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拉康》以“為什么是拉康?”開篇,對拉康復雜而艱澀的理論做了清晰的背景介紹。在“關鍵思想”部分,作者介紹了拉康著作中最有影響的一些元素,并把這些元素放進它們從中產生的語境。這些章節(jié)涵蓋了許多普遍存在于當代精神分析學的關鍵術語,然而作者的關注點卻在于那些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文學與文化研究領域的概念,諸如,·想象界、象征界與實在界·鏡子階段·無意識的主體·無意識像語言那樣結構·陽具、幻想、享樂·性別差異……在這一部分的每一章里,作者都會在結尾附上一個例子,以便說明這些概念是如何被應用于文學研究、電影研究或社會研究的。在“拉康之后”部分,作者討論了拉康當前被應用于文本與電影分析以及政治學與社會學理論的不同方式。在本書最后的“進階閱讀書目”中,作者不但給出了芬克導讀與拉康自己作品的詳細介紹,而且還對其他一些有用的批判性導讀提供了一份摘要,以供讀者參考。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肖恩·霍默是希臘城市大學媒體研究系的高級講師。他是《弗雷德里克·詹姆遜》(FredricJameson,1998)一書的作者,并同道格拉斯·凱爾納(DouglasKellner)共同主編了《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批判性讀本》(FredricJameson:ACriticalReader,2004)。 譯者簡介李新雨,精神分析的愛好者與實踐者,成都精神分析中心專業(yè)會員,拉康派執(zhí)業(yè)分析家,目前主要從事精神分析的理論探索與臨床實踐工作。 目錄: 我們今天為什么需要導讀書? 譯者前言 叢書編者前言 致謝 為什么是拉康? 關鍵思想 1想象界 2象征界 3俄狄浦斯情結與陽具的意義 4無意識的主體 5實在界 6性別差異 拉康之后我們今天為什么需要導讀書?譯者前言叢書編者前言致謝為什么是拉康?關鍵思想1想象界2象征界3俄狄浦斯情結與陽具的意義4無意識的主體5實在界6性別差異拉康之后進階閱讀書目參考文獻索引我們該如何閱讀拉康?/老垓蕤雅克·拉康思想源流簡圖當你第一次拿起一本弗洛伊德的著作,無論那些被包含在其文本中的觀念可能讓你覺得是多么的不同尋常與多么的令人困惑,你都很難使自己免疫于閱讀其作品本身所帶來的快樂。閱讀弗洛伊德——尤其是他的那些個案研究,以及那些有關藝術、社會與宗教的思辨性著作——就仿佛是在閱讀一本優(yōu)秀的偵探小說。實際上,這恰恰是弗洛伊德最鐘愛的文學體裁和對分析的類比之一。即便你沒有被弗洛伊德的那些論點所折服,你也仍然會被他所講述的那些故事所深深地吸引。至于拉康,情況就不盡相同了。正如那些惱羞成怒的批評家們已然宣稱的,當你第一次拿起一本拉康的著作,你便會發(fā)覺他的文本深奧難懂、錯綜復雜、艱澀隱晦并且是看似無法理解的,甚至以當代文學與文化理論的標準來看也是如此。這是為什么呢?借由兩則文本的同時問世,拉康的思想首先進入了英國大學的人文學系:即,阿蘭·謝里丹翻譯的《書寫選集》(crits:ASelection)與《精神分析的四個基本概念》(TheFourFundamentalConceptsofPsycho-Analysis),這兩部譯作均于1977年在英國出版。對于很多學者而言,這些文本代表著他們對拉康的最初了解,而那些出自《書寫》的文章,諸如《鏡子階段》(TheMirrorStage)與《陽具的意指》(TheSignificationofthePhallus)等,則依然是最常被人復制并錄入選集的拉康作品。然而,對于閱讀拉康而言,這些文本卻都呈現出了一些特定的困難。拉康首先是一位臨床工作者,其次才是一位教學者。