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萬物


作者:雷德侯,張總     整理日期:2014-09-18 09:45:59

《萬物(第2版)》作者從多個方面,既依照歷史的線索、技術發(fā)展的過程,也依照藝術的門類、材質工藝的區(qū)別,深入到中國文化與審美觀念的層次,分析了中國的藝術與工藝,揭示出中國藝術史中最為獨特、最為深厚的層面。作者說明了中國的藝術家不似他們的西方同行,不尋求忠實的再現(xiàn)自然物象,而是探索代替模仿的方式,直接地創(chuàng)造出成千上萬甚至無限的藝術品。他也為讀者指出,模件的思想如何貫通了中國人官本位的文化、中國宗教以及關于個人自由的思想。
  《萬物(第2版)》將帶領讀者在中國藝術與文化之中做一次深刻的旅行,揭示了中國藝術家是在一個多么復雜的體系之中,生產(chǎn)出成批的藝術品。這個體系深深植根于中國之思想觀念——宇宙是由萬物所構成
  作者簡介:
  雷德侯,1942年12月7日出生于慕尼黑。
  1961-1969年在科隆、波恩、巴黎、臺北、海德堡等地學習東亞藝術、歐洲藝術、漢學、日本學。
  1969年以《清代的篆書》論文獲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博士,隨后至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修學。
  1975-1976年供職于柏林國立博物館、東亞藝術博物館,1976年在科隆大學任教授,同年執(zhí)教于海德堡大學東亞藝術史系,任系主任兼藝術史研究所所長,1978年任哲學歷史學院院長。
  雷德侯還是德國東方學會會長、柏林學術院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訊員、海德堡學術院院士、英國學術院通訊院士。曾任劍橋、芝加哥、臺灣大學客座教授或特約研究員。
  其主持的展覽有紫禁城的珍寶、兵馬俑大軍,日本與歐洲,中國明清繪畫等。著《米蒂與中國書法的古典傳統(tǒng)》、《蘭與石——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藏中國書畫》,《萬物》于2002年獲列文森圖書獎。
  目錄:
  開放的藝術史叢書總序
  鳴
  導言
  第一章漢字系統(tǒng)
  第二章復雜的青銅鑄造術
  第三章神奇的始皇帝大軍
  第四章工廠藝術
  第五章建筑構件:斗栱與梁柱
  第六章印刷文字
  第七章地獄的官府風貌
  第八章畫筆可否自由
  西文參考文獻
  日韓文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文獻
  索引開放的藝術史叢書總序
  鳴
  導言
  第一章漢字系統(tǒng)
  第二章復雜的青銅鑄造術
  第三章神奇的始皇帝大軍
  第四章工廠藝術
  第五章建筑構件:斗栱與梁柱
  第六章印刷文字
  第七章地獄的官府風貌
  第八章畫筆可否自由
  西文參考文獻
  日韓文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文獻
  索引
  圖版來
  譯后記   復制是大自然賴以生產(chǎn)有機體的方法。沒有什么東西能夠被憑空創(chuàng)造出來。每一個個體都穩(wěn)固地排列在其原型與后繼者的無盡序列之中。聲稱以造化為師的中國人,向來不以通過復制進行生產(chǎn)為恥。他們并不像西方人那樣,以絕對的眼光看待原物與復制品之間的差異。如此的一種態(tài)度在其跨人克隆軟件之時或許令人煩憂,但其也曾導人人類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印刷術。在西方的價值體系中,藝術中的復制歷來具有輕蔑的含義。在本世紀,瓦爾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的觀點具有指導性且影響深遠,他公然宣稱:一件藝術作品,倘以技術手段加以復制,就會喪失其風釆神韻。。然而,最近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歐洲中世紀藝術中,復制確實被用作界定藝術傳統(tǒng)乃至加強特定作品感染力的手段。
     中國浩瀚宏富的理論著述,均論及有關創(chuàng)造力的問題,尤其對視覺藝術中的創(chuàng)造!生關注更多。始終如一,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總是被描述在與自然造物——一被奉為最高的范奉一的關系之中。我們被告知,古圣先賢在凝視著玄鳥的足跡時發(fā)明出了文字。早期的論文描述書法的品格大都借用自然的意象:譬如將其喻為和風從竹林吹拂而過或鳳凰翔于云彩之中。贊揚一位藝術家是為其“自然”與“天然”。或者,評說一位藝術家捕捉生活現(xiàn)象就像大自然所為,是中國的批評家所能給予的最高贊譽。
  ……
  P11





上一本:中國文學批評史論 下一本:中世紀文明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萬物的作者是雷德侯,張總,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