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是生活的痕跡,是成長的寫照、經驗的記載。也是一個人生命的歷史,大部分的日記是私密的,或深植內心深處,或隨著歲月泛黃……這是一份特別的日記,來自眾生,屬于眾生,讀《星云日記24:收支平衡的人生》,仿佛進入一個開闊的胸懷,一頁內心最深層的省思。 作者簡介: 星云大師,江蘇江都人,一九二七年生,為禪門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十二歲禮志開上人出家,一九四九年赴臺灣,一九六七年開創(chuàng)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yǎng)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事業(yè)。 大師著作等身,總計兩千萬言,并翻譯成英、日、西、葡等十余種文字,流通世界各地,于大陸出版的有《佛光萊根譚》《釋迦牟尼佛傳》《佛學教科書》《往事百語》《金剛經講話》《六祖壇經講話》《人間佛教系列》《迷悟之間》《人間萬事》等八十余種。 目錄: 自序星云 基督徒vs高僧柏楊 吃虧上當的哲學(1993年7月1日-7月15日) 收支平衡的人生(1993年7月16日-7月31日) 忙碌的喜悅(1993年8月1日-8月15日) 一顆種子(1993年8月16日-8月31日) 編輯后記七月四日 星期日 佛光大學的校長人選,從開始我就屬意黃永武教授和龔鵬程教授二人,黃教授志在隱退,龔教授書生問政、壯志凌云,自己設立國際佛學研究中心,曾擔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今日從臺北回山的途中和他聯(lián)絡,承蒙龔教授首肯,再相約七月九日于臺北普門寺詳談。 剛巧,這兩天龔教授和黃昆輝先生有些意見。龔教授向來快人快語,他是一個對自己充滿信心和理想,對社會充滿熱情和抱負的青年才俊,我早就對他非常欣賞和贊嘆。今日《聯(lián)合報》上刊登了一篇有關龔教授的報導,加深了我對他的進一步了解—— 龔教授事事講求效率、腳踏實地,曾以最優(yōu)異的成績?yōu)榕_灣大學史料編纂科所錄取,以最優(yōu)異的成績通過甲種考試,二十七歲榮獲文學博士,三十五歲不到就擔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之職,個人著作多達二三十種,難得的是他以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處理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其中他為自己擬訂的生涯規(guī)劃也引起我很大的共鳴。龔教授認為一個人: 三十歲以前,是才華風發(fā)、感情豐富的時候,這時候最羅曼蒂克,適合從事文學的工作,把這一段歲月規(guī)劃為文學的人生。 三十歲至四十歲的階段,由于飽經憂患閱歷,懂得研究過去未來,知道去尋找屬于自己的時空,宜在歷史中沉潛,可以規(guī)劃一個歷史的人生。 四十歲至五十歲的歲月過程,力求探討宇宙生命的奧秘,浸醉于哲學的浩瀚大海里,因此將這一段時間規(guī)劃一個哲學的人生。 至于生涯規(guī)劃,我覺得一個人到了五十歲以后應該是一個佛學的人生。因為在這時候人的思想已經成熟,閱歷亦漸漸豐富,凡事比較能以理性去判斷,容易在佛法中覓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談起生涯規(guī)劃,孔子曾說:十五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我覺得一個人除了可以依年齡來作生涯規(guī)劃之外,還可以按照自己的性格來發(fā)揮所長。 假如你具有重視實際的性格,可從事勞力的服務、機械的工作、農業(yè)的生產等。 ……
|