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揭示王國維自殺之謎為開初,繼以探尋一代國學大師陳寅恪耗十載心血創(chuàng)作《柳如是別傳》背后的因緣際會,展示了陳寅恪對上溯明末清初,下迄近現(xiàn)代思想文化之鉅劫奇變的感受與評價。 本書以戲劇劇本為表現(xiàn)形式,穿古今,交時空,越生死,讓陳寅恪、柳如是、胡適、王國維、魯迅、吳宓、錢謙益乃至于霍金等古今中外歷史文化名人在舞臺上相遇,鉤沉出四百余年中歷史事件背后的起承轉合。 作者試圖透過本書告訴我們:文化是精神依托所在,若無中國文化,又何談中國人。是以當文化衰落時,深受此種文化浸淫者必會痛苦,而其浸淫越深,則所承受的痛苦也越深。當這種痛苦達到極深的程度時,只能以一死殉之。 作者簡介: 徐迅,1951年生。1980年就讀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1988年就讀于美國紐約州立大學Albany分校社會學系,1995年獲博士學位。研究領域為社會運動、歷史文化等,著有《民族主義》等。 目錄: 再版序言|花非花,霧非霧——陳寅恪《柳如是別傳》的生命詩學1 幕 次| 第一幕|托命001 第二幕|尋夢065 第三幕|史辨103 第四幕|國殤143 第五幕|招魂181 第六幕|遺恨219 第七幕|時空269 附錄:|《王觀堂先生挽詞》心解319 民間學人徐迅的《陳寅恪與柳如是》一書以劇本形式再次回放了歷史的那一幕,真實地“演繹”了陳寅恪對新文化運動的認識和省思!陉愐】磥,這場運動雖然主張個人自由,個性解放,但是卻只有觀念的移植,沒有文化的復興,結果是異說興起,禍患劇烈長久,莫可究極!獎④妼 徐迅先生在本書中,試圖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兩朝易代中士人的心態(tài)及其選擇;一是史學家陳寅恪到底要表達什么。——劉蘇里 文化于我們,也許更重要的,還是一種幸福感的來源,是一種精神的生活方式,使我們愛恨情仇之所依托。沒有中國文化,所謂的“中國人”就沒有任何意義!煅 再版序言 花非花,霧非霧——陳寅恪《柳如是別傳》的生命詩學 陳寅恪先生八十萬言的《柳如是別傳》,曾經(jīng)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一段公案。 陳寅恪(1890—1969年),字鶴壽,江西修水人,聞名海內(nèi)外的文化大師,被譽為“教授之中的教授”。一生主治中國中古民族文化史和唐史,博通多種語言文字,以外文資料與中土舊籍相參,多所發(fā)明。同時對宗教史、魏晉南北朝史、蒙古史、敦煌學以及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經(jīng)典,均有精湛獨到之研究。凡所涉及,皆成絕唱。 陳寅恪先生祖父陳寶箴在晚清歷任浙江、湖北直隸按察使、布政使等職,1895年任湖南巡撫,時值維新變法興起,陳寶箴在湖南興辦新政、設立時務學堂,聘梁啟超為總教習,又保薦楊銳、劉光第為清廷軍機章京。戊戌變法失敗,遭革職永不錄用處分。 父陳三立,號散原,光緒十二年進士,官授吏部主事,因積極參加維新運動,戊戌年間與其父陳寶箴一并被革職,遂致力于詩文,名聞一時,為晚清同光體領袖,1932年印度文學泰斗泰戈爾曾拜訪散原老人。 1902年,陳寅恪先生東渡日本游學,時年僅13歲。以后留學歐洲,先后在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學習各國語言文字,在瑞士時便讀過馬克思的《資本論》,中國人讀德文版《資本論》,先生或許是第一人;以后在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和美國哈佛大學。1926年任教清華國學院,與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并稱“四大導師”。