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曾說:“人生有三個基本錯誤不能犯,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謀大,三是力小而任重!睙o論是做人的準則,還是為人的心態(tài);不管是交友的態(tài)度,還是說話的技巧,我們都可以從南懷瑾先生的人生中找到先哲對這些問題的主張和看法。南懷瑾先生就像一個傳道授業(yè)者,他把老子、莊子、孔子的智慧,以通俗的方式,一一道來,趣味橫生。 張笑恒編著的《南懷瑾的16堂智慧課》為您一一梳理南懷瑾先生的語錄,從這些語錄拓展開來,深刻剖析南懷瑾先生的人生智慧以及做人的態(tài)度,讓您在輕松閱讀中領(lǐng)略生活藝術(shù),通曉生存之道。 作者簡介: 張笑恒,暢銷書作家。其豐富的個人閱歷、縝密細膩的筆法和一針見血的筆觸,總能給讀者帶來欲罷不能、直呼過癮的閱讀體驗。目前已經(jīng)出版了《南懷瑾的16堂佛學課》《北大哲學課》《北大人文課》《季羨林大師的人生哲理課》《南懷瑾的16堂國學課》《李叔同大師的人生歷練課》等著作。 目錄: 第一課生命的能量來自寧靜 1.智慧是在寧靜中產(chǎn)生的 2.身體不累也需要休息 3.打坐,讓心念靜下來 4.心定,則萬物莫不自得 5.從復雜中解脫出來 6.始終保持內(nèi)心的和諧 7.安禪何須勞山水 第二課人生最大的福是“清福” 1.擴展欲望,必定會招來無限的苦果 2.功成身退數(shù)風流 3.得失榮辱不由人,苦樂全在于自己的感覺 4.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 5.真正的“福報”是清靜無為 6.內(nèi)心不依賴外物,即獲得自由第一課 生命的能量來自寧靜 1.智慧是在寧靜中產(chǎn)生的 2.身體不累也需要休息 3.打坐,讓心念靜下來 4.心定,則萬物莫不自得 5.從復雜中解脫出來 6.始終保持內(nèi)心的和諧 7.安禪何須勞山水 第二課 人生最大的福是“清! 1.擴展欲望,必定會招來無限的苦果 2.功成身退數(shù)風流 3.得失榮辱不由人,苦樂全在于自己的感覺 4.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 5.真正的“福報”是清靜無為 6.內(nèi)心不依賴外物,即獲得自由 第三課 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1.不計較,有些地方馬虎一點的好 2.餓了就吃,困了就睡 3.認清自己,才不至于迷失本相 4.過分憂慮是一種“慢性自殺” 5.不要奢望所有人都喜歡你 6.但閑心莫尋愁 第四課 順境不迷失,逆境能忍受 1.不畏浮云遮望眼 2.毀譽不動搖 3.上了臺就要小心,因為有得意,就有失意 4.修行最宜忍耐,不生“嗔恨” 5.感謝逆境 6.不受磨煉不成強者 第五課 寬恕別人等于祝福自己 1.推己及人的“恕道” 2.能“赦小過”是高人 3.不念舊惡,從內(nèi)心去原諒別人 4.得理也饒人 5.就讓唾沫自干吧 6.寬容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第六課 萬事“隨緣”,不爭不搶 1.盡人事聽天命 2.“不住于相”,處處自在 3.人生成淡兩由之 4.識時務(wù)者為俊杰 5.“上岸何須回頭” 第七課 氣度決定格局 1.要有點推功攬過的氣度 2.具備聽逆耳忠言的勇氣與胸懷 3.非原則問題,該讓的讓,該忍的忍 4.“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是人類最大的缺點 5.苛刻要求別人,孤立的只能是自己 第八課 耕耘本身就是收獲 1.事無大小,全力以赴 2.過程的精彩才是我們追求的一種境界 3.穩(wěn)重做事,不急不躁 4.不要抱怨懷才不遇 5.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第九課 自求多福,一切在自己 1.你的身份由你自己決定 2.靠自己,上天助自助者 3.有主見,不為他人言語所動 4.自強不息,鑄就成功之路 5.不輕易言敗,你才可能成為強者 6.堅持的極致,“千萬人吾往矣” 第十課 逆境不一定都是壞事 1.每一種創(chuàng)傷,都是一種成熟 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經(jīng)歷痛苦才能實現(xiàn)價值 4.一無所有是驚喜的開始 5.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6.身處困境,心在順境 第十一課 君子之交淡如水 1.與人相交要把握距離 2.別奢求改變對方 3.要過一個有分享的人生 4.“比而不周”的錯誤交友觀 5.以利交友,利窮則人散 6.朋友在精不在多,來者不拒闖大禍 第十二課 謹言慎行,沉默是金 1.一句惡言,害自己也害他人 2.智者寡言,言多必失 3.話說三分留七分 4.謠言止于智者 5.行動之前究竟要思考幾次 6.