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師著★生活觀★★只要是對大眾有利、對佛教有貢獻的事,應(yīng)該及時把握時機,努力去創(chuàng)造,不要等待機緣錯失,造成終生憾事。尤其是年輕人,更應(yīng)該珍惜英年大好時光,發(fā)憤圖強,不要等到白發(fā)皤皤,才唉聲慨嘆“空負少年時”。聰明的人,不會緬懷過去,也不憧憬未來,而是及時把握現(xiàn)在,努力振作!蟆度碎g佛教系列·佛教與生活·佛教與生活(二)》◇◇一般人總喜歡把苦和樂,難和易,分得很清楚,因此,苦的時候難過,樂的時候歡喜;有收獲的時候雀躍鼓舞,困難的時候傷心頹喪。假如我們能把這些相對的觀念調(diào)和厘清,不偏激、不極端,那么不論是生也好、死也好、苦也好、樂也好、難也好、易也好,都不相妨礙,這就是灑脫自在的生活。◇《人間佛教系列·佛教與生活·佛教與生活(二)》◇◇有的人發(fā)生困難,遭遇挫折,卻不去檢討原因,只在果報上計較,于是怨天尤人,忿恨不平。殊不知凡事有因有緣,才會有果,自己所受的果報,正是自己植下的因,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如能了此真理,就會甘心受報,坦然自在,縱使受苦,也只是今生。否則今生再造苦因,來世還要再受苦果,如此輪回不已,生生世世受苦,終將永遠不得解脫。因此,了解佛教的緣起、業(yè)報、因果、無常、苦空等義理,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人生,了悟人生,進而掌握人生,開創(chuàng)人生!蟆斗鸾虆矔そ逃谩し鸾膛c人生》◇◇所謂生活的佛教,就是說話、走路、吃飯,不論做任何事,都應(yīng)該合乎佛陀律儀的教化,例如:佛法中的發(fā)心,可以運用于我們的生活中,敦親睦鄰、孝敬親長、友愛手足、幫助朋友。佛法不是畫餅充饑、說食數(shù)寶,應(yīng)該身體力行,徹底去實踐,進而擴充運用于家庭、學(xué)校、社會,不可以把生活與佛法分開。◇《人間佛教系列·宗教與體驗·我的宗教體驗》◇◇佛教的出世生活,不是要我們離開人間,到他方去過生活,也不是等我們死了以后,才有出世的生活,更不是只為自己了生脫死,不管世間的災(zāi)難困苦。所謂出世的生活,一樣在世間上生活,只是要把佛教出世的思想,無邊深廣的悲智,運用于救度眾生的事業(yè)上。期使每一個人能發(fā)出離心②,了脫生死,更促進世界繁榮,國家富強,社會安和,到處充滿著佛法的真理與和平!蟆度碎g佛教系列·緣起與還滅·從入世的生活說到佛教出世的生活》◇◇一般不了解佛教的人,以為研究佛法之后,世間的一切都要放棄。其實,佛教并未要求每個人都出家,一樣許可男婚女嫁;吃葷、吃素,也不會對學(xué)佛構(gòu)成太大的問題;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③,甚至各家經(jīng)論、宗派,不僅不會成為日常生活的束縛,更能幫助我們了解佛法,實踐受益。所謂“山高豈礙白云飛,竹密不妨流水過”;有了佛法,不會被任何知見的高山所阻擋;有了佛法,也不會被煩惱的繩索所系縛。有了佛法,人生才能無往不利!蟆度碎g佛教系列·學(xué)佛與求法·學(xué)佛前后》◇◇一般人大多過著以下的生活: 1.以物質(zhì)為主的生活,因為物質(zhì)占了我們生活的主要部分。2.以感情為主的生活,因為人是感情的動物,所以佛說“眾生”為有情。3.以人群為主的生活,因為人不能離群而獨居。4.以根身為主的生活,因為一般人都是依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快樂。人雖然過著物質(zhì)、感情、群居、根身為主的生活,但是: 1.物質(zhì)是有限的,不能滿足我們無限的欲望,所以我們要有“合理的經(jīng)濟生活”。2.感情是多變的,不能永遠令我們滿意,所以我們要有“凈化的感情生活”。3.人群是利益沖突的,不能長久和平相處,所以我們要有“六和的處世生活”。4.根身是無常的,因緣會招感聚合離散,所以我們要有“法樂的信仰生活”。 作者簡介: 星云大師,當(dāng)今佛教界的高僧大德,也是知名教育家和慈善家。 