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對話與佛耶相遇》分別探討古代文明中的佛耶相遇、現(xiàn)代文明中的佛耶相遇、佛耶相遇與宗教對話、佛耶比較與對話文明四個方面,不僅反映了相關(guān)學術(shù)前沿成果,也展示出一種深刻的宗教學術(shù)視野以及開放的宗教對話胸懷,嘗試站在全球化朝代的高度,鮮明地把佛耶之間的對話人微言輕人類迫切需要解決的大問題來對待。 作者簡介: 王志成,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賴品超,倫敦大學英皇學院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文化與宗教研究系教授。 目錄: 第一部分文明的對話與佛耶相遇 古代文明中的佛耶相遇 一個早期的世界網(wǎng)絡(luò):歐亞宗教〔英國〕韓德(AlanHunter)/3 中國景教中的蓮花和萬字符 ——佛教傳統(tǒng)抑或雅利安遺產(chǎn)? 重提多馬傳道會個案 ——從21世紀的視角看公元1世紀 論明末佛教與天主教的辯論 明末清初天主教與禪宗的關(guān)系 現(xiàn)代文明中的佛耶相遇 不變隨緣 ——淺析近現(xiàn)代中國基督教的本色化與佛教中國化的相互借鑒意義 從圣經(jīng)與佛經(jīng)翻譯的對照看道在中文語境中的展開 科學時代的佛耶相遇 ——對現(xiàn)代中國佛教的個案研究第一部分文明的對話與佛耶相遇 古代文明中的佛耶相遇 一個早期的世界網(wǎng)絡(luò):歐亞宗教〔英國〕韓德(AlanHunter)/3 中國景教中的蓮花和萬字符 ——佛教傳統(tǒng)抑或雅利安遺產(chǎn)? 重提多馬傳道會個案 ——從21世紀的視角看公元1世紀 論明末佛教與天主教的辯論 明末清初天主教與禪宗的關(guān)系 現(xiàn)代文明中的佛耶相遇 不變隨緣 ——淺析近現(xiàn)代中國基督教的本色化與佛教中國化的相互借鑒意義 從圣經(jīng)與佛經(jīng)翻譯的對照看道在中文語境中的展開 科學時代的佛耶相遇 ——對現(xiàn)代中國佛教的個案研究 大國學視野中的佛耶對話 作為“大傳統(tǒng)”的佛教 ——從以基督教為藍本的“世界宗教”模式談起 佛教的“人文化”:西方佛教改造面面觀 第二部分對話的文明與佛耶相遇 佛耶相遇與宗教對話 《摩羅迦小經(jīng)》與宗教對話 從佛教立場邁向宗教多元主義與宗教對話 后現(xiàn)代性與佛教 “促進宗教間的相互轉(zhuǎn)化”的理論與實踐 ——以阿部正雄和小約翰·科布為例 多信仰對話與全球責任 ——保羅·尼特的宗教多元論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逾越與回歸 ——保羅·尼特的佛—耶對話理論述評 佛耶比較與對話文明 親鸞與路德思想之比較研究——以“信心”為例 施/受之倫理 ——從馬里翁的禮物神學到佛教的布施原則 佛教與基督教對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的探討 ——西田幾多郎和薩克·麥克法格之宗教間的生態(tài)對話 走向創(chuàng)造的佛—耶神學 ——一種宗教間神學訓練 上帝存在與心性本凈 ——試論中國佛教心性論一個合宜的理解進路 從“人文主義耶穌信仰”視角所看到的佛教“智悲邏輯斷環(huán)”及其解決方案 ——以佛教禪宗“十牛圖”為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