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茶是怎樣融入我們的生活與血脈?
近代以來,茶運與國運如何相互影響?
今天,我們還能經(jīng)由這片葉子,找回昔日的味道和生活方式嗎?
這是一本有關茶葉的過去、當下與未來的書,但又不僅僅是講茶葉,里面有我們的味道、情感、歷史,牽扯到這片土地上曾經(jīng)發(fā)生的很多事情。
我們希望推薦給你的也不僅是一本書、一餅茶,更希望你借此能培養(yǎng)出對茶的興趣甚至熱愛,最終養(yǎng)成一種涵養(yǎng)人生的生活方式。
作者簡介:
周重林,中國茶業(yè)新復興計劃聯(lián)合發(fā)起人、云南大學茶馬古道研究所研究員、《普洱》雜志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近年來致力于茶葉知識的研究、普及、傳播。代表作《茶葉江山》《茶葉戰(zhàn)爭》《茶葉的秘密》!恫枞~戰(zhàn)爭》一書熱銷兩岸三地并獲廣泛好評,《茶葉江山》更開啟了茶界出版的新模式,尚未上市就被訂購兩萬多冊。
李樂駿,喜愛詩歌、美酒、旅行收藏及一切精致事物的當代茶人,致力于連接生活美學的過去與未來。弘益系茶文化品牌創(chuàng)始人,工作之余熱衷于與茶有關的行走、寫作,F(xiàn)為云南弘瑞君益投資開發(fā)有限公司董事長,華茶青年會主席、中華茶館聯(lián)盟常務副會長、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理事。
目錄:
序言一杯茶的力量001
第一章茶葉江山:我們的味道、家國與生活00
一、賣普洱茶的老撾人00
二、茶祖是誰?神農(nóng)氏、諸葛亮還是陸羽?00
三、不愛喝茶的人還是中國人嗎?0
第二章茶:昔日的榮耀,今天撿回來了嗎0
一、焦灼百年的中國茶人0
二、中國VS印度:茶葉原產(chǎn)地之爭0
三、來自法國普羅旺斯的茶人0
第三章茶馬古道上的茶葉復興0
一、張毅:普洱復興的關鍵人物0
二、不去勐海,敢說自己是做茶人?0
三、從寧洱開始,追尋普洱的傳統(tǒng)
四、沙溪,馬幫的往事與近事
五、古道遺珍:博南道與霽虹橋序 言 一杯茶的力量001
第一章 茶葉江山:我們的味道、家國與生活00
一、賣普洱茶的老撾人00
二、茶祖是誰?神農(nóng)氏、諸葛亮還是陸羽?00
三、不愛喝茶的人還是中國人嗎?0
第二章 茶:昔日的榮耀,今天撿回來了嗎0
一、焦灼百年的中國茶人0
二、中國VS印度:茶葉原產(chǎn)地之爭0
三、來自法國普羅旺斯的茶人0
第三章 茶馬古道上的茶葉復興0
一、張毅:普洱復興的關鍵人物0
二、不去勐海,敢說自己是做茶人?0
三、從寧洱開始,追尋普洱的傳統(tǒng)
四、沙溪,馬幫的往事與近事
五、古道遺珍:博南道與霽虹橋
第四章 康藏: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
一、甲巴龍活佛的茶室
二、若沒有松贊林寺,賀龍該怎么辦?
三、要深入茶馬古道,先了解松贊林寺
四、雨崩村:讓時間與生活慢下來
第五章 青海:茶葉貿易締造的種種奇跡
一、古道遺珠,丹噶爾的緩慢生長
二、青海湖邊的茶會
三、塔爾寺:信仰創(chuàng)造的奇跡
四、日月山下的哈拉庫圖爾城
后記 多少情懷盡在茶葉中
致謝
茶乃國飲,與酒和咖啡,三足鼎立。日常生活中,茶與米、油、鹽并列。本書表彰茶事,堪稱陸羽知己。
——歷史學家、臺灣“中研院”院士許倬云
30年來,第一次一口氣讀完一本書。我做茶10年,從未聽過茶里有如此動人的歷史與故事,作者確實是有情懷的人。
——云南古樹普洱茶收藏研究會會長黃小元
因為這本書,每到一個寺院,我都會問問大銅鍋在哪里,有沒有破損。在色拉寺,我告訴通行的朋友,這些鍋曾經(jīng)是用來熬茶布施的,如今大多破舊不堪。
——讀者芯瑤
茶文化復興之路任重而道遠,這本書將中國茶文化中所蘊含的的血性歷史,以及茶馬古道的艱辛,描摹得淋漓盡致。一切的一切,只為香茗。茶乃國飲,與酒和咖啡,三足鼎立。日常生活中,茶與米、油、鹽并列。本書表彰茶事,堪稱陸羽知己。
——歷史學家、臺灣“中研院”院士許倬云
30年來,第一次一口氣讀完一本書。我做茶10年,從未聽過茶里有如此動人的歷史與故事,作者確實是有情懷的人。
——云南古樹普洱茶收藏研究會會長黃小元
因為這本書,每到一個寺院,我都會問問大銅鍋在哪里,有沒有破損。在色拉寺,我告訴通行的朋友,這些鍋曾經(jīng)是用來熬茶布施的,如今大多破舊不堪。
——讀者芯瑤
茶文化復興之路任重而道遠,這本書將中國茶文化中所蘊含的的血性歷史,以及茶馬古道的艱辛,描摹得淋漓盡致。一切的一切,只為香茗。
——中國問鼎汝瓷盧贊
《茶葉江山》讓我們從故事中看到歷史,從歷史中讀懂茶葉故事。我們依稀能夠嗅到先輩的味道,他們曾經(jīng)的追求,依然在我們血脈里奔流。
——搜搜茶網(wǎng)創(chuàng)始人黃選明
本書中,作者帶你重拾這片小小的東方樹葉,她所承載的不單單是飲品的功能,歷朝歷代的文化傳承都蘊含其間。如今,我們該如何傳承與發(fā)展這一傳統(tǒng)?