目錄: 人間佛教語錄1《給人歡喜》 生活觀 無論多久以前定下來的日程,總會到來;無論多苦多樂的事,也會過去。所以,只要有“一切總會過去”的認知,就不會去執(zhí)著快樂,太苦也不會去計較。該來的總是會來,與其推托,不如面對現(xiàn)實承擔(dān)下來。 倫理觀 孝是對親人一種至真感情的流露;孝是人我之間應(yīng)有的一份責(zé)任;孝是人倫之際的一種親密關(guān)系。擴而充之,對兄弟的孝是悌,對朋友的孝就是義,對國家的孝就是忠,乃至對眾生的孝就是仁。 修持觀 待人處事是修行,工作服務(wù)是修行,誦經(jīng)拜佛是修行,談話會面是修行,愛語贊嘆是修行,改過遷善是修行,乃至休閑娛樂都是修行。 處世觀 做人做事要能有不變的原則及隨緣的方式。所謂不變,就是在面對與道德、信仰、慈悲有關(guān)的事時,原則不變更;事務(wù)性的事則可隨緣,不但隨緣還要隨喜,更要隨遇而安、隨心自在。 儀禮觀1 學(xué)佛的目的,不是只為了吃素;“吃”并不是重要的問題,心意清凈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滿口的慈悲、仁愛,心里卻充滿著貪、嗔、邪念,即便終日吃素也無益。 教育觀1人間佛教語錄1《給人歡喜》生活觀無論多久以前定下來的日程,總會到來;無論多苦多樂的事,也會過去。所以,只要有“一切總會過去”的認知,就不會去執(zhí)著快樂,太苦也不會去計較。該來的總是會來,與其推托,不如面對現(xiàn)實承擔(dān)下來。倫理觀孝是對親人一種至真感情的流露;孝是人我之間應(yīng)有的一份責(zé)任;孝是人倫之際的一種親密關(guān)系。擴而充之,對兄弟的孝是悌,對朋友的孝就是義,對國家的孝就是忠,乃至對眾生的孝就是仁。修持觀待人處事是修行,工作服務(wù)是修行,誦經(jīng)拜佛是修行,談話會面是修行,愛語贊嘆是修行,改過遷善是修行,乃至休閑娛樂都是修行。處世觀做人做事要能有不變的原則及隨緣的方式。所謂不變,就是在面對與道德、信仰、慈悲有關(guān)的事時,原則不變更;事務(wù)性的事則可隨緣,不但隨緣還要隨喜,更要隨遇而安、隨心自在。儀禮觀1學(xué)佛的目的,不是只為了吃素;“吃”并不是重要的問題,心意清凈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滿口的慈悲、仁愛,心里卻充滿著貪、嗔、邪念,即便終日吃素也無益。教育觀1生活里,有因果觀念就有教育;懂得感恩圖報、發(fā)心回饋,就是教育。有了生活的教育,就與單純獲取知識的教育不一樣了。 人間佛教語錄2《有愛,就有生命》經(jīng)濟觀擁有金錢是福氣,會用金錢是智慧,所以我們不一定要做一個擁有多少財富的人,能夠做一個善用財富的人更重要。政治觀如果整個社會民眾都能公而忘私,講信修誠,慚愧感恩,相互愛語贊嘆,彼此有情有義,則必能促進社會的和諧,必能增加國家的動力。管理觀管理不是命令、不是指示、不是權(quán)威;管理要懂得尊重、包容、平等、立場互換,要讓人心甘情愿,給人信心,讓人歡喜跟隨,這才是最高明的人事管理。世界觀人間佛教的國際觀,就是要打破人我的界限,本著“同體共生”的認識,互相包容、尊重,彼此平等、融和,大家共榮、共有。生命觀生命之所以有力量,在于能為生命留下歷史,為社會留下慈悲,為自己留下信仰,為人間留下貢獻。人生的意義不在于壽命的久長,乃在于對人間能有所貢獻、有所利益。宗教觀1世間的宗教很多,信仰宗教要能增加道德、要能消除煩惱、要能安心立命;能使生活有安定力,能增加做人的智慧、道德、勇氣,這才是正當(dāng)?shù)淖诮。附?人生百事人間佛教現(xiàn)代律儀密行百事 人間佛教語錄3《當(dāng)下就是禪》禪是什么禪,是一種歡喜自在。即便菜根豆芽,都是香的;山林樹下、木板地席,也都能睡得安然自在。同樣是吃飯睡覺,有禪沒有禪,味道就是不一樣。學(xué)禪的目的參禪有什么用?禪就是開悟,只要一開悟,生死的邊緣沒有生死,寒暑的時候沒有冷熱,榮辱的當(dāng)頭感覺平常,生活中處處都有禪悅法喜,這就是禪者的自在解脫。如何參禪參禪,要不斷調(diào)整,不斷改變,就好像夏天的蟬,要脫殼,要蛻變,才能再生。一定要在禪堂里大死一番、死里逃生,才能活過來。唯有經(jīng)得起千生萬死,才是一個禪者。