以后長期任大學教授。1946年雙目失明,1954年開始撰寫《柳如是別傳》(以下簡稱《別傳》),歷十年始成。在“文革”中受到迫害,1969年含冤去世,終年79歲。 柳如是,生于明末,本姓楊,名愛,改姓柳,名隱,字如是,號我聞居士,又稱河東君。浙江嘉興人氏,早年流落青樓。柳如是“風流文采,乃不世出之奇女子”,淹通典籍,滿紙奇文,格調(diào)高絕,情感之豐富,思想之微婉,罕有其匹。其平日所為,工吟善謔,往來飄忽,“雨雨風風能痛哭”,超世俗,輕生死。她以絕世才貌,與復社、幾社、東林黨人相交,常著儒服男裝,與諸文人縱談時勢,詩歌唱和。陳寅恪先生尤為激賞柳如是的《金明池詠寒柳》。 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東林黨領袖、常熟錢謙益與柳如是結秦晉之好。明亡,柳勸錢殉節(jié),在刀、繩、水三種死法中選一。錢面有難色,如是奮身跳入荷花池,以身殉未遂。南都傾覆,三年間,河東君“不言不笑”,不忘故國舊都,心懷復楚報韓之志業(yè) 按照陳寅恪先生的考證,錢謙益在柳如是感召下,亦投入反清復明運動。錢去世后,錢氏家族乘機向柳如是逼索,如是投環(huán)自盡。傳世之作有《戊寅草》《柳如是詩》《尺牘》等。如是墓在常熟虞山腳下錢謙益墓西,墓碑文“河東君之墓”。 柳如是雖名動一時,然仍以青樓身份多遭后人詬病,以至疇昔風流隱于荒煙衰草,人猶多不識,“為當時迂腐者所深詆,后世輕薄者所厚誣之人”。 陳寅恪公撰《柳如是別傳》,“披尋錢柳之篇什于殘闕毀禁之余,往往窺見其孤懷遺恨,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已者焉”。 一位國學大師,雙目失明,以十年時間寫《柳如是別傳》,引起廣泛猜測,學術界為此長期爭論不休,莫衷一是,甚至相互抵牾。試引幾種評論窺之。 《別傳》熔史識與情思于一爐,宣揚正氣,反對屈辱,把河東君遺事提升到優(yōu)美感與崇高感合一的高度。洋洋80萬言,證明陳寅恪先生是在“臥榻沉思”中追尋那種他唯恐失落的民族精神,自覺地承擔起華夏文化的托命,決不可與自娛式的“文儒老病銷愁送日之具”等量齊觀。 在陳寅恪心目中,柳如是“才學智俠”俱全,無異理想化的人格標本,可供“居今日歷世變之君子”(包括所謂“白頭學究”或“白頭宮女”)作為立身處世的一面鏡子,從中省察賢愚和優(yōu)劣,以免陷入曲學阿世的精神危機而不能自拔。像他這樣“憫生悲死”,寓警世于言情,顯然已經(jīng)達到理性化和道德化的高度了。 《柳如是別傳》“意在……揭示古代社會制度與綱常名教對個人的壓迫,以彰顯我民族個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所要表彰的“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還不是人們一般理解的愛國精神,而是他心目中體現(xiàn)中國文化特質(zhì)、作為中國文化核心思想與根本精神的君臣大義、綱常名教。 陳寅恪視柳如是為尤物——男子們的玩物,不僅對那些風流韻事鉤沉索隱,詳加考證,而且津津樂道,興味無窮!秳e傳》還存在趣味低下,甚至以褻為雅、以肉麻為有趣的一面。因此,高估《別傳》的思想與價值是不適宜的。說它意在表彰個人獨立自由之精神,是“一部論述中國社會以個人權利為本位的獨立自由意識,怎樣沖破禮教的束縛而萌生,又怎樣在禮教的壓迫下而被扼殺的歷史”,固然是無限拔高此書的思想,說它的“重點在論證柳如是天下興亡匹‘婦’有責觀念之形成,以及清初她助錢謙益秘密進行復明活動之真相”,說“寅恪之研究‘紅妝’之身世與著作,蓋藉以察出當時政治(夷夏)道德(氣節(jié))之真實情況,蓋有深意存焉,絕非消閑風趣之行動也”,說它是“明清之際的愛情史”、“明清之際的文人生活史”、“明清之際的政治史”、“江南黨社史或抗清紀略”、“用血淚寫成的色調(diào)全新的文化痛史”等等,也與實際情況不符,也許有人不理解他為什么要在生命的最后十余年里傾全力作如此論著,但我明白這里別有他一番情懷!