——云南南澗茶廠周紅海
從紅土高原到青藏高原,茶葉所構筑的萬里江山,其最初的故事,也不過始于眼前這小小的一杯茶。問題在于,你感知到這杯茶的力量了嗎?
——茶業(yè)復興創(chuàng)始人周重林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不僅是歷史賦予我們更廣的材料和視角,茶葉也超越其本身,上升為圖騰,成為中國人賴以棲居的精神家園、長久回味的家國味道。
——弘益系茶文化品牌創(chuàng)始人李樂駿
茶葉的原產(chǎn)地真的是中國嗎?
1935年,烏克斯在他風靡全球的《茶葉全書》里,堅持認為中國是茶樹原產(chǎn)地之一。其實世界上也有不少人認為茶葉原產(chǎn)地在中國,1892年美國人瓦爾希人的《茶的歷史及奧秘》,1893年法國人金奈人的《植物自然分類》,1960年蘇聯(lián)人杰莫哈節(jié)人的《論野生茶樹進化因素》都持有這個觀點。
1958年,羅伯特?西利寫《對山茶屬分類的修正》時,提出茶樹種類有兩種:中國茶樹(camelliasinesisvar.sinensis)和阿薩姆茶樹(camelliasinesisvar.assamica),但這個說法未獲得認可。
植物學的拉丁學名,一旦完成,就永遠不會修改。所以現(xiàn)在云南大葉種茶葉,學名還是阿薩姆種(camelliasinesisvar.assamica),這是英國植物學家馬斯特思于1884年根據(jù)印度大葉種茶樹完成的命名。
中國考古界的發(fā)現(xiàn),也未能提供確鑿證據(jù)。從1988年到1992年,都有人報道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隨葬品中可能有茶葉,還有記載有茶的別稱“槚”的簡文和帛書,但這些發(fā)現(xiàn)都沒有具體的出處,無法加以考證。云南植物學家閔天祿等人查遍英國各大標本館,沒有發(fā)現(xiàn)來自阿薩姆地區(qū)野生大葉茶的確切記錄,后去的植物學家則在英國發(fā)現(xiàn)了大理種茶樹。
在考古無發(fā)現(xiàn)的情景下,調查和整理古茶樹資源成為另一種有力手段。從英國人宣布印度是世界茶樹原產(chǎn)地后,1950年代至1990年代,在云南西雙版納境內發(fā)現(xiàn)的八達大茶樹(2012年枯死)和南糯山古茶樹(1994年枯死),在紅河金平發(fā)現(xiàn)的金平大茶樹和在普洱發(fā)現(xiàn)邦崴大茶樹,都被證實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大茶樹。
其后云南雖然多次宣布發(fā)現(xiàn)有上千年的古茶樹,但沒有獲得廣泛認可。一個主要原因是測量茶樹年齡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沒有人拿得出令人信服的證據(jù);另一個原因是地下考古尚沒發(fā)現(xiàn)古代茶樹花粉。
云南的古茶樹資源,至今在西雙版納、普洱、臨滄、紅河、曲靖都有著廣泛的分布。2008年,普洱市率先把歷時3年考察古茶樹資源的結果整理出版了《走進茶樹王國》一書。這本書具有極高的學術和研究價值,不僅把36萬多畝古茶園、45個野生茶樹居群和古茶山分布清晰明朗化,還把古茶樹種植資源的種類、形態(tài)特征、利用價值都作了詳細的說明,他們用大量的實證資料論證了云南是世界茶的原產(chǎn)地和栽培中心地。
其實,夾雜在中、印兩個大國之間的越南、緬甸、老撾、柬埔寨,都有古茶樹資源。是他們至今保持沉默,還是我們?yōu)榱藫寠Z話語權而故意視而不見?同時,還有更古老的茶樹資源沒有整理出來,尋找古老茶樹這項使命,從羅伯特?布魯斯以來,從來沒有中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