禪定與般若1每個人內(nèi)心都有一樣比黃金鉆石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佛性,用比較淺顯易懂的字眼表達就是“禪心”。用禪心安頓自己,不管在順逆境界,都能時時自在。禪者的生活修持1禪者,最大的特色就是無欲無求,無煩無惱,這種特色在云游參訪時尤其明顯,呈現(xiàn)了禪師清凈超越的品格。衣食無沾滯,隨緣放曠;行住是云水,自來自去。禪的智慧風(fēng)光1有了禪的素養(yǎng),即使是一句難堪的言語,一個尷尬的動作,一段不悅的往事,在禪的灑脫、幽默、勘破、逍遙之中,一切都會煙消云散。 人間佛教語錄4《只要此心覺悟》何謂凈土酷暑寒冬都美,南北東西都好,高低上下都妙,人我界限都無,這就是凈土了。如何修凈土法門學(xué)禪,先要學(xué)慚愧,自知慚愧才有禪心;修凈,首須修恭敬,能恭敬人才有凈土。念佛法要念佛,不只是老公公、老婆婆的專利,在物質(zhì)充斥、生活繁忙的今日社會里,人人應(yīng)該修持念佛法門,讓心靈有一片安謐的園地。念佛法門,不會妨礙工作的進行,不受時空的限制,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以修持,是各種修行法門之中,最方便的一個法門。建設(shè)唯心凈土你的心能任運逍遙,隨緣放曠,則“隨所住處,皆是凈土”。就如天上的太陽、月亮,不管烏云密布也好,或是刮風(fēng)下雨也好,太陽、月亮都是那么逍遙自在地悠游于虛空之中,這就是隨心而住,唯心凈土了。人間凈土的意義119如果以西方凈土的景況,比之我們?nèi)碎g的社會:政治民主,人權(quán)至上;經(jīng)濟繁榮,物用富饒;醫(yī)療進步,壽命延長;社福健全,生活安樂,真是凡有所求,隨心所欲。尤其科技發(fā)達,電腦網(wǎng)路,資訊遙控;世界旅游,朝發(fā)夕至等等,不就如西方極樂凈土,一天一天地在凈化、在進步嗎?人間凈土的藍圖1在教育上,注重大悲力、寬容心的培養(yǎng);在文化上,推展人我共尊、互易立場的美德;在社會上,發(fā)揮萬法緣生、一多不異的真理;在處事上,消除我執(zhí),攜手合作,以期從時間的共榮、空間的共榮,達到人間的共榮。建立平等社會,達成世界和平,建設(shè)人間凈土。 人間佛教語錄5《拜心中的佛》思想體系人間佛教包含“生活層面”和“精神層面”;人間佛教也包括“入世思想”和“出世思想”;人間佛教更兼具“現(xiàn)代特色”與“傳統(tǒng)精神”。人間佛教實際上包含社會化、生活化、現(xiàn)代化、大眾化和人性化。人間佛教的性格是一切普化,兼容并蓄的。弘法利生佛道要在眾生身上求。三世諸佛的菩提華果,皆從眾生中而來;依眾生為根種,悲心為雨露,方便為和風(fēng),忍辱為枝干,般若為花葉,由此來成熟菩提道果。法門修持人生路上,自滿是阻礙進步的最大因素,傲慢是破壞道業(yè)的最大敵人。根本解決之道,在于培養(yǎng)慚愧與苦惱的性格。常聽別人說:“你不了解我!逼鋵嵳嬲畈涣私庾约旱倪是自己。若非透過徹底的自我反省懂得慚愧與苦惱,就不易看清自己的缺點,當(dāng)然就不能革除染污執(zhí)著的習(xí)氣。 人間佛教語錄6《不能不信自己》實踐凈土如何創(chuàng)造佛光凈土:過得歡喜,就是佛光凈土。行得正派,就是佛光凈土;畹米栽冢褪欠鸸鈨敉。身心平安,就是佛光凈土。薪火傳燈人生是由許多經(jīng)驗累積而成,所以跨出第一步時,“敢”很重要。只要敢負責(zé)任、敢擔(dān)當(dāng)、敢接受、敢嘗試,天下沒有不能完成的事。一個人在學(xué)習(xí)過程中,不要怕沒有人重視、沒有機會發(fā)揮,要擔(dān)心的是,自己是否已有足夠的能力承擔(dān)。佛光宗風(fēng)弘法利生的工作,必定是集體創(chuàng)作,絕對沒有個人的情緒。既然連自己都奉獻給了眾生,自然要以眾生的需要為需要,眾生的歡喜為歡喜,這才是弘法者應(yīng)有的形象。附錄:星云大師略傳1星云大師,中國江蘇江都人。開創(chuàng)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fēng),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yǎng)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之宗旨,融古匯今,將佛教帶往現(xiàn)代化的新里程碑!