守住嘴的“關(guān)” 第十三課 學問就是推動你起飛的風 1.空思不如多學 2.學而不思則罔 3.學無常師,多方求教 4.處處留心皆學問 5.盡情享受讀書之樂 第十四課 低調(diào)是態(tài)度,也是智慧 1.禍患往往在人謙卑時會消失 2.你覺得自己行了,你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3.跟孔子學“謙受益” 4.不懂裝懂是最大的錯誤 5.知道反省,才能改過遷善 6.別瞧不起小人物 第十五課 慈悲是用善念和善行打磨出來的 1.做功德是無窮無盡的 2.私心少一些,仁愛就會多一些 3.同情弱者是天下最高的學問 4.沒錢一樣能“布施” 5.心存孝義自感天 第十六課 參透生死。生命只在呼吸間 1.人死亡是自然規(guī)律 2.人要灑脫 3.靜心,方能品出人生真味 4.給人生一個鮮明的意義 1.智慧是在寧靜中產(chǎn)生的南懷瑾曾說:“人的生命常常忘記了靜,反而盡量用動態(tài)去消耗自己。”他認為只有理解了靜的道理以后,把腦筋靜下來,思想情緒完全靜下來,才能沉淀出智慧。同樣,中國當代作家王小波說過:“一味的勇猛精進,不見得就有造就;相反,在平淡中冷靜思索,倒更能解決問題!倍砹_斯數(shù)學家格里戈里·佩雷爾曼,躲在自己的破陋居室里證明了20世紀七大數(shù)學難題之一——龐加萊猜想,成了世界新聞媒體所爭相追捧的英雄,可英雄自己對出名卻不感興趣,并拒絕接受被譽為數(shù)學界的諾貝爾的菲爾茨獎。佩雷爾曼就是這樣,“只按他喜歡的方式生活”,從不離開圣彼得堡,沒有朋友,沒有積蓄,擔受失業(yè)的痛苦,卻不愿去領(lǐng)取100萬關(guān)金的獎金,處事低調(diào),遠離世俗,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做隱居的修行者。 法國偵探小說作家喬治·西默農(nóng)在寫一本書的時候,就把自己完全和外界隔絕開來,不接電話,不見來訪的客人,不看報紙,不看來信。正如他說的,生活得“像一名苦行僧”。在他完全潛心于寫作大約11天之后,完成了一本最暢銷的小說。 烏納木諾說:“思考的意思是:親近自己!倍酥挥性趯庫o中才能親近自己,才能靜靜地整理自己的思緒,悄悄地記錄思考的痕跡。著名學者周國平曾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這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我們擁有了內(nèi)在精神世界的寶藏。”讓頭腦冷靜下來,你將會發(fā)現(xiàn)內(nèi)在的控制力和能力。 陶淵明也曾用詩的語言,描述了一種美妙的靜態(tài):“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睂庫o就是排除各種干擾,遠離喧鬧,保持一顆平常、平靜的心。 寧靜的心靈是一種高尚的心境,高尚者常常是曲高而和寡,因為寧靜之處往往就是寂寞之地。善于用平常心來對待人生的得失成敗。要約束自己的心靈,使自己的心不為物欲所羈絆。善忍寂寞,才能達到心靈的寧靜。 佛家教導世人要不嗔不怒、不妄喜、不惶餒,其實真意也是讓人們學會保持寧靜的姿態(tài),去看待事物,看待周圍的人,看待所有遭遇。寧靜也是一種沉著和理智,譬如遇到猝然而來的危機,只有冷靜下來才能進發(fā)出智慧,所謂急智進發(fā)。 幾個老礦工終日在極深的坑道中工作。一天,礦燈突然熄滅了.他們頓時驚惶失措,開始胡亂地尋找出路。一陣混亂摸索后,幾個人走得精疲力竭,只好坐下來休息。 大家誰也不說話,空氣中是令人窒息的恐懼,好像死亡即將來臨。一些人根本坐不住,煩躁地走動著。 這時,一個平時處事冷靜的老礦工開口說話了:“與其這樣盲目亂找.不如坐在這里,看看是否能感覺到風的流動,因為風一定是從坑口吹來的!贝蠹衣犃怂脑捤坪蹩吹搅讼M,都穩(wěn)穩(wěn)地坐了下來。剛開始沒有一點的感覺,可是一段時間后,他們的心思變得很敏銳,逐漸感受到陣陣微弱的風輕撫臉上。他們順著風的來處,終于找到出路了。 清朝帝師翁同穌曾云:“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顯然.一切冷靜源于“靜氣”。人的思慮,只有在寧靜的心情中,才能更為縝密:人的謀略,只有在寧靜中的心態(tài)中,才可能孕育得更加完善。 毫無疑問,在寧靜中更能產(chǎn)生靈感,使大腦更有創(chuàng)造力。而我們不只在危機來臨時容易陷入慌亂,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常常感到惶惑不安、心煩意亂、擔心害怕,以致自己無法集中精力,甚至產(chǎn)生錯位的觀念.作出錯誤的決定。 想擺脫這種狀態(tài),就必須想辦法讓自己靜下來。 譬如不要把注意力分散在多件事情上,那樣難免會顧此失彼。而專注于一件事,則可以把另外一部分腦神經(jīng)能力調(diào)動起來,使相關(guān)的神經(jīng)積極活躍起來,從而進入一個人的最佳狀態(tài)。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