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養(yǎng)生先養(yǎng)心:一個禪者的思考


作者:袁了凡,冷月無聲解讀     整理日期:2014-08-22 22:57:01

  心也需要“養(yǎng)”。把自己的心當做一棵樹來滋養(yǎng),你會嗎?《養(yǎng)生先養(yǎng)心(一個禪者的思考)》是著名學者、冷月無聲(筆名)以明朝袁了凡先生的家訓(即著名的《了凡四訓》)為藍本,針對當下人們生活中面臨的問題和教訓,結(jié)合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實踐,闡釋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發(fā)人深省的、富有啟迪性的人生哲理!读朔菜挠枴芬采钍芮宕鷮W者曾國藩的推崇,并付諸教育實踐,此書一直被奉為人生智慧書,被譽為改變命運和人生的第一經(jīng)典。書中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積德謙虛種種的效驗,讀后總是令人心目豁開,信心勇氣倍增,斷惡修善,及欲效法了凡先生來改造自己的命運。《養(yǎng)生先養(yǎng)心(一個禪者的思考)》對于今天的我們,是撥開迷霧見明凈、重獲內(nèi)心幸福感的良方,更是有益世道人心、社會風氣向好的一本不可多得的人生智慧書。
  作者簡介:
    明代江蘇吳江人,生卒年不詳。原名黃,字坤儀。于隆慶四年(1570年)中舉,萬歷十四年(1586年)中進士,授寶坻知縣,后升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后朝鮮遭日寇大舉入侵,朝鮮遂向宗主國明朝求救。袁了凡遂隨經(jīng)略宋應昌、提督李如松率兵入朝援救。由于和明軍主帥李如松不和,遭其猜忌,后被言官彈劾,罷官歸家。歸家后,袁了凡不遺余力地行善,年七十四,卒于家中。后來明熹宗追敘其入朝征討日寇的功績,追贈其為尚寶司少卿。
  目錄:
  養(yǎng)成善待命運之心養(yǎng)成改過之心養(yǎng)成積善之心養(yǎng)成謙虛之心  我們要知道,命運是可以改變的。若一個人本來命里注定富貴、長壽,但他做了極大的惡事,就會變成貧賤、短命的人。也有一種人,本來命里注定貧賤、短命,因為他做了極大的善事,就變成了富貴、長壽的人。這種事中外古今都很多。所以,雖然說命運早就注定,但是也不要被命運束縛,還要靠自己去創(chuàng)造。養(yǎng)成善待命運之心,首先學會“立命之學”,也就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改造命運的經(jīng)過,和他看到的一些改造命運的人的故事,告訴了他的兒子。他要兒子不被這個“命”字束縛住,要竭力去做種種善事,不可以做壞事!傲ⅰ弊质墙⒌囊馑,“立命”兩個字,就是命不能束縛我,是我創(chuàng)造命運、命運掌握在我手里的意思。所以“立命之學”,就是談論立命的學問,講立命的道理。命運的主人是誰?是自己。所以自己就能夠主宰命運,也能夠改造命運,推而廣之,便形成了“立命之學”。余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yè)學醫(yī),謂可以養(yǎng)生,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坝唷,了凡先生自稱!芭e業(yè)”,指讀書求功名,科舉考試是也。了凡先生童年時,父親去世很早,家境很緊張,母親于是勸他不要讀書了,還不如學學醫(yī)術(shù),既可以養(yǎng)活自己,也能救濟別人的病苦,況且這也是先父的遺愿呀。人只要有了一技之長,生活上就能過得去,不至于捉襟見肘。如果醫(yī)術(shù)越來越好,最終成了一代名醫(yī),實在也是非常好的事情呢,也算得上光耀門楣了。人生選擇行業(yè)是很重要的。從前教書的先生,學生接受他的教學,沒有規(guī)定學費多少,而是隨便供養(yǎng)的。家里富裕的人就多送些,貧窮的人就少送些,只要至誠恭敬地表達尊師重道的心,學費的多寡不是很重要的。醫(yī)生也是如此,只要盡心盡力地為人治病,至于報酬就隨各人的心意,因為他是以救人為目的的。