毒庉嬀壠稹罚ā叭碎g佛教語錄系列套裝”書評)人間佛教語錄(內(nèi)容節(jié)選)星云大師著★生活觀★★只要是對大眾有利、對佛教有貢獻的事,應(yīng)該及時把握時機,努力去創(chuàng)造,不要等待機緣錯失,造成終生憾事。尤其是年輕人,更應(yīng)該珍惜英年大好時光,發(fā)憤圖強,不要等到白發(fā)皤皤,才唉聲慨嘆“空負少年時”。聰明的人,不會緬懷過去,也不憧憬未來,而是及時把握現(xiàn)在,努力振作。 ◇《人間佛教系列?佛教與生活?佛教與生活(二)》◇◇一般人總喜歡把苦和樂,難和易,分得很清楚,因此,苦的時候難過,樂的時候歡喜;有收獲的時候雀躍鼓舞,困難的時候傷心頹喪。假如我們能把這些相對的觀念調(diào)和厘清,不偏激、不極端,那么不論是生也好、死也好、苦也好、樂也好、難也好、易也好,都不相妨礙,這就是灑脫自在的生活!蟆度碎g佛教系列?佛教與生活?佛教與生活(二)》◇◇有的人發(fā)生困難,遭遇挫折,卻不去檢討原因,只在果報上計較,于是怨天尤人,忿恨不平。殊不知凡事有因有緣,才會有果,自己所受的果報,正是自己植下的因,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如能了此真理,就會甘心受報,坦然自在,縱使受苦,也只是今生。否則今生再造苦因,來世還要再受苦果,如此輪回不已,生生世世受苦,終將永遠不得解脫。因此,了解佛教的緣起、業(yè)報、因果、無常、苦空等義理,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人生,了悟人生,進而掌握人生,開創(chuàng)人生!蟆斗鸾虆矔?教用?佛教與人生》◇◇所謂生活的佛教,就是說話、走路、吃飯,不論做任何事,都應(yīng)該合乎佛陀律儀的教化,例如:佛法中的發(fā)心,可以運用于我們的生活中,敦親睦鄰、孝敬親長、友愛手足、幫助朋友。佛法不是畫餅充饑、說食數(shù)寶,應(yīng)該身體力行,徹底去實踐,進而擴充運用于家庭、學(xué)校、社會,不可以把生活與佛法分開!蟆度碎g佛教系列?宗教與體驗?我的宗教體驗》◇◇佛教的出世生活,不是要我們離開人間,到他方去過生活,也不是等我們死了以后,才有出世的生活,更不是只為自己了生脫死,不管世間的災(zāi)難困苦。所謂出世的生活,一樣在世間上生活,只是要把佛教出世的思想,無邊深廣的悲智,運用于救度眾生的事業(yè)上。期使每一個人能發(fā)出離心②,了脫生死,更促進世界繁榮,國家富強,社會安和,到處充滿著佛法的真理與和平。◇《人間佛教系列?緣起與還滅?從入世的生活說到佛教出世的生活》◇◇一般不了解佛教的人,以為研究佛法之后,世間的一切都要放棄。其實,佛教并未要求每個人都出家,一樣許可男婚女嫁;吃葷、吃素,也不會對學(xué)佛構(gòu)成太大的問題;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③,甚至各家經(jīng)論、宗派,不僅不會成為日常生活的束縛,更能幫助我們了解佛法,實踐受益。所謂“山高豈礙白云飛,竹密不妨流水過”;有了佛法,不會被任何知見的高山所阻擋;有了佛法,也不會被煩惱的繩索所系縛。有了佛法,人生才能無往不利。◇《人間佛教系列?學(xué)佛與求法?學(xué)佛前后》◇◇一般人大多過著以下的生活:1.以物質(zhì)為主的生活,因為物質(zhì)占了我們生活的主要部分。2.以感情為主的生活,因為人是感情的動物,所以佛說“眾生”為有情。3.以人群為主的生活,因為人不能離群而獨居。4.以根身為主的生活,因為一般人都是依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快樂。人雖然過著物質(zhì)、感情、群居、根身為主的生活,但是:1.物質(zhì)是有限的,不能滿足我們無限的欲望,所以我們要有“合理的經(jīng)濟生活”。2.感情是多變的,不能永遠令我們滿意,所以我們要有“凈化的感情生活”。3.人群是利益沖突的,不能長久和平相處,所以我們要有“六和的處世生活”。4.根身是無常的,因緣會招感聚合離散,所以我們要有“法樂的信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