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為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xué)家、思想家老聃的經(jīng)典著作,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xué)著作,為其時諸子共仰,是道家哲學(xué)思想的重要來源。它從多個角度和層面論證了“道”和“德”這兩個核心概念,在為政、處世等方面也有深刻的見解。 作者簡介: 老子,中國古代哲學(xué)家和思想家,道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他樸素的辨證法,和“無為而治”的執(zhí)政理念,對中國哲學(xué)和政治文化發(fā)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同時,他也是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xué)說對中國哲學(xué)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非常之道 第二章相生相隨 第三章無為而治 第四章和光同塵 第五章天地不仁 第六章天地之根 第七章天長地久 第八章上善若水 第九章功遂身退 第十章玄德之思 第十一章無之妙用 第十二章不求聲色 第十三章寵辱不驚 第十四章恍惚無狀前言 第一章非常之道 第二章相生相隨 第三章無為而治 第四章和光同塵 第五章天地不仁 第六章天地之根 第七章天長地久 第八章上善若水 第九章功遂身退 第十章玄德之思 第十一章無之妙用 第十二章不求聲色 第十三章寵辱不驚 第十四章恍惚無狀 第十五章為道若愚 第十六章致虛守靜 第十七章最貴自然 第十八章相吞相吐 第十九章見素?zé)o憂 第二十章愚人之心 第二十一章惚兮恍兮 第二十二章不爭之爭 第二十三章順其自然 第二十四章有道不處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無輕無躁 第二十七章善人之師 第二十八章常德不離 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 第三十章物極必反 第三十一章勝而不美 第三十二章無名之道 第三十三章知者自明 第三十四章無欲自成 第三十五章道出無味 第三十六章以弱制強 第三十七章無為之為 第三十八章上德之德 第三十九章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有生于無 第四十一章大音希聲 第四十二章道生萬物 第四十三章至柔至堅 第四十四章超然而止 第四十五章清靜為正 第四十六章知足常樂 第四十七章不行而知 第四十八章?lián)p至無為 第四十九章圣人純心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道之德之 第五十二章以光歸明 第五十三章大道甚夷 第五十四章此知天下 第五十五章德如赤子 第五十六章致玄為同 第五十七章無為天下 第五十八章福禍相依 第五十九章德無不克 第六十章兩不相傷 第六十一章以謙取之 第六十二章天下貴道 第六十三章小之于大 第六十四章無執(zhí)無失 第六十五章玄德深遠 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智 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寶 第六十八章不爭善下 第六十九章心莫輕敵 第七十章知我者希 第七十一章知其不知 第七十二章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天網(wǎng)恢恢 第七十四章為政思仁 第七十五章賢于貴生 第七十六章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天道人道 第七十八章柔弱之水 第七十九章和怨善人 第八十章小國寡民 第八十一章為而不爭 附篇 史記·老子列傳 神仙傳 故事新編·出關(guān) 第一章非常之道【原文典話】道①,可道,非常②“道”;名,可名,非常“名”!盁o”,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盁o”,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③。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④。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字詞釋義】①道:和本句的第三個“道”都是名詞,指宇宙萬物的原始本末,也指原始本體運動的變化規(guī)律。②常:恒定不變的,永恒的。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痹跐h代為避恒帝的諱,才改為“!保F(xiàn)在的通行本作“!。③徼:音jiào,事物的始末,端倪。④玄:深黑色,深遠、看不透,引申為深邃、深奧!军c睛譯文】“道”非常抽象,可以描述,但它不是一種恒定不變的存在!懊狈从呈挛锏拿婷,可以根據(jù)事物的特性命名,但事物的面貌也是千變?nèi)f化的。天地混沌未開的時候,萬物是沒有名稱的;宇宙發(fā)端之際,又是以名稱來相互區(qū)別的,名稱是萬物的基礎(chǔ)。所以,人類常常置身抽象的“無”中,以求能了解萬物的奧妙;也常常通過事物的現(xiàn)實存在去推測它的始末。“有”和“無”其實是同時產(chǎn)生的,只是名稱不同,它們都非常的玄妙。而且它們的玄妙又是那么神秘、深邃,可以視之為洞悉宇宙萬物奧妙的門徑!局钦呋坌摹勘菊率堑谝徽,主要圍繞“道”展開論述。本書從第一章第一句第一個字就開始講“道”——“道可道,非常道”。都說萬事開頭難,撰述哲學(xué)篇章或聯(lián)屬詩詞曲賦也是如此。難就難在,它往往為讀者指示出一個思考問題的大方向,所以說全書的開篇一般都很重要。通篇的第一章自然是很重要的,但理解起來又是很困難的。讀完這一類似于繞口令的篇章,好像確立不起什么方向感。老子教誨我們看問題要全面些,不僅要看正面,還要看反面和側(cè)面。盡力做到面面俱到,反復(fù)堪比,對問題的認(rèn)識才會更有譜、更有把握。事物都有“有”的一面,也有“無”的一面。大部分人看重的都是有形的、具體的、外在的東西,而老子卻要引導(dǎo)我們注意到“無”的因素。超越了“有”,關(guān)注到“無”,這表明一種境界正在醞釀生成——“無”,有諸多妙處。在政治層面上,老子強調(diào)領(lǐng)導(dǎo)者應(yīng)該具有從“無”中能觀察領(lǐng)悟“道”的奧妙,從“有”中能觀察體會到“道”的端倪及其認(rèn)識事物的水平和能力?偨Y(jié)一下來看,首先道是不可言說的,不能用概念的方式去把握;其次,道是天地萬物開始的地方,是起點,是根源。老子所說的“道”好像是很玄的,其實在此章中的“玄之又玄”要表達的是道體之深遠不可分別,并非玄不可解之意。正如蘇轍所言,“凡遠而無所至極者,其色逼玄”,老子常常以“玄”字寄寓極致之意。老子說“道”不可名狀,不可用概念來表達,但他已經(jīng)給了我們一個概念——“道”。這不是自己把自己給繞進去了嗎?其實不然,老子在后面的章節(jié)有進一步的解釋,道體是一個渾然莫可名狀的存在,無以名之,勉強用一個“道”字來稱呼它。老子此舉乃是因地制宜、便宜行事。道,到底是什么……一說出來,一具體就好像不是原來的那個“道”了。于是,老子就反方向切入,舉出許多經(jīng)驗世界中的實例來描述大道,然后一一打破擊碎,告訴你這個理解方向不對。經(jīng)過一系列的否定性表述后,道體就在一個虛無空寂的狀態(tài)中呈現(xiàn)出來,這需要用心靈的本能去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