所以古時候,教師和醫(yī)生普遍地受到人們的尊重,道理就在此。古時候念書,為的就是考功名,通過當官來服務大眾、造福鄉(xiāng)里。這當然是好事,可是如果沒有那個天分,沒有那個福分,沒有那個緣分,一味來強求的話,其實也是不可取的。宋朝名相范仲淹,童年時就曾遇到一位算命的老先生,他問算命先生:“你說我將來能不能當宰相?”算命先生恥笑他:“你小小年紀,自負得實在有點過頭了!”范仲淹把話一轉(zhuǎn),又問:“你再看看,我能不能當醫(yī)生?”算命先生覺得很奇怪,怎么一下就從宰相變成了醫(yī)生,于是問他:“你是怎么想的呢?”范仲淹答道:“只有宰相和醫(yī)生這兩種職業(yè)才能夠救人呀!彼忝壬詈笏退痪湓挘骸澳苡羞@種心,你真是宰相的材料呀!”后來,他果然當上了宰相。不管這則故事有多大的可信度,它至少說出了一個道理:范仲淹從小就以救天下為己任,之所以勤奮好學,目標不是為了自己的功名富貴,而是想幫助社會、國家,幫助世上更多的百姓。從這個故事里,我們能夠體會到古人“讀書志在圣賢”的道理。何為“圣”?對宇宙、對人生的真相與因果關(guān)系,能夠通達明了的人,就是圣人,在佛門就稱作佛、稱作菩薩。佛教講的菩薩和如來,都是人,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神啊、仙呀,而是真正明白宇宙萬事萬物真相的覺悟了的人。而常人,對宇宙人生的真相,則是不清楚的,糊里糊涂,人云亦云。既然人生一世來之不易,為什么不做一個明白人呢?所以,我們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按仍啤,是描述佛祖的教育、教學。“慈”是慈愛,“云”則代表像天上的云彩一樣籠罩,合在一起,就是說,那份慈愛像天上的云彩一樣,籠罩了地上的萬事萬物,用真誠的愛心、清凈的愛心、平等的愛心,去愛護一切眾生!八隆眲t是由朝廷設立、直屬皇帝管轄的一系列機構(gòu)。建立佛寺的目的,第一是將梵文經(jīng)典翻譯成漢語,第二則是講經(jīng)教學。所以,佛教的真義,不過是佛祖開創(chuàng)的一套教育體系,而不是今天人們所說的宗教,這點我們不可不分辨清楚。中國自漢代以后,教育主要有兩大導向:一個是佛家教育,另一個是儒家教育。儒家教育以孔孟之道為主,由禮部尚書(相當于現(xiàn)在的教育部長)負責推動;而佛家教育,則直接由皇帝親自推動。所以,佛教在中國民間的影響,有時甚至超過了儒家,全國各地寺院林立,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佛教寺院通常都是教學的場所。在中國古代,學校不多,很多想學習的人,都會到寺院來讀書。寺院藏經(jīng)樓就像圖書館一樣,不僅陳列佛教典籍,而且兼收并蓄,諸子百家、三教九流的書籍無所不收,內(nèi)容很是豐富。那時的出家人,往往都是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學者,所以讀書人特別喜歡去寺院借住,既可以利用那里的藏書,又可以隨時向出家人請教,這才是寺院真正的功能。在歷史上,很多文人士大夫都常常去寺院參禪禮佛,與和尚辯論機鋒,還有不少甚至剃度出家,這些都反映出了佛教的鼎盛?墒乾F(xiàn)在,很多傳統(tǒng)都變質(zhì)了,這可悲的現(xiàn)象不恰恰說明了我們這些子孫愧對列祖列宗嗎?我們稱出家人為法師,“師”的含義就是老師,指遵照佛祖留下來的經(jīng)書與戒律,自己努力修行,并用自己的領悟教化眾生。說起佛家的教學,實在是一種多元文化兼收并蓄的獨特教育,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不分宗教,真正做到了有教無類,平等教學。只要你愿意學,法師就會認真教導,而且還都是義務的,不取分文。P2-5





上一本:中國傳統(tǒng)思想總批判 下一本:非理性的人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養(yǎng)生先養(yǎng)心:一個禪者的思考的作者是袁了凡,冷月無聲解讀,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