以及從經(jīng)歷中獲益的程度來衡量?傊,真理就在那里,我們知不知道,并不重要。真理就是這樣,而非那樣,不管信與不信,都不會改變真理。這也算是一種慰藉吧。上帝般的平和我所指的平和,是一個人擁有的心態(tài),他的愛激情四溢、他的痛痛徹心扉、他的渴望深切強烈、他的恐懼觸目驚心。然而,在愛與痛苦,渴望與恐懼的后面,是內(nèi)心的城堡,靈魂在這里棲息,它牢不可破,堅不可摧。平和的關(guān)鍵,就是和諧的生命力,個人之心與世界之心融為一體。它高高聳立在海上,如巖石,如燈塔,無論下面波濤如何洶涌的拍擊著礁石,無論浪花如何猛烈的撞擊著窗欞,它一直都在誓死保護著生命之火熊熊燃燒。這種平和一定不會屈從于任何事物,成為軟弱的幫兇,它一定是一股強大而炙熱的能量、一種體驗經(jīng)歷的渴望、一次海納百川的寬容、一個令人鼓舞的希望、一次意志堅定的忍耐。平和之路所以今天,再一次讀完全部的日記,淚水早已模糊了雙眼。我想,這不是自我憐惜的眼淚,而是愛的眼淚。我將永遠合上這本日記,不再繼續(xù)下去。但我不會銷毀它,因為它可以幫助那些后來的讀者在悲傷與黑暗中拼命前行。





上一本:一本正經(jīng):隱秘的漢語圣經(jīng)海山經(jīng) 下一本:禮記摭論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圣壇之火的作者是亞瑟克里斯多夫·本森,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