诹缡巧砩蟽A注了過多的情感以至于未免拔高古人,但他的真實意圖是“窺見其孤懷遺恨”、“表彰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箋釋梳理中“溫舊夢,寄遐思”,所以又不能僅以一部學術論著視之。問題是,他的舊夢太迂曲,他的遐思太幽遠,于是不能不采用縈回曲折的筆法把它掩藏在深奧繁復的學術形式之中,很少人能耐心卒讀這些論著,耐心卒讀者又很少有人能領會他的深意,領會他的深意者又很少有人能挺身而出和他一道承傳其中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寅恪先生所箋錢柳之詩,描繪的是三百年前舊的明清痛史,借古典寫己身所處環(huán)境,是新的明清痛史。新與舊不可分。以先生治史立足于今的一貫立場看,新痛史在他心目中分量更重,而今天為先生今典代下注腳,發(fā)皇心曲的研究尚顯得很不夠。 柳如是最為核心的氣質(zhì),是陳寅恪在全書中反復強調(diào)的她的自由精神,這一點,極具現(xiàn)代精神。我們知道,沉重的民族感情與現(xiàn)代的自由精神在現(xiàn)代思想史中一直是一個文化難題,但在陳寅恪這里不成為難題。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沒有沖突。陳寅恪不啻為現(xiàn)代思想提供了一個新的文化支點,對于重塑民族魂、士人魂有著深切的啟示。 《別傳》的核心是情史,但這個情史,是以男女相知相思情史,寓托文化相知相思情史。是具有中國文學中最為深細優(yōu)美的心靈世界與中國史學中最為沉痛悲壯的興亡史事的合一。歷史反覆中包含前述社會史考證、政治史考證、心態(tài)史考證等。文化想象包含古典與今情。古典中的體驗即溫舊夢、神游冥想,與古人同呼吸,達到一種陳寅恪所謂“古今交融、真幻合流”的奇妙感受。今情即呼喚一個快要滅亡的偉大文化。這個文化的精神與美應該保存下來,但卻不斷遭受各種侮辱與踐踏。這個文化的魂靈即寓于知識人(即儒士)之中,其內(nèi)核即獨立思想與自由精神?犊鄽、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品格、自尊自愛獨立自由之人格、優(yōu)美深細的情感心靈世界,以及博學多識的文采風流,“河東君一人之身,可以當之而無愧”。陳寅恪對于河東君柳如是的文化想象,是本世紀對于中國文化最偉大的文化想象,《別傳》是一個偉大的富有二十世紀思想的文化敘事,《別傳》在現(xiàn)代中國學術經(jīng)典中的性質(zhì),即應由此定位。 …… 《柳如是別傳》的主旨到底如何?其雖然名為“傳記”,到底還是一部史學著作,其用意似不大可能如此撲朔迷離?v觀以上評論,最核心的問題是如何理解陳寅恪在《別傳》序言中所說的,《別傳》專考證河東君(柳如是)之本末,“以表彰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此言明確顯豁,直接道出《別傳》主旨所在,本無疑義?上В瑢Υ烁鞣N評論要么未置一詞,要么輕輕帶過,即使有論及者,也是從字面上解釋,未及要害!耙员碚梦颐褡濯毩⒅瘢杂芍枷搿,絕非表面文章。作為歷史學家,陳寅恪對“民族”“獨立”“自由”不可能做概念上的演繹,而是確有所指。不深究其中所指的歷史,以及這些歷史所導出的含義,要詮解《柳如是別傳》,往往會南轅北轍,誤入歧途。 我讀《柳如是別傳》,與以上諸說均有巨大分歧。要解讀《別傳》,首先要理解陳寅恪其人,進而方可詮釋“民族”“獨立”“自由”之本義,從而撥開籠罩于《別傳》上的層層迷霧。于是,我不揣淺陋,撰寫《陳寅恪與柳如是》,以期揭示陳寅恪撰寫《別傳》的心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