他既非一位學者,也非一位作家,并且他對大學及其所謂的大學辭說也保持著深深的質疑。此外,他還對出版自己的著作心存疑慮,在其事業(yè)生涯臨近結束之際,亦即在《研討班ⅩⅩ》中,他竟然將自己的《書寫》戲謔地稱作“poubellication”(垃圾出版物):這是由法語的“poubelle”(垃圾桶)與“publication”(出版物)結合而成的一個新詞。1953年,拉康開始在圣安娜醫(yī)院(HpitalSainte-Anne:這是他曾經工作過的一家精神病醫(yī)院)舉辦隔周一次的公眾研討班,而在此前的兩年里,他則是在西爾維婭·巴塔耶(本姓瑪克萊)的公寓里開設每周一次的私人講座——西爾維婭·巴塔耶當時是哲學家兼作家喬治·巴塔耶的妻子,并在不久后成為了拉康的第二任妻子。在接下來的26年里,這個研討班一直都在持續(xù)進行。每一年,拉康都會從弗洛伊德那里選取一則文本或一個概念,并把該年的研討班專用于對此文本或概念的研究。這些研討班由雅克-阿蘭·米勒負責主編,根據拉康從前的學生所做的筆記和抄錄,其中已有不少在目前得以重新問世,而其譯文的數量也在穩(wěn)定地增加(詳見“進階閱讀書目”)。那些被收錄在《書寫》中的文章——其英文選集大約只涵蓋了法語原版的三分之一內容——通常都體現著拉康在整整一年的研討班期間所發(fā)展出來的思想的概括或總結。因此,《書寫》不應被錯誤地當作是一部拉康著作的導讀,毋寧說它非常凝煉地呈現了拉康思想的精髓,是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而其受眾則是那些業(yè)已熟識其思想的讀者。至于那些初次閱讀拉康的讀者,經由其早期研討班來著手閱讀往往是更好的方式,其中的第一冊、第二冊、第三冊與第七冊目前全都得到了廣泛的發(fā)行。說到這里,我們也應當意識到,正如任何一位勇于創(chuàng)新的思想家的理論一樣,拉康的理論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在其一生中不斷變化并發(fā)展著的。這些早期研討班代表著拉康事業(yè)生涯中最初的“結構主義”時期(見:第2章),而目前尚在拉康研究領域內進行的許多最引人關注的工作,則都吸收了他出自20世紀60至70年代的后期著作。本書的后半部分便著重于他的后期著作,由此便反映出了我們在品鑒拉康方面的此種變化。閱讀拉康的進一步困難在于,一旦他引入了某個概念,諸如對象a、大他者、實在界或陽具等,他雖然會在其作品中保留這一術語,但是卻會逐漸改變它的意義。因而,隨著拉康思想的發(fā)展,他的概念也都獲得了很多不同層面的意義,然而他卻從未放棄過其最初的定義。正是出于這個原因,我們便不可能對拉康的術語給出一個簡單的定義,因為這些術語皆按照拉康的三大秩序——亦即:想象界、象征界與實在界——并在其教學的不同階段中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 經典語錄下一次當你閱讀拉康并想把書扔到房間對面的時候,不妨花點時間讓自己休息一下,考慮一下這則文本正在對你做些什么。想一想你當時的感受如何,以及語言對你產生了怎樣的效果。隨著你開始對這一過程進行反思,這則文本便會達到它的目的,而無意識也會運轉起來。本書無意探討精神分析的有效性,以及它的理論能否在經驗上被證明或證偽。然而,我將以其“自身的價值”來看待拉康的理論,并在其自身的語境下——也就是說,是在弗洛伊德的著作與精神分析的歷史以及法國知識分子的生活的背景下——來評價他的理論。通過這么做,我要指出的是,雖然拉康可能常常是自相矛盾與難以捉摸的,而且對某些人來說甚至是令人惱火的,但是,我們還是能夠從仔細閱讀和重讀他的文本中獲益良多。拉康,就像他的前輩弗洛伊德一樣,變革了我們思考自己與思考我們在這個社會世界中的位置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